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研究初探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研究初探

浙江省嵊泗中学鲁科波

历史,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各种联系中揭示历史的本质,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比较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进行比较时,对所比较的事物,比较者都要经过:梳理——分析——找出原因——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因此可以说,比较是一切历史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一、比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被大家公认的历史教学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读书法、参观法、练习法、问题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控制论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除了都有共同的教学规律支配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以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组织形式)来划分类别的。我们所说的比较研究方法,当然也要受共同的教学规律支配。但是,它除了反映历史教学过程的表现形式之外,还揭示了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模式。因而,比较研究方法相对于其它历史教学方法来说,是范畴更大的新课题,也是外延更广的新概念。

二、比较历史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尚未形成统一的固定模式。由于各人视角不同,提出划分比较类型的标准也五花八门。有的以构成历史内容的各种要素为标准,有的以历史发展的层次为标准,有的以研究手段为标准,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会副会长赵吉惠先生则以思维模式作为划分标准。本文采用赵先生的思想,将比较法分为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宏观比较、微观比较这四种类型。

(一)纵向比较

所谓“纵向比较”,是指从时间观念出发,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例如,1899年,美帝国主义曾要求我国全境“门户开放”。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我们自己也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这两种开放的历史现象有何不同?很有必要指导学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开放形式、开放目的等方面进行比较,弄清楚前后两种历史现象在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在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帝国主义狡猾地染指中国的侵略政策;后者是在新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东方,第三世界团结反帝反霸反殖斗争蓬勃发展的条件下,中国政府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学生在动眼看书、动脑思考、动手作业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形成了明辨是非的正确观点。

(二)横向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是指从空间角度出发,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当我们讲完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指导学生从领导阶级、革命主力、斗争对象、过程特征、结果作用、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面,比较英、法两国革命的共同点,从而得出下列结论——英、法两国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人民群众为主力军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两国革命都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尖锐而复杂的斗争;两国革命的结局,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都以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代替了封建主义的剥削方式等。学生形成上述历史概念以后,自然而然就能理解资本主义初期的规律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都要经历无数艰难曲折,但也都最终要战胜旧事物(指封建主义),取而代之。

(三)宏观比较

所谓“宏观比较”,是指站在历史整体角度,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今天,我们在高三历史总复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前苏联)的政治、经济、法律、外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比较考察,就能帮助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系统地进行认识,辨别出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剥削方式存亡问题上,明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属于新生事物与旧事物之间斗争的范畴,把握住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这个历史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微观比较

所谓“微观比较”,是指不论从时间观念抑或空间观念出发,都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不同的特殊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微观比较虽然只能认识历史的个体和局部,但因它是历史宏观比较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不容忽视。

三、使用比较方法进行教学时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确定比较主题时,必须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

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表现在历史内容包罗万象,百态纷呈,丰富多彩,千差万别,可比题材俯拾皆是;统一性表现在“历史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才有“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之类的说法。教师在确定比较主题时,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认真筛选历史题材。对于那些完全相反而易引起误会的内容,决不相比;对于完全相同或过于雷同的内容,不必相比;只选那些具有某些共同点又有明显差异的内容相比。具体说来,凡属矛盾的正反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互相转化前后的性质、形似而实异的不同事物、各具特点又属同类的历史概念等等,都是可以比较的题材。

(二)选用比较方法的类型时,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般说来,微观比较多用在导入新课或联系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时,纵向比较多用在中国史的讲授或外国国别史的复习时,横向比较多用在讲授世界史或复习中外历史的联系时,宏观比较多用在新课小结和各类复习课中。这四类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时,一般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从微观比较入手,经过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最后进行宏观比较。

(三)课堂教学的比较过程中,必须坚持趣味性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兴趣是青少年学生认识历史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共鸣的显著倾向,它使学生不断地接近、追求、探索和钻研自已心里所展示的方向,常能激起兴奋情绪,并且总是和创造性的欢乐紧密结合在一起。任何一个学生,只要对历史发生了兴趣,他就肯开动脑筋记忆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概念,理解历史规律。这时,兴趣就成了智力的风帆,又是划向知识海洋彼岸的船桨,转化成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总之,比较研究以抽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则是人们从出生到成人的最高级思维。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地登上这个台阶,全靠教师的辛勤劳动了。为了确定可比性主题,必须重新组织教材,编写习题;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必须广泛搜集资料,制作教具等等,的确要花费大量精力,占用许多业余时间。但一想到“古代、近代、现代,过去、今天、未来,都属于我们历史教师用武之地的范围”,我们也就心甘情愿了。

标签:;  ;  ;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研究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