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之我见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之我见

闫杰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目前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出自娱自乐、走入高校课堂、登上舞台表演和用作旅游开发资源的发展态势。在知识经济时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要遵循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并重以及原生态和欣赏性并存的发展原则。对于今后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要准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置课程,选用合适的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舞蹈人才。

关键词:民族舞蹈;民间舞蹈;舞蹈人才;舞蹈教育;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2

长期以来,传统民族民间舞教育存在单一性、强制性、滞后性的弊端,与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格格不入。就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而言,运用多种现代化的科学成果来丰富和辅助教育,完善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准确的选择和构建教材,从而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出紧随时代发展、层次特点鲜明、适合不同工作性质和岗位的优秀舞蹈人才,已成为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态势

1.自娱自乐。

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应该说最初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从功能的需要出发,在长期以来不断的消化和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自身也处在不停的衍化和变异之中,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民众中流传下来,其中很多形态还被加工成娱乐、健身的形式在传播,深受人们的喜爱,参与者颇多。

2.走入高校课堂。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现已成为我国舞蹈学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是按照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编写的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分为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汉族五大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同样极具地方特色,甚至一些同一民族内部因为支系不同,舞蹈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也不相同。这些文化遗产有待我们去保护、挖掘、传承、提炼,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3.登上舞台表演。

从舞蹈表演的空间来看,一个是广场、街道、体育场;另一个是舞台。人们把这两种舞蹈分别看作是广场民间舞蹈与舞台民间舞蹈。广场民间舞蹈的特点是融自娱、表演为一体,通过他人的自娱性舞蹈受到感染,通过民间舞蹈的表演观赏美。舞台民间舞蹈一般是由专业舞蹈工作者编排,经过加工整理美化,在舞台上表演的民族舞蹈更加优美、观赏性强。

4.用作旅游开发的资源。

随着改革开放,国力日益强盛,旅游业异军突起。旅游舞蹈文化在很多的旅游景点火爆兴起,作为旅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民族地区在打造旅游歌舞晚会时最注重的是该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且更多的表现民族民情风俗,如云南大理的“蝴蝶泉边”、云南丽江的“丽水金沙”均是如此。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发展趋势

强化教育观念,保存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是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应当恪守的教育理念。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是人体艺术动作。各民族舞蹈的风格是人们长期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比如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等,只有对民族舞蹈的属性加以深层次的把握,才能将其融会贯通。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应贯彻多元化的教育观念,运用各种科学仪器训练舞者,运用各种手段支持社会办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远程舞蹈教育,利用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扩大民族民间舞的教育传播渠道。

以往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在学科定位与规划、知识结构的设置、教学创作及传播,均侧重于专业舞蹈演员的职业性知识结构,忽视了整体性知识结构的培育。而21世纪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观要求我们,更要重视学习者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培养学习者热爱民族文化事业,启发学习者要深层次地研究和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鼓励学习者传承并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只有这样,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更为齐整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并从职业领域走向社会领域,从传统走向现代。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发展的原则

民族民间舞蹈是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是中国舞蹈艺术活动的源泉。在民间舞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民俗性舞蹈的程式规范和象征意义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分析当下社会现实需求,培养既能把握特定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舞蹈人才。为此,要遵循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并重以及原生态和欣赏性并存的发展原则。

1.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并重。

在重视民间舞蹈技能技巧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获取民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素质,以民间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所以,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强调教师授课中的信息量,要求讲述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形成的由来,讲述民间的风土人情、民族心态、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基本体态技能,同时还采用知识技能与实践相联系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全面认识,从而使学生热爱舞蹈事业、巩固专业思想,增强献身民族民间舞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原生态和欣赏性并存。

在开展民族民间舞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首要任务是满足社会的需求,无论是舞蹈创作还是表演,必须做到尽量保持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在此基础上再追求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统与现代舞蹈手段适当的结合,提升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表现力。杨丽萍推出的“云南映像”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她选择云南最具有代表性的烟盒舞、太阳鼓、象脚鼓等十多种民间舞蹈,经过15个月的精心排练,并配合最现代的舞美、灯光、音响、音乐等手段,创作出一部既有传统底蕴又具现代感染力的舞蹈作品。

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构想

1.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必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引入新的“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但能够跳藏族民间舞,而且还能够兼跳汉族、蒙族、维族、朝鲜组等民族舞蹈,不但能够表演、示范、讲解,而且还能够进行相关舞种的组合创编、剧目编排,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设置。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设置有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实践永远走在理论前面。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育发展史中,各地方院校、艺校并没有统编教材,也没有统一设置课程。因此,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地域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出发点,设计出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中国民族如此众多,不可能在一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上面面俱到,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符合实际情况并具有特色的舞蹈课程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例如,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的课程设置就非常值得提倡,该院舞蹈系根据地域优势,沿袭“传统专业舞蹈做精”的发展道路,在课程的设置上多以地方原生态舞蹈为主要课程,揉和了以土耳其、埃及“肚皮舞”的语汇形态,形成新的舞蹈形象,使原生态舞蹈得以创新和发展。

3.教材的选用。

在选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时,要在以下七个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1)系统性,即教材体系要符合专业教育的目的与规律,既要培养能够表演舞台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演员,也要培养能够传授课堂民间舞蹈的教员,还要培养能够创作舞台民间舞蹈作品的编导。(2)目的性,即应该明确通过教材的教学,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动作记忆是什么?(3)民族性,即要注意各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特色,让学生掌握浓郁的民族舞蹈风格,不能够“串法儿”、“串味儿”。(4)文化性,即在教材的动态结构中要有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舞蹈教育不但是技术教育,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所以,理应在舞蹈教材中凝结着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等文化内涵。(5)训练性,即训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身体各个部位的松弛解放”、“训练灵活性和技巧性”、“训练乐感和表现力”。(6)观赏性,即要源于原生态,又高于原生态。(7)时代性,即民族民间舞教材的时代性与教学目的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够创作当代作品的编导,培养能够表演当代作品的演员,培养能够传授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员,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要有时代性。

4.教学方法。

在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这种师徒传承式的教学方法沿袭至今,但这种一成不变的“你教我学”、“我说你听”的单边注入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扭转这种局面,应当采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保存民族民间舞蹈风格。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比较、鉴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比较、鉴别、保存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一个有效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加入可以其信息的高度检索、详细分类和快节奏,加大舞蹈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介绍朝鲜族舞蹈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造型美、仿鹤的动作与姿态以及蒙古族舞蹈对矫健大雁的模仿时,播放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课件及介绍各民族分布地域、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民俗风情的课件,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所学习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会更为直观,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通过欣赏优秀舞蹈作品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具有独特灿烂的舞蹈文化,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极具感染功能。朝鲜族舞蹈《长鼓舞》、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蒙古族舞蹈《盅碗舞》等舞蹈经典作品的欣赏,不但宣传、展示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辉煌历史,而且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认知、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并在欣赏中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将脑海中多层表象组合在一起,更好的保存了民族舞蹈的风格。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要注重优秀民族舞蹈作品的鉴赏,组织学生观摩舞蹈作品,欣赏著名舞蹈家的表演,分析其艺术特点,然后组织讨论。但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后,仍需要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的练习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有力推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向纵深发展。

总之,进入新世纪,尽管有众多艺术形式的冲击,但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指导,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注意收集民族民间舞蹈素材,丰富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知识,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加强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分析与研究,更好的保存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培养全面发展的开拓型和创造型新时代舞蹈人才,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2]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4]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简介:闫杰(1981-),女,河南漯河人,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人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舞蹈。

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12BJY009)和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课题(项目编号[2012]-JKGHAB-0052)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  ;  ;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之我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