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持久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随机微分方程,比较原理,持久性,非持久性
非持久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红,李海霞[1](2019)在《具有随机扰动的叁种群系统的持久性和非持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并分析了随机叁种群模型,应用随机微分方程的比较原理得到该系统的持久性和非持久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忠俊,李宾[2](2016)在《非持久性劳动力转移对农户信贷约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采用湖北省和重庆市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是否受到非持久性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基于二项Logistic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非持久性劳动力转移不仅未能有效缓解农户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还可能加重农户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研究还发现:较大的家庭人口规模和较长的户主教育年限有助于缓解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地区差异能够显着影响农户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村金融研究》期刊2016年11期)
郑小琨[3](2013)在《带有随机扰动的非自治互惠系统的持久性和非持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考虑种群模型中的参数受随机扰动时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研究了如下两种群的随机非自治互惠系统其中Bi(t)(i=1,2)是相互独立的标准布朗运动.首先给出系统的全局正解的存在唯一性及解的矩估计.本文主要研究了系统的持久性.特别指出在强大的白噪声干扰下系统非持久,这在确定性系统中不可能发生.最后讨论了系统的全局吸引性.文中的主要结论均是在条件αl11αl22>αu12αu21下得出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王海燕,张国鑫,宗峰阳,王凯,李宕[4](2008)在《蚜虫传播非持久性病毒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蚜虫传播非持久性病毒的机理、机制,并简单介绍了蚜虫、病毒、植物3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21期)
武曙红,张小全[5](2007)在《CDM林业碳汇项目的非持久性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导致CDM林业碳汇项目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发生逆转的人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碳逆转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和减少这些风险的管理策略。(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7年08期)
徐卫星[6](2007)在《新生代民工迁移非持久性的城市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人口迁移理论仅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迁移的解释,并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劳动力迁移的动力因素,而目前中国新生代民工所面临的城市推力因素对于这一群体的迁移决策所起作用则更为直接,进一步分析其城市推力因素,即非持久性迁移因素,降低城市推力成本,尽可能地规避持久性迁移的不利因素,已经成为解决中国农民工落户城市的关键。现在用对浙江省2517名新生代民工调查来说明这一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马九杰,孟凡友[7](2003)在《农民工迁移非持久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家庭决策模式等影响农民工的持久性迁移决策。本文选择教育水平(表征人力资本 )、迁移距离和进城时间 (反映社会资本 )、迁入 -迁出地收入差距 (影响家庭内部劳动力区域配置 ) 4个变量 ,利用深圳市农民工持久迁移意愿调查资料、描述统计及判别分析技术 ,探讨了农民工自身因素与迁移行为的关系。基本结论是 :较低的受教育水平、较短的进城时间、较低的收入、较低地位的职业及工种、较差的居住社区环境 ,导致农民工的非持久性迁移取向 ;迁移距离并不是持久性迁移的主要障碍 ,迁移距离越远的农民工表现出的持久迁移意愿越强 ;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民工久留与否的首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改革》期刊2003年04期)
崇实[8](2002)在《防治非持久性病毒病新农药病毒1号、2号EC研制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蔬菜等农作物病毒病用对TMV(烟草花叶病毒)抗病品种和许多农药可以控制,但对非持久性病毒病(系蚜虫为介质传毒的,即短短几秒即可完成得毒传毒过程),应用最高效杀蚜剂灭蚜,也得15min以上达到杀蚜90%,因而化学杀蚜剂无法防止蚜虫传播的非持久性病毒病,成为当今国际防治难题。通过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10多年研究,把植物油溶后加入特种复合乳化剂与多种复合制剂研(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02年13期)
谷爱仙[9](2000)在《马铃薯持久性与非持久性病毒的主要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持久性病霉 持久性病毒,又称循回性病毒,在马铃薯病毒中只有卷叶病毒是持久性病毒。其他持久性病毒至今尚未发现。 持久性病毒的特点: 1.蚜虫传播,而不通过其他途径传毒。而且蚜虫在患病植株上取食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才能得到病毒。 2.蚜虫取食时啄针必须刺入(本文来源于《植物医生》期刊2000年01期)
杨崇实,刘耕春[10](1999)在《蔬菜非持久性病毒病蚜虫传毒规律及防治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蔬菜非持久性病毒病,以蚜虫为介体传毒。传毒流行是病原、寄主和蚜虫叁者适应的结果,也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种类蚜虫传毒效能有差异,传毒能力受迁飞、光照、风向、风速、湿度、温度、寄主水肥条件、营养环境等影响。菜蚜在相对湿度78 、温度25~28 ℃发育最快,一日中上午8时前、下午6时后光弱时为迁飞高峰,夜间不起飞,阴天起飞少,风速超1.87 m /s起飞受阻,暴雨可把蚜虫震落到泥土中溺死。华北地区,蚜虫迁飞高峰:春季4月中旬至5月中旬,秋季7月中旬至8月中旬。药剂灭蚜防治非持久性病毒病无效。春露地番茄、西葫、甜椒早播,秋大白菜晚播均可避病。控制蚜虫传毒的生态防治措施为:播前翻地、晒土、浇底水,降低蚜量;间、套作玉米、韭菜使蚜虫在试探取食时失毒;利用蚜虫对不同颜色反应不同,设置银灰色反光塑料薄膜避蚜;苗期用50病毒1号乳油250倍喷雾防蚜。这些措施可有效地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银灰反光塑料膜防效94.29 ,病毒1号EC250倍,苗期3次施防效达86.1 ,增产35.9 ,利用生防天敌瓢虫控制传毒蚜虫也有前途。(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非持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采用湖北省和重庆市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是否受到非持久性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基于二项Logistic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非持久性劳动力转移不仅未能有效缓解农户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还可能加重农户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研究还发现:较大的家庭人口规模和较长的户主教育年限有助于缓解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地区差异能够显着影响农户家庭面临的信贷约束。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持久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红,李海霞.具有随机扰动的叁种群系统的持久性和非持久性[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忠俊,李宾.非持久性劳动力转移对农户信贷约束的影响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6
[3].郑小琨.带有随机扰动的非自治互惠系统的持久性和非持久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王海燕,张国鑫,宗峰阳,王凯,李宕.蚜虫传播非持久性病毒的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5].武曙红,张小全.CDM林业碳汇项目的非持久性风险分析[J].林业科学.2007
[6].徐卫星.新生代民工迁移非持久性的城市推力[J].当代青年研究.2007
[7].马九杰,孟凡友.农民工迁移非持久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实证研究[J].改革.2003
[8].崇实.防治非持久性病毒病新农药病毒1号、2号EC研制成功[J].农药市场信息.2002
[9].谷爱仙.马铃薯持久性与非持久性病毒的主要特点[J].植物医生.2000
[10].杨崇实,刘耕春.蔬菜非持久性病毒病蚜虫传毒规律及防治理论与实践[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