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广西新闻出版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标,杨盼盼,杨京圆[1](2021)在《新时代中国新闻出版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优化路径》文中认为新闻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贡献的部门,但是过去的研究不够全面,所以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新时代中国新闻出版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提出了优化路径。新闻出版业的作用表现在对于增加值、收入和就业等经济维度的直接贡献、通过产业间关联效应所形成的间接贡献、通过成果传递对创新的引领和传播效应以及对精神和情绪的调节效应等方面。新闻出版业面临精品力作较为缺乏、数字化和智能化产品不够充分、营销模式不够精准、国际传播力有待发展和合格人才短缺等问题。由此提出打造精品力作,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拓展营销思维、渠道与技术,提升国际传播力和打造过硬人才队伍的优化路径。
杨京圆[2](2020)在《中国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研究 ——基于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文中研究表明新闻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和贡献日渐凸显。新闻出版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因此,对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影响展开系统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技术从关联效应、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等方面研究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影响,在理论层面上可以丰富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分析、拓宽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领域,在实践层面上可以全面厘清新闻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新闻出版业发展、提升其国民经济贡献度。本文严格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的部门划分标准,以最新发布的201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为母表编制中国新闻出版业22×22部门投入产出表,并以该表数据为基础数据展开研究。本文将新闻出版业分为新闻信息和出版部门、出版物发行部门和印刷复制部门,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从关联效应、收入效应、就业效应及其他宏观效应等方面研究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关联效应方面,新闻出版业各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间存在着不同紧密程度的经济技术联系。新闻信息和出版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较为显着而前向关联效应不显着;出版物发行部门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显着性则恰好与之相反;印刷复制部门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均显着。第二,在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方面,新闻出版业各部门对国民收入和就业都有一定程度的贡献。从三个部门对比来看,印刷复制部门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均大于另外两个部门;从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诱导效应三个阶段来看,新闻出版业各部门的间接经济效应最强,其次是直接经济效应,诱导经济效应相对较弱。第三,在产业投资效应、消费效应和出口效应方面,新闻出版业各部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产业投资、消费和出口水平。从产业投资效应来看,出版物发行部门的产业投资效应大于另外两个部门,且新闻出版业各部门通过与其他部门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可以显着扩大其产业投资效应;从消费效应来看,新闻信息和出版部门的消费效应较大,显示出对国民消费的强大拉动作用,另外两个部门的消费效应相对较弱;从出口效应来看,新闻出版业的三个部门均具有较强的出口效应,说明新闻出版业对出口的推动作用较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以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将新闻出版业置于国民经济系统的整体中研究其产业关联效应、收入效应、就业效应和其他宏观效应,弥补了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研究欠缺的情况;第二,本文严格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和最新发布的201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编制了中国新闻出版业投入产出表,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新闻出版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既是对投入产出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又为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的定量研究开辟了路径。
刘韬[3](2019)在《近十年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研究(2008—2018)》文中研究说明海峡两岸图书出版交流始于1988年,图书出版不仅是两岸大众传播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两岸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祖国大陆高度重视两岸图书出版合作对促进两岸经贸文化往来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出多项相关政策促进两岸出版业者的交流合作。近十年间,两岸关系与相关政策的变动、两岸图书出版业者的综合实力差异、台湾地区读者群体及其社会心态变化、数字出版领域合作发展等因素共同构成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的新环境。2016年台湾地区政党轮替,蔡英文上台后,两岸关系更趋复杂,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海峡两岸图书出版业者间的合作需要面对新环境,应对新挑战。本文以近十年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采用互动视角,梳理两岸图书出版交流合作发展历程,围绕2008年至2018年十年间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的新环境与新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策略。第一,以1988年两岸图书出版正式开启交流和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为两个时间节点,概述海峡两岸图书出版交流合作的发展历程,阐述两岸图书出版如何从隔绝状态向深度合作发展。第二,采用PEST分析法对近十年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在宏观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两岸图书出版的交流合作呈现图书合作方式多样、出版权贸易地位扭转两个新特点。在实现促进文化沟通、提升商业利润两个效应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陆对台的话语主导权,丰富了大陆对台“巧实力”战略构建的方式。第三,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存在的政策限制、利益失焦、缺乏整合的问题。第四,提出优化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发展的针对性建议。结合近年祖国大陆提出建设“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的构想,充分考量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势,提出拓展合作空间、融入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以缓解两岸出版体制以利益诉求差异的问题,增强两岸合作的有效整合与稳定性。
邓志远[4](2019)在《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经验探究》文中认为新闻出版业是一个拥有文化属性、商业属性、技术属性的产业,瑞典是世界上新闻出版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发展模式颇具特色,特别是在兼顾上述三重属性方面做到了较好地平衡与兼顾。其新闻出版业从理论建构、法制建设和行业自律方面都较好地做到了与国家社会形态的互动与适应,因而研究瑞典的新闻出版业,对我国当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经验,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瑞典新闻出版业有哪些发展经验?(2)这些经验之于我国有何启示?论文主要采用文本研究方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归纳与分析利用,结合最新的行业数据,展现了瑞典新闻出版业各个细分领域崭新的面貌,总结了该国新闻出版业行业发展面临的新难题与总体特征。论文吸收了国内外对于瑞典新闻出版业研究的很多有益成果,跳出了原有的如新闻出版法律与自由、新闻出版自由与行业自律、新闻出版产业属性与公共服务意识等二元关系模式,而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从理论到实务、从制度规制到自律自为、从传统沿革到现实变革,层层梳理并探究当今具有瑞典特色的新闻出版业态的形成与运作。文章首先从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环境分析入手,进而探究其新闻出版理论体系建设的路径与过程,认为其基于社会公共服务视角下的媒介系统和新闻出版业的民主合作模式,为其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法律治理的分析中,发现其法律体系在保障言论自由与注重内容管控等方面是严密结合的呼应和兼顾平衡的体系;在政府的职能体现中,以补贴和资助的方式实现政府的管理行为,是其政府治理模式的突出特点;而基于社会自治理念的新闻出版行业完善的自律体系与严谨科学的结构的建立,更是为瑞典新闻出版业打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文的落脚点在于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经验之于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总结了要坚持融合发展的思维引领,完善新闻出版业行业法律法规的建构,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建设,重视媒介素养培养,坚持自有特点的同时创新发展模式等五点启示。
戴思晶[5](2019)在《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募投项目评价 ——以Z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之下,新闻出版业因其产业的特殊性,战略地位日益显着。在有利的政策支持下我国新闻出版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逐步完善,截止2017年底,在中国内地上市的新闻出版公司达39家,但—些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前并不注重对项目可行性的科学论证,募投项目实施管理环节薄弱,导致资本配置效率低下。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针对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募投项目进行研究。首先,基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等相关材料,梳理和分析了该行业当前募投项目的实施现状;其次,设计了涵盖战略效益、投资效益、项目风险和项目管理四维度的新闻出版业募投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两两比较法,通过专家调研测算了各层级评价指标权重,进而构建了新闻出版行业募投项目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Z公司为例,对其主要业务情况、经营情况与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募投项目的实施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很多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并没有合理利用所募资金,除了补充流动资金外,实体投资项目进展缓慢且与所承诺的投资收益严重不匹配;(2)募投项目的频繁变更不仅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且不利于向市场传递正确的资金需求信号,从而对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产生消极影响。对此,提出以下建议:(1)优化募投项目设计方案,重视项目可行性论证;(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闲置资金的利用程度和收益水平;(3)加快传统发行出版业务的转型升级,开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募投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本文的主要贡献有:(1)梳理了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募投项目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构建了新闻出版行业募投项目综合评价模型;(3)对Z公司的募投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新闻出版业募投项目质量和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对策建议。图4幅,表18个,参考文献53篇。
李建红[6](2017)在《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文中认为“主题出版”的正式提法源于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的主题出版工程。此后的十四年间,主题出版围绕着党和国家工作不同时期的工作主线,出版了一系列主题出版物,既不乏精品力作,又打造了诸多畅销图书。主题出版影响力与日俱增,双效益也在力求最大发挥,目前业界已经出现相关研究,但缺乏一定的历史性和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本文系统考察了主题出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认为体现国家意志是主题出版的内涵;主题出版活动由来已久,几乎与整个人类文明史相同步,与人类出版史相伴随,存在于每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形态之中,并在每个历史阶段担负着重要使命,尤其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和执政党的过程中,发挥了思想上层建筑对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其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实现了其肩负的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传播的重要使命。本文创新性地把2003年以来的主题出版分为初始期(2003-2006年)、成长期(2007-2012年)、快速发展期(2013-2016年)三个阶段,总结了政府管理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市场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并尝试总结出主题出版的规律性,认为主题出版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发展规律,“有为”在前、“无为”在后的发展规律,与精品出版的融合发展规律。本文分析了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认为主题出版要长期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矛盾:一是数量规模与质量的矛盾,二是学术性与大众化的矛盾,三是时效性与长期性的矛盾,四是服务政治与服务大局的矛盾。最后,文章预测了中国主题出版的七个发展趋势,认为未来政府管理部门对主题出版的引导方向更加精准;主题出版的作用指向更加清晰;泛主题出版对出版机构的驱动作用更强;主题出版将与数字出版更加紧密结合;主题出版的需求侧更加稳定;主题出版的供给侧更加丰富;主题出版影响更加持久、广泛。由此给出中国主题出版的对策建议,即国家管理层面要对主题出版做好“顶层设计”;出版企业层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结合地方特色;出版科研层面要密切关注主题出版实践,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刘遹菡[7](2017)在《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文中提出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新兴文化产业,近年来一直是国家战略性的产业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与动力源。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基本已完成了全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布局,实现了 1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批复和运营。基地的发展不仅能够为数字出版以及整个出版产业带来文化创意和技术上的创新和平台,还能够将基地周边所有数字出版的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聚集和联动,实现集群化发展。因此,本文以全国1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为研究主体,以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竞合理论、知识溢出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与演进、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机制开展深入探讨和分析。在基础理论以及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运行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数据收集和导入,实现对基地运行绩效的横向和纵向测评。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利用文献分析法从产业集群以及出版基地两个方面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同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二章为本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竞合理论、知识溢出理论等为接下来的研究构建好理论基础。第三章从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方式、演进动因和发展现状三个方面来挖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和演进的进程。通过分析发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有自组织、他组织以及混合组织三种不同方式。并且目前为止,基地在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经过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几个不同的阶段,且目前各个基地处于的演进阶段各不相同。技术、市场、政府行为、人文和人才因素是推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演进的最主要的五个因素。另外,通过基地布局、基地构成情况以及经济规模能够较为清晰的了解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现状。第四章从构成主体、主体间关联互动以及组织形态三个方面探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组织结构。全国14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组织形态各不相同,分为无核心、多层次单核心、单层次多核心以及多层次混合四种组织形态。基地的主体由核心层和辅助层构成,核心层指的是开展数字出版产业业务的企业,辅助层则包括了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和公共服务平台。各主体之间通过各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共同参与到基地的运行当中,推动基地的整体发展。第五章分析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作为高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业集群的三大运行机制,分别为协同创新机制、竞合机制以及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基地的协同创新主要由基于IP、基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以及基于产学研的三种创新形式构成,是基地得以发展迅速的主要推动力。另外,竞合机制将基地内的主体全部链接起来,以横向产业链中互补而形成的竞争为主导的竞合以及以纵向产业链中互补的合作为主导的竞合两种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风险共同承担,以达到共同开拓和占领市场,实现共赢的目的。而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的存在则是加速知识和技术在基地范围内的流通,促使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能力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快速创新,能够让基地拥有作为集群形式发展的独有优势。基地中知识溢出的主体主要是基地中的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以及用户,通过主动、被动以及非正式溢出三种形式产生知识流通和溢出。同时,知识溢出的主体也是进行知识和技术学习的主要来源和途径。知识溢出和学习通过知识转移、知识转换和知识收获的循环过程来实现。第六章是对全国14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运行绩效进行的实证研究。首先确定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的技术路径,包括评价的目标与原则、评价思路和流程以及评价方法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地的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在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之后,将其代入指标体系,得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的测度和评估。一是通过4个二级模块的不同得分,能够分析出各个基地在不同模块的优势和劣势的横向测评结果;二是可以得出14个基地运行绩效的整体排名并且将其划分为绩效极高、较高、中等、较低和极低五个不同梯度的纵向测评结果。第七章是本文的总结与展望。简要陈述和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观点,另外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对未来的延伸研究进行展望。
温佩滢[8](2017)在《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家战略行业,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涉及国家竞争力、国家安全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的提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清晰掌握全国及各地新闻出版业发展现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测度其发展规律,对于产业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言。具体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新闻出版业发展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对新闻出版业及对其发展的理解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内涵的界定。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与本论文研究思路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最后从外部环境和企业层面对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驱动因素进行了剖析。第三部分: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想。这部分通过几种国际经典产业经济学分析模型对将要构建的指标做出理论铺垫,为指标的选择和确定做出合理的逻辑解释。第四部分: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部分。在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分析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到三级指标,严格遵循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获得性。根据业内资深人士的反馈,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了指标的一致性检验,以科学定量的方式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第五部分:不足与展望。
张晓蒙[9](2015)在《网络文学出版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文学出版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产业带动作用,本研究试图借用出版学、文学、营销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研究我国网络文学出版,以期为网络文学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丰富数字出版产业的研究内容。在现实方面,为网络文学运营商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网络文学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调查法、实证分析法、规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政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论述。研究内容主要根据网络文学“创作——流通——消费”研究范式,分为绪论、概述、创作、经营、消费与结论六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思路,并对本选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网络文学产业相关内容。概述部分,首先分别阐述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学出版的概念与特点,然后梳理了网络文学出版的发展历程,最后从网络文学网站发展情况、网络文学写手整体情况、网络文学市场收入、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四个维度综述我国网络文学发展整体情况。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出版的基本流程,依托网络文学网站平台或社交媒介,作者直接接触读者,所以在网络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一般涉及到三个要素,即创作主体、创作环境、创作客体。论文从宏观与微观视角揭示了创作环境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分析了我国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创作行为及动机,对网络文学创作题材、创作语言进行了阐述,并得出网络文学创作特征体现为创作主题虚拟、创作门槛低、创作过程互动化、创作主体团队化,创作动机商业化的结论。经营是产业的中心工作,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探索合适的经营模式至关重要。并且,网络文学经营在“创作——经营——消费”的研究范式中,处于中心地位。经营部分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分别分析了网络文学出版组织的经营运作和市场结构。按照营销学中4P理论的逻辑,首先对网络文学经营的内涵、主体、业务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然后结合网络文学特性,研究了涉及网络文学经营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网络文学作品的产品组织形式、定价方法、分销渠道及促销推广策略。网络文学消费环节使得网络文学在经历创作、经营阶段之后,其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实现。消费部分本文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阐述:第一,从职业、性别、年龄分析网络文学的消费群体;第二,从文化、技术、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影响网络文学消费的客体因素,得出网络文学消费心理表现为免费心理、娱乐心理、参与心理与微审美心理;第三,基于AIDMA、AISAS、SICAS模型分析网络文学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第四,网络文学的消费趋势主要有:消费终端多元化、内容格调“去庸俗化”和消费群体国际化。结论部分,运用传播学理论,展望网络文学出版未来的趋势:传播者角度,作者群体的草根化与精英化的两极分化;传播受众方面,读者群体的多元化、国际化;传播内容上,作品题材与作品形式的多样化明显;传播媒介方面,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迁移:传播效果娱乐化。
孙敏[10](2015)在《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03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其中,图书出版业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并迅速在全国范围正式展开。十余年来,随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图书出版业快速发展,行业生态已经发生较大改变:集团化建设初具规模,出版社企业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媒介技术发展推动传统图书出版转型升级,以数字出版为主体的图书出版新业态迅速发展,图书出版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状况相比,新疆图书出版业目前体制单一,机制不活,传播效益不高,生态活力不足,生存瓶颈凸显。面对行业快速发展态势和新疆社会发展要求,新疆图书出版业迫切需要正视危机,解决问题,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满足新疆各民族文字受众群体多样化需求,提高自我生存发展能力。本文以媒介生态学理论关照新疆图书出版业生存发展状况。将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社会条件作为外环境,解读外环境各要素以资源供给的方式对新疆图书出版种群生存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图书出版社的组织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经营战略作为内环境,探讨内环境各要素对新疆图书出版有机体和种群建构生态系统食物链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内、外两个环境的考察,厘清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的资源要素,按照媒介生态系统生存发展规律,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提出外环境资源供给优化策略、内环境生态位建构发展策略,以推动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为新疆图书出版业转型发展探索一条新的思路。本文分六个部分,导论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分五章,通过概述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外环境、内环境资源状况,分析存在的危机,提出发展对策。第一章回顾发展历程,总结种群生存特征。对应于我国图书出版业生态发展变化,与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相适应,本文将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界定为1010-1077年组织建构阶段、1078-2000年内部机制改革阶段、200-年至今转型发展阶段共三个阶段。总结新疆图书出版种群的生存特征表现为:传播符号多元化、小众化,种群分布“大杂居小聚集”,生存方式表现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种群内向化、汉文图书出版种群外向化。第二章厘清外环境资源状况。影响新疆图书出版业生存的关键资源存在于新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四个环境中,本论文通过探寻外环境在资金、受众、内容等关键资源供给方面与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所形成的密切关系,揭示新疆政治生态严峻、经济文化生态发展不均衡、技术生态落后的状况,以及这些外环境生态与新疆图书出版种群获取食物链资源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第三章厘清内环境资源条件。从新疆图书出版社体制机制、人力资源、经营特点、战略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新疆图书出版业内生态环境特点主要表现为:体制一元化,对政策资源依存度高,出版社内部资源配置从大众图书市场流向教材教辅和公益性采购项目两大主导性业务。第四章具体考察生态危机。由于关键资源中的政策因子激增,文化和科技等生态因子难以发挥效能,导致生态系统资源供给失衡,这种状况制约新疆图书出版业的市场化进程;一元体制下食物链资源单一导致食物链闭环错位,民文图书出版受众生态位建构不足,汉文图书出版受众生态位被置换,公益性出版受众心理生态位建构失效,这些因素降低了新疆图书出版业自我生存能力和图书市场竞争能力。第五章提出内外环境优化策略。运用媒介生态学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外环境优化策略:建立动态平衡、“政事分开”的政策资源供给机制,对公益性出版项目的实施实行监督考核;图书出版社分类实施转企改制,重构公益性和经营性出版种群结构;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培育民文出版产业集群。提出内环境优化策略:实施内容生态位差异化,建立新疆品牌;推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以互联网思维搭建平台,精准化满足各民族受众需求,建构受众生态位,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媒介技术推动下,图书出版业生态充满活力,内容生产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市场边界逐步扩大,媒介竞争愈演愈烈。通过进入图书市场建构受众生态位,探索一条符合图书出版业发展规律、适应新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状况的发展道路,才能使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在转型过程中,始终与社会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和谐的物质、能量转换关系,成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图书出版种群。
二、关于广西新闻出版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广西新闻出版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研究 ——基于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 |
(一)基本思路 |
(二)思路框架图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投入产出法 |
四、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新闻出版业的研究 |
(一)新闻出版业发展状况研究 |
(二)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研究 |
(三)新闻出版业政策制度研究 |
二、关于投入产出技术应用的研究 |
(一)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产业关联研究 |
(二)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产业贡献研究 |
三、总体述评 |
第三章 新闻出版业投入产出表的构建 |
一、新闻出版业部门构成 |
二、新闻出版业部门与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解关系 |
(一)新闻信息和出版部门 |
(二)出版物发行部门 |
(三)印刷复制部门 |
三、新闻出版业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对应及平衡关系 |
(一)投入产出表部门对应关系 |
(二)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
四、小结 |
第四章 新闻出版业的关联效应分析 |
一、新闻出版业的产业价值链分析 |
(一)新闻出版业的直接经济联系 |
(二)新闻出版业的完全经济联系 |
二、新闻出版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和前向关联效应 |
(一)新闻出版业的后向关联效应 |
(二)新闻出版业的前向关联效应 |
(三)新闻出版业关联效应的综合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章 新闻出版业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 |
一、新闻出版业对GDP的贡献 |
(一)新闻出版业对GDP的直接贡献 |
(二)新闻出版业对GDP的间接贡献 |
(三)新闻出版业对GDP的诱导贡献 |
(四)新闻出版业对GDP的综合贡献 |
二、新闻出版业对税收的贡献 |
三、新闻出版业对就业的贡献 |
(一)新闻出版业对社会就业量的贡献 |
(二)新闻出版业对社会劳动报酬的贡献 |
四、小结 |
第六章 新闻出版业的其他宏观效应分析 |
一、新闻出版业的产业投资效应 |
(一)营业盈余系数和完全营业盈余系数 |
(二)新闻出版业产业投资效应的对比分析 |
二、新闻出版业的消费效应和出口效应 |
(一)最终消费系数和出口系数 |
(二)新闻出版业消费效应和出口效应的对比分析 |
三、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一)优化产业价值链,充分发挥产业关联效应 |
(二)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
(四)注重产品提升和人才培养,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新闻出版业部门对照表 |
附录 B 中国新闻出版业投入产出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近十年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研究(200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学界探讨 |
1.2.2 政策规制 |
1.2.3 实践经验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2 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发展历程 |
2.1 从完全隔绝到初步接触 |
2.1.1 完全隔绝“伪书”充斥 |
2.1.2 政策松绑初步接触 |
2.2 从初步交流到深入合作 |
2.2.1 浅探奠基时期 |
2.2.2 沟通交流时期 |
2.2.3 合作发展时期 |
3 近十年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分析 |
3.1 近十年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环境 |
3.1.1 政策推动与不稳定因素 |
3.1.2 从“台强陆弱”到“陆强台弱” |
3.1.3 读者群体及其社会心态 |
3.1.4 数字出版领域的合作发展 |
3.2 近十年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的特点 |
3.2.1 稳定多样的出版合作方式 |
3.2.2 逐步扭转的版权贸易地位 |
3.3 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的效应 |
3.3.1 文化同源基础上的文化交流 |
3.3.2 协同发展基础上的商业利润 |
3.3.3 增强大陆对台话语主导权 |
4 近十年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存在的问题 |
4.1 台湾当局政策及其“泛政治化”思维 |
4.1.1 台湾当局政策限制 |
4.1.2 台湾部分业者和民意不明朗 |
4.2 出版体制与利益诉求差异 |
4.2.1 出版体制差异 |
4.2.2 利益诉求差异 |
4.3 合作缺乏有效协调与稳定性 |
4.3.1 合作项目缺乏有效协调 |
4.3.2 合作项目缺乏稳定性 |
5 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建议 |
5.1 拓展合作空间 |
5.1.1 融入“两岸传媒共同市场” |
5.1.2 对接相关文化交流活动 |
5.1.3 整合全球华文出版市场 |
5.2 融入文创产业 |
5.2.1 参与台湾文创产业发展 |
5.2.2 提升对两岸文创产业发展的贡献 |
5.2.3 面对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挑战 |
5.3 重塑文化认同 |
5.3.1 审视台湾文化的相对特殊性 |
5.3.2 不断增进两岸间的文化认同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经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瑞典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环境 |
第一节 瑞典媒体格局 |
第二节 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新议题 |
第三节 瑞典新闻出版业行业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瑞典新闻出版业的理论建设 |
第一节 基于社会公共服务视角下的媒介系统理论 |
第二节 新闻出版业的民主合作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制度设计:瑞典新闻出版业的法制与规制 |
第一节 法律制度:瑞典新闻出版业的法律治理 |
第二节 政府规制:瑞典政府对于新闻出版业的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部制度设计:瑞典新闻出版业的自律体系 |
第一节 瑞典新闻出版业的自律传统 |
第二节 瑞典新闻出版业严密的自律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思路指引:坚持新闻出版业的融合发展 |
第二节 措施借鉴:推动新闻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募投项目评价 ——以Z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闻出版业相关研究 |
1.2.2 募投项目相关研究 |
1.2.3 模糊综合评价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方法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闻出版业 |
2.1.2 募投项目 |
2.2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2.2.1 综合评价理论介绍 |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3 本章小结 |
3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募投项目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1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募投项目现状 |
3.1.1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概况 |
3.1.2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募投项目现状 |
3.1.3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
3.2 募投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2.1 战略效益指标 |
3.2.2 投资效益指标 |
3.2.3 项目风险指标 |
3.2.4 项目管理指标 |
3.3 募投项目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3.1 一级评价指标权重 |
3.3.2 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
3.3.3 募投项目综合评价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Z公司募投项目案例分析 |
4.1 Z公司概况 |
4.1.1 主要业务情况 |
4.1.2 企业近三年经营情况 |
4.1.3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4.2 募投项目综合评价案例分析 |
4.2.1 评价指标量化评判标准 |
4.2.2 评价数据搜集整理方法 |
4.2.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本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主题出版:内涵、特征及意义 |
2.1 主题出版的内涵与特征 |
2.1.1 主题出版的内涵与外延 |
2.1.2 主题出版的特征 |
2.1.3 主题出版的类型 |
2.1.4 主题出版与专业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的关系 |
2.2 主题出版活动的历史 |
2.2.1 人类文明史中的主题出版活动 |
2.2.2 中国历史中的主题出版活动 |
2.3 主题出版的功能和意义 |
2.3.1 主题出版体现了思想上层建筑对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 |
2.3.2 主题出版对党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 |
2.3.3 主题出版肩负着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 |
3 中国主题出版的现状、经验与规律 |
3.1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现状 |
3.1.1 中国主题出版的初始期(2003-2006年) |
3.1.2 中国主题出版的成长期(2007-2012年) |
3.1.3 中国主题出版的快速发展期(2013-2016年) |
3.2 中国主题出版的经验 |
3.2.1 政府管理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2.2 行业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2.3 企业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2.4 市场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3 主题出版的规律 |
3.3.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发展规律 |
3.3.2 “有为”在前、“无为”在后的发展规律 |
3.3.3 与精品出版的融合发展规律 |
4 中国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 |
4.1 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 |
4.1.1 挑战之一:面临数量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
4.1.2 挑战之二:面临严肃性与大众化的矛盾 |
4.1.3 挑战之三:面临时效性与长期性的矛盾 |
4.1.4 挑战之四:面临服务政治与服务大局的矛盾 |
4.2 主题出版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
4.2.1 对主题出版的认识不到位 |
4.2.2 出版行业管理缺乏引导力 |
4.2.3 出版企业缺少发展规划 |
4.2.4 主题出版推广工作不当 |
4.2.5 读者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
5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
5.1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 |
5.1.1 政府管理部门的引导方向更加精准 |
5.1.2 主题出版的作用指向更加清晰 |
5.1.3 泛主题出版对出版机构的驱动作用更明显 |
5.1.4 主题出版将与数字出版更加紧密结合 |
5.1.5 主题出版的需求侧更加稳定 |
5.1.6 主题出版的供给侧更加丰富 |
5.1.7 主题出版的影响更加持久广泛 |
5.2 中国主题出版的对策建议 |
5.2.1 国家管理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
5.2.2 出版企业层面:对接国家战略,结合地方特色 |
5.2.3 出版科研层面: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处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 |
1.1.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 |
1.2 研究综述 |
1.2.1 产业集群研究 |
1.2.2 出版产业基地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
2.1.1 规模经济理论 |
2.1.2 工业区位论 |
2.1.3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
2.1.4 增长极理论 |
2.1.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1.6 GEM因素模型 |
2.2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 |
2.3 知识溢出理论 |
2.4 竞合理论 |
2.5 小结 |
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与演进 |
3.1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和演进动因 |
3.1.1 技术因素 |
3.1.2 市场因素 |
3.1.3 政府因素 |
3.1.4 人才因素 |
3.1.5 人文因素 |
3.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方式 |
3.2.1 自组织方式 |
3.2.2 他组织方式 |
3.2.3 混合组织方式 |
3.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演进历程 |
3.3.1 萌芽阶段 |
3.3.2 形成阶段 |
3.3.3 成长阶段 |
3.3.4 成熟阶段 |
3.4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现状 |
3.4.1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布局 |
3.4.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构成方式 |
3.4.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经济规模 |
4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组织结构 |
4.1 基地主体 |
4.1.1 核心层主体 |
4.1.2 辅助层主体 |
4.2 主体间关联互动 |
4.2.1 基地企业之间互动 |
4.2.2 政府与基地之间互动 |
4.2.3 高校、科研院所与基地之间互动 |
4.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组织形态 |
4.3.1 无核心组织形态 |
4.3.2 多层次单核心组织形态 |
4.3.3 单层次多核心组织形态 |
4.3.4 多层次混合形态 |
5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机制 |
5.1 基地运行机制概述 |
5.2 协同创新机制 |
5.2.1 协同创新机制的内涵 |
5.2.2 协同创新的动力 |
5.2.3 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 |
5.3 竞合机制 |
5.3.1 竞合的内涵 |
5.3.2 以竞争为主导的竞合 |
5.3.3 以合作为主导的竞合 |
5.4 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 |
5.4.1 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的内涵 |
5.4.2 知识溢出主体分析 |
5.4.3 基地知识溢出的过程和机理 |
5.4.4 基地知识溢出与学习的形式 |
6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 |
6.1 基地运行绩效及其评估的意义与功能 |
6.2 构建运行绩效评价体系 |
6.2.1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
6.2.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
6.2.3 基地运行绩效评价模型 |
6.3 基地运行绩效评价过程与结果 |
6.3.1 评价过程 |
6.3.2 评价结果分析 |
6.4 小结 |
7 总结与讨论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本文创新之处 |
7.3 本文的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法 |
1.2.2 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
1.2.3 定量研究——层次分析法 |
第二章 新闻出版业发展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闻出版业定义 |
2.1.2 对产业发展的理解 |
2.1.3 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内涵 |
2.2 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2.2.1 全民阅读走向制度化、经常化 |
2.2.2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发展,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2.2.3 出版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
2.2.4 出版融合发展走向全面与纵深 |
2.2.5 出版企业资本运营日渐成熟 |
2.2.6 出版由“走出去”到“走进去” |
2.3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及评价 |
2.3.1 国外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及评析 |
2.3.2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3.3 国内其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3.4 小结 |
2.4 我国出版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
2.4.1 外部环境因素 |
2.4.2 企业层面因素 |
第三章 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想 |
3.1 SCP分析框架下的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3 制度经济学理论逻辑中的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4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下的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四章 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构建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行业导向性原则 |
4.1.3 动静结合原则 |
4.1.4 实操性原则 |
4.2 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构建 |
4.2.1 一级指标 |
4.2.2 二级指标 |
4.2.3 三级指标 |
4.2.4 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3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
4.3.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4.3.2 权重确定 |
4.4 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说明 |
结语:不足与展望 |
附件:新闻出版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网络文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产业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1.3 技术背景 |
1.1.4 学科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综述 |
1.4.1 关于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
1.4.2 关于网络文学产业问题 |
1.5 重点与难点 2 网络文学出版概述 |
2.1 网络文学及其出版 |
2.1.1 网络文学概念与特征 |
2.1.2 网络文学出版概念与特点 |
2.2 网络文学出版发展历程 |
2.2.1 萌芽时期 |
2.2.2 免费文学网站时期 |
2.2.3 商业化运作时期 |
2.3 网络文学出版发展整体情况 |
2.3.1 网络文学网站发展情况 |
2.3.2 网络文学写手整体情况 |
2.3.3 网络文学市场收入 |
2.3.4 网络文学用户规模 3 网络文学创作 |
3.1 创作环境 |
3.1.1 微观创作环境 |
3.1.2 宏观创作环境 |
3.2 创作主体 |
3.2.1 网络文学作家 |
3.2.2 网络写手 |
3.2.3 业余爱好者 |
3.3 创作题材 |
3.3.1 网络文学作品题材确定的原则 |
3.3.2 网络文学作品题材分类的现状 |
3.3.3 当前网络文学作品题材存在的问题 |
3.4 创作语言 |
3.4.1 网络文学语言类型与特点 |
3.4.2 网络文学语言批评 |
3.5 创作特征 |
3.5.1 创作主题虚拟 |
3.5.2 创作门槛低 |
3.5.3 创作过程互动化 |
3.5.4 创作主体团队化 |
3.5.5 创作动机商业化 4 网络文学经营 |
4.1 网络文学经营概述 |
4.1.1 网络文学经营的内涵 |
4.1.2 网络文学经营主体 |
4.1.3 网络文学经营业务 |
4.2 产品与服务 |
4.2.1 组织作品 |
4.2.2 作品的编辑审核 |
4.2.3 衍生版权营销 |
4.2.4 广告服务 |
4.3 阅读服务定价 |
4.3.1 按阅读字数定价 |
4.3.2 按用户类型定价 |
4.3.3 按写手或作品地位定价 |
4.3.4 按阅读时间定价 |
4.4 分销渠道与促销 |
4.4.1 网络文学网站直销 |
4.4.2 电信代理商分销 |
4.4.3 其它第三方分销 |
4.4.4 APP分销 |
4.4.5 促销推广 5 网络文学消费 |
5.1 网络文学消费群体 |
5.1.1 年龄因素 |
5.1.2 性别因素 |
5.1.3 职业因素 |
5.2 网络文学消费心理 |
5.2.1 影响网络文学消费心理的客观因素 |
5.2.2 网络文学消费心理表现 |
5.3 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
5.3.1 基于AIDMA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
5.3.2 基于AISAS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
5.3.3 基于SICAS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
5.4 网络文学消费趋势 |
5.4.1 消费终端多元化 |
5.4.2 内容格调“去庸俗化” |
5.4.3 消费群体国际化 6 结论与展望 |
6.1 网络文学写手两极化 |
6.1.1 草根化倾向 |
6.1.2 精英化趋势 |
6.2 网络文学受众多样化 |
6.3 网络文学内容多元化 |
6.3.1 作品题材 |
6.3.2 作品形式 |
6.4 网络文学传播媒介移动化 |
6.5 网络文学传播效果娱乐化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
(10)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1 媒介生态学研究概述 |
1.2.2 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综述 |
1.2.3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概述 |
1.2.4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和新疆图书出版业研究概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媒介生态系统及媒介环境 |
1.4.2 媒介生态因子和媒介的环境适应性 |
1.4.3 媒介生态位 |
1.4.4 媒介生态系统食物链 |
2 新疆图书出版业概况 |
2.1 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历程 |
2.1.1 组织建构阶段:1950年——1977年 |
2.1.2 机制改革阶段:1978年——2005年 |
2.1.3 转型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
2.2 新疆图书出版种群特征 |
2.2.1 传播符号多元化、小众化 |
2.2.2 个体分布“大杂居小聚集” |
2.2.3 种群生长的内向化与外向化 |
3 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外环境分析 |
3.1 新疆图书出版业的政治生态环境 |
3.1.1 新疆的政治环境与图书出版业生态 |
3.1.2 政治生态影响新疆图书出版业价值定位 |
3.2 新疆图书出版业的经济生态环境 |
3.2.1 新疆区域经济生态对图书受众资源的限定 |
3.2.2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制约图书市场要素的形成 |
3.3 新疆图书出版业的文化生态环境 |
3.3.1 多元文化并存的新疆文化传播生态 |
3.3.2 文化生态平衡语境下的图书内容资源积累 |
3.4 新疆图书出版业的技术生态环境 |
3.4.1 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技术生态 |
3.4.2 新疆多民族文字出版技术生态 |
4 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内环境分析 |
4.1 新疆图书出版业经营特点 |
4.1.1 政府主导项目的公益性出版管理机制 |
4.1.2 各文种图书市场的事业部制管理机制 |
4.1.3 教材教辅图书出版的自办发行机制 |
4.2 新疆图书出版业内容生产特点 |
4.2.1 公益性项目对内容生产发挥示范效应 |
4.2.2 区内业态变化推动品牌生产两极分化 |
5 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危机考察 |
5.1 生态因子获取失衡 |
5.1.1 偏重政策资源延缓市场化进程 |
5.1.2 忽视受众分析缺乏精准定位 |
5.1.3 公益性图书的受众到达率低 |
5.1.4 图书出版创新能力不足 |
5.2 一元体制下图书出版系统食物链闭环错位 |
5.2.1 事业体制下食物链资源单一化 |
5.2.2 脱离大众市场导致食物链闭环错位 |
5.2.3 食物链形态影响图书出版生态系统稳定发展 |
5.3 图书出版种群生态位建构失效 |
5.3.1 民文图书出版种群受众生态位宽度狭窄 |
5.3.2 文图书出版种群生态位被置换 |
5.3.3 新兴出版种群生态位建构滞后 |
6 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策略 |
6.1 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外环境改善策略 |
6.1.1 建立绿色平衡的政策资源供给机制 |
6.1.2 完善公益性出版传播机制 |
6.1.3 推动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
6.2 新疆图书出版业生态系统内环境优化策略 |
6.2.1 民文图书受众心理生态位建构策略 |
6.2.2 民文图书出版集群策略 |
6.2.3 汉文图书内容生态位差异化策略 |
6.2.4 汉文图书出版的品牌竞争策略 |
6.3 媒介融合环境下食物链资源扩展策略 |
6.3.1 数字出版新业态的食物链资源结构 |
6.3.2 新疆图书出版业数字化资源聚合策略 |
6.3.3 新业态培育民文图书出版成为广适性种群 |
结语:新疆图书出版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关于广西新闻出版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新闻出版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优化路径[J]. 王志标,杨盼盼,杨京圆. 文化产业研究, 2021(02)
- [2]中国新闻出版业经济影响研究 ——基于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D]. 杨京圆. 河南大学, 2020(04)
- [3]近十年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合作研究(2008—2018)[D]. 刘韬. 武汉大学, 2019(08)
- [4]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经验探究[D]. 邓志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募投项目评价 ——以Z公司为例[D]. 戴思晶.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D]. 李建红. 武汉大学, 2017(01)
- [7]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D]. 刘遹菡. 武汉大学, 2017(02)
- [8]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温佩滢. 北京印刷学院, 2017(03)
- [9]网络文学出版研究[D]. 张晓蒙. 武汉大学, 2015(01)
- [10]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新疆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D]. 孙敏. 武汉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