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大勇[1]2004年在《回归平衡胶囊的研制与开发》文中提出“回归平衡胶囊”是治疗儿童性早熟的中药复方制剂,本课题包括该药物的制剂工艺学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研究、药效学研究、免疫学研究、毒理学研究。 在制剂学研究中,以制剂的口感、气味、外观、药效、毒性及稳定性作为评价指标,对其处方、剂型(设计了口服液与胶囊剂两个剂型)、日服剂量进行了实验筛选研究。我们就上述因素设计了若干方案,制备了大量样品,从中取得大量数据,然后约请院内同行帮助分析,比较。结果:口服液与胶囊剂疗效相近,但由于回归平衡胶囊处方中多为大苦之药,口服液很难为儿童所接受,最后选定胶囊剂。并用正交设计等统计学方法对煎煮提取过程中药材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用水量、煎煮次数进行了优化选择。 一.质量标准研究 (1)鉴别 通过泡沫反应、显色反应,对处方中药物所含生物碱、皂苷,环烯醚萜苷等类成分进行鉴别;用薄层层析法对有关中药进行鉴别。 (2)浸出物测定 由于黄柏、龙胆两味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明确,高效液相色谱中峰较易分离,阴性干扰小,故可以用本品中的小檗碱、龙胆苦苷含量来控制质量,本品中的小檗碱转化为盐酸小檗碱每粒含量不得少于4.20mg,龙胆苦苷每粒含量不得少于1.88mg。 二.稳定性试验 按《新药审批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本品进行了叁个月的连续考察,结果稳定性良好;用加速试验对药品进行稳定性试验,估算药品的有效期。 叁.主要药效学试验结果 该制剂能显着降低白兔因性早熟引起的激素E2、PROG、TESTO、LH、FSH含量偏高,使其接近正常水平。 四.毒理学研究 (1)急性毒性试验 以儿童日服剂量的200倍量24h分次给小鼠灌胃,不引起死亡。 (2)长期毒性试验 以儿童日服剂量的100、50、10倍量分别给大鼠连续给药90天,其血象、肝功能、肾功能未发现有毒性作用,且未发现心、肝、肾、脑等生命器官有毒性损害,故示本品安全,可以长期服用。 总之,通过以上试验研究,使回归平衡胶囊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毒性等得以确定。同时将该药成研制为一种疗效可靠的、安全的、方便的治疗性早熟的中成药,填补此类药品的空白,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中成药品种,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发挥更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兰轲[2]2004年在《TFH缓释胶囊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中药有效部位TFH为模型药物探讨在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缓释胶囊研制的思路和方法。选用HPMC为基本骨架材料,乳糖为填充剂制备了能在体外持续释放12h的TFH缓释胶囊。课题考察了影响TFH缓释胶囊释放的各种因素,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优化了TFH缓释胶囊的处方,得到了HPMC、乳糖、粘合剂浓度等因素对TFH缓释胶囊释放影响的相关关系式;均匀设计的回归方程表明,HPMC阻滞TFH缓释胶囊中药物的释放,乳糖和粘合剂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释放影响不显着,控制HPMC的用量可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控制乳糖的用量可以调节胶囊的装量。按优化处方制备了叁批TFH缓释胶囊样品,f_2因子分析表明,叁批样品释放度重现性良好。 在中药现代制剂质量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TFH缓释胶囊的质量标准,从整体的角度对TFH缓释胶囊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TFH原料与TFH缓释胶囊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RP-HPLC方法建立了TFH原理与TFH缓释胶囊中Quer与Isor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对各方法进行了评价;在多批制剂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参考现有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了适合于本制剂的安全、有效、可行的含量控制标准,从制剂原料到制剂成品对产品的含量标准进行较为全面的质量控制。通过对TFH中主要有效成分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选择了适当的释放介质考察TFH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度;通过选定的释放度测定方法考察了多批样品的体外释放度,在此基础上参考中国药典二部“缓控释制剂指导原则”并充分考虑
任晓亮[3]2006年在《相变材料微胶囊的研制及其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人们对建筑节能的研究日趋重视,其中将相变材料应用于建材行业可以减缓能源的供求之间在时间和速度上的不匹配程度,有效降低建筑能耗。随着高分子合成技术的发展,合适的微胶囊壁材的获得以及生产工艺的简单化,使相变材料储存主要以微胶囊形式出现。本文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包覆一种相变复合材料,制备相变材料微胶囊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以蜜胺树脂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包覆一种相变点为24℃,相变焓为225J/g的相变材料制备相变材料微胶囊。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SEM、DSC分别研究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表面形貌以及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乳化转数在2500—3000r/min时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表面光滑;微胶囊的包覆率随分散剂浓度增加而下降,随囊芯比增加而增加,而随乳化转数增加而波动,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 建立了微胶囊囊芯释放动力学模型,采用75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微胶囊释放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分散剂浓度、乳化转数、乳化时间、囊芯比和反应时间对相变材料微胶囊释放性有重要的影响,其变化规律性为:释放速率随分散剂浓度、乳化转数的增加而增大;随乳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随囊芯比的增加和反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通过改变叁聚氰胺和尿素质量比对微胶囊壁材致密性进行研究。采用TGA技术测得微胶囊壁破裂时温度,应用SEM观察微胶囊受力后的形貌,对其强度进行评价。采用752型紫外分光光度仪对微胶囊壁释放性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尿素质量为反应总单体质量20%时,与不加尿素相比,微胶囊热失重温度大约提高30℃,可以承受6.0MPa压力而不破损,并且释放性并不增加。 对微胶囊的储热调温功能进行了研究,微胶囊包覆相变材料后相变点变化不大,相变储热明显并且储热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对微胶囊调温储热效果进行理论计算,表明微胶囊的理论最大节能效果为68%。
高杰[4]2008年在《功能性复合花粉软胶囊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蜂花粉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含有多种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特殊功效的活性成分,特别是对前列腺疾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能标本兼治,无毒副作用,可以长期食用,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开发的高级天然保健品。本论文以对前列腺有较好疗效的油菜蜂花粉为原料,将其制成软胶囊制剂,并对油菜蜂花粉有效成分的疗效优化提取工艺、蜂花粉软胶囊复配乳化稳定剂的配方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制定了功能性复合花粉软胶囊的质量标准。1.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用复合提取溶剂(5%乙醇:10%醋酸=30:1)和高浓度乙醇在提取温度为50℃(±1℃)的条件下对破壁油菜花粉进行分步提取,并以油菜蜂花粉有效浸提物对丙酸睾丸素诱导小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为参考指标,优化后蜂花粉有效成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第一次浸提料液比为1:6;第一次浸提时间为2.5h;第二次浸提料液比为1:4;第二次浸提时间为3h。2.通过均匀试验的方法,对油菜蜂花粉软胶囊复配乳化稳定剂的配方进行了筛选,并采用SAS统计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多元回归方程:Y=-298.64-4.86X_1 X_2+41.60 X_2X_4+93.10X_2X_5+423.92X_4X_6-137.32 X_5X_6。确定了最优配方为:X_1:6.5g,X_2:5.5g,X_4:0.35g,X_5:1.10g,X_6:0.35g。3.制定了功能性复合花粉软胶囊的产品质量标准,产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该产品完全符合GB16740—19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规定的各项要求,产品总黄酮含量高达9.31mg/100g,10-HAD含量高达390mg/100g。该质量标准为功能性复合花粉软胶囊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颖[5]2007年在《TET吸收机理及缓释胶囊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的目的是以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TET为模型药物,研究其吸收机理和能够持续缓慢12 h释放的缓释胶囊。研究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速率和吸收动力学可以为口服制剂的研制提供理论指导。所以在研制处方之前,采用大鼠胃肠道原位灌注的方法先进行了TET吸收动力学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ET在大鼠胃部有少量吸收,在小肠全段和结肠都有较好吸收,在小肠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因此考虑制成能缓慢释药12h的缓释胶囊。在处方工艺筛选及优化中,初步建立了TET缓释胶囊释放度的紫外测定方法,以释放度为指标,对TET缓释胶囊进行处方工艺筛选。考察了影响TET缓释胶囊释放的各种因素,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均匀设计优化处方,按选定处方制备叁批样品,测定释放度,结果表明:本课题研制的TET缓释胶囊的释放度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均一性,体外释药特性符合缓释制剂的要求。在质量控制理论的指导下,从整体的角度对TET缓释胶囊的质量进行全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了TET缓释胶囊的质量标准。分别建立了TET缓释胶囊的鉴别方法;确定了HPLC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TET缓释胶囊的释放度测定方法,并把2、6、10 h的释放度限度初步定为标示量的25~45%、50~80%和75%以上;建立了TET缓释胶囊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对TET缓释胶囊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质量评价方法科学合理,TET缓释胶囊质量可控。参照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附录“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以初步拟定的TET缓释胶囊质量标准草案中主要项目为指标,对TET缓释胶囊进行了初步稳定性研究。影响因素实验表明,TET缓释胶囊在光照条件下稳定,在高温和高湿条件下不稳定。在高温条件下,缓释胶囊的外观、有关物质检查、释放度和含量测定均产生明显改变;在高湿条件下,TET缓释胶囊的部分检查项目的检查结果发生了改变。TET缓释胶囊成品应采用防潮包装,置阴凉干燥处保存。对TET缓释胶囊体外释放规律进行研究,模型拟合结果表明,Niebergull模型为最佳拟合模型,Ritger-Peppas方程释放参数n=0.46,0.45<n<0.89,说明缓释胶囊中TET的释放机制是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的结果。与普通片体外溶出度相比,TET缓释胶囊在体外释放介质中具有明显的缓慢释放的特性。本研究建立了TET血浆样品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以吴茱萸次碱为内标。方法学系统研究表明该方法较好地满足了TET制剂在Beagle犬体内药动学实验的样品测定要求。以TET普通片为参比制剂进行了TET缓释胶囊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单剂量给予Beagle犬供试品T和参比制剂R后,TET缓释胶囊的AUC_(0→∞)和AUC_(0→t)与普通制剂相比,无显着性差异;C_(max)较普通制剂小,t_(max)延长,TET缓释胶囊在体内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采用W-N法和逆卷积分法对TET缓释胶囊的体内外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ET缓释胶囊的体内吸收与体外释放度有良好的直线回归关系。该研究结果为释放度评价TET缓释胶囊的体内吸收提供了理论基础。体内外实验均证明本制剂缓释效果确切,达到了课题预期设计的目的。本课题在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以TET的胃肠道吸收特性为基础进行制剂研制,减少了制剂开发的盲目性,这种研究思路正处于探索阶段。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为今后TET其它剂型设计的处方工艺、质量评价、稳定性、体内动力学等方面提供参考。
孙照[6]2007年在《防止中药胶囊剂吸潮辅料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硬胶囊剂为临床常用的剂型,易出现吸潮、流动性差、难崩解等常见问题。中药胶囊剂的吸潮问题是一直困扰中药制剂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辅料是除药物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是生产药物制剂的必备材料。它可以左右药物的稳定性,药效发挥以及药品质量控制等。对中药硬胶囊剂辅料的研究与开发,必将加速中药制剂现代化进程。本课题对17种辅料的防潮性能进行了考察,并探讨直接试验设计技术(Direct Experimental Design简称DED)和星点设计技术在中药胶囊剂防潮辅料配比中的应用。本论文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综述共有叁篇。综述一介绍了中药固体制剂防潮研究概况,综述二介绍了中药胶囊剂防潮的技术和辅料研究概况,综述叁介绍了中药胶囊剂药用辅料研究概况。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部分,主要进行了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 1对预选的13种稀释剂、4种润滑剂采用恒温恒湿的方法,绘制辅料在温度40℃,相对湿度70%下的吸湿曲线,观察辅料自身的吸潮情况,进行吸湿率和流动性测定,优选出有防潮作用的稀释剂。考察了十七种辅料在两种胶囊剂中的防潮作用,绘制了两种胶囊内容物添加不同比例的辅料在温度40℃,相对湿度70%下的吸湿曲线,并对其进行多指标的评价,初步筛选适合两种胶囊的不同辅料。2选取两种类型的胶囊剂,用直接试验设计法设计方案,分别考察添加辅料总比例为10%、30%、50%时胶囊剂内容物制粒、不制粒,装胶囊、不装胶囊的吸潮情况,绘制了两种胶囊内容物添加不同比例,不同配比的辅料在温度40℃,相对湿度70%下的吸湿曲线,并对其进行多指标的评价,优选出防潮辅料之间的最佳配比。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配比的辅料可以降低胶囊的吸湿率,胶囊内容物不结块,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并使水分测定可达到7%。3用星点设计法选择胶囊剂防潮辅料配比,选取两种类型的胶囊剂,用星点设计法设计方案,分别考察添加辅料总比例为10%、30%、50%时胶囊剂内容物制粒、不制粒,装胶囊、不装胶囊的吸潮情况,优选出防潮辅料之间的最佳配比。
王俊华[7]2008年在《缓释型护肤保健微胶囊的研制及在纺织品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要求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健康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舒适、健康、环保性能。国外正竞相研究开发具有保湿、抗菌、护肤保健功能的高附加值的功能整理剂和功能纺织品。本论文采用聚氨酯为壁材首次包覆芯材角鲨烷(高效保湿剂)制备微胶囊整理剂,确定配套的织物整理技术,探讨角鲨烷的缓释特性。对角鲨烷的释放进行动力学模型拟合,发现其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角鲨烷的释放速率、表观扩散系数、渗透性常数。叁个参数的获取,为制备符合需求的微胶囊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与微胶囊常用壁材如明胶、阿拉伯胶、蜜胺树脂、环氧树脂相比,本论文采用的聚氨酯壁材克服了前叁种壁材存在甲醛及环氧树脂采用的活性单体易与芯材反应的缺点。制备的角鲨烷整理剂为水性体系,可直接用于织物的后整理,也可以与其它整理剂同浴整理,操作极其简便。另外,本论文还首次研究了硝酸咪康唑(高效抗菌剂)与天然微胶囊β-环糊精的包合行为,并首次将抗菌剂硝酸咪康唑充载于经β-环糊精改性的织物,得到抗菌性能较好的织物,为开发新型的功能纺织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角鲨烷聚氨酯微胶囊的制备聚氨酯微胶囊的制备原理是利用异氰酸酯与醇发生界面聚合反应生成的高聚物沉积于芯材表面,并包覆芯材以形成微胶囊。壁材单体是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聚乙二醇(PEG400),催化剂二丁基二月桂酸锡(DBTDL),固化剂乙二胺(EDA)。红外光谱证实了TDI和PEG的界面聚合反应生成的高聚物聚氨酯可以包覆在芯材角鲨烷的表面形成微胶囊。在制备聚氨酯微胶囊的过程中,当反应进行到2h,加入固化剂乙二胺的同时再加入少量的催化剂可使反应完全,制备的微胶囊中检测不出残余的异氰酸酯。采用UV-M图像分析系统和激光粒径测试仪对所制备的微胶囊形态、粒径大小和分布进行分析。考察了影响微胶囊制备的诸多因素,如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乳化条件、分散剂用量、相比、芯壁比、壁材单体的分子量、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当提高乳化速率、延长乳化时间、提高乳化剂及分散剂的用量、降低相比、降低聚合单体PEG的分子量及增大芯壁比时,都会使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变窄、平均粒径变小、壁厚变薄;反之,使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变宽、平均粒径变大、壁厚增加。通过大量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了制备角鲨烷微胶囊的因素影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因素试验,确定了制备角鲨烷微胶囊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相比10:90,芯壁比1:2,乳化剂聚乙烯醇(PVA)2%,分散剂海藻酸钠(SA)0.15%,PEG聚合度400,乳化条件为9500rpm×10min,室温下反应3h,此时可以得到粒径分布比较集中,平均粒径7μm左右,壁厚0.3μm左右,包载量在85%以上的微胶囊。二、角鲨烷微胶囊释放性能的探讨以乙醇为萃取剂,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芯材的释放量,绘制角鲨烷释放速率曲线,利用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模型对角鲨烷的释放进行拟合,得出角鲨烷微胶囊满足零级释放动力学模型。利用零级动力学释放模型详细考察了角鲨烷微胶囊的释放速率、表观扩散系数和渗透性常数。结果发现:增加分散剂用量、延长乳化时间、提高乳化速率、缩短反应时间等均会使角鲨烷微胶囊的释放速率、表观扩散系数及渗透性常数变大。而叁参数随着相比的增大、芯壁比的减小而减小。单体PEG分子量的提高,会使角鲨烷微胶囊的释放速率、表观扩散系数变小,但对渗透性常数影响不大。增加乳化剂用量,角鲨烷微胶囊的释放速率、表观扩散系数及渗透性常数随之增大。但是当乳化剂用量小于1.5%时,渗透性常数随用量的变化,其增大的趋势不明显。叁、角鲨烷微胶囊在纺织品上的应用采用萃取、紫外吸收法测定织物上角鲨烷的含量,并用SEM电镜观察织物表面微胶囊的存在状况。考察了整理方式、粘合剂及微胶囊用量、焙烘条件对织物上角鲨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浸渍法与一浸一轧法和二浸二轧法相比可得到较高角鲨烷含量的织物。SCJ939是一类效果较好的粘合剂。确定了较佳的整理工艺条件为:粘合剂40g/L,微胶囊整理剂50g/L,焙烘温度100℃,焙烘时间3min,此时织物上角鲨烷的含量可达1.2%左右。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织物上角鲨烷的含量逐渐减少,水洗20次之后,织物上角鲨烷的含量仍能保持30~40%。四、硝酸咪康唑/β-环糊精包合物探讨及抗菌织物的制备通过X-衍射、DSC分析和红外光谱等现代测试手段,证明了硝酸咪康唑可以被天然微胶囊β-环糊精(β-CD)包覆,形成包合物,包合方式为苯环进入β-CD空腔,氮杂环排除在空腔之外。通过相溶解度研究,得出硝酸咪康唑与β-CD的相溶解图为AL型(Higuchi & Connors),包合比是1:1。通过热力学研究,得出硝酸咪康唑与β-CD的包合是自发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此包合反应的进行。利用一氯叁嗪β-环糊精(MCT-β-CD)分子中带有的活性基团可与棉织物上的羟基发生共价键结合的特性,采用类似于活性染料上染棉织物的染色方式,将MCT-β-CD分子上染固着在棉织物上。考察了影响MCT-β-CD接枝棉织物的因素,如MCT-β-CD和Na_2CO_3的浓度、焙烘温度及时间等,确定了MCT-β-CD接枝棉织物较佳的条件为:MCT-β-CD60~100g/L,Na_2CO_350~60g/L,焙烘温度150~160℃,焙烘时间为6~8min。利用磺化β-CD分子中带有磺酸根负离子可与羊毛织物以离子键结合的特性,采用类似于酸性染料上染羊毛织物的染色方式,将磺化β-CD分子上染固着在羊毛织物上。对影响磺化β-CD接枝羊毛织物的因素如磺化β-CD的用量、整理液温度、保温时间、pH值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得到磺化β-CD接枝羊毛织物较佳的条件为:磺化β-CD60g/L,无水硫酸钠5g/L,pH=2~3,于90~95℃的整理浴中保温50~60min。β-CD通过上染的方式,可以将其直接“锚固”在织物上,而不必象常规微胶囊处理到织物上时必须藉粘合剂的粘着作用,从而有利于改善织物的手感。β-CD接枝到织物上后,其天然空腔包覆物质的特性不变。织物经β-CD改性后再充载硝酸咪康唑的量明显大于未经β-CD改性的织物,使得前者的抗菌性能明显好于后者,其中以抗白色念珠菌性能最好,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大肠杆菌稍逊于前两者。织物的抗菌性能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有所下降,但硝酸咪康唑在织物上存在方式的不同(经β-CD改性的织物,硝酸咪康唑进入β-CD的空腔;未经β-CD改性的织物,硝酸咪康唑只是物理吸附作用),使β-CD改性织物抗菌性能的耐水洗性好于未经β-CD改性的织物。未经β-CD改性直接充载硝酸咪康唑的织物水洗10次后,抗菌性能基本消失;经MCT-β-CD改性后再充载硝酸咪康唑的棉织物水洗10次后,其抗菌性能保持在70%以上;经磺化β-CD改性后再充载硝酸咪康唑的羊毛织物水洗10次后保持在60~70%。
张少文[8]2004年在《回归平衡胶囊的药学和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回归平衡胶囊”是治疗儿童性早熟的中药复方制剂,本课题包括该药物的制剂工艺学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研究、药效学研究、免疫学研究、毒理学研究。 在制剂学研究中,以制剂的口感、气味、外观、药效、毒性及稳定性作为评价指标,对其处方、剂型(设计了口服液与胶囊剂两个剂型)、日服剂量进行了实验筛选研究。我们就上述因素设计了若干方案,制备了大量样品,从中取得大量数据,然后约请院内同行帮助分析,比较。结果:口服液与胶囊剂疗效相近,但由于回归平衡胶囊处方中多为大苦之药,口服液很难为儿童所接受,最后选定胶囊剂。并用正交设计等统计学方法对煎煮提取过程中药材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用水量、煎煮次数进行了优化选择。 一.质量标准研究 (1) 鉴别 通过泡沫反应、显色反应,对处方中药物所含生物碱、皂苷,环烯醚萜苷等类成分进行鉴别;用薄层层析法对有关中药进行鉴别。 (2) 浸出物测定 由于黄柏、龙胆两味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明确,高效液相色谱中峰较易分离,阴性干扰小,故可以用本品中的小檗碱、龙胆苦苷含量来控制质量,本品中的小檗碱转化为盐酸小檗碱每粒含量不得少于0.900mg,龙胆苦苷每粒含量不得少于1.88mg. 二.稳定性试验 按《新药审批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本品进行了叁个月的连续考察,结果稳定性良好;用加速试验对药品进行稳定性试验,估算药品的有效期。 叁.主要药效学试验结果 该制剂能显着降低白兔因性早熟引起的激素E2、PROG、TESTO、LH、FSH含量偏高,使其接近正常水平。 四.毒理学研究 (1) 急性毒性试验 以儿童日服剂量的200倍量24h分次给小鼠灌胃,不引起死亡。 (2) 长期毒性试验 以儿童日服剂量的100、50、10倍量分别给大鼠连续给药90天,其血象、肝功能、肾功能未发现有毒性作用,且未发现心、肝、肾、脑等生命器官有毒性损害,故示本品安全,可以长期服用。 总之,通过以上试验研究,使回归平衡胶囊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毒性等得以确定。同时将该药成研制为一种疗效可靠的、安全的、方便的治疗性早熟的中成药,填补此类药品的空白,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中成药品种,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发挥更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崔晨阳[9]2018年在《甘肃陇南地区油橄榄果实系列产品开发》文中认为油橄榄(Olea europaea.)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兼食用作物,栽培品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本论文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响应面优化分析试验、混料设计优化试验对橄榄油党参多糖软胶囊、橄榄油口服液、油橄榄罐头、橄榄汁配制酒等关键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各种工艺的最优参数。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了橄榄油党参多糖软胶囊内容物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橄榄油:党参多糖为90%:10%、复合乳化剂(单双甘油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1:1)添加量为0.8%(w/w)、稳定剂添加量为0.4%(w/w)。2.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优化了橄榄油口服液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油比7:3,复合乳化剂(单双甘油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1:2)添加量为0.9%(w/w),复合稳定剂添加量为0.2%(w/w)。在此条件下的理论乳化稳定系数R值为:81.9%。验证试验测得的乳化稳定系数R值为:80.2%。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1.7%。均质最佳条件是:均质温度50℃、均质时间10 min、均质转速12000 r/min。3.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了油橄榄罐头的最佳护色工艺参数为:0.005%醋酸铜、0.03%氯化镁、0.03%醋酸锌、0.3%Vc。最佳脱涩工艺参数为:氢氧化钠浓度3%,脱涩温度25℃,脱涩时间13 h。4.通过混料设计优化试验得到了橄榄汁配制酒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橄榄汁酒83.14%、柠檬酸0.5%、白砂糖14.36%、蜂蜜2%。在此混料因素条件下的理论感官评价为85分,验证试验测得的感官评价分数为86分。综上所述,由甘肃陇南地区的油橄榄为原材料,通过对橄榄油党参多糖软胶囊、橄榄油口服液、油橄榄罐头、橄榄汁配制酒的关键工艺开发,可以拓宽油橄榄的产品加工渠道,延伸油橄榄产业链条,为甘肃油橄榄加工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支持,对解决甘肃省油橄榄加工单一化,提高产品另外的附加值,有一定的帮助性意义。
吴明华[10]2002年在《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研制及其在立体印花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发泡微胶囊最早应用于立体印花,近年来,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也不断被开发,因而很有市场前景,然而在国内仍无同类产品工业化的报道。本研究是在此背景下受深圳好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委托对物理发泡微胶囊制备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工业化。 本篇论文围绕物理发泡微胶囊研制及其在立体印花中应用而展开。采用原位聚合(有限凝集法)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借助该胶囊的特点研究胶囊的成囊、造壁工艺与发泡性能的关系以及该胶囊在立体印花中的应用。 文中通过酸碱滴定法测定了不同缩合反应条件下所得的缩聚物酸值,并对缩聚物酸值与分散性能进行分析;采用UV-M图像分析系统对所制备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粒径大小、粒径分布进行分析;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对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微观表面形态进行了观察;采用Pyris-1型热分析仪对不同工艺制得物理发泡微胶囊进行了DSC热分析;采用WRX-1S显微热分析仪对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发泡性能测定,获得不同制各工艺所得到的微胶囊结构与发泡性能的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1.在众多影响缩聚反应的因素中,对缩聚物酸值影响程度强弱依次为温度、时间、抽真空方式和酸催化剂用量。缩聚产物的酸值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而提高。120℃缩聚反应,产物的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增长而缓慢地变小,有趋向平衡值的倾向;160℃缩聚反应,产物的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增长而很快地变小直至凝胶。在160℃反应条件下,对甲苯磺酸对缩聚反应显示负催化;在120℃和140℃反应条件下,对甲苯磺酸对缩聚反应无明显催化作用。缩聚反应抽真空有利于缩聚反应的进行,加快缩聚产物酸值的下降。 2.具有适宜酸值的缩聚物具有较好的分散性,酸值为75.7mgKOH/g的缩聚物的分散力和乳化能力明显好于其它酸值的缩聚物,并好于PVP K-17。酸值为75.7mgKOH/g的缩聚物在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原位聚合中显示较好的分散性,制备小粒径和单核物理发泡微胶囊时,作分散剂的缩聚物酸值应选择在75.7-104.0mgKOH/g之间。 3.在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过程中加入固体粉末分散剂白碳黑和适合的水溶性聚合物分散剂是必要的。白碳黑作为分散剂对物理发泡微胶囊粒径大小和分布影响较为明显。白碳黑配制的水相体系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粒径分布优于氢氧化镁粉末配制的水相体系。K17的PVP、酸值75.7mgEOH/g的缩聚物均可用作物理发泡微胶囊制备时的分散剂。用PVP条件下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粒径分布与PVP的K值有关,K17条件下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较窄。用缩聚物条件下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粒径分布与缩聚物的酸值有关,酸值在75.7-104.0mgKOH/g之间,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粒径分布较窄,满足单核胶囊要求。扫描电镜图显示PVP K-17、缩聚物酸值为75.7mgKOH/g条件下制得的物理发泡微胶囊均为单核规整球形。 4.在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工艺中,不管是连续式均化机还是间歇式均化机均化,胶囊粒径随均化速度的提高而变小,胶囊粒径分布随均化次数或均化时间的延长而变窄。考虑到物理发泡微胶囊制备要尽可能避免油相挥发,应该采用连续均化机均化。食盐的加入有助于微胶囊粒径均匀。水溶性阻聚剂能有效地降低单体水相聚合,因而有利微胶囊粒径均匀。分散体系的pH也是影响微胶囊粒径重要因摘要素,物理发泡微胶囊适宜于酸性条件下制备。油/水比对胶囊粒径分布有影响,油/水比大,胶囊粒度不均匀:油/水比小,胶囊粒径分布集中,但油/水比太小,设备效率太低,也不是合理的工艺。制备微胶囊时,聚合搅拌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在我们实验设备条件下350一4O0rmp较为适宜。在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时,宜采用低温型的引发剂,其半衰期在10h左右。聚合反应时升温速度不宜过快。5.发泡微胶囊的芯材的沸点对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发泡温度有影响,在芯材与囊膜聚合物相匹配时,沸点越低,发泡温度越低。微胶囊芯材的包含量对发泡温度影响不大,但对胶囊的发泡倍率有明显影响,随着包含量的增加,胶囊的发泡倍率会增加。形成微胶囊囊膜聚合单体组分对胶囊发泡性能影响较大,以丙烯睛为主的丙烯睛和甲基丙烯酸甲酷二元共聚物作囊膜材料的胶囊发泡温度高,胶囊为高温型发泡微胶囊;以偏氯乙烯为主的偏氯乙烯、丙烯睛和甲基丙烯酸甲酷叁元共聚物作囊膜材料的胶囊发泡温度较低,胶囊为低温型发泡微胶囊。胶囊气密性会影响胶囊发泡效果,气密性好,存放时间长仍保持较好发泡效果。微胶囊粒径和粒径分布均会影响胶囊发泡性能,胶囊粒径小,发泡温度高,胶囊粒径分布宽,发泡效果差。引发剂ABIN用量通过影响囊膜聚合物分子量来影响胶囊发泡温度,引发剂用量增加,胶囊发泡温度降低。加入交联剂会影响胶囊发泡温度。交联剂用量增加,发泡温度随之增加。微胶囊含湿量对胶囊发泡温度影响较大,能降低胶囊的发泡温度。高温型发泡微胶囊具有较好的耐有机溶剂性能,有机溶剂对其短时间处理表现增塑作用;低温型发泡微胶囊不具有耐有机溶剂性能。6.制备物理发泡微胶囊悬浮聚合中,分散剂对微胶囊的形态影响较大,利用酸值低
参考文献:
[1]. 回归平衡胶囊的研制与开发[D]. 全大勇. 湖北中医学院. 2004
[2]. TFH缓释胶囊的研制[D]. 兰轲. 四川大学. 2004
[3]. 相变材料微胶囊的研制及其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D]. 任晓亮. 河北工业大学. 2006
[4]. 功能性复合花粉软胶囊的研制[D]. 高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5]. TET吸收机理及缓释胶囊的研究[D]. 张颖. 四川大学. 2007
[6]. 防止中药胶囊剂吸潮辅料的应用研究[D]. 孙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7]. 缓释型护肤保健微胶囊的研制及在纺织品上的应用[D]. 王俊华. 东华大学. 2008
[8]. 回归平衡胶囊的药学和药效学研究[D]. 张少文. 湖北中医学院. 2004
[9]. 甘肃陇南地区油橄榄果实系列产品开发[D]. 崔晨阳.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10]. 物理发泡微胶囊的研制及其在立体印花中的应用[D]. 吴明华. 东华大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