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悟道论文-吴迪

以情悟道论文-吴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以情悟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头,以情悟道,黛玉,晴雯

以情悟道论文文献综述

吴迪[1](2015)在《石头“以情悟道”之途的晴雯与黛玉》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里石头"以情悟道",大观园众多女子以不同系列进入石头悟道之途,且"晴为黛影"之说,早已有之,我们认为黛玉和晴雯属同一系列。文章从她们的言谈与性格、本真中人性复归的别样模式、石头悟道之途的两个阶梯以及情深缘浅石头始悟等方面来探讨,并进一步探究曹雪芹在这叁个人物形象身上所进行的那个时代哲思。(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5年03期)

黄丽,李克臣[2](2014)在《“以情悟道 守理衷情”的文化意义(下)——四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作者以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实践着警幻仙姑的嘱咐:"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以此警醒世人,从而起到补天的作用。《红楼梦》坚持"以情悟道",以情传道,是有志于道而又不得其位即"有命无运"的明清知识分子用小说批评朝政,教化民众而创作出的最为艳丽的文学奇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自己迥异于西方的伦理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尚礼"精神追求。道与非道、义与非义、礼与非礼,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矛盾冲突的主线。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王道社会,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主张,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模式。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是几千年中国知识阶层乃至广大民众一致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孔夫子在面对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同样,《红楼梦》作者面对满清的黑暗与腐败,提出了"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为社会改革的出路。这就是中华文化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学中的具体体现。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黄丽,李克臣[3](2014)在《“以情悟道守理衷情”的文化意义(上)——叁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作者以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实践着警幻仙姑的嘱咐:"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以此警醒世人,从而起到补天的作用。《红楼梦》坚持"以情悟道",以情传道,是有志于道而又不得其位即"有命无运"的明清知识分子用小说批评朝政,教化民众而创作出的最为艳丽的文学奇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走过了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自己的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的伦理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尚礼"精神追求。道与非道、义与非义、礼与非礼,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矛盾冲突的主线。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王道社会,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主张,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模式。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是几千年中国知识阶层乃至广大民众一致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孔夫子在面对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同样,《红楼梦》作者面对满清的黑暗与腐败,提出了"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为社会改革的出路。这就是中华文化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学中的具体体现。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雷会生,李克臣[4](2014)在《从“替天行道”到“以情悟道”——二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的作者,同样是一位"不得其位而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有命无运"是作者对甄英莲的同情,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叹息。《红楼梦》的主旨是"以情悟道",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旨在借石头的爱情与生活经历,表达自己"不得其位却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的伟大情怀"。然而,时代变了。《红楼梦》的时代与孔子的时代不同,与施耐庵的时代亦有所不同。这种改变反映到《红楼梦》中表现为作者把"怀才不遇"的愤懑变成了"无才补天"的自嘲,把"替天行道"的呐喊变成了"以情悟道"的警世。从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思潮、科举制度、文学潮流以及满清政府的文化专制——文字狱等几个方面来看,这种改变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必然。(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黄丽,李克臣[5](2014)在《以情悟道 守理衷情——《红楼梦》主旨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原出自甲戌本《胭脂斋重评石头记》第五回警幻仙姑之口。《红楼梦》的主旨乃"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者旨在借石头"历经离合悲欢"的情感历程,展示"炎凉世态",表达自己"无才补天"(即不得其位)却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的伟大情怀,这就是"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则是作家对自己所悟之道的直接阐释。"守理衷情",以理范情,以情维理;理在情中,情在理中,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守理衷情"是对经历了宋明两代重理与重情两种极端的冲击之后的孔子儒学所做的智慧的调和。(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李云[6](2013)在《以情悟道 直抵内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讲过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复生。生不可逾死,死不可复生者,皆因情所不止也。”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同样提出了“以情悟道”之说。日前,笔者有幸欣赏了戏曲电影《电影儿女》,在被银幕故事深深(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影报》期刊2013-01-17)

杨淑霞[7](2012)在《“以情悟道”开启走向人物心锁的金钥匙——浅谈李云导演《阳光女工》》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讲过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复生。生不可逾死,死不可复生者,皆因情所不止也。"为此,他在他的《牡丹亭》中,让杜丽娘或生或死,或死复生。全由"情"所左右。真乃(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2年32期)

郑书功[8](2012)在《以情悟道——豫剧《苦杏儿甜了》创作散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现代豫剧《苦杏儿甜了》(原名矿山情)创作于2008年,该剧取材于义马矿务局女工干部张秀珍孝敬公爹的真实故事,该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当时,矿工会要我们编成戏在矿山演出,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创作的。该剧讲的是:张秀珍的丈夫因车祸去世,留下家中多病的公爹和年纪尚小的儿子。张秀珍毅然担起了照看公爹、哺育儿子的重担,为了照顾公爹,她将婚期一拖再拖,最后带着公爹改嫁,并一直精心照看老人,直到他去世。公爹出殡那天,张秀珍披麻带孝,一步叁叩首,扶公爹棂柩下葬入土,完成了一个作为赵家儿媳应有的担当。她的行为感动了无数矿工,在矿山产生很大影响,人们无不赞誉张秀珍的大孝至爱精神。(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12年S1期)

孙爱玲[9](2010)在《“以情悟道”——论《红楼梦》前五回的诗性哲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前五回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情感的诗性哲思。这种诗性哲思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开篇以神话故事确定人类情感的本根性,继而以"正邪两赋"说揭示人类情感的形成与作用机制,最后以"意淫"说表达对人类情感的独特理解。在"以情悟道"视阈下,《红楼梦》对人类情感的探究,达到了空前的思想境域。(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苏慧霜[10](2007)在《以情悟道——屈原对游仙文学之影响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绪言所谓“游仙”,据李善《文选》卷二十一注:“凡游仙之篇,皆滓秽尘网,锱铢缨绂,薞霞倒景,饵玉玄都。”游仙的主题在企图摆脱生命的束缚,借助虚幻离世的仙界传说,和仙道人物以抒情言志,昆仑仙草,仙风道骨,折射出超凡脱俗的人格美,其中追慕(本文来源于《中国楚辞学(第九辑)——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二)》期刊2007-06-01)

以情悟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楼梦》作者以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实践着警幻仙姑的嘱咐:"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以此警醒世人,从而起到补天的作用。《红楼梦》坚持"以情悟道",以情传道,是有志于道而又不得其位即"有命无运"的明清知识分子用小说批评朝政,教化民众而创作出的最为艳丽的文学奇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自己迥异于西方的伦理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尚礼"精神追求。道与非道、义与非义、礼与非礼,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矛盾冲突的主线。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王道社会,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主张,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模式。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是几千年中国知识阶层乃至广大民众一致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孔夫子在面对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同样,《红楼梦》作者面对满清的黑暗与腐败,提出了"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为社会改革的出路。这就是中华文化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学中的具体体现。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情悟道论文参考文献

[1].吴迪.石头“以情悟道”之途的晴雯与黛玉[J].大众文艺.2015

[2].黄丽,李克臣.“以情悟道守理衷情”的文化意义(下)——四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黄丽,李克臣.“以情悟道守理衷情”的文化意义(上)——叁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雷会生,李克臣.从“替天行道”到“以情悟道”——二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黄丽,李克臣.以情悟道守理衷情——《红楼梦》主旨新探[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李云.以情悟道直抵内心[N].中国电影报.2013

[7].杨淑霞.“以情悟道”开启走向人物心锁的金钥匙——浅谈李云导演《阳光女工》[J].神州.2012

[8].郑书功.以情悟道——豫剧《苦杏儿甜了》创作散记[J].东方艺术.2012

[9].孙爱玲.“以情悟道”——论《红楼梦》前五回的诗性哲思[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苏慧霜.以情悟道——屈原对游仙文学之影响论略[C].中国楚辞学(第九辑)——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二).2007

标签:;  ;  ;  ;  

以情悟道论文-吴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