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制麦工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麦芽,工艺,大麦,白地,氨基,发芽率,啤酒。
制麦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先,张楚宁[1](2019)在《啤酒生产制麦部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工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预处理+两相厌氧+SBR"工艺对啤酒生产制麦废水处理进行工艺改造。该改造项目投产至今8年多,处理效果稳定,运行结果表明CODCr去除效率达95%,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及《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821-2005)二者标准较严值。(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9年03期)
隋建峰,关艳珍[2](2018)在《关于青稞制麦工艺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青稞制麦过程中,在相同的发芽及干燥工艺条件下对不同浸麦工艺进行的试验研究,并对麦芽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比较,为进一步优化青稞大麦制麦工艺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外酒业·啤酒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张明[3](2015)在《改善江苏麦芽浊度和过滤的制麦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叁大啤酒大麦产区之一,2009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其中啤酒大麦产业被列为该战略的特色产业。通过改善江苏麦芽质量缺陷的制麦研究,对提高江苏国产啤酒大麦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地方啤酒大麦增产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沿海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进口啤酒麦芽相比,江苏国产啤酒麦芽品质还不够稳定,且存在浊度高、浸出率低、过滤速度慢等影响啤酒企业生产的质量缺陷。这些非农艺性状的缺陷短期内尚难以通过生物育种的方法改善,需要通过制麦加工(本文来源于《啤酒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彭涛,张怀予,刘琦,路宏科,马文锦[4](2013)在《利用白地霉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啤3号大麦为原料,从中筛选出白地霉菌株作为生物制麦添加物以改造传统制麦工艺。以麦芽糖化力、α-氨基氮含量(α-AN)、浸出物含量为衡量指标,采用单因素对比分析与响应面结合的方法,研究白地霉添加量、浸麦温度、浸麦pH值对麦芽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地霉接种量104CFU/g大麦、浸麦温度15℃、浸麦pH4.0的最优制麦工艺条件下,麦芽品质综合指标理论预测值为205.33,所制麦芽综合指标的实际值为206.15,糖化力为308.5WK、α-AN含量为186mg/100g、浸出物含量为87.1%,均高于轻工业行业标准QB/T 1686—2008《啤酒麦芽》中优级产品,且所制麦芽中均未检测出真菌毒素。(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19期)
夏建萍[5](2013)在《不同大麦品种及制麦工艺对麦芽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酿造大麦的质量特性对制麦工艺、麦芽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何依据大麦的质量状况而制订出相对合理的制麦工艺,较准确地预测麦芽质量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根据我们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大麦的生理特性与制麦工艺、麦芽质量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大麦与谷类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杨迪,石殿瑜,于春丽,徐凯,赵长新[6](2013)在《制麦工艺对麦芽脂肪酸氧化酶活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整同种大麦关键制麦工艺(浸麦度、发芽温度、入炉水分、焙焦时间、焙焦温度),进而了解其对麦芽LOX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降低浸麦度、提高焙焦温度、延长焙焦时间,采用由低温逐步升温的发芽方式,对麦芽LOX活力均有显着的降低作用,同时,入炉水分的不同对其也有一定程度影响。(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3年06期)
李利霞[7](2013)在《制麦工艺对燕麦麦芽品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制麦工艺对燕麦营养麦芽品质和燕麦啤酒麦芽品质的影响,分别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有利于提高麦芽营养品质的制麦工艺和适宜的燕麦啤酒麦芽制麦工艺,并在优化出的啤酒麦芽制麦工艺的基础上,探讨了胚乳降解酶、糖类、氮类以及多酚类物质在燕麦麦芽制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燕麦原麦籽粒理化指标的分析得到,除燕麦千粒重未达到GB/T7416-2008《啤酒大麦》要求外,其他理化指标基本达到GB/T7416-2008《啤酒大麦》要求。所用燕麦符合制麦规定,可用于制麦研究。(2)制麦过程对燕麦的营养品质有显着影响,通过优化得出的最佳制麦工艺条件为:采用浸麦工艺(浸麦6h—休止10h—浸麦4h—休止7h—浸麦3h—休止1h),浸麦温度14℃进行浸麦,15℃发芽4d。采用该工艺条件进行制麦,燕麦中植酸含量下降了36.4%,蛋白质消化率上升了86.2%,而β-葡聚糖含量下降了87.0%。此外,矿物质、多酚含量也有显着提高,改善了燕麦的营养品质。(3)发芽温度与发芽时间是影响燕麦麦芽营养品质的主要因素,随着发芽温度的升高(11~19℃),发芽时间的延长(2~6d),燕麦麦芽中植酸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降低,而蛋白质消化率随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升高。(4)通过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燕麦啤酒麦芽的制麦工艺,得到适宜的制麦条件为:浸麦温度15℃,浸麦时间30h,发芽温度17℃,发芽时间6d。此条件下制得麦芽的糖化力为171.83WK,库尔巴哈值为42.72%,麦芽α-氨基氮为209.15mg/100g,麦芽浸出物为76.6%。(5)适宜的焙焦工艺为前期逐渐升温的焙焦方式,即凋萎期与干燥期为45℃(6h)—55℃(5h)—65℃(6h),焙焦期为76℃(2h)。采用该焙焦工艺制备的麦芽酶活力较高,并降低了麦芽α-氨基氮和糖化力的损失。(6)燕麦籽粒在制麦过程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β-葡聚糖酶和蛋白酶活力随着发芽的进行不断增加,均于发芽144h时达最大值,在干燥过程中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β-葡聚糖含量在浸麦阶段下降速度较慢,发芽后以较快速率下降;总氮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库尔巴哈值与可溶性氮含量在浸麦阶段略有下降,发芽24h之后,呈平稳的上升趋势,至发芽144h时达峰值,在干燥阶段略有下降;总多酚、游离型多酚和结合型多酚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佟恩杰,陈霞,于忠钊,徐凯,石殿瑜[8](2013)在《制麦工艺对麦芽氧化还原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和麦芽的氧化反应速率与其内源性氧化还原酶有直接联系。本文考察了各个制麦阶段对麦芽中氧化还原酶类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改变工艺条件能够有效降低氧化还原酶活力,从而为生产强抗氧化性麦芽提供方法及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3年04期)
班省华,张怀予,彭涛,王千存,刘琦[9](2013)在《利用响应面优化生物制麦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白地霉菌株作为生物制麦添加物改造传统制麦工艺。以麦芽糖化力、α-氨基氮(α-AN)、浸出物相对质量分数为衡量指标,采用单因素对比分析与响应面结合的实验方法,研究白地霉添加量、浸麦温度、浸麦pH对麦芽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地霉接种量104个/g大麦、浸麦温度15℃、浸麦pH为4.0的最优制麦工艺下,所制麦芽综合指标实际值为206.15,糖化力为308.5WK,α-AN为186mg/100g,浸出物相对质量分数为87.1%,均高于轻工业行业标准QB/T1686-2008中优级产品的指标,且所制麦芽中均未检测出真菌毒素。(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15期)
李利霞,方凯,李巨秀,胡新中[10](2012)在《制麦工艺对燕麦麦芽营养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裸燕麦为研究对象,以燕麦在发芽前后植酸质量分数、β-葡聚糖质量分数及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浸麦温度(11~19℃)、发芽温度(11~19℃)及发芽时间(2~6d)对上述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浸麦温度对植酸质量分数、β-葡聚糖质量分数及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没有显着影响,而发芽时间越长、发芽温度越高,燕麦中植酸和β-葡聚糖质量分数则越低;蛋白质体外消化率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发芽温度对其影响不显着。通过优化试验得出的最佳制麦工艺:采用浸麦工艺(浸麦6h→休止10h→浸麦4h→休止7h→浸麦3h→休止1h),浸麦温度14℃进行浸麦,15℃发芽4d。在此条件下制麦燕麦中植酸质量分数下降了42.8%,而蛋白质消化率上升了142.1%,燕麦的营养品质有所改善。(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2年22期)
制麦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介绍了青稞制麦过程中,在相同的发芽及干燥工艺条件下对不同浸麦工艺进行的试验研究,并对麦芽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比较,为进一步优化青稞大麦制麦工艺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制麦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1].王俊先,张楚宁.啤酒生产制麦部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工艺设计[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
[2].隋建峰,关艳珍.关于青稞制麦工艺的试验研究[J].中外酒业·啤酒科技.2018
[3].张明.改善江苏麦芽浊度和过滤的制麦工艺研究[J].啤酒科技.2015
[4].彭涛,张怀予,刘琦,路宏科,马文锦.利用白地霉改造传统制麦的工艺优化[J].食品科学.2013
[5].夏建萍.不同大麦品种及制麦工艺对麦芽质量的影响[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3
[6].杨迪,石殿瑜,于春丽,徐凯,赵长新.制麦工艺对麦芽脂肪酸氧化酶活性影响[J].食品科技.2013
[7].李利霞.制麦工艺对燕麦麦芽品质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8].佟恩杰,陈霞,于忠钊,徐凯,石殿瑜.制麦工艺对麦芽氧化还原酶的影响[J].中国酿造.2013
[9].班省华,张怀予,彭涛,王千存,刘琦.利用响应面优化生物制麦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2013
[10].李利霞,方凯,李巨秀,胡新中.制麦工艺对燕麦麦芽营养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