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靶标论文_蒋洁,张莹,唐涛,赵春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杀虫剂靶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靶标,杀虫剂,烟碱,受体,抗性,乙酰胆碱,甲酰胺。

杀虫剂靶标论文文献综述

蒋洁,张莹,唐涛,赵春青[1](2019)在《离子型γ-氨基丁酸受体靶标杀虫剂氟雷拉纳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氟雷拉纳属异恶唑啉类化合物,是一种作用于昆虫离子型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特异性位点的新型杀虫剂,其兽用商品名为贝卫多,刚于2019年7月在中国大陆上市。自2014年在欧美上市起,贝卫多的市场份额占比和关注度逐年上涨,相关的研究报道也日益增多。为此,结合已发表的综述及2015年后发表的研究成果,本文围绕氟雷拉纳的研发、生物活性、作用机理、体内运输和代谢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展开更为翔实和深入的阐述,以期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消费者的选购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亦为该药剂应用范围的拓展提供可行性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9年05期)

殷玥[2](2018)在《基于保幼激素合成酶的生态友好杀虫剂靶标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化学杀虫剂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农业稳产、丰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危害和抗药性等。因此,我们亟需发现新的生态友好型杀虫剂。随着RNA干扰(RNAi)技术的成熟,利用RNAi对昆虫的基因功能进行鉴定,寻找与昆虫发育和生殖相关的关键基因作为新杀虫剂靶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保幼激素(JH)作为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激素,其生物合成中涉及的酶类具有作为杀虫剂靶标的潜力。本论文选择JH生物合成途径中的11种酶类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虫体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发育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寻找关键基因。再运用序列比对的方式选择鳞翅目害虫与其它生物差异性大的基因作为靶基因,以减少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法尼醇脱氢酶(FOLD)、JH甲基转移酶(JHAMT)和JH环氧酶(CYP15C1)是鳞翅目害虫保幼激素合成关键酶,并且可能具有低生态毒性的特点。随后,本项研究通过RNAi试验验证这叁种酶的基因沉默的效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这叁种酶的基因表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5.5%、93.8%、64.5%)的情况下,JH的合成速率有明显的降低(FOLD、JHAMT和CYP15C1分别被沉默后,JH合成速率分别下降了64.4%,70.6%和75.4%)。结合同源性分析和RNAi实验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这叁种酶在JH合成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生态友好型杀虫剂的潜在靶标。最后对酶抑制剂进行活性测试,发现FOLD抑制剂(香叶基香叶醇)、JHAMT抑制剂(西奈芬净)和CYP15C1抑制剂(多菌素)在10μM浓度下,对于JH的生物合成有明显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2.1%,58.5%和63.5%。这些抑制剂可以作为生态安全性杀虫剂的候选先导化合物。本论文通过关键基因鉴别、候选基因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以及酶抑制剂测试,从JH生物合成途径众多酶中筛选出FOLD、JHAMT、CYP15C1叁种酶作为杀虫剂设计的潜在靶标,并对这叁种靶标的抑制剂进行测试,为发现新的生态友好型杀虫剂靶标提供依据。本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也为生态友好杀虫剂的发现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8-05-25)

吴文君[3](2016)在《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V作用靶标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苦皮藤素是我国登记的13种植物源杀虫剂之一。对近年来苦皮藤素V作用靶标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其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6年08期)

李勃,马瑜,张育辉[4](2016)在《有机磷类杀虫剂对非靶标水生动物的毒性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磷类杀虫剂对水域的污染已经对水生动物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该类农药的分子结构特征决定了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活性而对动物产生神经毒性,但仅此还不能解释此类杀虫剂暴露对动物机体所产生的多种毒性效应。大量研究表明,有机磷类杀虫剂除通过对ACh E的干扰而对非靶标水生动物机体产生神经毒性并导致其行为异常外,还可作为内分泌干扰物(EEDs)对动物的生殖、发育和内分泌产生干扰作用,诱发机体的氧化应激过程、造成DNA损伤、导致遗传毒性及免疫功能下降等多种毒性效应。文章综述了有机磷类杀虫剂暴露对不同水生动物个体及种群发育的毒性作用,包括对神经功能以及行为的影响,对内分泌、生殖和发育的干扰及对氧化应激、DNA损伤、遗传毒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尝试分析了此类杀虫剂对非靶标水生动物的毒性机制并对相关领域研究发展进行了思考。(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建恒[5](2016)在《小菜蛾田间种群靶标抗性基因频率的检测及SCBI类杀虫剂靶标抗性的遗传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属鳞翅目菜蛾科害虫,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世代重迭严重等生物学特性使小菜蛾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目前,小菜蛾已对至少93种杀虫活性成分产生了抗药性。小菜蛾的抗药性问题给十字花科蔬菜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和巨大的挑战。大量研究表明,靶标敏感度降低是害虫对杀虫剂产生高水平抗性的主要机制,在小菜蛾上已报道了多种与杀虫剂抗性相关的靶标基因突变。在本研究中,利用对靶标基因的目标DNA片段进行直接测序,检测了小菜蛾田间种群中与抗性相关的靶标基因突变频率,分析了靶标基因突变频率与杀虫剂抗性水平的相关性。同时,分离纯化了钠离子通道中具有F1845Y突变的纯合品系(KS-1845Y)和具有V1848I突变的纯合品系(KS-1848I),明确了这两个品系对茚虫威和氰氟虫腙的抗性遗传方式。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小菜蛾抗药性治理策略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1.小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2014-2015年对来自华东和广东省八个地区的小菜蛾田间种群,采用浸叶法测定其对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氰氟虫腙等7个代表性杀虫剂的敏感性。抗性监测结果表明:小菜蛾田间种群对各类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广东省田间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都达到了高水平抗性,对氰氟虫腙、阿维菌素、多杀霉素达到了中等水平抗性;2014-2015年间,华东四地区小菜蛾对各类杀虫剂抗性相对较稳定,除济南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有约130倍的高水平抗性之外,对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多杀霉素都处于中低水平抗性。2.小菜蛾田间种群靶靶标抗性的分子检测在抗药性监测的基础上,检测了上述田间种群与抗药性相关的靶标基因的突变频率。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钠离子通道基因M918I、T9291、L1014F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1.6%、86.6%-100%、96.6%-100%,这3个位点的突变频率与拟除虫菊酯抗性水平均无显着相关性,推测小菜蛾田间种群可能存在其他的抗性机理。钠离子通道基因F1845Y和V1848I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3.3%和0-40%,其联合突变频率(0-58.3%)与茚虫威(R2=0.822)和氰氟虫腙(R2=0.887)抗性水平有显着相关性,推断F1845Y和V1848I是小菜蛾田间种群对SCBI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主要机制。鱼尼丁受体基因E1338D、I4790M在田间种群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0%,0-8.3%,且绝大多数以杂合子形式存在,而G4946E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达到了 21.6%-90.3%,并与氯虫苯甲酰胺抗性水平相关性显着(R2=0.75),由此推断G4946E突变是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主要机理。谷氨酸氯离子通道突变基因A309V仅在昆山种群中检测到,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为0-3.3%,所以A309V对昆山种群阿维菌素抗性的贡献不大。在所有试虫中,未检测到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α6亚基错误剪切,可能其它抗性机制是小菜蛾对多杀霉素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乙酰胆碱酯酶基因A298S和G324A在田间种群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1.6%-75.1%,41.6%-75.1%,与毒死蜱抗性水平相关性显着,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0.847,所以乙酰胆碱酯酶基因A298S和G324A可能是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毒死蜱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3.小菜蛾对钠离子通道阻断剂(SCBI)的抗性遗传分析已有研究表明,小菜蛾钠离子通道基因第4结构域第6跨膜区(IVS6)F1845Y和V1848I突变与两种SCBI杀虫剂(茚虫威和氰氟虫腙)抗性相关。为了明确这两种点突变对茚虫威和氰氟虫腙抗性的贡献和遗传方式,通过单对家系筛选从2015年采自江苏昆山的田间种群中分离出仅有钠离子通道基因1845Y突变的纯合品系(KS-1845Y)和仅有18481突变的纯合品系(KS-18481)。将上述两个抗性品系分别与小菜蛾敏感品系(SZ)进行正交和反交,并测定亲本和杂交Fi代幼虫对茚虫威和氰氟虫腙的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KS-1845Y和KS-1848I品系对茚虫威(381倍和336倍)和氰氟虫腙(736倍和674倍)具有相似的抗性水平,抗性均为常染色体遗传。KS-1845Y品系和KS-1848I品系对茚虫威、氰氟虫腙抗性为共显性至不完全显性,KS-1845Y品系对这两种杀虫剂抗性的显性度均高于KS-18481品系。茚虫威和氰氟虫腙可能对具有F1845Y突变或V1848I突变的钠离子通道具有不同的阻断效应,从而导致不同的显性度。在茚虫威或氰氟虫腙选择压力下,田间抗性的进化可能有利于显性度相对较高的F1845 Y突变。(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林涛,游泳,郑丽祯,魏辉,林荣华[6](2015)在《叁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制剂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和"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方法,以赤子爱胜蚓、非洲爪蟾、斜生栅藻、大型溞、斑马鱼,意大利蜜蜂以及家蚕为受试生物,测定了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0g/L溴氰虫酰胺悬浮剂3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3种药剂对赤子爱胜蚓、非洲爪蟾、斜生栅藻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均为低毒,但对大型溞的48 h-EC_(50)值分别为1.51×10~(-2)、2.58×10~(-3)、7.63×10~(-2)mg/L,对家蚕的96h-LC_(50)值分别为6.11×10~(-2)、0.12和0.30 mg/L,均为剧毒;氟虫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对意大利蜜蜂为低毒,但溴氰虫酰胺对其的48h经口LC_(50)值和接触LD_(50)值分别为2.90 mg/L和3.71×10~(-2)μg/bee,均为高毒。研究表明,虽然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多数非靶标生物毒性较低,但在水体环境和桑蚕区以及作物开花期仍需谨慎使用。(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姚香梅[7](2015)在《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靶标和非靶标昆虫乙酰胆碱受体毒理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属半翅目蚜科,是棉田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目前对棉蚜的化学防治和抗性研究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由于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技术的限制,这些研究仅集中在对不同杀虫剂的毒力测定以及对与抗性有关的靶标的分子鉴定等方面。目前并没有系统的、更深层次的对棉蚜的抗性机理及毒理学特性进行研究,因此了解昆虫抗性形成的机制与毒理学特性是目前预防昆虫抗性形成的主要的研究工作之一。1.本研究从棉蚜全基因组出发,根据生物信息学信息分析,全面的对敏感品系棉蚜nAChRs亚基鉴定。通过分子克隆,共获得了8个nAChRs亚基序列,其中包括7个α亚基和1个β1亚基,在这些α亚基中,其中α4亚基和α7亚基存在选择性剪切体。对克隆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昆虫的nAChRs亚基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序列特征分析,发现所有的nAChRs亚基序列具有6个与配体结合有关的Loops (LoopA-F),以及四个与离子通道形成有关的跨膜序列(TM1-4)。同时在α亚基序列中,含有2个典型的α亚基的半胱氨酸的残基。与其它模式昆虫通过基因组测序获得的nAChRs亚基序列建立进化树分析,发现通过分子克隆获得的各亚基序列与其它昆虫相应的昆虫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通过分子克隆得到所有nAChRs亚基,有利于对于各亚基的功能研究,从而建立各个亚基与不同杀虫剂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目前广泛开展的杀虫剂机理研究、选择性机理研究和抗药性机理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基础,并直接与杀虫剂的结构优化和分子设计密切相关。2.新烟碱类杀虫剂作为mAChRs的选择性激动剂拥有硝基(-NO2)和氰基(-CN)基团,从第一代吡虫啉的出现到现在广泛使用第四代新烟碱类杀虫剂氟啶虫胺氰的面世,经过近叁十年的发展,新烟碱类杀虫剂经历了四个世代和数种杀虫剂。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四种代表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用于检测新烟碱类杀虫剂对于棉蚜nAChRs亚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棉蚜nAChRsα1亚基,吡虫啉、噻虫嗪、和氟啶虫胺氰引发的最大内部电流分别是乙酰胆碱的9.35%,48.9%和81.3%,噻虫嗪和氟啶虫胺氰的EC50与乙酰胆碱的相似,而吡虫啉是其乙酰胆碱的1.76倍,此叁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蚜α1亚基的EC50的趋势与生物测定的LC50的趋势是一致的。显着性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本研究中这叁杀虫剂对棉蚜的LC50和EC5o值存在显着性的相关性关系。外源表达系统中对于呋虫胺的研究中发现,当浓度为0.1mM时,引发的内部的电流很微弱,增加呋虫胺浓度到1mM时,引发的内部的电流几乎变化,因此推测在棉蚜中呋虫胺的结合位点可能不是α1亚基。这些结果显示新烟碱类杀虫剂拥有的硝基和氰基基团对nAChRs选择性可能有直接的作用。3.现在农药市场中,约40%的注册农药属于手性农药。在本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对手性农药呋虫胺和其两个对映单体的毒理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根据已报道的意大利蜜蜂的mAChRs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了分子克隆,获得了全部的nAChRs受体序列,将获得的全部意大利蜜蜂的α亚基序列连接到外源表达载体中,我们尝试利用爪蟾卵母细胞结合双电极电压钳初步研究了意大利蜜蜂nAChRs受体亚基对于手性农药呋虫胺的影响。蛙卵外源表达系统研究显示,在检测的所有的mAChRsα-型亚基中,只有AmeIα1,AmeIα3,AmeIα8引发了对Ach的内部电流,其它的a-型亚基暂时没有检测到内部电流。蛙卵表达结果显示,AmeIα1-β2和AmeIα3-β2对rac-呋虫胺和两个单体S-(+)-呋虫胺和R-(-)-呋虫胺对没有引起明显的变化差异。但是与rac-呋虫胺和单体S(+)-呋虫胺相比,AmeIα8-β2的蛙卵表达结果显示R-(-)-呋虫胺发生了明显的右移,这与对成年意大利蜜蜂生物毒性的测定结果是一致的,即单体S-(+)-呋虫胺>rac-呋虫胺胺>R-(-)-呋虫胺,根据毒性测定的结果和毒理学测定结果显示,我们推测R-(-)-呋虫胺相对于S-(+)-呋虫胺和rac-呋虫胺对蜜蜂的毒性更低。因此从降低对蜜蜂的毒性角度和环境污染的角度出发,我们建议对呋虫胺的单体进行分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7-01)

魏琪,吴顺凡,高聪芬[8](2014)在《杀虫剂靶标离子型γ-氨基丁酸受体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型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主要介导神经和肌肉细胞中快速的抑制性突触传递。昆虫离子型GABA受体的RDL亚基是环戊二烯类和苯基吡唑类杀虫剂的分子靶标,但目前至少有19种昆虫已报道产生了抗性突变;同时还发现昆虫编码RDL亚基的基因可通过可变剪切和RNA编辑等方式形成多种亚型,从而导致受体功能的多样性,这也为开发新型杀虫剂提供了条件。主要对该杀虫剂靶标的分子生物学、生理功能以及药理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4年12期)

王文龙[9](2014)在《华东地区Q型烟粉虱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监测及其靶标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其中B型与Q型是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两种生物型,相对于B型烟粉虱,Q型烟粉虱对杀虫剂的耐受能力更强,且对包括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大部分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尤以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问题最为突出。本文对我国华东地区8个Q型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呋虫胺)和氟啶虫胺腈抗药性水平进行了监测,通过RT-PCR克隆了Q型烟粉虱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p1亚基基因全长cDNA,并对Q型烟粉虱田间种群乙酰胆碱受体p1亚基是否存在抗性相关突变进行了检测。此外,运用基因组步移技术克隆了Q型烟粉虱抗性相关细胞色素P450CYP4C64基因侧翼区序列,并对B型和Q型烟粉虱CYP4C64基因5’侧翼区序列多态性进行了比对分析。采用浸叶法对扬州、江阴、东台、和县、上海、合肥、杭州和南昌8个地区的Q型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敏感种群相比,8个地区Q型烟粉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和烯啶虫胺产生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4.07-21.75倍和3.37-16.14倍。除了扬州种群对噻虫嗪产生高水平抗性(RF 40.38)外,其他种群对噻虫嗪产生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50-8.58倍。8个地区的烟粉虱田间种群对呋虫胺与氟啶虫胺腈较敏感,其中南昌种群对呋虫胺和氟啶虫胺腈的敏感性最高(RF分别为0.5和0.41),表明呋虫胺和氟啶虫胺腈与吡虫啉、烯啶虫胺和噻虫嗪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通过RT-PCR克隆了烟粉虱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基因1597bp全长cDNA,编码氨基酸序列与桃蚜Myzus persicae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的一致性为84.8%。对Q型烟粉虱田间种群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的序列分析发现,在8个地区烟粉虱田间种群中存在23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导致编码19个氨基酸发生替换。虽然在D环上对应桃蚜对吡虫啉抗性相关T81R突变的R78氨基酸没有发生突变,但在江阴种群中发现了位于D环的45个碱基的片段缺失,该缺失片段编码的15个氨基酸包含了R78。利用基因组步移方法获得烟粉虱抗性相关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4C64的5’和3’侧翼基因组序列。利用CONSITE软件对CYP4C64 5'侧翼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了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包括51个GATA-1、24个Ahr-ARNT、7个CREB、2个NRF-2和33个Broad-complex-4。对B型敏感种群和Q型田间种群烟粉虱CYP4C64基因5’侧翼序列进行的序列比对发现,与B型敏感种群相比,Q型烟粉虱田间种群CYP4C64基因5’侧翼区存在一个260bp的转座子插入,该转座子序列含有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包括3个Ahr-ARNT,7个Broad-complex-4和1个NRF-2。(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4-12-01)

贾伟,蒋红云,张兰,张燕宁,张佩[10](2014)在《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有关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5)

杀虫剂靶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化学杀虫剂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农业稳产、丰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危害和抗药性等。因此,我们亟需发现新的生态友好型杀虫剂。随着RNA干扰(RNAi)技术的成熟,利用RNAi对昆虫的基因功能进行鉴定,寻找与昆虫发育和生殖相关的关键基因作为新杀虫剂靶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保幼激素(JH)作为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激素,其生物合成中涉及的酶类具有作为杀虫剂靶标的潜力。本论文选择JH生物合成途径中的11种酶类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虫体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发育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寻找关键基因。再运用序列比对的方式选择鳞翅目害虫与其它生物差异性大的基因作为靶基因,以减少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法尼醇脱氢酶(FOLD)、JH甲基转移酶(JHAMT)和JH环氧酶(CYP15C1)是鳞翅目害虫保幼激素合成关键酶,并且可能具有低生态毒性的特点。随后,本项研究通过RNAi试验验证这叁种酶的基因沉默的效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这叁种酶的基因表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45.5%、93.8%、64.5%)的情况下,JH的合成速率有明显的降低(FOLD、JHAMT和CYP15C1分别被沉默后,JH合成速率分别下降了64.4%,70.6%和75.4%)。结合同源性分析和RNAi实验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这叁种酶在JH合成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生态友好型杀虫剂的潜在靶标。最后对酶抑制剂进行活性测试,发现FOLD抑制剂(香叶基香叶醇)、JHAMT抑制剂(西奈芬净)和CYP15C1抑制剂(多菌素)在10μM浓度下,对于JH的生物合成有明显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2.1%,58.5%和63.5%。这些抑制剂可以作为生态安全性杀虫剂的候选先导化合物。本论文通过关键基因鉴别、候选基因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以及酶抑制剂测试,从JH生物合成途径众多酶中筛选出FOLD、JHAMT、CYP15C1叁种酶作为杀虫剂设计的潜在靶标,并对这叁种靶标的抑制剂进行测试,为发现新的生态友好型杀虫剂靶标提供依据。本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也为生态友好杀虫剂的发现提供了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杀虫剂靶标论文参考文献

[1].蒋洁,张莹,唐涛,赵春青.离子型γ-氨基丁酸受体靶标杀虫剂氟雷拉纳的研究进展[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9

[2].殷玥.基于保幼激素合成酶的生态友好杀虫剂靶标发现[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8

[3].吴文君.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V作用靶标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农药.2016

[4].李勃,马瑜,张育辉.有机磷类杀虫剂对非靶标水生动物的毒性机制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16

[5].张建恒.小菜蛾田间种群靶标抗性基因频率的检测及SCBI类杀虫剂靶标抗性的遗传方式[D].南京农业大学.2016

[6].林涛,游泳,郑丽祯,魏辉,林荣华.叁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制剂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J].农药学学报.2015

[7].姚香梅.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靶标和非靶标昆虫乙酰胆碱受体毒理学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8].魏琪,吴顺凡,高聪芬.杀虫剂靶标离子型γ-氨基丁酸受体研究进展[J].农药.2014

[9].王文龙.华东地区Q型烟粉虱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监测及其靶标基因克隆[D].扬州大学.2014

[10].贾伟,蒋红云,张兰,张燕宁,张佩.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C].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论文知识图

生态友好型杀虫剂靶标发现流程...预测和评估生态友好性候选杀虫剂靶不同世代家蝇品系酯酶同工酶酶谱杀虫剂靶点分类关系图淡色库蚊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的检测结...差异基因Pathway富集结果

标签:;  ;  ;  ;  ;  ;  ;  

杀虫剂靶标论文_蒋洁,张莹,唐涛,赵春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