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过程论文_李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径流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径流,模型,过程,岩溶,水文,新安江,流域。

径流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1](2019)在《大气层CO_2升高条件下植物生理过程的响应作用对全球河川径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气层中CO_2含量的增加,河川径流量将发生改变,但土壤系统模型预测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虽然降雨变化对河川径流会产生直接影响,但由于土壤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植物气孔通导率对地区极端洪水的影响可能与降雨的影响相当,尤其在低海拔地区,植物气孔通导率甚至可能作为洪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大部分热带地区的气候变化预测表明,植物(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9年11期)

管晓祥,金君良,黄爱明,詹慧婕,王国庆[2](2019)在《黄河流域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变化与径流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分析及水文过程模拟是合理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重要基础。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流域7个典型流域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均气温序列的变化特征,并采用VIC模型、新安江模型、WBM模型和GR4J模型模拟站点的径流过程。结果表明:各典型流域年均气温显着升高;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均不明显;而年径流量呈显着下降趋势,且突变多发生在1980s。模型模拟结果表明4种水文模型在黄河流域应用效果较好。就Nash效率系数而言,VIC和新安江模型因为考虑产汇流过程较为详细,模拟径流过程与实测过程更贴近;就径流相对误差而言,WBM模型在水量模拟计算中表现较优,其结构简单,适用于流域水资源的模拟与评价。(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葵香[3](2019)在《基于径流过程线的调蓄池入流管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截流、调蓄手段提高排水系统污染控制标准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实践发现调蓄池入流管的设计存在不合理情况,存在规模过大浪费投资或规模偏小调蓄效益不能完全发挥的情况。以某市中心城区环湖管为例,基于径流过程线的调蓄池入流管设计方法,从分析流域特点、管网模型、降雨特征、径流过程入手合理确定管道设计流量,得出基于径流过程线的截流管设计方法能在确保截流管达到系统设计重现期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截流管道的设计规模,在工程实际中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8期)

吕晓龙,黄廷林,李楠,徐金兰,邓立凡[4](2019)在《暴雨径流潜流过程及其对分层水库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汛期暴雨径流潜入演变过程及其对分层水库水质的影响,以西安金盆水库为研究对象,对2015年6月和2017年10月2次暴雨径流过程中各监测点水温、溶解氧、浊度、总氮、总磷和CODMn等水质指标进行持续监测.结果表明:径流量在300~400m3/s时,潜流经历全断面径流-底部潜流-中部潜流3个阶段,最终潜入主库区中部水体.暴雨径流的汇入使水库热分层结构稳定性受到一定破坏,中下部水体溶解氧得到补充.暴雨径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及氮、磷营养盐等污染物质会对水库水质造成较大冲击,2015年6月暴雨径流使水库中层水体总氮、总磷、CODMn和浊度从1.60,0.021,3.70mg/L和5NTU增大为2.37, 0.100, 5.80mg/L和93NTU,水质污染特征为短时高污染负荷.(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杨娜,刘九夫,关铁生,杨勤丽,王国庆[5](2019)在《径流过程水分滞留时间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径流过程水分滞留时间可以揭示有关水的储存、水流路径和水分来源的信息,用于表征和比较不同的水文系统,并且广泛地用来描述流域功能。在前人对径流过程水分滞留时间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地形、土壤覆盖和气候等因素对流域水分滞留时间的影响,分析了同位素和水化学示踪剂在滞留时间评估中的应用,综述了估算水分滞留时间的集总参数模型的研究进展。水文示踪和集总参数模型是研究水分滞留时间的有效手段,强化流域水文循环全要素监测,系统研究关键带径流组分滞留时间是未来深入揭示流域水文过程响应机制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董顺朝[6](2019)在《石林巴江流域径流过程对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石林岩溶区以其独特多样且分布集中的岩溶类型闻名于世,作为岩溶发展动力之一的水资源,不仅参与岩溶区自然变化,并对岩溶区社会的工农业生产、社会建设、生活用水等起到重大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岩溶区水资源的发展演变特征与形成规律,为当地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石林巴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岩溶区,是珠江上游南盘江的一级支流,流域内的水文水资源与水文生态系统特殊,石漠化趋势突出。由于特殊地理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流域内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立足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遥感技术与水文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合已有的气象水文实测数据资料,分析了巴江流域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探讨了流域径流过程对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等提供参考借鉴依据。论文的重要研究成果如下:(1)巴江流域1965~2017年间气温的倾向率为0.38℃/10a,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季节变化中冬季气温上升最快,其倾向率为0.50℃/10a;流域气温序列在1996年产生突变,且在1996年突变后气温变化呈显着性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在21和28年上存在着周期振荡,其中28年为主振荡周期,并且贯穿整个研究时段。流域降雨量在53年来以-16.32mm/10a的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由于流域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因此年内降雨季节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夏秋两季分别是以-3.09mm/10a、-3.22mm/10a的倾向率呈下降趋势,而春冬两季则分别以0.17mm/10a和0.87mm/10a的倾向率呈上升趋势;流域降雨量序列在1975年产生突变;流域降雨小波周期分析表明流域内存在着5a、10a、15a和28a多个振荡周期,其中28a为主振荡周期,并且具有全时域性。(2)1980~2009年巴江流域的径流总体趋势以-545.69×10~4m~3/10a的速率下降,而春冬两季径流变化分别以84.88×10~4m~3/10a和57.53×10~4m~3/10a的速率增加,与流域径流的整体趋势相悖;流域径流量在1983年出现突变;流域径流量在研究期内的2a、4a、8a中有振荡周期,其中8a的振荡周期具有研究时段全时域性特征。通过对研究时段年内径流的均匀系数与集中度、集中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径流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其中最高差值达到了0.39,并且在1983年径流突变年份的不均匀系数达到了最低;流域径流聚水量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这两季占了年内径流总量的78.9%,且有67%年份的径流产生在7、8两月。(3)对巴江流域1988~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巴江流域在研究期内的综合土地利用年变化率为0.83%,建设用地面积与草地面积在研究期间总体呈增加趋势,分别以每年3.11%、3.33%的速率在增长;而水域、林地、耕地以及未利用地在研究期间则呈减少趋势,但是下降趋势较小,年下降率不足1%,分别以每年-0.17%、-0.79%、-0.20%、-0.55%的速率下降,其中耕地、未利用地与林地叁者的转移变化比较大,而水域、草地、建设用地在研究期间内面积的转移变化较为平缓。(4)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相关性分析法,对巴江流域1980~2009年的径流量与气候变化之间相应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流域径流量之与降雨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性的分析径流与降雨之间的响应关系,发现当降雨量以0、±1%、±5%、±10%变化率变化时,相应的径流量对应的变化量为0、±2.06%、±9.79%、±19.59%,由此可见降雨量是引起流域径流量变化的敏感因素。(5)利用ANN神经网络与Mboost机器学习模型,结合分离评判法原理对巴江流域1980~2009年间气候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贡献率做了分析。以2002年为界限,前期建立基准期与2002年以后作为人类活动期,其中ANN模型算出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在贡献率为94.4%,Mboost机器学习模型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为96.9%。由此得出,在2002年以后人类活动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因素。整体而言,上述研究成果为巴江流域水资源进一步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巴江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并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水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苏斌[7](2019)在《滇池宝象河径流过程氮素赋存形态转化机理及其对氮输移通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普遍化等引发的水安全问题一直是限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已威胁到区域公共安全甚至人类生存。然而滇池流域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进入地表水体的氮素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等水环境问题,使区域公共水资源安全问题愈发严重。因此削减氮素面源污染,对水环境氮素污染提出有针对性的精准治理措施,减少滇池纳污负担,恢复和改善滇池河湖系统水环境,缓解区域水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论文以宝象河流域为研究区,系统监测了流域贡献端元和干流水体氮、磷素赋存形态浓度、水体δ~(15)N-NO_3~-和δ~(18)O-NO_3~-以及水环境因子参数值。基于水体硝酸盐~(15)N、~(18)O同位素对干流不同区位河段氮素污染源进行示踪,探究了水体氮素的硝化反硝化过程,采用SIAR模型定量计算了不同端元的贡献率;通过分析流域不同贡献端元径流和干流水体氮、磷赋存形态及污染特征,结合宝象河水文观测资料,定量计算了氮素面源污染汇入河道后,在河道输移过程中氮的转化量,揭示了氮素转化过程、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估算了面源污染进入河道发生转化后的宝象河氮素输移通量。论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宝象河干流雨季径流硝酸盐δ~(15)N总体呈现从河源至入湖口先增后减的趋势,其范围是6.6‰—9.7‰,而干流水体硝酸盐δ~(18)O则呈现自上游至下游先减后增的趋势,其变化范围为3.4‰-14.6‰。河源地区水体硝酸盐来源以雨水和土壤径流为主;上游地区硝酸盐主要来源于村镇源、农业源和雨水,其中农业源主要来自于铵肥和粪肥;中游地区的硝酸盐主要来自于村镇源和农业源;下游地区的硝酸盐则主要来自于农业源、村镇源和城市源。宝象河水体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雨季采样期间,宝象河干流水体当中没有发生显着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宝象河干流氮素污染源按硝酸盐贡献率从大到小的排序分别是:农业源(31.2%)>村镇源(29.8%)>城市源(20.3%)>雨水(18.7%)。整体上来看,不同端元硝酸盐贡献率表明,宝象河从上游开始至下游入湖口硝酸盐均以与城市化相关的村镇、城市来源为主,其占到了干流硝酸盐总贡献率的40%—50.1%,其次为农业源,其贡献率占到30.6%—31.2%,雨水的贡献率占比18.8%—29.4%。(2)宝象河流域主要氮素贡献端元中,农田沟渠、村镇排污口和城市排污口径流总氮(TN)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0.21-33.55mg/L、0.69—54.72mg/L、1.52—30.61mg/L,其浓度年均值分别为8.97mg/L、15.05mg/L和15.02mg/L。叁类贡献端元中,溶解态无机氮(DIN)均是径流氮素的主要赋存形态,而DIN的组成当中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和亚硝酸盐氮(NO_2~--N)的浓度年均值在农田沟渠、村镇排污口和城市污染口占总氮浓度年均值的百分比分别为:12%、46%和5%,74%、4%和2%,85%、0.2%和0.2%。雨季(5月—10月)是农田氮素释放和输移的高峰期,雨季农田沟渠径流总氮浓度达到了旱季的13.9倍。宝象河干流水体TN、颗粒态氮(TPN)、溶解有机氮(DON)和DIN均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的递增趋势,其浓度年均值分别为0.27—9.63mg/L、0.13—0.89mg/L、0.046—1.8mg/L和0.089—6.94mg/L;在干流水体主要赋存形态DIN中,上游以NO_3~--N为主其浓度年均值占到总氮的32%—52%,中游以NH_4~+-N为主其浓度年均值占到了总氮的32%—38%,下游则以NO_3~--N为主,其浓度年均值占到了总氮的37%。NH_4~+-N主要出现在雨季(5-10月),而硝酸盐氮(NO_3~--N)则主要出现在旱季。流域面上主要磷素贡献源当中,农田沟渠、村镇排污口和城市排污口径流总磷(TP)浓度年均值分别为0.14、1.12和1.4mg/L;各贡献源径流均以溶解态总磷为主(TDP)。干流水体TP、TDP和颗粒态磷(PP)浓度均值均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递增的趋势。沿岸贡献的TDP可能是导致宝象河干流上游漕河至下游宝丰湿地水体磷素以TDP为主要赋存形态的重要原因。(3)宝象河干流上游河段和中游河段主要表现出对TDN的消纳作用,其消纳量分别为84.59t/a和102.44t/a,滞留率则分别为25%和23%,而下游河段则表现出对TDN的释放作用,其释放量为150.65t/a;上、中游对TDN的消纳作用和下游对TDN的释放作用高峰期均在雨季(5-10月)。TPN在宝象河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总体上表现为释放作用,其释放量分别为3.09t/a和4.72t/a,中游则主要表现为消纳作用,其消纳量为29.59t/a;雨季(5月-10月)是宝象河径流TPN发生滞留和释放作用的高峰时期。溶解无机氮当中,NH_4~+-N在宝象河上、中、下游河段均主要表现为消纳作用,而且在雨季较为显着,其在上、中、下游河段年滞留率分别为31%、53%和13%,消纳量分别为50.15t/a、156.38t/a和30.91t/a;NO_3~--N在上游河段主要表现为消纳作用,其滞留率和消纳量分别为21%和19.87t/a,而中游和下游则主要表现为释放作用,其释放量分别为23.28t/a和115.56t/a;NO_2~--N在宝象河上、中、下游河段均表现为释放作用,其释放量分别为4.94t/a、6.72t/a和7.69t/a。宝象河氮素赋存形态的转化主要以溶解态氮的转化为主,具体表现为:以上游和中游为主的雨季对NH_4~+-N的消纳;下游河段雨季对DON的释放,雨季末期及旱季对NO_3~--N的释放。宝象河氮素赋存形态的转化主要受到水环境本身的水化学条件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微生物的作用和水体环境温度的影响。(4)流域面上各用地类型区域汇入河道的氮素面源污染TN总量为745.28t/a。氮素面源污染汇入河道后,在河道的输移过程中发生了氮的转化作用,主要表现为NH_4~+-N的占比从61%减少至32%,而NO_3~--N的占比从14%增加至33%,DON的占比从11%增加至21%,这些氮素赋存形态的转化最终导致汇入宝象河的氮素面源污染TN数量减少,其减少量为58.16t/a。将在河道内输移过程中氮的转化量纳入计算后,宝象河最终的TN输移通量为687.12t/a。研究结果能为滇池流域氮素面源污染排放的削减,以及流域水环境氮污染精准治理措施的制定和改善由水质型缺水引发的流域缺水、用水难等区域水资源安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9)

王泽君,周宏,罗明明,郭绪磊,蔡志强[8](2019)在《南方小型岩溶流域与非岩溶流域的释水过程及径流组分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南方岩溶流域和非岩溶流域下垫面条件和含水介质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产汇流过程及机制,进而导致不同释水时段径流组分的开发利用价值不同。为深入理解岩溶流域的产汇流机制并探索岩溶流域的水资源评价方法,文章对鄂西庙沟岩溶流域和高家坪非岩溶流域共31次洪水过程进行了流量衰减分析,对比分析了两个流域的标准衰减方程、典型次降雨的释水过程以及不同洪峰流量下的径流组分差异。结果表明:岩溶流域的释水过程快于非岩溶流域,其衰减系数比非岩溶流域大40%;两个流域的河流基流均来自裂隙介质释水,裂隙介质为流域的主要储水空间,但非岩溶流域的裂隙介质比例比岩溶流域高8. 8%;随洪峰流量增加,两个流域的地表径流占比均呈对数形式增大,地下径流占比均呈对数形式减小;岩溶流域径流组分随洪峰流量变化比非岩溶流域更为敏感,其地表径流占比变幅为4%~40%,而非岩溶流域则始终小于10%。文章定量评价了管道和裂隙介质在流域中的导水及储水功能,在进一步刻画岩溶流域产汇流过程及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山区水资源评价和流域水文模型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刘昭,徐燕星,聂小飞,胡皓,郑海金[9](2019)在《壤中流和地表径流耦合下的红壤坡地氮素迁移输出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壤坡地大型渗漏装置(裸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泥沙量-地表氮素输出量、壤中流量-壤中氮素输出量等观测数据之间的数学关系,构建了氮素随径流泥沙输出的经验模型,并将该模型与经典的土壤水分运移模型(HYDRUS-2D)、坡面土壤侵蚀模型(WEPP)进行耦合,最终形成了一套同时可定量描述地表径流、泥沙、壤中流、氮素输出过程的综合模型。以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校正并进行了模型检验,校正后的参数对径流量、泥沙量、壤中流量、氮素输出量均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决定系数在0.41以上),其中壤中流量和壤中氮素输出量模拟效果更好,决定系数分别达0.88和0.84。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降雨产流期壤中氮素输出量显着高于地表氮素输出量,且在未降雨期间氮素随着壤中流持续输出,进一步印证了壤中流是红壤坡地氮素的主要流失途径。此外,壤中流产流高峰较降雨峰值延后,且一次降雨的壤中流会持续数天,说明土壤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5期)

明旭辉,王瑄,盛思远,张凯,李宛江[10](2019)在《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径流冲刷条件下冻融坡面侵蚀产沙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冻融坡面径流冲刷条件下侵蚀产沙过程,采用2个坡度(10°,15°)、3个流量(3,6,9 L/min)、2个起始解冻深度(6,12 cm)组合进行野外冲刷试验,结合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分析不同解冻深度、不同坡度和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产沙量,运用线性回归方程对近景摄影测量值和实测值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起始解冻深度和坡度相同条件下,冻融坡面的土壤侵蚀产沙量随着径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时间推移,产沙量越来越小。在流量和坡度相同时,随着初始解冻深度的增大,坡面产沙量也逐渐增大;在流量和解冻深度相同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产沙量也逐渐增大。当流量、解冻深度和坡度最大时,坡面侵蚀产沙量达到最大。坡面产沙量实测值与近景摄影测量对比分析得到误差平均精度为90.67%,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在冻融条件下土壤侵蚀监测中应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径流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分析及水文过程模拟是合理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重要基础。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流域7个典型流域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均气温序列的变化特征,并采用VIC模型、新安江模型、WBM模型和GR4J模型模拟站点的径流过程。结果表明:各典型流域年均气温显着升高;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均不明显;而年径流量呈显着下降趋势,且突变多发生在1980s。模型模拟结果表明4种水文模型在黄河流域应用效果较好。就Nash效率系数而言,VIC和新安江模型因为考虑产汇流过程较为详细,模拟径流过程与实测过程更贴近;就径流相对误差而言,WBM模型在水量模拟计算中表现较优,其结构简单,适用于流域水资源的模拟与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径流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李慧.大气层CO_2升高条件下植物生理过程的响应作用对全球河川径流影响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19

[2].管晓祥,金君良,黄爱明,詹慧婕,王国庆.黄河流域典型流域水文气象变化与径流过程模拟[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3].郭葵香.基于径流过程线的调蓄池入流管设计探讨[J].陕西水利.2019

[4].吕晓龙,黄廷林,李楠,徐金兰,邓立凡.暴雨径流潜流过程及其对分层水库水质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

[5].杨娜,刘九夫,关铁生,杨勤丽,王国庆.径流过程水分滞留时间研究进展[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6].董顺朝.石林巴江流域径流过程对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7].苏斌.滇池宝象河径流过程氮素赋存形态转化机理及其对氮输移通量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8].王泽君,周宏,罗明明,郭绪磊,蔡志强.南方小型岩溶流域与非岩溶流域的释水过程及径流组分差异[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9].刘昭,徐燕星,聂小飞,胡皓,郑海金.壤中流和地表径流耦合下的红壤坡地氮素迁移输出过程模拟[J].中国水土保持.2019

[10].明旭辉,王瑄,盛思远,张凯,李宛江.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径流冲刷条件下冻融坡面侵蚀产沙过程[J].水土保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单位汇水面积的侵蚀泥沙量与坡度的关...入渗概念模型未来气候情景下潘家口水库流域年蒸散...不同降尺度方法模拟的长江流域月平均...研究区域——LeafRiver流域和HyMod模型在LeafRiver流域的模...

标签:;  ;  ;  ;  ;  ;  ;  

径流过程论文_李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