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任敏荣(宜春市人民医院336000)
【中图分类号】R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150-02
青光眼是眼科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部分特殊情况的青光眼,如白内障继发青光眼,药物难以控制眼压,行一般手术效果不佳,我院2011年-2013年对20例眼晶体源性青光眼在高眼压下行Phaco+GSL.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20眼)中男8例女12例,年龄51岁-80岁,平均66岁,眼压:46-75mmhg(55.32±18.15mmhg),视力:光感-0.05.中央前房深度:1.56±0.4mmhg,晶体不同程度的混浊,核Ⅱ-Ⅳ级,术前因房角因角膜水肿未查。
1.2治疗:术前应用各种方法尽量控制眼压:降眼压药物:术前30min快速静滴20%甘露醇液250ml,2%利多卡因注射液球后麻醉并充分按摩眼球。在2:00角膜缘行前房穿刺,缓慢降眼压。术前30min用美多丽散瞳。0.4%奥布卡因眼水表面麻醉透明角膜切口,向前房内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水分离。晶体核超声乳化吸出残留皮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向前房内注入粘弹剂,尽量推入前房角深处,用超乳钩向下、向内牵拉虹膜根部,利用粘弹剂的钝性压力和超乳钩对虹膜根部的牵拉来分离。虹膜与小梁组织的粘连,吸出前房内粘弹剂,术毕单眼包扎,术后常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每天4次,每周减量,持续一月,术后随访6-18月,并观察眼压、前房角、前房深度、视力、视野等情况。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1)眼压:术后3天眼压9.5-25mmhg,其中有2例术后眼压偏高,给予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正常。
(2)中央前房深度(A超测量):术后:3.02±0.2mm。
(3)房角:全开放者17例,房角粘连闭合<9003例
(4)视力:明显改善,(如表)
附表:术前、术后最佳视力分布(眼数)
(5)视野:术后6月复查:扩大者为18眼(90%)视敏感度增加者2例(10%)
2.2并发症
(1)2例术后早期出现前房纤维素性渗出。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频点+地塞米松蒸10mgivgttqd后吸收。
(2)2例术后早期出现角膜水肿,予以高渗眼水+20%甘露醇液250mlivgtt后清亮。
3.讨论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的致盲眼病。可致眼痛、头痛,严重者可致失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随着现代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达70-90%,然而某些特殊情况的青光眼,如白内障继发青光眼,这些青光眼由于多存在短眼轴、窄房角、大晶体等解剖因素。前部组织结构拥挤易形成瞳孔阻滞和周边虹膜前粘连,前房极浅,房角长时间关闭,部分患者药物难以控制眼压,以往多行单纯小梁切除或白内障摘除联合滤过手术。但小梁切除等滤过手术在眼压高的情况下风险大容易发生并发症,如:炎症反应重,眼内出血,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等,同时高眼压状态下施行滤过手术,由于结膜及巩膜充血严重,手术过程中释放大量炎性因子,造成滤过泡包裹,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失明。
随着Phaco技术的日趋完善,使晶体源性青光眼的手术方式有了划时代的转变。瞳孔阻滞是大多数急性ACG的主要发病环节。而晶体是引起瞳孔阻滞的重要因素,因此行白内障摘除术可以从机制上有效治疗急性ACG。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为闭合式手术,术中超声的振荡,灌注液反复冲击房角,可使房角再度开放,并可冲洗小梁微孔内的碎屑,使小梁网孔增大,通透性增加。人工晶体(IOL)植入后,以不足1.0mm厚的IOL替代约5.5mm厚的人眼晶体,明显加深了中央前房。另外,因急性ACG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房角粘连,术中需联合房角分离术(GSL),其目的是进一步开放房角,恢复房水正常生理通道。用粘弹剂和冲洗针头以液压和钝性分离的方式尽量分离房角,将前粘连的周边虹膜从房角上分开,从而开放房角,恢复小梁网功能。GSL与Phaco/IOL术对降低眼内压具有相互叠加、协同的作用,其操作较为简单,手术并发症少,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减小二次手术几率。本组病例大部分取得满意的疗效,眼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术后视力明显改善。术后患者出现前房渗出及角膜水肿,考虑为术中对虹膜及角膜的刺激,术后服以药物便可恢复,因此,我们认为Phaco+IOL+GSL是治疗晶体源性青光眼的非常有效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