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吊丝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木,竹条,滨海,规律,热值,绿竹,沙地。
吊丝单论文文献综述
马兰涛[1](2015)在《吊丝单竹和大头典竹秆形特征和竹笋品质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分析了绿竹属的吊丝单竹和大头典竹的秆形特征和竹笋品质,结果表明:2个竹种立竹全高、胸径、竹秆尖削度值、平均壁厚率无显着差异,而大头典竹更适宜于培育用材林;2个竹种的营养成分差异不大,各具优势。(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15年03期)
王月英,金川,刘洪见[2](2012)在《造林母竹对吊丝单幼林发笋成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分析母竹粗度、秆高、秆基笋目数、蔸长、根指数与其对应的生长指标,综合分析母竹条件对出笋成竹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吊丝单移竹造林,母竹条件以根指数、笋目数、秆粗度对出笋成竹影响为较大。挖掘母竹时,应选择那些根指数达200,笋目数6~8枚,秆粗4~5 cm的竹种造林,发笋较多,成林快,一年生竹生长较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王刚,周本智,李晓靖,孔维健,温从辉[3](2012)在《吊丝单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垂直空间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吊丝单竹(Dendrocalamopsis vario-striata)林的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吊丝单竹不同器官的碳密度为0.4684-0.5092 g g-1,依次为竹秆>竹蔸>竹根>竹枝>竹叶;碳储量在吊丝单竹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以竹秆最大(达50.46%),其次为竹蔸(20.71%),竹叶的最小(仅5.01%)。整个吊丝单竹林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4部分组成,总碳贮量为104.9321 t hm-2,其空间分布为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灌草层,其中土壤层占总碳储量的比例最大(59.74%);整个吊丝单竹林乔木层年固碳量为6.4460 t hm-2a-1,相当于每年同化CO2的量为23.6353 t hm-2 a-1,这略低于我国森林植被的平均年固碳量,表明吊丝单竹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孔维健,周本智,顾小平,安艳飞,温从辉[4](2009)在《大木竹和吊丝单竹热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浙江省平阳县大木竹及吊丝单竹1年生、3年生和5年生样竹的不同器官和不同生长部位的干质量热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木竹、吊丝单竹各个器官的干质量热值存在较大差异,2个竹种地上部分均为竹秆>竹枝>竹叶,地下部分细根的干质量热值最小;2)大木竹、吊丝单竹各器官不同生长部位的平均干质量热值无显着差异,表明热值与植物器官生长部位没有显着关系;3)大木竹、吊丝单竹不同生长年龄竹株的各器官平均干质量热值差异不显着;4)大木竹与吊丝单竹相比较,秆、枝、叶、蔸、细根等各器官的干质量热值均是大木竹高于吊丝单竹。(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9年08期)
林阿平[5](2009)在《吊丝单竹、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出笋规律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吊丝单竹、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在相同抚育措施下出笋规律调查,结果表明:吊丝单竹出笋早,出笋量大,平均达37.05支/丛,但出笋总重量低,平均仅25.25kg/丛,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出笋迟,但云南甜竹的笋总产量最高,达42.2kg/丛,大头典竹出笋产量仅次,达40.1kg/丛。从方差分析上看,吊丝单竹与云南甜竹、大头典竹间存在1%极显着水平。从出笋的月规律变化上看,7月下旬和8月中旬均是3种竹子出笋高峰期,而7月中旬和8月上旬均出现出笋低谷期,8月中旬过后均出现出笋逐渐减少趋势,吊丝单竹、大头典竹9月下旬产笋仅零星出现,云南甜竹出笋则在9月下旬仍达到一个小高潮,而后出笋逐渐停止。(本文来源于《江西林业科技》期刊2009年02期)
林阿平[6](2009)在《吊丝单竹、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出笋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吊丝单竹、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在相同抚育措施下出笋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吊丝单竹出笋早、数量多,平均达37.05支/丛,但出笋总重量低,平均仅25.25/丛,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出笋迟,但云南甜竹的笋总产量最高,达42.2/丛,大头典竹出笋产量次之,达40.1/丛。方差分析表明,吊丝单竹与云南甜竹、大头典竹间存在1%极显着水平。从出笋的月规律变化上看,7月下旬和8月中旬均是3种竹子出笋高峰期,而7月中旬和8月上旬均出现出笋低谷期,8月中旬过后均出现出笋逐渐减少趋势,吊丝单竹、大头典竹9月下旬产笋仅零星出现,云南甜竹出笋则在9月下旬仍达到一个小高潮,而后出笋逐渐停止。(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09年01期)
张梅,郑郁善[7](2008)在《滨海沙地吊丝单竹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福建省漳州东山滨海沙地吊丝单竹林凋落物分解及其营养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竹叶凋落物的分解失重呈先快后慢的趋势,而竹枝和笋箨的分解失重呈现快—慢—快的变化规律;其中竹叶分解速率最大,竹枝和笋箨分解速率相近;凋落物分解失重过程中N和P呈现出升—降—升的变化规律,而K在前期流失强烈,中期平缓,后期略有回升,但变化不大;N,P,K元素的流动性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表现为K>N>P的顺序.(本文来源于《西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郑郁善,陈礼光[8](2004)在《吊丝单竹笋期叶片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种不同年龄的吊丝单竹株在不同发笋时期、不同竹冠部位的叶片比叶重、光合、呼吸性状及N、P、K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吊丝单竹在不同发笋时期、不同竹冠部位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差异。比叶重发笋盛期高于初期和末期,随着竹株年龄增大而减小,随着竹冠的升高而增大;净光合速率盛期高于初期,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则初期高于盛期,并且不同竹龄、不同竹冠部位之间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N、P、K含量由发笋初期至盛期逐渐减小,N含量以1a>2a>3a,以竹冠中部最高,P、K含量则随着竹冠的升高而减小,随着竹株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为经营管理吊丝单竹林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邹跃国,邱银河,苏毅杰[9](2003)在《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吊丝单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华安县 1 998年引种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吊丝单竹 3个竹种的生长情况、经济效益和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 ,其平均造林成活率和当年出笋率为 :93.3%和 85.9% ,造林第 2年就可郁闭成林 ,并有竹笋产出 ,第 3年有竹笋、竹材产出 ,第 4年达到稳定丰产期 ,每亩 (1 hm2 =1 5亩 ,下同 )平均产鲜笋 1 1 2 4 kg、竹材 451 kg,投入产出比为 1∶ 1 .8。(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03年01期)
金爱武,方伟,余学军,陈余钊,陈承良[10](2001)在《ABT生根粉处理绿竹、吊丝单竹主枝扦插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用 6种ABT生根粉处理吊丝单竹和绿竹主枝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 ,ABT生根粉对绿竹和吊丝单竹带蔸主枝扦插均有促进作用。其中绿竹主枝扦插以ABT10号 5 0mg/kg浸沾 1h最佳 ,吊丝单竹以ABT10号 5 0mg/kg浸沾 1h和ABT6号 10 0mg/kg浸沾 3h最佳(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01年04期)
吊丝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测定分析母竹粗度、秆高、秆基笋目数、蔸长、根指数与其对应的生长指标,综合分析母竹条件对出笋成竹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吊丝单移竹造林,母竹条件以根指数、笋目数、秆粗度对出笋成竹影响为较大。挖掘母竹时,应选择那些根指数达200,笋目数6~8枚,秆粗4~5 cm的竹种造林,发笋较多,成林快,一年生竹生长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吊丝单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兰涛.吊丝单竹和大头典竹秆形特征和竹笋品质比较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5
[2].王月英,金川,刘洪见.造林母竹对吊丝单幼林发笋成竹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2
[3].王刚,周本智,李晓靖,孔维健,温从辉.吊丝单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垂直空间分配特征[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2
[4].孔维健,周本智,顾小平,安艳飞,温从辉.大木竹和吊丝单竹热值分析[J].林业科学.2009
[5].林阿平.吊丝单竹、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出笋规律调查与分析[J].江西林业科技.2009
[6].林阿平.吊丝单竹、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出笋规律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09
[7].张梅,郑郁善.滨海沙地吊丝单竹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
[8].郑郁善,陈礼光.吊丝单竹笋期叶片特性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
[9].邹跃国,邱银河,苏毅杰.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吊丝单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3
[10].金爱武,方伟,余学军,陈余钊,陈承良.ABT生根粉处理绿竹、吊丝单竹主枝扦插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