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发性佝偻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晚发性佝偻病,维生素D及钙剂
晚发性佝偻病论文文献综述
廉景新,陈菁,刘婷,程真华,麻骏敏[1](2017)在《鹰潭市城区儿童晚发性佝偻病调查与诊治分析(2014-2016年)》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鹰潭市儿童晚发性佝偻病调查与诊治分析。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鹰潭市月湖区城区幼儿园儿童(2014-2016年)进行抽样调查,将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大剂量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对照组予以增加食物中钙摄入,加大户外运动量。结果:晚发性佝偻病患病率13%~14%。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鹰潭市儿童晚发性佝偻病患病率不容乐观,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儿童晚发性佝偻病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7年15期)
蒋艳云[2](2015)在《浅析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例晚发性佝偻病患者采取维生素D_3肌内注射突击疗法,口服钙剂,适当补充锌剂,观察效果。结果:治愈183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治愈率9l_5%,总有效率为99.5%。结论:根据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特点及早采取维生素D、钙剂和锌剂联合治疗,医护人员尽早干预发病因素,同时增加日照,保证合理膳食。(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5年11期)
孙秀红[3](2013)在《晚发性佝偻病105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发病因素,提高临床上对晚发性佝偻病的诊治效果。方法分析105例晚发性佝偻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测定血钙、磷、总碱性磷酸酶(TAKP)、发锌及左腕部摄片。结果 105例患儿经2个月的治疗,96例症状消失,血钙及TAKP正常,治愈率达91.4%。结论根据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特点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积极对发病因素进行干预,增加日照,合理膳食,可降低其发病率。采用维生素D及钙剂、锌剂联合治疗可治愈该病。(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3年34期)
危海英[4](2013)在《营养与锻炼对防治晚发性佝偻病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改善小儿饮食结构和加强身体锻炼对预防幼儿晚发型佝偻病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园幼儿由妇幼保健院医生使用定量超声骨密度测量系统检测骨密度的结果,对比2008年和2009年的检测结果的变化,按临床科研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我园幼儿晚发性佝偻病患病状况。结果 2008年检测结果显示我园幼儿骨密度不正常幼儿24人,发病率12.5%,经过一年的营养支持疗法和身体锻炼后,我园幼儿骨密度不正常发生率明显降低,仅为2.6%。结论改善幼儿的饮食结构,保证钙的吸收,摄入充足的高钙食物,加强身体锻炼,可以有效预防晚发性佝偻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3年29期)
丘冰青,杨鸣,欧琳华[5](2012)在《骨钙素、β-1型胶原羧基前肽测定在晚发性佝偻病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在晚发性佝偻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晚发性佝偻病患儿,取血后检测血清中的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碱性磷酸酶、钙、磷的变化,同时选择年龄相仿的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80例晚发性佝偻病血清中的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水平比对照组显着升高。结论血清中的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的浓度对晚发性佝偻病患儿具有临床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2年09期)
丛冕[6](2012)在《儿童晚发性佝偻病200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临床晚发性佝偻病的诊治,提高对晚发性佝偻病的认识和重视。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就诊的200例患儿进行临床诊治分析。结果经治疗,200例患儿临场症状消失,同时发现晚发性佝偻病与儿童行为问题密切相关。结论要重视和积极预防儿童佝偻病。(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2年02期)
董英[7](2011)在《晚发性佝偻病162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佝偻病是儿科常见疾病,但传统观念认为佝偻病只发生于婴儿期,2岁后多为后遗症期,而不存在活动期。因此,晚发性佝偻病很少受到家长和临床医师的重视,诊断率低、误诊率高笔者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门诊诊断的162例晚发性佝偻病总结分析,以期了解其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儿162例,男96例,女66例;年龄2~12岁,其中(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1年24期)
凌昱,吴建敏,祁建勤,李梅蕊,张红红[8](2011)在《晚发性佝偻病敏感诊断指标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密度B超、血钙、磷、碱性磷酸酶、X线对晚发性佝偻病临床诊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骨密度B超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X线对昆明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139例晚发性佝偻病患儿进行骨密度、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左手腕摄片检查。结果晚发性佝偻病患儿骨密度B超检测参数Z值和百分位数比较,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有效;血生化检测血钙、碱性磷酸酶比较,治疗前后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Z值呈负相关(r=-0.67),百分位数呈高度正相关(r=0.75)。结论骨密度B超检测对晚发性佝偻病的诊断较传统佝偻病诊断手段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特异性,且检测方便,无痛、无损伤性,易于普及推广,对晚发性佝偻病的早期诊断、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1年30期)
任灵,于祥,黄莹[9](2011)在《沈阳市区晚发性佝偻病儿童常见患病危险因素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沈阳市区晚发性佝偻病(DR)儿童常见患病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前来我院就诊的DR患儿77例,入选对象接受了"DR儿童常见患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调查,并与85例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结论健康的儿童比较。结果 DR儿童的女性例数、平均体重指数、低文化母亲例数、佝偻病史例数、偏食例数、合并贫血例数和经常感冒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平均家庭收入和喜好户外活动例数明显少于后者(P<0.01-0.05)。结论女童、体重偏轻、母亲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少、佝偻病史、偏食、贫血、经常感冒以及缺少户外活动儿童较容易发生DR。(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前沿》期刊2011年18期)
边阿南[10](2011)在《51例晚发性佝偻病患儿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进行晚发性佝偻病(DR)患儿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调查。方法 51例DR患儿和46例同龄、同性别健康儿童(对照组)接受了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测评。结果 2组间A行为各条目分及A-行为总分相差不明显,DR组的腹痛或呕吐、拒绝上学、烦恼、睡眠困难N行为条目分和N-行为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0.05)。结论晚发性DR患儿存在着明确的神经症行为症状表现。(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1年17期)
晚发性佝偻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例晚发性佝偻病患者采取维生素D_3肌内注射突击疗法,口服钙剂,适当补充锌剂,观察效果。结果:治愈183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治愈率9l_5%,总有效率为99.5%。结论:根据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特点及早采取维生素D、钙剂和锌剂联合治疗,医护人员尽早干预发病因素,同时增加日照,保证合理膳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发性佝偻病论文参考文献
[1].廉景新,陈菁,刘婷,程真华,麻骏敏.鹰潭市城区儿童晚发性佝偻病调查与诊治分析(2014-2016年)[J].中国社区医师.2017
[2].蒋艳云.浅析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
[3].孙秀红.晚发性佝偻病105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
[4].危海英.营养与锻炼对防治晚发性佝偻病的重要性[J].中国卫生产业.2013
[5].丘冰青,杨鸣,欧琳华.骨钙素、β-1型胶原羧基前肽测定在晚发性佝偻病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
[6].丛冕.儿童晚发性佝偻病20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
[7].董英.晚发性佝偻病162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
[8].凌昱,吴建敏,祁建勤,李梅蕊,张红红.晚发性佝偻病敏感诊断指标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
[9].任灵,于祥,黄莹.沈阳市区晚发性佝偻病儿童常见患病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医疗前沿.2011
[10].边阿南.51例晚发性佝偻病患儿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调查[J].中外医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