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措施论文_杨睿,岁誉雅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作措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作,措施,土壤,玉米,双季稻,活性,连作。

农作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杨睿,岁誉雅[1](2018)在《论保靖古茶园传统农作方式的价值及推广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茶园的病虫害问题是影响茶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位于武陵山区的保靖古茶园却很少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原因在于它的传统农作体系对于防治病虫害具有很高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茶树的栽培和茶园的管理两个方面。通过对于保靖古茶园传统农作体系的价值研究,将其可以参考的部分提炼出来作为经验,为类似茶园提供借鉴,为不同类型的茶园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21期)

罗照霞,雷建明,马忠明,杨虎德,杨志奇[2](2018)在《不同农作措施对黄绵土坡耕地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典型的黄土高原黄绵土坡耕地上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观测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及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本区域的最佳种植模式及施肥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条件下,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趋势为优化施肥>常规施肥>不施肥料。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处理玉米籽粒产量最高(6 907.78kg/hm~2),较不施肥料和常规施肥分别显着提高19.53%和13.06%;玉米植株氮、磷、钾吸收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大,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处理玉米籽粒和秸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大(182.89、17.83和99.38kg/hm~2)。就提高产量和减少地表径流而言,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处理显着提高了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8.78%、10.95%和24.09%。综合考虑,在黄绵土坡耕地种植玉米的最佳模式为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既能保证玉米稳产高产,又能显着减少土壤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中督[3](2017)在《农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固碳减排效应与农户低碳技术采纳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田是农业领域第叁大温室气体排放源,释放的温室气体占农业总排放量的10%,因此,发展稻田低碳农业是未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数据整理、田间定位试验、农户调研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方稻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从农田角度分析稻田农作生产方式优化对降低双季稻碳足迹的潜力及途径;进一步定量分析影响稻农低碳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提出构建水稻低碳生产技术体系的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上,早稻和晚稻生产碳足迹都表现为随着年份增加而增加趋势,稻田CH4排放量是其最大的组成部分。双季稻潜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构成中以肥料的生产、运输及使用所占的比例最高(~60%),逐步回归分析表明2004-2014年双季稻生产潜在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柴油、复混肥和钾肥的影响。比较2004-2014年单位产量碳足迹空间分布,浙江、广东和海南省早稻和晚稻碳足迹最高,均约为0.90 kgC02-eq kg-1;安徽、福建、湖北和广西四个省份碳足迹较低,均约为0.50 kgCO2-eq kg-1。分析净利润收益表明,安徽和湖北两省双季稻减排收益表现为低排放-高收益省份,有利于双季稻低碳可持续性发展。(2)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免耕秸秆还田处理(NT)有机碳增长速率加快,有机碳累积量开始显着高于传统翻耕处理。NT处理显着降低了稻田净增温潜势(NGWP),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H4排放量的显着减少。在NT产量显着增加的情况下,碳足迹表现出NT处理最低(0.99 kg C02-eq kg-1)。节水灌溉模式降低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增加了表层活性有机碳含量。间歇灌溉模式(Ⅱ)显着降低了水稻生长季CH4的排放量而增加了休闲期N20排放量。理论产量中,节水灌溉模式显着增加了水稻植株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淹水灌溉(FI)相比,Ⅱ处理显着降低了双季稻碳足迹,降低幅度达到44%。土壤年均碳汇速率随着稻田施氮量的减少而减少,短期差异不显着(P<0.05)。在常规施氮水平的基础上减氮20%(N2),双季稻产量下降不显着,但显着降低了双季稻单位产量碳足迹,降低幅度达到34%。(3)本文选择低碳高效品种、免耕栽培技术、肥料优化管理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药减量技术、冬闲田管理技术和种养结合技术等典型技术。通过Multivariate Probit(MVP)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七种低碳农作技术采纳过程存在互补及替代关系,稻农选择肥料优化管理技术和免耕栽培技术以及冬闲田管理技术之间存在互补关系,种养结合技术的采纳和农药减量技术以及冬闲田管理技术选择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年龄越大的农户越不愿意采用劳力输出型低碳技术,例如节水灌溉技术和冬闲田管理技术等;家庭劳动力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该低碳技术的采纳。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采纳免耕栽培技术、种养结合技术等复杂型低碳农作技术。提高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是显着促进农户低碳农作技术采纳的关键。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及技术推广配套服务、健全民间借贷服务等都能够有效降低农户低碳技术采纳门槛,尤其表现在节水灌溉和种养结合技术等低碳技术的采纳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晓婷[4](2017)在《阴山北麓土壤有机碳对不同农作措施的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阴山北麓地区由于长期传统耕翻,土地裸露、土壤风蚀现象严重,造成土壤碳库的降低,影响当地气候环境和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阴山北麓不同施肥处理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和耕作方式)下,土壤中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的关系,筛选适合当地的的农作措施。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以氮磷钾配施处理较好,各指标分别较不施肥提高15.75%、27.24%、28.05%、2.71%;免耕留茬覆盖处理下,秸秆全量覆盖下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均较其它处理高,其次是秸秆半量覆盖和传统耕翻;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以深松处理较高,且分别提高了 41.56%、20.34%、1.50%、5.22%。(2)不同农作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差异较大。在施肥处理下,氮磷钾配施处理ROC/SOC的值较不施肥低,而DOC/SOC、MBC/SOC的值较不施肥高;免耕留茬覆盖下,留高茬全覆盖处理的ROC/SOC值较传统耕翻低,DOC/SOC、MBC/SOC的比值均与传统耕翻的比值差异不显着;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下的下的ROC/SOC、DOC/SOC、MBC/SOC值显着低与传统耕翻。(3)不同农作措施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酶活性。施肥处理下,NPK配施下的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着高于不施肥,而脲酶活性以氮磷配施较好;免耕留茬覆盖处理下,各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着,以留高茬全覆盖处理较好;耕作方式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中蔗糖酶活性,而对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影响不显着,但深松处理表现最好。(4)不同农作措施处理的土壤养分均有所提高。施肥条件下,NP、NPK配施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施氮肥处理显着提高了碱解氮含量,而对全氮的影响不显着,单施磷肥处理显着提高了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单施钾肥处理下的土壤速效钾和全钾含量最高;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均能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且深松对全氮、全磷、全钾的影响也比较显着;免耕留茬覆盖处理下,秸秆全量覆盖较传统耕翻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秸秆覆盖量、留茬高度间的差异不显着,免耕秸秆覆盖均显着提高可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钾含量,而对全磷的影响不显着。(5)不同农作措施均能提高作物产量,且其中表现较好的措施分别是NPK配施、深松和留高茬全覆盖,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5.16%、75.32%、56.89%,且均与其它处理间的差异显着。(6)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这3种农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施肥和免耕秸秆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和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问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耕作方式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不相关,但与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相关;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和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和全钾显着相关,而与速效磷、全磷不相关;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土壤有机碳与土壤中全效养分和速效养分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均与产量呈现正相关关系。(7)对3种农作措施的土壤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3种农作措施下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100%、99.9999%、99.9999%,对土壤指标影响较大的均为前叁个主成分,以第一主成分的影响较大,且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贡献率要高于施肥处理。总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酶活性和养分及产量的分析得出,3种措施均能提高各指标含量,但对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下以NPK配施的表现最佳;而多年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更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发展,以留高茬全量覆盖和深松秸秆还田处理表现最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姜鑫[5](2017)在《农作措施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不仅仅取决于当地的环境,还与人类频繁的活动与长时间的气候变化有关,长时间以来,人类不科学的活动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逐渐变少,有机碳作为土壤中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长时间得不到补充,这就导致土壤的质量低下,农作物产量也得到极大的限制。(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7年08期)

赵迅,郭李萍,谢立勇,孙雪,赵洪亮[6](2016)在《不同农作措施对棕壤玉米田N_2O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4年5-9月在辽河平原棕壤地区春玉米地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常规施肥(F)、吡啶尿素包衣(FP)、常规施肥加生物黑炭(FC)以及常规施肥加秸秆半量还田(FS)5个试验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观测N_2O的排放情况,对比分析5种农作措施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及玉米生产过程中碳足迹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施肥对N_2O排放有明显影响,其排放通量主要受施肥时间和施肥量的影响,施肥后排放通量较高,其中基肥和追肥阶段排放的N_2O分别占全生育期N_2O累积排放量的24.3%~27.3%和32.0%~38.2%;(2)各施肥处理中N_2O的排放量均高于CK处理,但与F处理(常规施肥)相比较,FP、FC和FS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0.2%、22.7%和9.4%,其中FP的减排效果最好;(3)各施肥处理碳足迹均显着大于CK。除CK外,FP和FC处理的碳足迹较低,分别较F处理降低了19.5%和14.8%;FP处理的碳强度最低、碳效率最高,与其它农作措施相比,是高产低排效果最优的措施;(4)施用氮肥的直接N_2O排放占玉米生产全周期中碳排放的最大份额,其占比为74.9%~89.0%,其次是化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其占比为13.4%~17.8%。因此,适当减少氮肥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是降低玉米生产过程碳足迹的关键,本研究中,吡啶尿素包衣处理(FP)是棕壤区春玉米生产过程碳足迹管理的最优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6年03期)

赵迅[7](2016)在《不同农作措施对棕壤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农作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与玉米生产全过程中碳足迹的影响及筛选减排措施,于2014和2015年在下辽河平原棕壤地区玉米地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无氮肥对照(CK)、常规施肥(F)、吡啶包衣尿素(FP)、常规施肥加生物黑炭(FC),以及常规施肥加秸秆还田(FS)五个处理。观测并计算了不同农作措施下CO2和N2O的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利用生命周期法计算了化肥生产、耕作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及种子生产等产生的温室气体的碳排放,并对不同农作措施的碳足迹和综合温室效应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CO2排放通量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二者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内,不同农作措施的CO2排放通量表现为从苗期到成熟期先增加后减少,具体表现为: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小喇叭口期>乳熟—成熟期>苗期—拔节期。(2)不同农作措施对CO2排放的影响不同,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较,2014和2015年吡啶包衣尿素处理土壤CO2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3.3%和27.5%,生物黑炭处理减少了18.3%和25.2%,秸秆还田对土壤CO2排放没有显着影响,表明毗啶包衣尿素处理和生物黑炭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吡啶包衣尿素处理对减少土壤CO2排放的影响更显着。(3)土壤N2O排放通量主要受施肥时间和施肥量的影响,在施肥后一段时间内排放通量较高,其中2014年基肥和追肥阶段排放的N20分别占生育期N2O累积排放量的24.3%~27.3%和32.0%~38.2%,2015年占23.3%~24.8%和23.0%~27.1%: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较,吡啶包衣尿素、生物黑炭和秸秆还田这叁种措施在2014年玉米生育期N20累积排放量分别比F处理降低了30.2%、22.7%和9.4%,2015年下降了24.4%、19.3%和6.2%,吡啶包衣尿素的减排效果最好;(4)吡啶包衣尿素和生物黑炭处理的碳足迹较低,2014年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19.5%和14.8%,2015年降低了16.3%和13.8%;吡啶包衣尿素处理的碳强度最低、碳效率最高,与其它农作措施相比是高产低排的低碳施肥措施;施用氮肥的直接N2O排放占玉米地生产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的最大份额(各处理2014年占比74.9%~89.0%,2015年占比76.4%~89.9%),其次是化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各处理2014年占比13.4%~17.8%,2015年占比13.8%~16.5%)。(5)2014和2015年不同农作措施管理下的玉米产量大小依次为生物黑炭>吡啶包衣尿素>常规施肥加秸秆还田>常规施肥>无氮肥对照处理。因此,在保证了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氮肥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是降低玉米生产过程碳足迹的关键,本研究中,吡啶包衣尿素处理为棕壤区玉米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的最优措施。(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范靖尉[8](2016)在《农作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夏玉米田N_2O排放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而农业生产活动是温室气体特别是非CO2温室气体的重要人为排放源。农业生产过程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农业汇两个方面。土壤碳库分别是大气碳库和植被碳库的3倍和4倍,通过各种农作管理活动能增加土壤碳汇,增强农业土壤碳汇是成本低廉的、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措施之一。本研究以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夏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农作管理措施:1)不施肥+翻耕(CK);2)常规施肥+翻耕(FS);3)化肥有机肥配施+翻耕(FM);4)常规施肥+秸秆还田+翻耕(FST);5)常规施肥+秸秆还田+旋耕(FSR);6)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免耕(FSN);监测不同农田管理措施连续3年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和措施实施5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评价施肥、耕作、秸秆还田等措施对土壤N_2O排放及土壤有机碳的双重影响,并按照生命周期法估算了各生产资料和生产活动对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系统中碳排放足迹的贡献,筛选最佳的农作管理措施,为华北集约化农田固碳减排及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管理措施下冬小麦-夏玉米田的土壤N_2O排放通量多年季节变化规律大致相同:排放峰主要发生在施肥和灌溉后;冬小麦季N_2O排放通量受温度和水分的共同影响,夏玉米季的N_2O排放通量主要受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2)在保持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有机肥替代30%的氮肥2年平均可减排N_2O 15.6%、单位产量的N_2O排放强度也较低(0.16%),是可推荐的低碳稳产管理措施。(3)不同农作管理措施下,华北地区典型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系统碳排放足迹为1550.2-2025.8kg C-e/hm2/a(不包括无肥处理:811.0-828.8 kg C-e/hm2/a),其中化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足迹占比最高,为42.9%-49.3%(其中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的肥料生产碳排放足迹占比36.0%-39.0%,包括化肥生产和有机肥生产两部分),其次是灌溉耗电(21.3%-27.8%)和氮肥施用的田间直接排放(16.0%-24.3%),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耗油的碳排放占比8.0%-10.8%,再次是种子生产(3.0%-3.9%)和农药生产(0.4%-0.5%)。因此,化肥生产工业的减排对农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足迹的影响至关重要。(4)原位埋袋实验表明,无论是小麦秸秆还是玉米秸秆,秸秆还田免耕比秸秆还田翻耕和秸秆还田旋耕处理的腐解均慢,秸秆的年腐殖化系数也略高于翻耕和旋耕处理。(5)5年定位试验表明,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不同,5年内土壤有机碳年平均相对增加速率为增施有机肥或配施有机肥处理(2.66%/a)>秸秆还田免耕处理(0.92%/a)>秸秆还田翻耕或旋耕处理(0.74-0.78%/a)>单施化肥处理(0.30%/a),无肥处理5年期间土壤有机碳年平均相对下降速率为3.78%。与常规施肥秸秆不还田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免耕秸秆还田也是比较好的增加有机碳储量的措施。(6)本研究中各农作管理措施的作物产量之间都无显着差异,有机肥配施化肥可显着降低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系统的碳排放足迹(16.7%);秸秆还田和免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足迹;而从经济效益来看,秸秆还田处理的经济效益较好,年平均收益20450.7元/hm2,年平均产投比1.69。综合作物产量、N_2O排放、生命周期碳排放足迹、碳成本以及产投比等多项指标,有机肥配施化肥和秸秆还田是本研究推荐的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系统稳产低碳最佳农作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6-01)

高琳[9](2016)在《不同农作措施对旱地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产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旱地农田中种植方式、水肥管理等不同农作措施不仅引起农田生态系统各种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而且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有重要影响。研究不同农作措施对旱地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推广旱地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典型半干旱旱作农业区作为实验地区,选取马铃薯作为实验对象。于2014~2015年分别采用田间实验、盆栽实验以及室内相关测定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轮作连作种植方式、地膜覆盖、微生物菌肥等不同农业措施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旱地马铃薯田是大气N_2O的排放源,研究结果显示马铃薯田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5~25cm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且存在2~5天的滞后性;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5~25cm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以2014~2015两年一个轮作系统综合分析,轮作方式的N_2O排放较连作方式低42.9%~45.4%(P<0.01)。通过增加土壤温湿度、薄膜阻挡等影响,生育期全覆膜和后期揭膜分别较无覆膜农田减少43.6%(P<0.01)和51.6%(P<0.01)的N_2O排放。(2)旱地马铃薯田为大气CH_4的吸收汇,受甲烷氧化菌等影响,农田对大气CH_4的吸收与土壤5cm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即土壤5cm含水量增加,土壤对CH_4的吸收减少。以2014~2015两年为一个轮作系统分析,轮作处理的CH_4吸收总量较连作高出49.7%~62.9%(P<0.01)。马铃薯生育期全覆膜处理对土壤氧化CH_4的影响不显着,相比无覆膜处理,生育后期揭膜处理对大气CH_4的吸收减少了19.3%(P<0.01)。(3)马铃薯属于需水量较大的作物,降水量以及降水的时间分布对马铃薯产量有较大影响。2014~2015年田间实验结果显示,同一年份中轮作马铃薯的耗水量较连作高7%~9%,马铃薯产量提高了15.4%~22.9%(P<0.01)。覆膜在马铃薯生育前期保温保墒的作用,因此与无覆膜相比,马铃薯生育期全覆膜和生育后期揭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1%~39%和2%~27%。(4)微生物菌肥为新型农业缓释肥,本文选用的微生物Bacillus megaterium能够将土壤中无机氮固定为微生物氮,实验期间不同氮肥水平下添加Bacillus megaterium处理的土壤硝化细菌(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减少11%~30%,N_2O排放对应减少4%~53%,且随施肥浓度的升高减排效果逐渐加强。随着作物生长,Bacillus megaterium逐渐死亡分解被利用,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作为氮肥缓冲剂应用于旱地农田。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选取轮作种植方式、地膜覆盖(生育期后期揭膜为佳)以及微生物缓释肥等农作措施以控制旱地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促进旱地农田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张璇,谢立勇,郭李萍,范靖尉[10](2016)在《Daycent模型模拟不同农作管理措施下华北地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华北地区3个长期定位试验站点(河南郑州、山东禹城和河北曲周)的试验数据,用站点实测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SOC)双标准对Daycent模型进行校验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参数组合对作物产量和SOC的长期变化动态拟合效果良好,表明Daycent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作物产量和SOC的动态变化.用校验和验证了的模型对3个站点在气候情景RCP 4.5下4种不同管理措施(单施化肥NPK、化肥+有机肥MNPK、秸秆还田SNPK、免耕+秸秆NT)下SOC的变化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郑州站点NPK、MNPK、SNPK处理中,MNPK处理的SOC相对年平均增幅最高,2001—2050年间的SOC年增幅达1.7%,其次为SNPK处理(年均增幅为1.3%)和NPK处理(年均增幅为0.8%),从长远角度看,增施有机肥对灌溉轻壤土有机碳的增加有明显效果.在禹城站点,研究期间,MNPK处理的SOC年均增幅(0.4%)高于NPK处理(0.3%),由于该站点土壤有轻度盐化特征,因此各措施下SOC的增幅较低.在曲周站点,NT处理更有利于SOC的增加,研究期间的SOC年均增幅达1.3%,远高于SNPK处理(0.7%)和NPK处理(0.4%).华北地区气温适宜、灌溉条件好、具备秸秆还田及免耕机械条件,免耕+秸秆还田是该地区增加SOC的较好农作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农作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典型的黄土高原黄绵土坡耕地上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观测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及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本区域的最佳种植模式及施肥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条件下,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趋势为优化施肥>常规施肥>不施肥料。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处理玉米籽粒产量最高(6 907.78kg/hm~2),较不施肥料和常规施肥分别显着提高19.53%和13.06%;玉米植株氮、磷、钾吸收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大,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处理玉米籽粒和秸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大(182.89、17.83和99.38kg/hm~2)。就提高产量和减少地表径流而言,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处理显着提高了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8.78%、10.95%和24.09%。综合考虑,在黄绵土坡耕地种植玉米的最佳模式为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既能保证玉米稳产高产,又能显着减少土壤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作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1].杨睿,岁誉雅.论保靖古茶园传统农作方式的价值及推广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2].罗照霞,雷建明,马忠明,杨虎德,杨志奇.不同农作措施对黄绵土坡耕地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8

[3].陈中督.农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固碳减排效应与农户低碳技术采纳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4].李晓婷.阴山北麓土壤有机碳对不同农作措施的响应机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5].姜鑫.农作措施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影响机制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

[6].赵迅,郭李萍,谢立勇,孙雪,赵洪亮.不同农作措施对棕壤玉米田N_2O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6

[7].赵迅.不同农作措施对棕壤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

[8].范靖尉.农作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夏玉米田N_2O排放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9].高琳.不同农作措施对旱地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6

[10].张璇,谢立勇,郭李萍,范靖尉.Daycent模型模拟不同农作管理措施下华北地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域位置图(Fig.2-1Locationofs...不同施肥措施下春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棉花生产农作措施与遥感监测内...不同农作措施对土壤呼吸量的影响不同处理坡耕地径流时间变化规律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长期...

标签:;  ;  ;  ;  ;  ;  ;  

农作措施论文_杨睿,岁誉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