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园同步科学教育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林佳[1](2021)在《节气资源在幼儿园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长沙市天心区A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黎玮茜[2](2021)在《面向生活世界的小学科学教育变革之研究》文中提出
刘媛[3](2021)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家庭资源运用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
郗倩[4](2021)在《幼儿家长课程理解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强,家长与幼儿园课程的联系越发凸显。家长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出台,明确规定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合理地位,幼儿园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双方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包含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安排并组织实施的贯穿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全部教育活动。幼儿家长课程理解能够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家园合作中问题的解决,推进合作共育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家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课程建设,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本研究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围绕家长对课程目标的理解、课程内容的理解、课程实施的理解、课程评价的理解四个维度,对J省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现状进行探究,分析当前幼儿家长在课程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从幼儿家长自身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角度,提出提升家长课程理解的策略。研究过程中运用问卷调查数据,结合访谈资料编码,对家长课程理解的现实样态和差异情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家长课程理解总体表现良好,对课程不同维度的理解存在差异。其中,对课程目标的理解表现最佳,对课程实施的理解表现相对较差。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幼儿的家长,其课程理解水平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幼儿家长课程理解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家长对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理解有待加强;其次,家长依赖教师“权威”,忽视课程实施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同时,家长对园内特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解存在误区;最后,家长看重课程评价的结果,对评价方式的认识不足。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归纳出影响家长课程理解的因素,主要包括家长自身教育素养、交流合作的机会、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情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家长自身教育素养是影响课程理解的直接因素;家园交流合作机会是家长课程理解的驱动因素;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是家长课程理解的改善因素。基于对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归纳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如下:家长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最深刻;不同背景变量家长的课程理解显着不同;自身教育素养是影响家长课程理解的主要因素。接着,围绕家长和幼儿园两方面提出提升家长课程理解的策略。一方面,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重视教育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教育能力,以强化自身教育素养。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家园互动、明确教师角色定位、整合各类资源优势、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搭建信息互动平台,加强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共同提升家长课程理解水平。最后,针对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反思,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李菊[5](2020)在《家园互动:多维度开启科学教育空间》文中研究说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现阶段,幼儿的科学知识储备欠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取得家长等多方资源的支持与配合。
崔奂[6](2020)在《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早期的生命科学启蒙教育对人一生的观念、思想、方法、能力等具有重大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提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幼儿充满好奇心,他们热切地想要认识与了解身边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环境。生命科学通过引发他们近距离和经常性地系统观察植物、动物,包括他们自身,而保持着他们的好奇心。生命科学是科学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最终的目标是建立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了解和体验科学家研究生物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关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本研究以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开展生命科学课程主题活动为契机,在对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现状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采用行动研究范式,和合作教师一起开展“计划——实施——考察——反思”的螺旋式行动研究,厘清生命科学的基本要素,关注核心概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构建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实践方案,并在幼儿园中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结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建构进行总的总结,提出有利于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实践建议。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背景与问题,对相关文献和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和探讨,并确定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第二部分对所研究的S幼儿园开展生命科学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建构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提供真实的材料背景。第三部分为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理论构想,从理论基础的探讨,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观察与评价这几个方面,构建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实践方案。第四、五部分是研究者实际参与部分,为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实践探索,共三个阶段,以及对实践探索的结果的分析,从实践生命科学课程对师幼、生命科学课程的积极影响出发进行探讨。第六部分为对此研究做出的结论与建议。研究发现:教师的生命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生命科学素养的提升,提升教师生命科学素养,是高质量的生命科学课程的需求。生命科学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回归自然。教师需创设安全宽松的科学探索环境。生命科学探究活动需处处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实施以生命体验为主要组织手段。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评价儿童化。重视家庭延伸教育。
杜珊珊[7](2020)在《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文中指出“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大众感情最直观的传达方式。表情传达出的可以是“酸甜苦辣”,也可以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影像作为当今社会时代的映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以速度和遗忘作为标记的现代社会里,纪录片以其与社会建构的互动关系,成为了大众表情和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从影像表情与记忆的时代关系进行中国纪录片研究,不仅是一个新视角,且更具有以表情的变迁弥合过去并链接未来的意义。表情变迁与纪实影像,两者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是紧密缠绕不可分割的,纪录片影像的进步最大限度地将公众表情展现在银幕之上,从传统表情、僵化表情到生动表情、国家表情,其变化过程中主流的话语被逐渐改写。受90年代人文思潮、纪实思潮的影响,纪录片中呈现的表情越来越丰富。在这些银幕表情的变化外壳下,包裹着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影视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宽容、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中国相册越来越自然越来越丰富。中国纪录片中的表情变迁,可以从不同时代呈现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变化,美学倾向及影像个体差异等层面体现出来。本文主要梳理了1979-2019年40年间的纪录片发展历程,以“表情”作为切入点,从三方面对中国纪录片所展现的影像变迁作一分析:纪录影像变化的背景、纪录影像中的表情所呈现出的变迁历程以及纪录片呈现表情变迁的审美意义。此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其一,纪录影像的表情承载记忆,其建构性取决于影像生产过程中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介入和交互影响,影像作为一种媒介,拍摄对象随着媒介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变化,观者在观看影像时与自我的经验结合而被激发的思考,三者共同构成纪录影像表情变迁的最终状态;其二、纪录片中建构起关于以非常态的外化的“公开表情”和个性化个人化的“私密表情”共同组成的社会表情图景,并以此勾勒出时代的表情变迁;其三、就纪录片现阶段的美学倾向而言,强烈的社会性及历史性的特征经常会压过纪录片本身作为一种影像艺术的属性。由此,对纪录片中不同时代经典案例的表达要素如声音、色彩等的美学分析,从纪录片美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表达路径的认知和探索,更可视为纪录片美学范式探索的一部分。因此从记忆的角度,以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为经,以纪录片影像与公众表情、现实形象之间的互动为纬,探究中国纪录片中集体到个体形象呈现的“表情”变迁,不仅是一个新的视角,更能具体的看到在这样互动关系下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从而找寻纪录片表情背后的生成机制,近而以更为宽阔的视角探究如何把表情丰富性表达出来,如何用国际传播来打开维度,以期许纪录片更好的未来,同时也意味着纪录片所承载的社会记忆可能有更大的覆盖面与影响力。纪录影像呈现公众的表情变化并以此留存记忆。对当下快速变化着的中国社会来说,纪录片以其真实的本质呈现社会的真诚与勇气为历史留下了可资殷鉴的记忆档案,并以此突显纪录影像内在的独特价值。
王莉[8](2020)在《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策略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是幼儿成长的起点,幼儿园是幼儿人生的第一课堂。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及教育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良好合作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家园双方共同努力,协同共育已成为现代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总趋向;同时,在怎样进行幼小衔接、科学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是一个必然策略。由于幼儿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幼儿教育也不是单靠一方就能完成的,是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积极的努力与合作,而进入小学又是幼儿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所以良好的家园合作能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也能为幼儿一生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然而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由于家庭和幼儿园双方观念和育儿方式的不一致,幼儿园的教育得不到家长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导致一些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表现出一些不适应的状态,进而影响到后续的学习与成长。因此,需要凝聚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力量,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出连续一致的成长环境,这也就更需要科学的家园合作的方法,用有效的合作方法助力幼小衔接。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是如何与家庭进行合作并协调多方力量为幼儿营造和谐一致的衔接环境,本研究选取C市Z园为个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的方法收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深入整理和分析,从幼儿园视角进行研究,对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合作方式进行深层了解,以呈现Z园在家园合作中的具体内容和做法,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展示个案园的独特之处;最后通过对Z园家园合作方式的总结和特征分析,归纳出促进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更好开展家园合作的相关建议。因此,本研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家园合作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幼小衔接关系到幼儿的整体发展,也是幼儿教育中的热点。以此为背景提出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完成向小学过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研究意义。然后对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其次对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并列举本研究主要运用的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提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本研究以个案为主,在该部分中具体阐述了研究方法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取、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效度和伦理。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收集到的资料,并对收集方式和过程进行详细描述,以保证资料呈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第三部分是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实践探索。依据家园合作的目的、内容、方式、特色活动这一内在逻辑,通过表格、详细的访谈记录以及图片的形式对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呈现,以更加系统的展示Z园在家园合作中的思想和做法,进而突出该园的独特之处。第四部分是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总体特征。通过以上的展示与分析,本研究从办园思想、家园合作方式、合作内容、教育共同体四个角度总结Z园在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总体特征。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依据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基本情况及呈现出的特征,从特色活动、资源利用、合作方式、合作效果四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了该园获得优质家园合作的原因,并探讨了家园合作中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从幼儿园和教师角度归纳出促进更好家园合作的相关建议,给该幼儿园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希望给其他幼儿园有益的启示。
唐菲骏[9](2020)在《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上海S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强调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幼儿园与社区的资源优势,肯定了社区及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社区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将其运用到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能够丰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使其突破教材这一“围墙”。同时,也可以使幼儿园教育活动富有社区特色、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进而提高了幼儿园办园质量。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具体行动进行研究,了解社区教育资源运用在主题活动中的成效,探讨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加以完善。通过三轮行动循环,从中探索和总结运用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方法和模式。研究结果发现:(1)运用社区教育资源能提高主题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2)运用社区教育资源能丰富主题活动的层次性和幼儿认知经验的多样性。(3)运用社区教育资源能提高主题活动中领域整合的有效性。(4)社区教育资源有利于改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最后,本文在总结运用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方法和模式的同时,针对如何选择社区教育资源和何时在主题活动中运用社区教育资源等方面给出了实施建议。
窦金启[10](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二、家园同步科学教育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园同步科学教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4)幼儿家长课程理解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及答辩委员会人员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课程理解顺应我国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需要 |
2.家长课程理解与幼儿园课程建设休戚相关 |
3.家长课程理解能够促进家园共育的进一步发展 |
(二)文献综述 |
1.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
2.家园合作的相关研究 |
3.相关研究小结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界定 |
2.课程理解的概念界定 |
3.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的概念界定 |
(四)研究问题 |
1.当前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现状 |
2.幼儿家长课程理解存在的问题 |
3.影响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的因素 |
4.提升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的策略 |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三)研究对象 |
1.分层抽样预调查 |
2.随机抽样正式调查 |
(四)研究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
1.问卷编制历程简述 |
2.预试问卷分析流程 |
3.正式问卷数据检验 |
4.正式问卷数据处理 |
三、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现状 |
(一)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现状描述 |
1.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的总体情况 |
2.幼儿家长对课程各维度的理解情况 |
(二)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的差异分析 |
1.不同背景变量的家长课程理解差异分析 |
2.不同年龄幼儿的家长课程理解差异分析 |
3.不同性质幼儿园家长课程理解差异分析 |
四、幼儿家长课程理解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
(一)幼儿家长课程理解存在问题分析 |
1.家长对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理解有待加强 |
2.家长依赖教师“权威”,忽视幼儿主体性发挥 |
3.家长对园内特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解存在误区 |
4.家长看重评价结果,对评价方式的认识不足 |
(二)幼儿家长课程理解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1.家长课程理解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
2.家长课程理解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三)幼儿家长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分析 |
1.家长自身教育素养是影响课程理解的直接因素 |
2.家园交流合作机会是家长课程理解的驱动因素 |
3.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是家长课程理解的改善因素 |
五、结论、建议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1.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理解最为深刻 |
2.不同学历、职业、收入家长的课程理解存在显着差异 |
3.家长自身教育素养是影响家长课程理解的主要因素 |
(二)强化家长自身教育素养的建议 |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主动融入家园共育 |
2.重视教育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教育能力 |
(三)加强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建议 |
1.开展重实效的家园互动,建立良性家园互惠关系 |
2.明确教师角色定位,提升家长融入教育活动的主动性 |
3.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优势,助力家长教育素养的提升 |
4.完善教育指导体系,增强家长投身于课程建设的能力 |
5.搭建信息互动平台,满足家长多元化的教育需要 |
(四)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家园互动:多维度开启科学教育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了解科学教育的意义,让科学教育走进家庭 |
1.幼儿科学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
2.家庭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关系 |
□创设多角度方式,家园同步实施科学教育 |
1.家长唤醒会 |
2.家园联系栏 |
3.班级网站、班级群 |
4.开展家庭科学教育经验交流沙龙活动 |
□有效利用多元化资源,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
(6)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
(六)研究现场 |
二、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一)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简介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理论构想 |
(一)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 |
(二)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三)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目标的确定 |
(四)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内容 |
(五)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
(六)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观察与评价 |
四、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实践探索 |
(一)第一阶段实施与反思 |
(二)第二阶段实施与反思 |
(三)第三阶段实施与反思 |
五、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实施结果 |
(一)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过程中教师的成长 |
(二)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对幼儿的积极影响 |
(三)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的成长 |
六、结论 |
(一)提升教师生命科学素养,是高质量的生命科学课程的需求 |
(二)生命科学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回归自然 |
(三)创设安全宽松的科学探索环境 |
(四)生命科学探究活动需处处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
(五)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实施以生命体验为主要组织手段 |
(六)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评价儿童化 |
(七)家庭延伸教育,形成合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概念及选题范围界定 |
1.2.1 表情的概念及界定 |
1.2.2 记忆的概念与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
2 纪录表情的启程:1979-1990 |
2.1 纪录影像缘起:从阴影中走出 |
2.1.1 精英文化的复苏 |
2.1.2 纪录类型的革新 |
2.1.3 纪录影像审美萌发 |
2.2 时代表情:合理与重现 |
2.2.1 表情在影像中的真实表达 |
2.2.2 公开表情的合理 |
2.2.3 私密表情的重现 |
2.3 经典案例:从文化启蒙到《莫让年华付水流》 |
2.3.1 贵在创新 |
2.3.2 表情伴随时代 |
3文化美学的觉醒:1991-1999 |
3.1 纪录影像复苏:浮出水面 |
3.1.1 大众文化的崛起 |
3.1.2 纪录手段的革新 |
3.1.3 纪录影像审美对“真实”的追求 |
3.2 时代表情:多元与公开 |
3.2.1 影像表情的自我投射 |
3.2.2 公开表情的多元 |
3.2.3 私密表情的公开 |
3.3 经典案例:从《生活空间》到《英和白》 |
3.3.1 表现本质 |
3.3.2 从影像真实到表情真实 |
4 纪实美学与人文主义(2000-2009) |
4.1 纪实影像开拓:沉淀与自省 |
4.1.1 在文化融合中蓄力 |
4.1.2 纪录媒介的发展 |
4.1.3 影像表情审美的创新迭出 |
4.2 时代表情:丰富与细腻 |
4.2.1 表情与记忆的影像链接 |
4.2.2 公开表情的丰富 |
4.2.3 私密表情的细腻 |
4.3 经典案例:纪实美学到人文主义——从《铁西区》到《再说长江》 |
4.3.1 写实的影像语言 |
4.3.2 书写底层的人文关怀 |
5 全民纪录时代:(2010-2019) |
5.1 影像表情的融合:多元共生 |
5.1.1 在文化多元中迸发 |
5.1.2 全媒体时代 |
5.1.3 影像审美对“真实”的再探 |
5.2 时代表情:开放与兼容 |
5.2.1 表情与时代记忆的弥合 |
5.2.2 公共表情的开放 |
5.2.3 私密表情的兼容 |
5.3 经典案例:真实、主观到私纪录——《四个春天》 |
5.3.1 纪实风格的杂糅 |
5.3.2 诗意生活的流露 |
5.3.3 生命与现实的建构 |
6 表情变迁的交互审视 |
6.1 时代语境生成纪实表情 |
6.2 表情弥合时代记忆 |
结语:从表情纪录到记录记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策略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家园合作是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2.我国当前家园合作仍存在不足 |
3.幼小衔接需要家园合作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幼小衔接 |
2.家园合作 |
(四)文献综述 |
1.幼小衔接相关研究 |
2.家园合作相关研究 |
3.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相关研究 |
4.理论基础 |
(五)研究问题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的确立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1.Z园整体概况 |
2.选择Z园的缘由 |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 |
1.访谈法 |
2.观察法 |
3.实物分析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效度和伦理 |
1.研究效度 |
2.研究伦理 |
三、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的实践探索 |
(一)促进幼儿率性成长——家园合作最终目的 |
(二)无痕过渡,家园共同“助力”率性教育——全面的家园合作内容 |
1.学习适应方面 |
2.生活适应方面 |
3.社会适应方面 |
(三)多种形式协同共建合作平台——家园合作方式的独特运用 |
1.家长会 |
2.分小组家长访谈 |
3.家园联系手册 |
4.家长进课堂 |
5.亲子活动 |
(四)特色活动,给予幼儿率性成长的力量——具有园本特色的家园合作活动 |
1.幼儿园为主导的全园特色活动形式引领方向 |
2.家长参与为主的班级特色活动形式助力率性成长 |
四、Z园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总体特征 |
(一)幼儿园与小学遵循统一的办学理念 |
(二)幼儿园利用多种方式与家长建立共同目标 |
(三)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活动 |
(四)独特的幼儿园、小学、社区教育共同体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利用各种特色活动,实现家园协同共育 |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幼儿的率性成长 |
3.多样合作方式满足家长的不同需要 |
4.活动效果显着,赢得家长认可 |
(二)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相关建议 |
1.优化办园理念 |
2.建立共同目标 |
3.创新合作方式 |
4.民主开放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9)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上海S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社区教育资源对幼儿园的重要性 |
1.1.2 目前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丰富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内容 |
1.2.2 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
1.2.3 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幼儿园主题活动 |
1.4.2 社区 |
1.4.3 教育资源 |
1.4.4 社区教育资源 |
1.5 研究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行动研究法 |
1.6.3 访谈法 |
1.7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研究 |
2.1.1 国外研究状况 |
2.1.2 国内研究状况 |
2.2 关于社区教育资源的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状况 |
2.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S幼儿园基本情况 |
3.2 S幼儿园在运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活动的现状 |
3.3 研究设计 |
3.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3.2 访谈问卷的设计与访谈对象的选择 |
3.3.3 行动研究的思路 |
3.3.4 研究主题活动的选择 |
3.3.5 具体行动计划 |
第4章 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的行动 |
4.1 第一轮行动: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提升主题活动吸引力 |
4.1.1 行动方案 |
4.1.2 行动措施 |
4.1.3 行动效果 |
4.1.4 行动反思 |
4.2 第二轮行动: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丰富主题活动层次性 |
4.2.1 行动方案 |
4.2.2 行动措施 |
4.2.3 行动效果 |
4.2.4 行动反思 |
4.3 第三轮行动: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提高主题活动领域整合的有效性 |
4.3.1 行动方案 |
4.3.2 行动措施 |
4.3.3 行动效果 |
4.3.4 行动反思 |
第5章 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运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活动的成效 |
5.1.2 运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活动的模式与方法 |
5.2 教育建议 |
5.2.1 如何选择社区教育资源 |
5.2.2 在主题活动中何时运用社区教育资源 |
5.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问卷 |
附录B 主题活动方案 |
致谢 |
附件 |
(10)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
一、美国 |
二、法国 |
三、俄罗斯 |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
一、越南 |
二、蒙古 |
三、印度 |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
一、匈牙利 |
二、泰国 |
三、埃及 |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家园同步科学教育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节气资源在幼儿园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长沙市天心区A园为例[D]. 林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面向生活世界的小学科学教育变革之研究[D]. 黎玮茜.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家庭资源运用的个案研究[D]. 刘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幼儿家长课程理解调查研究[D]. 郗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家园互动:多维度开启科学教育空间[J]. 李菊. 儿童与健康, 2020(10)
- [6]幼儿园生命科学课程建构的行动研究[D]. 崔奂. 西南大学, 2020(05)
- [7]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D]. 杜珊珊.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策略个案研究[D]. 王莉.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0(07)
- [9]以社区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上海S幼儿园为例[D]. 唐菲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