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论文_何雯,朱华,卜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肠,系统,给药,作用,评价,泻下,靶向。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何雯,朱华,卜平[1](2016)在《中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是指药物口服后在胃中不消化吸收,而是到达结肠后再崩解或释放,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效果的给药系统。文章就现有的口服中药制剂用于结肠定位给药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按照靶向作用机制不同进行分类,探讨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6年10期)

张琳[2](2016)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致大黄蒽醌发挥泻下作用时减毒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为常用中药,其发挥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为蒽醌类成分,近年来较多文献报道大黄蒽醌类成分具有肾毒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根据大黄蒽醌的泻下机理,通过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将大黄游离蒽醌含量大于50%的大黄提取物——大黄游离总蒽醌制成大黄游离总蒽醌口服结肠定位释放颗粒(rhubarb total free anthraquinones 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granules,RTFA-OCDD-GN),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在同等泻下药效剂量下RTFA-OCDD-GN比大黄药材毒性减小,总蒽醌剂量减半。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同时对大黄五种蒽醌成分(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在大鼠血浆、粪便、尿液中的浓度进行测定,并采用本文建立的HPLC法比较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等泻下药效剂量的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后,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差异,解释OCDDS致大黄蒽醌发挥泻下作用时减毒的机制。目的:1、建立一种准确、可靠的HPLC法,同时对大黄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血浆、粪便、尿液中的浓度进行测定,并为比较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中的大黄蒽醌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2、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同时对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等泻下药效剂量的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后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血浆、粪便、尿液中的浓度进行测定,通过比较五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差异,解释OCDDS致大黄蒽醌发挥泻下作用时减毒的机制。方法:1、建立一种HPLC法同时测定血浆与尿液中五种蒽醌成分的浓度。采用Agilent 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Eclipse Plus-C18(250 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甲酸水(78﹕22,v/v),柱温为30.0℃,体积流量为1.0ml·min-1,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54nm。以1,8-二羟基蒽醌为内标。2、建立一种hplc法同时测定粪便中五种蒽醌成分的浓度。采用agilent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eclipseplus-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甲酸水(75﹕25,v/v),柱温为30.0℃,体积流量为0.8ml·min-1,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54nm。以1,8-二羟基蒽醌为内标。3、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等泻下药效剂量的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后,通过眼静脉丛采集72h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浆,并收集72h内不同时间段的尿液和粪便,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测定其中五种蒽醌成分的浓度,并用das2.0软件估算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排泄动力学参数。结果:1、采用hplc法,血样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000~15.20μg·ml-1、0.2000~12.40μg·ml-1、0.7000~22.40μg·ml-1、0.6000~18.80μg·ml-1和0.7000~16.30μg·m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1。五种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分别小于1.0%和3.5%(n=6),回收率均大于83.72%(rsd均小于7.3%),稳定性(rsd均小于4.8%)良好。2、采用hplc法,尿样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040~608.0μg·ml-1、0.3040~608.0μg·ml-1、0.1206~241.2μg·ml-1、0.09840~196.8μg·ml-1和0.07024~70.24μg·m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4。五种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分别小于2.7%和2.3%(n=6),回收率均大于77.50%(rsd均小于12.6%),稳定性(rsd均小于6.8%)良好。3、采用hplc法,粪样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040~608.0μg·ml-1、0.1590~318.4μg·ml-1、0.1206~241.2μg·ml-1、0.09840~196.8μg·ml-1和0.07024~70.24μg·m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4。五种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分别小于2.7%和3.5%(n=6),回收率均大于74.30%(rsd均小于8.1%),稳定性(RSD均小于6.2%)良好。4、应用HPLC法在两组大鼠血浆中均仅能检测到四种成分: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除外)。与药材组相比,RTFA-OCDD-GN组四种成分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浓度(Cmax)、半衰期(t1/2z)和表观分布容积(Vz/F)均显着减小,达峰时间(Tmax)均延长,而且大黄酸的Tmax,大黄素和大黄酚的Cmax与药材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采用HPLC法在两组大鼠粪便与尿液中均检测到五种蒽醌成分。给药后,RTFA-OCDD-GN组五种成分经尿液排泄率为28.92%,经粪便排泄率为19.95%,总排泄率为48.97%;而药材组分别为14.42%、9.51%、23.93%。单一成分的原型排泄率也是RTFA-OCDD-GN组大于药材组,而且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排泄率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建立的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体内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大黄素的浓度,准确可靠,可用于五种蒽醌成分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研究。RTFA-OCDD-GN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特性尚属首次报道。2、在同等泻下药效剂量下,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中的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排泄动力学参数具有一定差异,结果表明OCDDS减少肾毒性的原因是减少了大黄蒽醌在血液中的吸收,减小了大黄蒽醌的t1/2z和Vz/F,同时提高了药物原型经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率,使得被吸收入血的大黄蒽醌能够快速并且大部分以原型的形式排出体外,避免在体内产生蓄积。目前国内外尚无通过OCDDS对大黄蒽醌减毒研究的相关报道。RTFA-OCDD-GN减毒机制的研究将为大黄以及含大黄的复方中药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期刊2016-03-01)

平佳宜[3](2016)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近年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体内外评价方法。方法:根据近期国内外文献报道,介绍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评价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提出展望。结果与结论: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评价方法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6年01期)

张建平[4](2015)在《构建pH和酶依赖复合型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因其可减少口服药物在胃与小肠的释放,使药物特定在结肠释放,提高结肠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降低药物用量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药物制剂学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以葡聚糖为基质材料,利用接枝聚合和反相乳化交联技术,构建pH和酶依赖复合型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首先以氧化剂硫酸铈氨盐引发葡聚糖(Dextran,Dex)接枝聚对苯乙烯磺酸钠(Ploy(sodium4-styrenesulfonate),PSSS),制得接枝聚合物Dex-g-PSSS。再通过反相乳化交联法制得交联微球C(Dex-g-PSSS)。其化学结构和物理形貌用红外光谱仪(FTIR),金相显微镜和Zeta电位仪进行表征,初探了不同pH值对交联微球溶胀率的影响,并考察了主要因素对PSSS接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接枝聚合和反相乳化交联反应成功制得了交联微球C(Dex-g-PSSS)。在反应时间为6h;反应温度为50oC;单体浓度0.87mol/L;引发剂浓度为1.2×10-2mol/L和H+浓度为0.0795mol/L的条件下,可制得PSSS接枝率为11.86g/100g的接枝聚合物。研究了交联微球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吸附性能和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在pH=2的酸性介质中,由于强静电作用,C(Dex-g-PSSS)对5-FU有很强的吸附,吸附容量可达154mg/g,可实现有效载药。体外释药实验显示,载药微球的释药行为具有强烈的pH和酶依赖性,在模拟胃液(pH=1的水溶液)中虽有释药,但释放量极少,而在模拟结肠液(pH=7.4的水溶液并加入葡聚糖酶)中会发生突释,累积释放率可达91%,表现出良好的结肠定位释放行为。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还考察了交联微球C(Dex-g-PSSS)对替硝唑(Tinidazole,TNZ)的吸附性能和释放行为,同样表现出良好的结肠定位释放行为。因此,交联微球C(Dex-g-PSSS)是一种良好的pH和酶依赖复合型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5-05-18)

周洁,朱小宁,张艺,周欣,崔元璐[5](2015)在《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因能提高局部给药浓度、降低用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而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从口服结肠定位系统的设计原理、分类以及体内外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翟海民,冯玲,于长安,吴后江,王鑫[6](2014)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载体材料和剂型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指通过制剂学手段,使药物口服后在胃肠道上段不释放,而到达回盲肠后,由结肠部位某种生理因素触发,药物开始突释或缓释,用于局部或全身治疗的一种给药系统。与传统口服给药系统相比,OCDDS具有靶向性、控制药物释放、实现结肠局部疾病的治疗以及避开肝脏首过效应等优势。OCDDS按作用机制主要分为pH值依赖型、时间依赖型、压力控制型和酶解型等4种给药系统。目前能实现口服结肠定位的剂型主要有微丸、片剂、胶囊、水凝胶和微球等。文章对OCDDS的触发机制、常用载体材料作了简单探讨,并对这些常见剂型在OCDDS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OCDDS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4年03期)

方勇兵,崔升淼[7](2014)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辅料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具有结肠定位性、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和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等优点。正确选用辅料是获得结肠定位释放性能的关键。本文综述了丙烯酸树脂类、偶氮类和多糖类化合物等辅料在OCDDS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OCDDS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刘翠哲[8](2013)在《大黄游离蒽醌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减小大黄发挥泻下作用时的肾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一种大黄游离蒽醌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RTFA-OCDD-GN)减小大黄发挥泻下作用时的肾毒性。方法:以大黄游离总蒽醌含量大于50%的提取物(RTFA)为原料,制备速释颗粒;据pH-酶双重依赖原理,分别应用EudragitS100和壳聚糖两种包衣液进行双层包衣。考察包衣颗粒在人工胃液、人工小肠液和人工结肠液中的释放度。选择健康的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大黄药材、RTFA-OCDD-GN和空白对照组。灌胃给药,连续观察8个小时,记录大鼠的排便次数和粪便的性状。将按照上述方法分组的大鼠,按照计算的剂量,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0天,在给药第20、40天以及停药20天分别处死1/3大鼠。进行尿生化、尿常规、血液生化学指标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结果:RTFA-OCDD-GN在胃和小肠液中累积释放低于10%,在人工结肠液中2小时内累积释放超过80%。RTFA-OCDD-GN口服后,能够产生与等剂量大黄药材相当的泻下作用。RTFA-OCDD-GN灌胃给药后,与对照组相比,尿β_2-MG、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肾脏切片病理检查等指标均没有显着差异;而给予大黄药材样品40天后,高剂量组大鼠的各项检查指标均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中、低剂量组大鼠的某些指标也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有明显肾毒性。停药20天后,大黄药材样品组大鼠的各项检查指标均有恢复。结论与讨论:依据大黄蒽醌的泻下机理,大黄游离蒽醌在直接口服后,泻下作用大大减弱。我们制备的RTFA-OCDD-GN大部分是在到达结肠后开始释放;泻下药效试验也证明了RTFA-OCDD-GN口服后,能够产生与大黄药材样品相当的泻下作用,与大黄药材样品相比,RTFA-OCDD-GN不会导致大鼠肾毒性。研究结果表明,RTFA-OCDD-GN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大黄药材口服给药形式。(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0-13)

金剑,李伟宁,李琦,胡道德[9](2011)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和结论根据不同给药体系的释药机制,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主要可分为pH依赖型、时滞型、压力控制型和菌群触发型释药系统,而多触发型释药系统是一种处于前沿的定位释药触发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学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卢晓慧,周毅生[10](2011)在《壳聚糖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具有来源广泛、低毒、生物相容性好以及能够被生物降解等特性,是多种口服给药系统的良好载体,尤其在结肠定位系统中应用广泛。本文对壳聚糖理化性质、结构以及其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黄为常用中药,其发挥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为蒽醌类成分,近年来较多文献报道大黄蒽醌类成分具有肾毒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根据大黄蒽醌的泻下机理,通过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将大黄游离蒽醌含量大于50%的大黄提取物——大黄游离总蒽醌制成大黄游离总蒽醌口服结肠定位释放颗粒(rhubarb total free anthraquinones 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granules,RTFA-OCDD-GN),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在同等泻下药效剂量下RTFA-OCDD-GN比大黄药材毒性减小,总蒽醌剂量减半。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同时对大黄五种蒽醌成分(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在大鼠血浆、粪便、尿液中的浓度进行测定,并采用本文建立的HPLC法比较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等泻下药效剂量的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后,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差异,解释OCDDS致大黄蒽醌发挥泻下作用时减毒的机制。目的:1、建立一种准确、可靠的HPLC法,同时对大黄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血浆、粪便、尿液中的浓度进行测定,并为比较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中的大黄蒽醌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2、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同时对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等泻下药效剂量的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后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血浆、粪便、尿液中的浓度进行测定,通过比较五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差异,解释OCDDS致大黄蒽醌发挥泻下作用时减毒的机制。方法:1、建立一种HPLC法同时测定血浆与尿液中五种蒽醌成分的浓度。采用Agilent 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Eclipse Plus-C18(250 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甲酸水(78﹕22,v/v),柱温为30.0℃,体积流量为1.0ml·min-1,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54nm。以1,8-二羟基蒽醌为内标。2、建立一种hplc法同时测定粪便中五种蒽醌成分的浓度。采用agilent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eclipseplus-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甲酸水(75﹕25,v/v),柱温为30.0℃,体积流量为0.8ml·min-1,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54nm。以1,8-二羟基蒽醌为内标。3、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等泻下药效剂量的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后,通过眼静脉丛采集72h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浆,并收集72h内不同时间段的尿液和粪便,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测定其中五种蒽醌成分的浓度,并用das2.0软件估算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排泄动力学参数。结果:1、采用hplc法,血样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000~15.20μg·ml-1、0.2000~12.40μg·ml-1、0.7000~22.40μg·ml-1、0.6000~18.80μg·ml-1和0.7000~16.30μg·m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1。五种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分别小于1.0%和3.5%(n=6),回收率均大于83.72%(rsd均小于7.3%),稳定性(rsd均小于4.8%)良好。2、采用hplc法,尿样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040~608.0μg·ml-1、0.3040~608.0μg·ml-1、0.1206~241.2μg·ml-1、0.09840~196.8μg·ml-1和0.07024~70.24μg·m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4。五种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分别小于2.7%和2.3%(n=6),回收率均大于77.50%(rsd均小于12.6%),稳定性(rsd均小于6.8%)良好。3、采用hplc法,粪样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040~608.0μg·ml-1、0.1590~318.4μg·ml-1、0.1206~241.2μg·ml-1、0.09840~196.8μg·ml-1和0.07024~70.24μg·m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4。五种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分别小于2.7%和3.5%(n=6),回收率均大于74.30%(rsd均小于8.1%),稳定性(RSD均小于6.2%)良好。4、应用HPLC法在两组大鼠血浆中均仅能检测到四种成分: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除外)。与药材组相比,RTFA-OCDD-GN组四种成分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浓度(Cmax)、半衰期(t1/2z)和表观分布容积(Vz/F)均显着减小,达峰时间(Tmax)均延长,而且大黄酸的Tmax,大黄素和大黄酚的Cmax与药材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采用HPLC法在两组大鼠粪便与尿液中均检测到五种蒽醌成分。给药后,RTFA-OCDD-GN组五种成分经尿液排泄率为28.92%,经粪便排泄率为19.95%,总排泄率为48.97%;而药材组分别为14.42%、9.51%、23.93%。单一成分的原型排泄率也是RTFA-OCDD-GN组大于药材组,而且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排泄率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建立的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体内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大黄素的浓度,准确可靠,可用于五种蒽醌成分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研究。RTFA-OCDD-GN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动力学特性尚属首次报道。2、在同等泻下药效剂量下,大黄药材与RTFA-OCDD-GN中的五种蒽醌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排泄动力学参数具有一定差异,结果表明OCDDS减少肾毒性的原因是减少了大黄蒽醌在血液中的吸收,减小了大黄蒽醌的t1/2z和Vz/F,同时提高了药物原型经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率,使得被吸收入血的大黄蒽醌能够快速并且大部分以原型的形式排出体外,避免在体内产生蓄积。目前国内外尚无通过OCDDS对大黄蒽醌减毒研究的相关报道。RTFA-OCDD-GN减毒机制的研究将为大黄以及含大黄的复方中药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何雯,朱华,卜平.中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6

[2].张琳.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致大黄蒽醌发挥泻下作用时减毒的机制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6

[3].平佳宜.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及展望[J].内蒙古中医药.2016

[4].张建平.构建pH和酶依赖复合型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D].中北大学.2015

[5].周洁,朱小宁,张艺,周欣,崔元璐.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5

[6].翟海民,冯玲,于长安,吴后江,王鑫.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载体材料和剂型的选择[J].药物生物技术.2014

[7].方勇兵,崔升淼.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辅料的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4

[8].刘翠哲.大黄游离蒽醌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减小大黄发挥泻下作用时的肾毒性研究[C].第叁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9].金剑,李伟宁,李琦,胡道德.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1

[10].卢晓慧,周毅生.壳聚糖在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甲硝唑的结构式Fig.1.2Thestructureo...

标签:;  ;  ;  ;  ;  ;  ;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论文_何雯,朱华,卜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