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盲区论文_王倩,殷梦昊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盲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盲区,昭通市,地震学,宜宾,首都,兴文县,云南省。

地震盲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殷梦昊[1](2019)在《四川长宁6.0级地震,成都提前61秒收到预警》一文中研究指出“10、9、8、7、6、5、4、3、2、1。”女声广播倒数计时结束后,大喇叭警报声响彻成都夜空。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成都主城区内不少社区和学校提前61秒收到地震预警。诸多成都居民在收到警报后对(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06-19)

梁艳,吕芳,李丽[2](2017)在《山西地震台网地震预警时间及盲区半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地震预警能力的关键技术指标是预警时间及预警盲区。通过分析山西地震台网勘选完成的1 101个预警台站布局,计算地震台站平均台间距,根据预警盲区半径与台间距关系式得出盲区半径。根据计算结果及相关分布图,分析认为,在预警区内,平均台间距及盲区半径分布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较高,勘选完成的地震预警台站布局比较合理。(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邱晨辉[3](2017)在《网传“地震云”无依据 所谓“地震预警”有“盲区”》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次日7时27分,新疆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两次地震前后脚发生,而且震区余震不断,这是一种巧合还是预示着地震活跃期的到来?地震发生后,全社会迅速开展抗震救灾。那么震后亟须警惕的是什么,又该如何(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7-08-14)

李佳威[4](2017)在《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S)“盲区”控制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正在建设过程中,这个全国性、大规模的系统不仅对提升我国地震监测基础能力,而且对降低地震灾害风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地研究与地震预警系统及其设计与优化相关的基本问题,将为确保这个大型系统发挥其防震减灾效益提供科学参考。在地震预警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过程中,预警“盲区”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选取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两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即南北地震带地区()和华北首都圈地区()作为目标研究区,对预警“盲区”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以现代地震学为背景开展讨论,并得出以下认识:1)结合地震观测和解释实践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盲区”控制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围绕理论的“黑色(硬)盲区”的周围,实际上还有一个“灰色(软)盲区”,这个“软盲区”可以简单地通过提高地震台站的密度来进行控制以使其最小化。本文还提出了实际触发台站数目、台站布设密度和实际“盲区”之间的一个半定量关系,这个关系无论是对地震台网还是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性能评估和质量控制可能都具有现实意义。2)地震破裂的有限性是现代地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布局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一些震例的假定情形,讨论了这一问题。认为地震预警系统对于地震减灾所能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传统地震学视角下的预期。这一观点深化了目前认为预警台站应该适当考虑不要均匀布设的认识,强调在发生大地震时,近断层区域密集布设的预警台站可能会使地震预警系统更加有效。3)能够识别近断层强震动记录的最佳识别函数(或称之为函数)具有快速报告地震破裂大小的潜在应用价值。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大部分国土上布设的强震台站是有限的。结合这一情况以及地震破裂的特点,本文讨论了一种考虑一维地震破裂传播的简化方法,这种方法基于断层几何和破裂方向性的快速检索。“盲区”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这种方法的测定时间进而反过来影响地震预警系统的性能,本文对该问题也做了一些讨论。长期以来,在“盲区”的观点上认为地震预警系统一无是处(或者说是高成本效益)的观点一直是存在的。可以预料,本文的分析可能会为此带来一些别样的曙光。本文的意义旨在启发一些与“盲区”相关的“盲点”,并分析一些在现代地震学新视野下的“盲区”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6-01)

李佳威,吴忠良[5](2016)在《地震预警系统的“盲区”控制问题——以首都圈地震预警原型系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首都圈地震预警原型系统为例,讨论了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S)设计中如何通过对"盲区"的控制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认为如果不仅考虑走时,而且考虑有限震源尺度和记录台站的实际工作状况,那么在台间距为20km时继续加密台站,虽不再能明显减小"盲区",却仍可以对控制"盲区"、提高预警系统的减灾效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6年04期)

李佳威,吴忠良[6](2016)在《地震预警系统的“盲区”控制问题——以首都圈地震预警原型系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盲区"问题是地震预警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研究以首都圈地震预警原型系统为例,讨论了地震预警系统的设计中如何通过"盲区控制"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我们试图指出,如果不仅考虑走时,而且考虑震源尺度的有限性和记录台站的实际工作状况,那么在20km台间距情况下继续加密台站,固不能显着减小"盲区",却可以对控制"盲区"、提高预警系统的减灾效能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可能较为现实的建议是,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年度危险(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6: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7:强震震害特点及其社会影响》期刊2016-10-15)

甘利灯,姚逢昌,邹才能,杜文辉,周成当[7](2003)在《水驱四维地震技术可行性研究及其盲区》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水替代油造成的速度差异小 ,再加上我国陆相储层厚度薄 ,油质重 ,东部油田大都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 ,所以很多人都对水驱四维地震监测持怀疑态度。通过深入剖析长期水驱过程引起的各种油藏参数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参数变化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以渤海湾地区岩石物理数据为依据 ,结合高 2 9断块具体的油藏参数进行长期水驱四维地震可行性研究 ,指出过去水驱四维地震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盲区———没有考虑长期水驱过程造成物性变化及其对地震响应变化的影响。如果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水驱四维地震的可行性要乐观的多(本文来源于《勘探地球物理进展》期刊2003年01期)

G.MichaelHoversten,杨玲[8](1998)在《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地震盲区进行MT勘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地表山峦重迭、赤道丛林和巨厚喀斯特化的中新统灰岩,使得在巴布亚褶皱带进行油气勘探非常困难。对于地表或近地表的高速喀斯特化灰岩,常使得地震技术对地下成像无能为力。在这样的地区,大地电磁(MT)具有很强的地下构造成图能力。由于强烈的电性差异,能用MT作图的主要构造界面是高阻的Darai灰岩与下伏Ieru组中的低阻沉积层之间的接触面。在一些区域,用1-D模型与所观测的MT数据相拟合即可相当准确地将Darai底部成图。然而,在许多2-D和3-D效应较强的地区,1-D解释就会产生明显的错误。数字模拟和实测数据实例证明1-D误差的严重性,同时也证明用2-D反演则可提高精度。下面用在相邻背斜上的两条MT测线(两条都有井控数据和地震资料)来说明对构造模型所做的1-D和2-D反演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中,地震数据对解释不能提供什么帮助。Hides背斜上的实例表明无论是TE还是TM极化方法的1-D反演与这两种方式进行的2D反演所得的Darai底部具有相同的深度。两模型所提供的Darai底部埋深与钻井结果的误差小于10%。Angore背斜上的实例表明在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由于电法静校正所造成的复杂性使1-D反演不适用。TE法拟合得到80m的1-D Darai厚度,TM法得到3500m的1-D Darai厚度,有别于井中观测到的2450m厚度。最终2-D反演模型得出2250m的深度估计。因此,采用2-D反演对沿Angore背斜的4条MT测线进行了解释。在航空雷达成像上观测到的构造线与解释为Darai灰岩的高阻物质之内的低阻带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些低阻带被解释为断裂带。 3D模拟已经应用于在其他2-D地层中模拟3-D静校正。用这些资料来检测Groom-Bailey(GB)分解对于减少静校正和估计巴布亚新几内亚(PNG)野外资料的地电走向的可能作用。现已证明GB分解可以从3-D畸变资料中提供得到改善的区域2-D走向估计。然而,在类似PNG的条件下(区域2D走向是非常确实的并因此能定位),GB分解提供的视电阻率与只旋转到走向的视电阻率相同。(本文来源于《国外油气勘探》期刊1998年02期)

地震盲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影响地震预警能力的关键技术指标是预警时间及预警盲区。通过分析山西地震台网勘选完成的1 101个预警台站布局,计算地震台站平均台间距,根据预警盲区半径与台间距关系式得出盲区半径。根据计算结果及相关分布图,分析认为,在预警区内,平均台间距及盲区半径分布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较高,勘选完成的地震预警台站布局比较合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盲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倩,殷梦昊.四川长宁6.0级地震,成都提前61秒收到预警[N].解放日报.2019

[2].梁艳,吕芳,李丽.山西地震台网地震预警时间及盲区半径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7

[3].邱晨辉.网传“地震云”无依据所谓“地震预警”有“盲区”[N].中国青年报.2017

[4].李佳威.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S)“盲区”控制的若干问题[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

[5].李佳威,吴忠良.地震预警系统的“盲区”控制问题——以首都圈地震预警原型系统为例[J].中国地震.2016

[6].李佳威,吴忠良.地震预警系统的“盲区”控制问题——以首都圈地震预警原型系统为例[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6: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7:强震震害特点及其社会影响.2016

[7].甘利灯,姚逢昌,邹才能,杜文辉,周成当.水驱四维地震技术可行性研究及其盲区[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

[8].G.MichaelHoversten,杨玲.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地震盲区进行MT勘探[J].国外油气勘探.1998

论文知识图

九寨沟地震盲区、有效区及预警...汶川地震盲区、有效区及预警时...不同地震烈度半径示意图地震预警观测平台层次结构图她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示意图震级与极震区半径关系拟合图

标签:;  ;  ;  ;  ;  ;  ;  

地震盲区论文_王倩,殷梦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