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流悬浮加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抛光工具,凹槽,RNG湍流模型,滑移网格
液流悬浮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于加峰,计时鸣,洪滔,何剑敏[1](2012)在《基于滑移网格的凹槽型抛光工具在液流悬浮加工中的非定常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液流悬浮抛光加工中凹槽型抛光工具/工件之间流体抛光液的非定常流动特性,基于滑移网格和RNGκ-ε湍流模型计算加工区域内的非定常流动。计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周期内,抛光工具凹槽相对于工件的位置不同,其内的速度与压力分布呈周期性变化;当凹槽转过最小间隙处时,最大流体动压力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明显的非定常特性。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最小间隙附近区域材料去除最为明显,与仿真结果相一致。(本文来源于《轻工机械》期刊2012年05期)
计时鸣,何剑敏,洪滔,于加峰[2](2012)在《导流式液流悬浮加工流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液流悬浮加工的效率,提出一种应用导流模块来改变悬浮液流场特性的液流悬浮加工方法。基于流体动压理论和可实现的k-ε湍流理论,建立导流式液流悬浮加工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该加工方法的压力、速度参数在数值上与传统液流悬浮加工方法相比分别提高了5.04%和1%,且流体动压力和流体速度的大小与转速成正比,其流体动压力及速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加工区最小间隙处。实验结果表明:当转速达到6500r/min时,工件加工区表面在加工90min后粗糙度值降至0.018μm,可得到比较理想的加工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2年12期)
计时鸣,于加峰,洪滔,何剑敏[3](2012)在《槽形抛光工具形状对液流悬浮抛光加工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抛光工具形状对液流悬浮抛光加工的影响,基于液流悬浮抛光系统对柱形和槽形抛光工具在加工中的流体动压力与材料去除进行仿真及试验研究。液流悬浮加工以高速旋转的抛光工具和工件构成润滑副,利用CFD软件分别对柱形及槽形2种抛光工具与工件之间的流体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较2种抛光工具在工件表面流场中形成的流体动压力与流体速度,可知槽形抛光工具有助于增强加工过程中的流体动压力,但对流体速度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加工试验,可知在同等加工条件下槽形抛光工具对粗糙度的去除率和去除速率都要优于柱形抛光工具,并能得到粗糙度为21nm加工表面。(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S1期)
于加峰[4](2011)在《抛光工具表面构造对液流悬浮加工特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装备,被称为“制造业之母”。模具表面粗糙度是模具品质的体现,有助提高模具寿命和制造高精密装备,抛光是改善模具表面粗糙度的重要环节,对模具制造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的模具生产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叁,但在设计及制造技术方面都要比德、美等国落后,对模具型腔抛光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因而生产效率低,并且难以保证稳定的抛光质量。本文针对模具型腔光整加工这一难点,利用弹性发射理论和动压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凹槽形抛光工具对模具型腔表面进行光整加工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为:1.建立加工区数学模型,分析流体动压力分布及抛光工具表面凹槽构造对流体动压力分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磨粒冲击粗糙峰理论,研究材料去除机理。2.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比较了凹槽形抛光工具与圆柱形抛光工具在加工区的压力与速度分布,并针对凹槽形抛光工具流场分布特点,进一步对凹槽型抛光工具/工件之间的非定常流动特性进行研究。3.对Cr12MOV模具钢进行液流悬浮抛光加工试验。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研究了抛光工具表面凹槽的宽度、深度和密度对加工区流体动压力与加工效果的影响。4.设计制作了应用于液流悬浮加工的凹槽形抛光工具,搭建了能精确控制加工间隙且能移动的测力夹具,分析了加工过程中流体动压力的检测原理与方法,提高了抛光加工的可控性。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模具型腔光整加工及液流悬浮加工理论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技术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1-12-01)
王超荣,洪滔,侯海鹏[5](2011)在《模具液流悬浮加工区流场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Navier-Stocks方程和流体运动的连续性方程,建立了聚氨酯工具头/工件加工区压力场及速度场的理论模型。以FLUENT 6.3为计算平台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流体动压力和速度最大值出现在聚氨酯工具头/工件的最小间隙区域,且随间隙变小梯度变化增大,在工具头边缘处存在压力侧漏现象,由于这一现象,导致在局部边缘处速度的增加。(本文来源于《轻工机械》期刊2011年03期)
曹志强,詹建明,张富[6](2008)在《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硬脆材料去除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动态压痕断裂力学和粒子冲击磨损理论,建立了纳米磨粒冲击工件表面微观粗糙峰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加工区内材料的去除机理,并进行了铝合金和K9玻璃液流悬浮加工实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是加工液中的纳米磨粒冲击工件表面实现对表面粗糙峰微去除的过程,能够在K9玻璃表面获得无加工变质层和亚表面损伤的纳米级超光滑表面。(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曹志强,詹建明,朱崇涛,赵继[7](2008)在《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中流体动压力对加工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基于数控装备的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系统,研制了可控制加工压力的柔顺加工装置。应用流体动压理论分析了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过程中的流体动压力分布规律,研究了工具转速和加工间隙对流体动压力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实验得到了加工间隙和流体动压力对加工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工具转速的提高,流体动压力逐步增大,在工具转速为6 000 r/min左右时,流体动压力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减小。随着加工间隙的增大,流体动压力逐步降低,并最终趋于稳定。加工间隙在5~40μm时,加工效果比较明显。在工具转速为6 000 r/min左右、加工间隙在10μm附近时,流体动压力增强为5 N左右,加工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08年06期)
曹志强,赵继,陈德祥,张富[8](2007)在《硅晶片的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机理与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基于机器人的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系统。配置出了适用的悬浮加工液,通过对硅晶片的大量加工实验研究,得到了加工时间、工具转速和粒子浓度对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工时间在60 min、工具转速为6 000 r/min上下、粒子浓度为30 g/L左右时,加工效果最佳。加工后的硅晶片表面粗糙度Ra能达到1.55 nm。深入分析了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的去除机理,硅晶片的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是机械冲击作用和化学作用的综合结果,加工液中的磨料颗粒有对工件表面的机械冲击作用和对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液流悬浮加工新技术,可以实现对半导体材料硅晶片的纳米水平的超光滑加工,获得表面无塑性变形和晶格缺陷的纳米精度表面。(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07年07期)
张富,赵继,庄艳[9](2007)在《光学玻璃表面液流悬浮研抛加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表面光整加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液流悬浮研抛加工的新工艺方法。研制了基于叁坐标数控铣床的液流悬浮研抛试验系统,并对光学玻璃(K9)进行了液流悬浮研抛试验。对研抛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脆性材料的去除机理,即在磨粒冲击和剪切作用下,工件表面是以冲击和剪切的塑性去除方式加工的。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液流悬浮SiC纳米磨料研抛的方法可以实现光学玻璃的纳米去除和超光滑表面加工。(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曹志强[10](2007)在《硬脆材料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硬脆材料在光学、电子、仪器仪表、航空航天和民用等行业的日益广泛应用,对工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硬脆材料由于脆性高、断裂韧性低、弹性极限和强度非常接近的特性,可加工性很差,利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对其进行光整加工,生产效率低,加工精度和质量不易保证。本文针对K9光学玻璃和半导体硅晶片等典型硬脆材料,进行了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有:结合动态压痕断裂力学和粒子冲击磨损理论,首次建立了纳米磨粒冲击工件表面微观粗糙峰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过程是加工液中的纳米磨粒冲击工件表面实现对表面粗糙峰微去除的加工理论。本文建立了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系统,以工具和工件表面非接触的方式,实现柔性加工,获得纳米级超光滑表面。通过大量实验,得到了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的最佳工艺条件和加工规律,验证了表面粗糙峰微去除理论。通过实验研究了加工间隙对流体动压力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了流体动压力的辨识模型,为实现加工过程中流体动压力的实时控制提供依据。开发了液流悬浮超光滑柔顺加工装置,进行了柔顺加工实验,结果表明:此加工技术能够提高加工效率,得到稳定的加工质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25)
液流悬浮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液流悬浮加工的效率,提出一种应用导流模块来改变悬浮液流场特性的液流悬浮加工方法。基于流体动压理论和可实现的k-ε湍流理论,建立导流式液流悬浮加工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该加工方法的压力、速度参数在数值上与传统液流悬浮加工方法相比分别提高了5.04%和1%,且流体动压力和流体速度的大小与转速成正比,其流体动压力及速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加工区最小间隙处。实验结果表明:当转速达到6500r/min时,工件加工区表面在加工90min后粗糙度值降至0.018μm,可得到比较理想的加工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流悬浮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1].于加峰,计时鸣,洪滔,何剑敏.基于滑移网格的凹槽型抛光工具在液流悬浮加工中的非定常特性研究[J].轻工机械.2012
[2].计时鸣,何剑敏,洪滔,于加峰.导流式液流悬浮加工流场特性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2
[3].计时鸣,于加峰,洪滔,何剑敏.槽形抛光工具形状对液流悬浮抛光加工效果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
[4].于加峰.抛光工具表面构造对液流悬浮加工特性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
[5].王超荣,洪滔,侯海鹏.模具液流悬浮加工区流场仿真研究[J].轻工机械.2011
[6].曹志强,詹建明,张富.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硬脆材料去除机理[J].农业机械学报.2008
[7].曹志强,詹建明,朱崇涛,赵继.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中流体动压力对加工效果的影响[J].光学精密工程.2008
[8].曹志强,赵继,陈德祥,张富.硅晶片的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机理与实验[J].光学精密工程.2007
[9].张富,赵继,庄艳.光学玻璃表面液流悬浮研抛加工[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
[10].曹志强.硬脆材料液流悬浮超光滑加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