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福州船政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福州船政局,中法整顿,时代影响
福州船政局论文文献综述
徐苏斌,杜美怡,青木信夫[1](2017)在《甲午战争后中法双方对整顿福州船政局观点的阐述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州船政局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官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和军事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后期由于经费不足逐渐衰败。法国各大档案馆和图书馆内珍藏了大量关于福州船政局的资料。这些材料提示了处于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前的1896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中法两方就如何重新整顿船政局的问题进行了合作谈判,完善了整顿船政局的历史信息。虽然重新整顿船政局的计划最终以失政告终,但是中法合作促进了船厂建设和新型人才培养,对船政局乃至清政府腐朽落后的制度和观念起到了冲击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17年04期)
杜美怡[2](2017)在《中国近代工业与海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际研究主题已从欧洲工业革命,向该工业革命对其他地区的影响转变,包括对中国的影响。近年来,学术界对西方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从工业遗产相关的跨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总结了欧洲特别是法国的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深入探索福州船政局的历史价值。作者在法国做交换生期间,在档案馆和图书馆发现了有关中国福州船政局发展历程的法文资料。该资料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记载十分详尽、完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在国内未见发表。本文以该资料为主要参考,与国内公开出版的中外文献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结合,对一些热点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西方列强对洋务运动各时期的影响,归纳了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企业的行业特点,并通过福州船政局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外国资本在中国发展近代工业的方式与目的。随后将法国所记录的福州船政局资料,对比国内公开文献资料,概述了福州船政局厂房功能布局、船政学堂的基本情况;着重阐述了造船工程师、可从事独立生产的学徒工人、航海员等新型人才培养的情况。总结了成果与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中法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其次,通过对当时法国官员之间往来的电报、法国与中国官员互通的信件、合同稿件等,揭示了法国协助整顿的福州船政局目的和详细计划。深入分析了在整顿过程中中法双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冲突,探索了中法在制度和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对福州船政局成为带有殖民性质的工业遗产的影响。最后提及法国两位外交官在签订《黄埔条约》和争取中国铁路修筑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从军事角度展开探讨,论述了法国在中国发展的近代工业的特点。本文按上述脉络将文章分为中国近代工业与海外的关系、中法创办福州船政局成果、法国协助整顿船政局的计划与目的、法国与近代中国工业的关系这四部分内容。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实地搜集档案、整理资料、翻译文献、深入研究,对以前学者们研究的进行补充,完善船政局跨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洪钰琳,张鸿[3](2016)在《幻想与现实:论晚清官绅对福州船政局的心态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州船政局在近代海军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兴衰过程影响着晚清官绅的心态转变。船政初创时期,出现洋务派与守旧势力的论战,多数人还是对船政局抱有希望,船政颇有成效而信心大增。但在外部的冲击下,官绅阶层出现分化,对船政局产生"纠结"心理,甲午战后,又对福州船政局有了全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茅和华[4](2014)在《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近代最早的职业教育机构,福州船政局后学堂集课堂理论教学——野外军事训练——海外留学教育于一体,其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过程的实践性,注重目标的针对性,对近代专门技术人才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14年16期)
周日升[5](2014)在《福州船政局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船政局创建时期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给清朝带来极大震动,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认为中国要"自强",非利用西洋利器不可,要巩固海防,就要借重洋人的技术来筹建海军,制造船只。这便是当时洋务派"师夷长技"的主张。1864年,左宗棠在浙江得到宁波税务司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的帮助,试造了一条小汽船,在杭州西湖试航,虽然试航的效果不好,但左宗棠认为所缺者唯西洋机器而己。日意格和德克碑两人乘左正汲汲于"求强"梦想的时候,向左提(本文来源于《闽都文化》期刊2014年04期)
赖晨[6](2012)在《日意格与福州船政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意格(1835—1886年),法国军官。1835年出生于法国洛里昂。先后就学于法国瑟堡海军预备学校和法国海军学院。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1864年6月15日,日意格第一次会晤闽浙总督左宗棠的时候,提出了法中合伙承办造船厂一事。(本文来源于《炎黄纵横》期刊2012年12期)
赖晨[7](2012)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法国与福州船政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薪请来了法国"老师"1840年,英国人凭借船坚炮利打来了,湖南湘阴落魄举人左宗棠,尽管还在做家庭教师,但他提出了效仿洋人造船的主张,但他手无寸权。1851年,左宗棠出山,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立下赫赫战功。1862年升任浙江(本文来源于《科学大观园》期刊2012年11期)
王璐[8](2011)在《福州船政局与中国海军近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动荡,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相对放缓,军事技术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清朝建立之后,继续沿用明朝大部分禁海政策,使得原本有一定基础的造船业越发落后,与西方同期的造船业相比已有较大的差距,即使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未能让当时的满清统治者完全认识到中西军事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近代世界范围内先后发生过六次军事革命,第叁次军事革命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时期基本相当,发生的地区主要是欧洲、北美和东亚。这一时期,后装枪炮取代前装枪炮,无烟火药取代黑火药,蒸汽舰船取代木制帆船……海军开始进入"大炮巨舰"时代,以马汉"海权论"为代表的战略理论影响重大。(本文来源于《舰载武器》期刊2011年01期)
高德罡[9](2009)在《晚清军工企业管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端,晚清军工企业不仅在改善清军武器装备,推动军队现代化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企业制度的实践上,也为后世留下重要的经验与启示。很多研究者认为:军工企业作为洋务派最重要的思想实践活动,最终却未能完成“富国强兵”的历史使命,其主要原因是奉行官办的经营模式,导致企业管理混乱、效率低下,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有鉴于此,制度建构与管理效率等问题就成为研究的关键所在,厘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清代洋务军工企业,给予其恰当的历史定位,而且对重新评价整个洋务运动及其所推动的工业化进程也大有裨益,同时,还有助于继续深入这一时期的经济史、军事史的相关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关于军工管理制度方面的文献资料,着重分析晚清军工企业的组织制度、工资制度、技术培训机制、技术的移植以及生产管理等几大方面,大体勾勒出晚清军工企业整个管理制度体系。在尊重史料的前提上,积极尝试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搭建不同以往的观察视角,重新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探讨和审视。在内容安排上,本文以企业制度为研究线索,对各种制度予以考察与研究。主体内容共分为以下七部分:绪论部分,交代军工企业兴办,发展的历史背景,回顾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并对已有成果归纳总结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并对本文的框架章节设计予以简要交代。第一章“企业的组织制度”,主要以机构设置和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组织制度进行分项考察。在组织机构方面,主要分析了企业的层级制结构及其效率问题;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从管理人员的构成、管理及效率叁个方面予以考察。军工企业作为一种完全缺乏工业基础的外源性工业模式,很大程度上对西方企业制度和管理思想进行了借鉴与继承。而制度源流的研究,有利于选择适合的理论工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本章的重点是,在参考西欧和日本的企业发展历史的前提下,将军工企业还原成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对其组织结构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重新审视以往不甚妥当的结论,如对官僚制的偏见和误解,对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定性认识等等,在借助新视角和新方法下,予以重新阐释。第二章“企业工资制度”,着重考察军工企业的工资制度。对当时企业的工资制度特点进行精要概括,并以福州船政局的工资制度为范例,通过个案的深入剖析,阐视军工企业的工资制度的全貌。企业部门普遍存在分工和技能素质的差异,因此军工企业的工资制度普遍遵循差异性原则,在参考官俸标准的同时又有所突破,有意识地将工资制度作为调节管理的必要手段。这也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第叁章“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重点剖析人才引进与培训的管理机制,分为外籍人才的引进和本国人才的培养两大部分。从外籍人才的引进渠道、引进制度切入,合理评价外籍人才的历史作用,解析以往研究中的偏见和误读。外籍人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在技术的引进、消化以及形成生产力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虽然附带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也并非技术引进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本国的人才培养,以企业的培训制度为研究角度。当时的企业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人才培养系统。在外籍教员的帮助下,建立了从车间的学徒制,到学堂教育,再到留学深造的完整学习环节。叁个环节不但层次分明,而且形成良性互动。从效果上看,本国人才在企业的技术、管理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章“技术引进与生产管理”,研究讨论了军工企业的产品引进和生产管理进行系统。在产品引进方面,以西方同时期军工产品的发展水平为参照,梳理军工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应用的流程,描绘军工制造的发展曲线,从而得出对近代军工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生产管理方面,对生产制度的考察,主要以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监督为切入点。评价近代军工产品,必须正视本国兵器产业的客观现实,探究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其中既有引进和制造中的主观失误,如对引进新技术的标准混乱,过分求新求快,各厂之间缺乏有效统筹,资源浪费严重,恶性竞争等等,又有本国工业条件的客观制约,还有管理流程方面的技术因素,以及立法不善的制度因素。有些弊端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第五章“企业管理的困境与局限”,探讨了在工业体系之外,军工企业面对的社会困境及其历史局限。所谓社会困境,指保守的思想观念、缺失主导地位的政府、不匹配的教育制度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文明的巨大差异,传统文化的弊端积重难返,统治集团缺少远见卓识。历史局限是从经营者自身分析,即尴尬的政治地位,对西方浅薄而又似是而非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博弈等。本文认为,一件产品的好坏,不能仅仅从制造环节寻找原因,而是放在大环境下予以考察。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论点做进一步总结和提升。晚清军工企业的管理制度是西方经验与本国传统既契合又冲突的复杂产物。它即继承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又挖掘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同时还夹带着本国经验中的负面因素。作为东西方管理经验的首次汇合,晚清军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为早期工业化的研究提供了绝佳样本。(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3)
肖来付[10](2009)在《试论晚清时期福州船政局的科技发展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州船政局在其发展历程中,从开设厂房到创办学堂,从制造商船军舰到派遣留学生,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多项第一。福州船政局在中国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航空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福州船政事业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与其自身企业的科技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福州船政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国际研究主题已从欧洲工业革命,向该工业革命对其他地区的影响转变,包括对中国的影响。近年来,学术界对西方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从工业遗产相关的跨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总结了欧洲特别是法国的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深入探索福州船政局的历史价值。作者在法国做交换生期间,在档案馆和图书馆发现了有关中国福州船政局发展历程的法文资料。该资料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记载十分详尽、完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在国内未见发表。本文以该资料为主要参考,与国内公开出版的中外文献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结合,对一些热点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西方列强对洋务运动各时期的影响,归纳了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企业的行业特点,并通过福州船政局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外国资本在中国发展近代工业的方式与目的。随后将法国所记录的福州船政局资料,对比国内公开文献资料,概述了福州船政局厂房功能布局、船政学堂的基本情况;着重阐述了造船工程师、可从事独立生产的学徒工人、航海员等新型人才培养的情况。总结了成果与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中法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其次,通过对当时法国官员之间往来的电报、法国与中国官员互通的信件、合同稿件等,揭示了法国协助整顿的福州船政局目的和详细计划。深入分析了在整顿过程中中法双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冲突,探索了中法在制度和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对福州船政局成为带有殖民性质的工业遗产的影响。最后提及法国两位外交官在签订《黄埔条约》和争取中国铁路修筑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从军事角度展开探讨,论述了法国在中国发展的近代工业的特点。本文按上述脉络将文章分为中国近代工业与海外的关系、中法创办福州船政局成果、法国协助整顿船政局的计划与目的、法国与近代中国工业的关系这四部分内容。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实地搜集档案、整理资料、翻译文献、深入研究,对以前学者们研究的进行补充,完善船政局跨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福州船政局论文参考文献
[1].徐苏斌,杜美怡,青木信夫.甲午战争后中法双方对整顿福州船政局观点的阐述与探讨[J].中国文化遗产.2017
[2].杜美怡.中国近代工业与海外的关系[D].天津大学.2017
[3].洪钰琳,张鸿.幻想与现实:论晚清官绅对福州船政局的心态转变[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4].茅和华.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
[5].周日升.福州船政局述略[J].闽都文化.2014
[6].赖晨.日意格与福州船政局[J].炎黄纵横.2012
[7].赖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法国与福州船政局[J].科学大观园.2012
[8].王璐.福州船政局与中国海军近代化[J].舰载武器.2011
[9].高德罡.晚清军工企业管理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10].肖来付.试论晚清时期福州船政局的科技发展战略[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