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远
双牌县人民医院湖南双牌425200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03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治疗。对照组51例,接受常规标准治疗方案;观察组52例,接受在常规标准基础上添加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方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8.08%,高于对照组患者(82.35%),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即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如心绞痛、呼吸困难、心肌梗死等。观察组患者的相关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即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动脉硬化指数等指标上都有不同,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即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复杂,易产生漏诊和误诊,进行综合性治疗可在该类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良好临床成效,利于患者恢复,增加生存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治疗体会
Treatmentexperienceof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complicatedwithcoronaryheartdisease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of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complicatedwithcoronaryheartdisease.Methods:103casesof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complicatedwithcoronaryheartdiseasereceived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4toMay~2016werepidedintothecontrolgroupandtheobservationgroupfortreatment.Thecontrolgroup(51cases)receivedroutinestandardtreatment.Theobservationgroup(52cases)receivedthetreatmentofnitratesonthebasisofroutinestandards.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observationgroupwas98.08%,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82.35%),andtheresultwassignificantdifference,thatisP<0.05.Thesymptomsofthetwogroupswereimprovedaftertreatment,suchasanginapectoris,dyspnea,myocardialinfarction,etc..Theimprovementofsymptomsin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thatis,P<0.05.Twogroupsofpatientsinthetreatmentofsymptomsdisappearedtime,hospitalizationtimeandarteriosclerosisindexandotherindicatorsaredifferent,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thatis,P<0.05.Conclusion: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withcoronaryheartdiseaseinpatientswithcomplexdisease,misdiagnosiseasily,comprehensivetreatmentcanachievegoodclinicaleffectinthetreatmentofsuchpatients,conducivetotherecoveryofpatients,increasethesurvivalrate,worthyofclinicalapplicationandpromotion.
Keywords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coronaryheartdisease;treatmentexperience;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于慢性病导致胸肺组织结构、功能发生病变导致,易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持久发展会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危害患者健康[1]。冠状动脉硬化(简称冠心病)是由于血液中脂肪沉积,动脉内膜出现白斑,使动脉腔变得狭窄,阻碍血液流通[2]。两种疾病相互联系,易漏诊和误诊,需加大治疗力度。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03例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03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治疗。所有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46例,年龄范围47~74岁,平均年龄(60.5±13.5)岁。对照组51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47~72岁,平均年龄(59.5±12.5)岁。观察组52例,其中男性患28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范围49~74岁,平均年龄(61.5±12.5)岁。患者入选标准: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无严重其他合并症,如肾、肝疾病、精神病等;患者及其家属同意且知情。患者排除标准:病例资料不完整;有精神病、糖尿病等其他重大合并症;患者及其家属不同意。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0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观察组5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持续吸氧、抗感染、平喘等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标准治疗方案,即在500mlGS液中加入藻酸双钠0.015g,川芎嗪0.013g,肝素0.02g,复方氨基酸0.025g,且采用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观察患者病症,进行强心、平喘、补充水分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加强对冠心病的治疗,在500mlGS液中加入多巴酚丁胺0.06g,酚妥拉明0.01g,且采用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观察患者病症,加强呼吸兴奋、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
1.3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肺部炎症、心肺功能好转情况以及咳嗽、咳痰改善情况,并且根据病症改善情况分为无效、有效、显效等级[3]。若患者以上症状未得到明显好转甚至有所加重则判为无效;若治疗后患者心肺功能有所恢复达到一级,炎症部分好转,咳嗽、咳痰亦得到一定程度好转则判为有效;若治疗后患者心肺功能恢复到二级状态,炎症已明显消失,咳嗽、咳痰症状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失则判为显效。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工具SPSS19.0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症状均有一定程度好转。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8.08%,高于对照组患者(82.35%),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即P<0.05。结果如表1所示。
3结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引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类疾病因素越来越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患者通常表现出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4]。两种疾病症状十分复杂,且临床表现相似,相互掩盖,易产生误诊、漏诊现象,需进行全面综合诊治,对患者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5]。
(下转第145页)本研究发现全面、综合性地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本研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标准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均较为显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8.08%,高于对照组患者(82.35%),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即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如心绞痛、呼吸困难、心肌梗死等。观察组患者的相关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即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动脉硬化指数等指标上都有不同,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即P<0.05。这些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硝酸酯类药物对冠心病进行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疾病恢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因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常需要多方面进行治疗、护理,需要对其进行强心、呼吸兴奋、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化痰止咳、平喘等常规治疗。硝酸酯类药物作为冠心病的常用药物,能够改善动脉痉挛,促进血液流通,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整体机能的缓解与恢复。
综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复杂,易产生漏诊和误诊,进行综合性治疗可在类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良好临床成效,利于患者恢复,增加生存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小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体会[J].人人健康,2016(18):66.
[2]华文龙.21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4):1822-1823.
[3]孙拓.21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2):96-97.
[4]刘晓.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4):90-91.
[5]刘海燕,隋术兰,谢善冰.3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