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光[1]2004年在《英汉语码转换在中国杂志广告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即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的转换,是语言、文化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英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使用,非英语国家的广告中频繁出现英语与本族语之间的语码转换。很多国外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多数研究仅限于对现象的简单描述分析。本文在对中国八种杂志301篇广告中英语及语码转换现象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以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pragmatic perspective)为框架,运用其核心的顺应论(adaptability)来探讨中国杂志广告中的英语及语码转换现象。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作者介绍广告语言和语码转换进行了简单。在此部分,作者回顾并评论了目前对广告语言中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作者指出,这些研究成功地将社会因素引入广告中语码转换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广告语言中语码转换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些研究或者仅限于对现象的简单描述,或者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社会因素,诸如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性别等等为切入点,来探讨广告中语码转换背后的社会动机。因此多数研究主要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或者语言以外的社会环境上,没有把广告语言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深入到语言本身,没有从语言的特性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作者认为有必要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据此,作者指出:借鉴文体学、语篇分析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在Verschueren语用综观的指导下,运用其核心的顺应论,从文化,社会,认知的角度对中国杂志广告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综观,尝试着把广告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深入到语言本身,从语言特性来研究广告中语码转换的动机。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研究方法,包括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在数据收集中,作者主要依照长春太阳城书商的推荐,并且参考杂志广告收入排行榜,选出八本畅销杂志。在接下来的数据处理中,作者把八本杂志中的301篇广告按其不同产品类型分为21类,并且记录下不同类型产品广告中英语及语码转换出现
赵雨婷[2]2010年在《中国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文中提出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语码转换作为谈话策略之一,可以用来显示身份、表现语言优越感、重组谈话的参与者、表明中立的立场、用来改善人际关系和谈话气氛等。语码转换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关注的话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汉英语码转换在广告中的应用。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中,广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宣传推广商品、服务以及观念的主要工具,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理解和应用广告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英汉语码转换作为广告的策略之一,能有效的刺激读者的注意力,帮助广告商更好的实现其目标。本文旨在浅析广告中的中英文语码转换的应用和原因,了解其特点和成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开展广告宣传,使之真正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手段。本文在对中国杂志、报纸、收音机、电视、网络等媒体广告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顺应性理论,详细地分析了广告语篇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同时,本文运用Myers-Scotton的主体语言架构模式,对广告语篇中出现的语码转换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在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发现:(1)从语言结构的角度看,中国媒体广告语篇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可以分为插入式语码转换、轮换式语码转换和双语式语码转换。其中,插入式语码转换又可以分为语音性插入、单词和词组性插入、分句性插入及语篇性插入。同时,研究发现,含有语码转换的广‘告语篇是由基础语和嵌入语构成的。基础语是汉语,它决定了该语篇的结构。嵌入语是英语。(2)从语言选用的角度看,广告主在广告语篇中采用英汉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主要包括广告主对语言存在和语言特征的顺应,因为参与语码转换的涪言在应用范围和语意内容上有区别。对于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广告主对社会文化的顺应。广告主生活在社会环境和文化中,所以他们的广告语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为对于社会文化的背离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广告主采用语码转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顺应心理动机。通过这一顺应,广告语篇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可以实现增加异域味道的功能、辨别功能、强调功能、解释功能、保持信息真实性的功能、便利功能、修饰功能、实现AIDA原则的功能等。研究表明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该理论对广告语篇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
杜金金[3]2015年在《顺应论视角下广告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文中认为语码转换,即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的转换,是语言、文化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接触的常见现象和语言交际的有效策略,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生活中。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作为推销产品、宣扬品牌、传播理念的重要手段的汽车广告语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英汉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也频繁地出现在汽车广告中,因此针对汽车广告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的分析将为我们对语码转换的功能研究提供宝贵的材料。本文主要从顺应论的角度研究汉英语码转换在汽车广告中的应用,近年来,虽然有学者从语言特点、修辞、语篇分析等角度对广告进行了研究,但对中国市场中的汽车广告语言方面系统性的研究不是很多,且大多都不具有针对性。文章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及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从报刊、杂志、宣传页及网络上搜集到的100条汽车广告语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究语料中语码转换现象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同时运用Mysken提出的语码转换类型对汽车广告中出现的语码转换进行了分类和研究。该研究结合具体汽车广告实例旨在回答中国市场上的汽车广告的英汉语码转换类型有哪些,汽车广告中的英汉语码转换是如何顺应的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通过语料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1)根据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汽车广告语采用英汉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对语言现实的顺应是汽车广告对语言准确性和填补词汇空缺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是汽车广告对消费者的消费文化,消费者审美观念,消费者期望的顺应。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汽车广告对消费者追求时尚,建立身份,性能需求,生活理念,健康环保的顺应。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顺应本质上与Verschueren的顺应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一致。通过数据及例子分析我们发现,顺应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占最大的比例,而对生活的追求在顺应心理动机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表示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健康。而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排列第二,尤其是满足客户心理期望的百分比高达20%。我们注意到大多数时候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顺应的界限并不明确,因此任何一种语码转换的分析应综合考虑叁种顺应因素。2)中国市场上汽车广告语码转换类型可以分为插入式语码转换,交替式语码转换,词汇等同式语码转换。而插入式语码转换又分为字母或字母组合式插入,词组式插入,单词式插入,分句式插入。基于语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插入式语码转换占绝大多数,而词汇等同式语码转换所占比例最少。在汽车广告英汉语码转换的单位中,字母,字母组合和单词出现的频率次数比较多;由于广告空间的限制,短语和从句出现频率略低于字母,字母组合和单词。我们发现,字母,字母组合和单词常常使用双关修辞手法,用最简洁的语言来传达丰富的信息,使广告简短而具有吸引力。因此汽车广告中的语码转换除以上分析形式外有时还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的混合出现但无论语码转换的形式怎样,整个广告词仍是以汉语为主体语言,英语语言为插入语。该研究从顺应论角度对汽车广告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作为交际策略进行尝试性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语码转换研究的范围,丰富了汽车领域广告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该语言现象以及顺应论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汽车广告的语用分析,我们将会从一个新的视角评价汽车广告以及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语码转换策略获得一些启示。同时也希望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及其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有一定帮助,对全面地认识广告语言和对营销策略者设计更具创造性的广告语言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和参考.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在理论应用方面,对语码转换和顺应论进行了系统介绍,但有关英汉语码转换在汽车广告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导致研究结果可能不全面,不详尽。其次,在语料搜集方面,由于汽车广告更新很快,使得收集的语料在一段时期内并不够全面充分,只是分析了所收集的100条广告中比较流行和具有特色的汽车广告语。第叁,在实践层面上,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没有进一步的验证汽车广告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特点是否也适用于其他广告领域,在其分布特点,应用上,顺应上是否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于顺应论视角下汽车广告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本次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在未来的研究中,数据的收集应取自于不同广告领域并且保持信息的更新,选取代表性的例子探索汽车广告语码转换是否存在其他类型与特点。第二,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我们应该结合各领域广告研究,吸纳优点,总结广告方法以适用于各个领域,帮助经销商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第叁,该研究仅依赖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及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为理论基础来研究汽车广告语码转换。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理论来分析英汉语码转换,如多模态隐喻的角度,高、低语境,模因论,关联理论。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中日,中法,中俄语码转换基于英汉语码转换的汽车广告。第四,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离性。语言承载着文化信息,促进文化的传播。广告商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的水平,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洋化”的过度追求也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广告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李亚娟[4]2014年在《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中的语码转换探析》文中认为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的重视。语码转换的研究自20世纪初兴起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国外语言学家们从社会语言学、词汇学、句法分析等领域对语码转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形成了越来越多成熟和完善的理论。而我国语码转换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介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针对已有研究语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着作等书面语料的情况,试图探索口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现代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中的众多的不同语码转换例子为写这篇文章提供了大量语料。语料多是人们的日常对话,更贴近我们日常实际,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对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前叁部剧集中的所有语码转换的例子分析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和国外的语码转换先进理论,对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中语码转换的类别、特征、幽默效果、产生动因等方面,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研究成果如下: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中的语码转换主要有英语与汉语的语码转换、日语与汉语的语码转换、普通话与方言的语码转换叁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英语与汉语的语码转换,汉英语码转换又有句子内部的语码转换和句子之间的语码转换,这些语码转换主要以字母、单词和词组的形式出现。通过分析,概括出情景喜剧中语码转换的特点有简洁时尚突出强调、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蕴含哲理发人深思。最后,借鉴于国栋的语言顺应理论,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叁个大的方面来对整个语码转换动机进行研究。语言动因包括填补句中词语空白、提及外国产品或概念、寻求便利;社会动因包括避免社会禁忌、出于礼貌;心理动因包括出于时尚的心理、强调、改变交际双方情感距离、不同文化的认同与融合。由于本论文只是针对《爱情公寓》一共叁部剧集中所有语码转换的分析,语料可谓只是冰山一角,而要想对情景喜剧中的语码转换有更深入的了解,仅仅靠《爱情公寓》的语料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得出的结论不能普遍应用于所有语码转换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对比分析。
朱丽[5]2006年在《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明和发展的产物,它直接地反映着人类活动与社会的发展状况。而活跃在大众媒体当中的语言又是最能体现语言动态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英汉语码转换不断流行于港、澳、台及内陆地区,甚至在官方的报刊杂志电台及电视节目中屡见不鲜。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国外语言学家们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大多局囿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曾一度沦为殖民地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会话性语码转换方面。语言学家们对语码转换在某些特定领域(如广告、文学作品、商务文件等)中的应用现象着述甚少。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近年来我国一部分香港学者(如Chan,1993:Li,1996,2000:Luke,1984,1992:等等)在大力引介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对香港普遍存在的双语或多语现象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但对于内陆地区随着经济发展而日益丰富的媒体语言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却少有学者注意。在这一方面,黄国文教授是目前为止国内内陆地区唯一一位对媒体广告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讨论的学者。他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媒体广告中存在的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及中英文之间的语码转换类型及其出现的原因。但是,作者发现,除了语篇分析方法外,还可以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语言现象。本文对中国杂志、报纸、电视等媒体广告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以往学者对语码转换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选用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顺应性理论,详细地从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等方面分析了广告语篇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本文除了引言及结尾外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对一些关键的术语如广告语篇及语码转换进行了介绍,并区别了语码转换与借用、语码转换与双语制等相关术语。同时,在这一章中还回顾了以往国内外研究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情况。本文的第二部分是理论导向部分。主要介绍了语用的研究方法以及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该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让我们可以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语言的各个层面重新进行审视。并且指出顺应性是语言所具有的特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尽量满足各种需求。第叁部分讨论了英汉语码转换在广告语篇中的运用,即分析了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类型及功能。在第四部分中,我们认为从语言选用的角度看,广告主在广告语篇中采用英汉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主要是对语言存在和语言特征的顺应,因为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在应用范围和语意内容上有区别。对于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广告主对社会文化的顺应。广告主生活在社会环境和文化中,所以他们的广告语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为对于社会文化的背离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广告主采用语码转换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顺应心理动机,通过这一顺应,广告语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可以实现增加异域味道的功能,制造幽默感功能,强调功能,解释功能,修饰功能和辨别功能等。通过研究,我们认为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该理论对广告语篇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
杨元刚[6]2005年在《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就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笔者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在论文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自己构建的语言认知观、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知语义观、多级语言符号系统说和交际翻译观,这五个论点是我们进行英汉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请参阅论文所附32个图表清单)。笔者构想的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是词汇层次的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我们认为词语的文化语义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是不同民族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成果和文化心理在语言中符号化、外在化的结果。从方法论上,笔者主张从客观现实——语言认知媒介——主观心理感知这叁者之间的互动中去研究词语的文化语义。我们认为语言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语言使用者民族文化精神叁者长期互动的结果。本文探讨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定义、叁个研究原则、四个特征、五种分类和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四种照应模式和翻译方法,分析了英汉文化语义形成的五个原因,然后总结了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意义,从而建立了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本文重点探讨了一个民族的哲学元典精神—哲学观—民族文化精神—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交际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第一章《绪论》首先探讨了语言认知观的含义,我们认为语言学是一门人文科学,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观察、认识和表述世界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既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精神外在化的呈现方式,又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进入人类认知视域的有效通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外在的客观认识对象—语言使用者叁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的人文属性就是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整体上映射着本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本着平衡性、动态性、整体性等叁个原则对语一言的多维属性进行研究。其次,我们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重新界定,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心智的对象化和外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积淀,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分析了文化的叁个分层(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和六个特征(时空性、互动性、载体性、对象性、动态性、外显性)。第叁,我们分析了思维能力、思维媒介、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四者之间的差异和辩证关系,探讨了萨王尔一沃尔夫假说的学术渊源及认识价值,然后我们分析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剖析了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元典精神—哲学观—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交际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影响,并在语言认知观的基础上构建了语言一文化互动认识论。本章还对词语文化语义进行界定,分析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四个特征(民族性、时一代性、隐含性、关联性),总结了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叁个原则(共时和历时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研究目的,阐释了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语言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媒介和人类文化的有效载体,语义是形式和内容、主观和客观互动的产物,一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是该语言使用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外在化的结果。从文化的角度去观照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编码符号系统,文化则是语言的深层构建机制和模塑工具,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制约着一个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个民族的哲学元典精神),语言的人文特性是这个语言使用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语言系统组织规律二者长期互动的演化结果,所以研究一种语言必须首先了解这种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精神—尤其是其中的哲学元典精神。另一方面,从语言的角度去观照文化,语一言是构成文化大系统中比较有影响的基础子系统,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语言的形式组织规律和语义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语言系统的编码方式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认知方式,语言的人文属性就是一个民族的认知属性。哲学元典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和原动力,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哲学元典精神(东方的道和西方的Logos)孕育了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哲学观和民族文化精神,东方的道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又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而西方的Logos孕育了西方民族的主客二分的哲学观,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又孕育了西方民族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然后它们又进一步塑造了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法形态特点、文字体系和内蕴动力机制,民族文化精神、思维模式、语言特征和交际模式四者相互影响,它们是语言研究中四个有机的环节,缺一不可。 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探讨了词语文化语义的本质和形成的哲学基础,笔者分析了西方语言哲学中七种意义理论(指称论、观念论、用法论、关系论、行为论、因果论和概念论等)的得失,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认知语义观:本文认为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词语的文化语义是认识主体的人和客观世界之间互动的产物,是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语一言这个认知符号外在化后所形成的结果。文化语义研究?
谷锦锦[7]2011年在《中文汽车杂志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现象倍受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国内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主要涉及领域有课堂,广告,网络和电视节目,依据本人研究结果得出汽车杂志中语码转换现象出现频率高且已被读者广泛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汽车用户不断增长,使汽车杂志消费成为现代消费时尚,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读者外语水平的提高使语码转换的出现被接受。本研究选择了4种发行量居汽车杂志之首含有英汉语码转换的汽车杂志:《汽车之友》、《车主之友》、《汽车导报》和《中国汽车画报》作为研究样本,共从3期12本样本杂志中收集了9873处含有英汉语码转换的例子。首先,采用Myers-Scotton的主体语言框架模式对9873处语码转换进行分类,同时分析了语码转换的形式,结构及分布状况,以求得出汽车杂志中语码转换的语言结构特征。其次,以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叁方面的顺应分析了杂志作者运用英汉语码转换的动机。此研究结果如下:(1)在中国大陆中文汽车杂志中,主体语为汉语,嵌入语是英语。(2)非顺畅型转换、句内转换占据了主要转换类型,嵌入语成分(字母,单词,词组,句子)中单词占绝对优势,大部分嵌入单词是实义词,而在这些实义词中名词又占了主要部分,其中专有名词又做为主要嵌入对象。(3)在功能方面,杂志中的语码转换并非任意行为,杂志作者运用语码转换顺应了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使用语码转换同时实现了汽车杂志作者对现今社会语言时尚与年轻读者语言习惯的顺应。对语言现实的顺应指语码转换可以填补语言空缺和语义差异,对于社会规约的顺应是对社会文化的顺应,顺应社会规约是指杂志作者运用语码转换避免了汉语中的禁忌话题,有利于信息的顺畅表达。最后顺应心理动机是指汽车杂志中语码转换可以实现增加实现异域味道,制造幽默,强调,解释,方便等功能。总之,中文汽车杂志中的英汉语码转换顺应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同时顺应了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转换者的心理动机。中文汽车杂志中日益增多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不仅是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更是社会和众多参与者心理动机的表现。
卢珊[8]2009年在《汉语商务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研究》文中认为“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这是语言学大师萨丕尔·爱德华说过的一句话。语言,作为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语码转换正是语言接触的一种普遍结果,也是语言之间的一种相互补充。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多。在文化交流的同时,语言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造成了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这也是语码转换产生的原因和背景。语码转换是语言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提出以来,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外语言学家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多倾向于曾为殖民地地区人们日常会话研究,而国内的语码转换研究则侧重于方言的接触和混合。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英语对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英汉语码转换的使用逐渐流行。这一现象从香港,台湾开始,逐渐延伸到中国大陆地区。在一些官方报刊杂志以及电视节目中,这种现象层出不穷。而在商务领域,语码转换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国内的语言学家却对商务语篇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研究的不多。商务语篇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语篇类型,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务语篇中的中英语码混合与转换的情况。作者从2008到2009年度的电视广告中选取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从两个国际性的中国公司中搜集了日常商务电子邮件以及对话作为语料。以其中出现的语码转换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其分布,出现频率,词性特征,以及功能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分析发现,含有语码转换的商务语篇中仍是以汉语作为主体语言,英语作为一种嵌入语言并不能起到真正的语法作用。转换中的英语几乎以名词、名词短语以及简单句为主,而其他词类,特别是虚词出现的频率非常少。另外,本文还从实用角度出发,分析了英汉语码转换在商务语篇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交流沟通方面,二是市场营销方面。通过对其功能的分析,可以得出中英语码转换在商务语篇中使用的意义。它的使用并不像一些学者所说的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侵略,也不是语言的滥用,而是一种表达方式的扩充和多样化。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语言之间的影响不可避免。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还要学会正确使用语码转换。
张世方[9]2005年在《第叁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提出第叁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1 2月 1 9- 2 1日在南京举行。本届会议由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语言学会联合主办 ,南京大学承办。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 1 2 6人 ,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
毕秋波[10]2011年在《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题目为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研究,以现今汉语中经常出现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为分析对象。从语用学角度对这种现象的产生及存在的成因及语用价值做出分析,并预测其进一步发展趋势。绪论中主要介绍了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明确研究对象。首先界定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明确语码及语码混用的概念,对现在存在的语码混用和语码转换的定义加以区分,指出本文研究对象是汉英语码混合在一起使用这种现象,对于是语码混用还是语码转换不做区分;其次,对汉英语码混用现象进行分类;最后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途径。第二章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的成因。根据顺应论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的产生,一是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包括顺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语言交际者和人们的心理;二是顺应不同的语言结构,包括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顺应不同的语用策略;还有一些无意识的选择;以及强制性的顺应。而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汉英语码混用现象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他本身的实用性,时尚性、合理性和权威性。第叁章主要分析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的语用价值,本文认为汉英语码混用现象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其优越性,存在的价值。这种现象可以使语言表达更简洁、方便;还可以增加语言的幽默色彩,调和气氛;使语言更具准确性和精确性;使语言表达委婉,避免尴尬;体现说话人的身份;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在语言中的一种体现。第四章主要预测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的发展趋势,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首先,语码混用现象顺应了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我们的世界变的越来越小,一些国外的东西要被引入到中国来,这种语言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其次这种语言现象符合大众的认知心理,顺应了新新人类猎奇,追求新潮,时尚、与众不同的心理;再次,他所具有的语用价值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为生动,是语言更具活力;最后,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现在充斥着我们的教科书中,论文中,作为一种强势的模因,必然会被人们不断的模仿而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
[1]. 英汉语码转换在中国杂志广告中的应用[D]. 赵晓光. 吉林大学. 2004
[2]. 中国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 赵雨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10
[3]. 顺应论视角下广告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D]. 杜金金. 吉林大学. 2015
[4]. 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中的语码转换探析[D]. 李亚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14
[5]. 广告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研究[D]. 朱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6].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 杨元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7]. 中文汽车杂志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 谷锦锦. 新疆大学. 2011
[8]. 汉语商务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研究[D]. 卢珊.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9]. 第叁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张世方.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
[10]. 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研究[D]. 毕秋波. 吉林大学. 2011
标签:中国语言文字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世界语言论文; 社会互动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民族心理论文; 汽车杂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