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名动转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名动,原则,语义,修辞,认知,语言,语法。
名动转用论文文献综述
凌荣[1](2015)在《名动转用的省力原则重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英语中,越来越多人使用名动转用句,名动转用句研究也受到很多语言学者的关注。作为一条指导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Zipf的省力原则对人类社会学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名动转用中,该原则更多的被理解成转用生成的动因,事实上,省力原则需要从两方面得到详细阐释,即说话者的交际需求和受话者的接受程度。本文根据Laurence Horn的R原则(关系原则)和Q原则(数量原则)对名动转用进行深入研究,其中R原则和Q原则是对省力原则的进一步补充,且前者属于说话人省力原则,后者是受话人省力原则。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1)说话者如何在名动转用表达中获得省力?2)受话者如何在名动转用解释中获得省力?该论文对中英文名动转用的对比研究证实了省力原则对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规范作用,同样,还简要分析了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和副词转化为动词,来说明人们通过其他词性转化为动词来实现语言的经济。此外,作者自身对于名动转用的使用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使得内省研究成为本文中的另一主要研究方法。最后,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名动转用的实际使用进一步证实了研究结果。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用学的快速发展,隐喻和转喻成为强有力的认知识解机制,可以用来解释名动转用句意义的生成及理解过程。从词汇语法来看,名动转用句属于语法隐喻,由于更加简明扼要,并且具有新颖性,语法隐喻不同于一致式表达,从而有助于说话者省力。人类概念化和范畴化认知能力使得语言知识以意象图式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这有利于通过改变认知突显来对概念进行重组。转喻思维使得受话者能够通过强调语义相似性的语义扩散激活模式快速掌握名转动词。本文的主要发现是:1)受到R原则规范的说话者的省力通过词汇语法上的语法隐喻来实现;2)受到Q原则制约的受话者的省力通过转喻思维来获得。名转动词的前景效应吸引了受话者的注意力,但是,随着名动转用的广泛使用,语法隐喻表达可能会经历去隐喻化,即名转动词将会被收录在词典里,成为原名词的动词义,进一步被其他语法隐喻表达替代。因此,名动转用是一种双向动态的均衡,应该同时考虑到说话者的交际需要和听话者的接受程度,省力原则规约下的名动转用不一定能真正让说话者或受话者省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12-29)
于婷婷[2](2015)在《从隐喻角度探析名动转用的修辞效果——以CNN新闻语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动词化现象在英语语篇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其对汉语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名动转化体现了语用学中"语言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使文本达到了简洁有力、生动传神的修辞效果。本文以新闻语篇CNN为语料,从隐喻角度探析名动转化所体现的修辞效果,并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其所达到的修辞效果的原因进行探析。(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5年17期)
Jia,Mengqi[3](2013)在《名动转用的认知机制研究—以网络新词新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动转用又叫做名动转类、或名转动用,是英汉语中普遍出现和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很多国内外的学者从传统角度对英汉语名动转用作过深入的研究,例如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这些研究把这种词类活用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能够营造言简意赅、生动幽默的修辞效果。但是究其产生的认知本质,尤其是在转喻视角下的研究还鲜有人涉及。因此,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对网络新名词中的名动转用现象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隐藏于这一特殊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创造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观念。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大量网民频繁交往,网络语言应运而生。一般来说,网络语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本文将研究的网络语言界定为网民这一特殊群体在网络论坛中所使用的新兴的,具有独特表达功效的语言。网络语言与传统语料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具有可视性、融合性以及多样性等几个突出特点,在创造和使用的过程当中更加的随意自由。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展示出网络词汇语法的多样性,但更加能反应在这一过程中网民创造和使用词汇时的理解机制的变化。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着名网络论坛中已被网民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新词新语中的名动转用现象进行收集、分类和对比,以概念隐喻为主要理论基础,着重分析其背后的认知机制。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网络词汇中的名动转用主要是通过语音的相似性而产生的,而这种活用往往使得变化后的词语与原词的相似性大大减少。这一现象背后的转喻机制与传统概念转喻存在一定差别。2.在网络新词新语的名动转用的过程中,概念转喻并不是其唯一的认知机制。隐喻映射以及隐喻与转喻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包含其中。3.在网络词汇的名动转用过程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要远远多于动词活用为名词。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倾向于用名词来表达一定的概念,而在活用中,本应由动词表达的概念名词化,更能突出体现这一名词的特性。而这一点也与概念转喻中使用一个概念最明显特征去代替另一概念这一原则吻合。总之,名动转用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在一定语境下对于概念替换和认知方式的体现。本文研究将会扩大名动转用的实证研究范围,并对补充转喻研究在网络词汇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06-30)
吴艳霞,彭咏梅[4](2013)在《大学英语中名动转用的多元化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动转用是有效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笔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研究名词动用的生成理据。分析和探讨这种转化,有利于学生扩张词义和提高语用能力。(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杨希英[5](2013)在《名动转用、相关语义成分与非范畴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机制等还存在认为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是名动互含,认为名动转用的机制是渐变等问题。实际上,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是相关语义成分,即词的特殊的、非本质的语义成分;名动转用的机制是突变,不存在一个既可以解释为名词又可以解释为动词的中间阶段。(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赵爱萍[6](2010)在《网络新名词为主的名动转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试图运用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探讨以网络新名词为主的名词(临时)动用及其语义内涵。名动转用,特别是网络新词带来的名动转用越来越普遍且日益地被创新。此外,用实例说明名动转用形式体现了语言的新颖创新,思维过程的简化与凝练以及在社会发展中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能动性。名词动用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给语言增添活力,富有时代气息。(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隋晓雪[7](2010)在《名动转用研究与“语言经济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动转用是英语的一种活跃的构词法,它是指名词临时转(活)用作动词的一种构词方法。分析和探讨这种转化,对于我们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观察英语语言的变化发展,研究英语的词汇类型学以及语法同语义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0年02期)
李成忠,李静[8](2009)在《英语名动转用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转化成动词这一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探讨适于转化成动词的名词的类别属性、名生动词的语义变化、语体色彩及修辞作用等。(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09年36期)
张梅[9](2009)在《从认知角度阐释英汉名动转用的普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动转用作为在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人类普遍的认知规律。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出发,介绍了英汉名动转用体现的普遍认知特性,简要阐述了名动转用的认知理据和生成过程。(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09年37期)
韩佳玲[10](2008)在《英汉名动转用的认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转用作动词是英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名词转用作动词实质是一种概念转喻,是以事物为参照点来确定目标体关系的认知过程。在词类的进一步转化过程中,概念隐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认知视角对英语和汉语中名动转用的转化机制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教育》期刊2008年13期)
名动转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名词动词化现象在英语语篇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其对汉语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名动转化体现了语用学中"语言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使文本达到了简洁有力、生动传神的修辞效果。本文以新闻语篇CNN为语料,从隐喻角度探析名动转化所体现的修辞效果,并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其所达到的修辞效果的原因进行探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名动转用论文参考文献
[1].凌荣.名动转用的省力原则重释[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于婷婷.从隐喻角度探析名动转用的修辞效果——以CNN新闻语篇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
[3].Jia,Mengqi.名动转用的认知机制研究—以网络新词新语为例[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4].吴艳霞,彭咏梅.大学英语中名动转用的多元化认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
[5].杨希英.名动转用、相关语义成分与非范畴化[J].广西社会科学.2013
[6].赵爱萍.网络新名词为主的名动转用探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隋晓雪.名动转用研究与“语言经济原则”[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
[8].李成忠,李静.英语名动转用浅谈[J].科技信息.2009
[9].张梅.从认知角度阐释英汉名动转用的普遍性[J].考试周刊.2009
[10].韩佳玲.英汉名动转用的认知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