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合作行为分析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合作行为分析

钱震杰[1]2004年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合作行为分析》文中指出产业集群是指一群从事同一或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在一定区域经营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及竞争优势一直是产业集群研究的重要领域。本研究讨论了集群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合作行为,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集群的竞争优势包括成本优势和创新优势,成本优势是集群赖以生存的基础,创新优势是集群的长期竞争优势。集群竞争优势的源泉是聚集经济和合作行为,聚集经济和合作行为都是集群成本优势和创新优势的重要来源。在成本优势方面,聚集经济是主要因素;在创新优势方面,聚集行为本身提供了形成创新的四大条件:机会条件、专有性条件、积累条件和知识基础,合作行为则是创新活动的能动因素即“学习”的基础。成本优势是集群自然存在的,创新优势是后天形成的,创新优势的前提是出现以反复学习为目的的企业合作行为。合作行为是由企业行为决定的,后者是集群中唯一的能动因素,是创造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在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的影响下,其合作行为、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之间形成了正反馈:合作行为促进了企业的反复学习,企业利用聚集形成的创新条件,加快了集群的创新活动,形成了集群的创新优势,创新活动反过来又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为解释合作行为、创新能力、竞争优势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建立了由制度和市场因素影响的集群企业合作行为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制度是集群竞争优势的根本,市场因素是形成正确行为的首要因素。市场信号强时,整个集群的选择可使总体利润最大化,所有企业都竞争或合作;市场信号弱时,过度根植性、过度外向性、过度地垂直合作或水平合作、以及过度非对称控制力的出现,将使集群陷入路径依赖,集群创新优势丧失。通过市场开放和自由化以及强化企业自助式组织和政府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进而强化市场信号可以解决路径依赖问题。

陈勇智[2]2005年在《基于SCP范式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产业集群把在全球流动着的财富吸引住并黏着下来,随着集群的发展,这种黏力逐渐变大,大量专业化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机构在集群内集聚,区域竞争优势得到强化和提升。地方产业集群不仅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之所在。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特殊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把技术创新从不同规模的单个企业行为提升为更大规模的群体行为。在这种新兴的、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同规模的企业通过相互间的协同竞合,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创新中的优势,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整体的技术创新优势,进而创造出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技术创新优势。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发挥效果最终要以产业集群创新绩效来衡量和评价,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对于集群科学认识、客观评价自身创新优势,从而采取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试图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出发,沿着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结合实证研究,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从而为研究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注入一个崭新的切入点。本文第一章分别从新产业区理论、区域创新网络理论、集群创新优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回顾与总结了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首先构造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结构模型,然后从资源、网络和知识等产业集群创新要素出发,深入分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结构诱因,即产业集群资源结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和产业集群知识结构; 并初步讨论了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行为基础,即合作行为、信任行为和技术学习行为。第叁章在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内涵界定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结构、产业集群行为和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叁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并以福建泉港区石化产业集群为例,进行SCP范式下产业集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第四章主要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评价,在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泉港区石化产业集群创新绩效进行分析评价。第五章针对泉港区石化产业集群创新绩效梯度差异明显、整体未能最优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谢品[3]2013年在《基于网络视角的园区内企业间竞合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形式,工业园区的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工业园区也是园区内部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园区内部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园区经济的发展。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竞合行为是影响工业园区竞争绩效的重要变量,同时,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是集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构建产业集群主体之间的和谐的竞合关系。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最主要的载体,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产业集群同时也是推动工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工业园区经济已经成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和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我国对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工业园区长期的粗放式的经营造成了工业园区产业配套的脱节,同时也带来了园区内部企业的内部生产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的提高,从而使得工业园区内整体的集聚效应不强,工业园区内部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在逐渐丧失。产业集群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和创新优势,因此应用产业集群理论来知道工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会使工业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企业空间组织的一种特殊形态,产业集群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体系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活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之下才催生了我国的产业集群。虽然产业集群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这种特殊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产业集群的强劲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产业集群的关注越来越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是大量相关企业、辅助机构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地理集中的生产协作系统,具有经济属性特征,同时集群又嵌入本地经济行动者构成的关系网络以及区域规范、习惯之中,具有社会属性,产业集群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网络。因此,集群网络是一个耦合网络,产业集群网络就应该是生产分工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和知识信息网络的耦合网络。集群网络结构也应该是一个多维结构的耦合。作为一个复杂网络系统的企业集群,其网络结构具有生产力功能,决定着集群的行为,影响集群知识系统配置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构成了集群动态能力的核心要素。集群的网络结构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既是集群要素之间动态博弈的过程,也是集群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内部网络结构逐步优化的过程。竞合关系是产业集群这一网络组织稳定存在发展的基点和动力。企业的空间聚集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带来了外部经济、区域创新机制、区域营销效应、降低生产成本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研究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竞合行为,对于集群内企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集群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竞合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建立博弈模型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提出了我国园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于企业竞合行为的影响,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对集群内企业竞合行为主要问题提出了治理措施的对策建议。本文所致力于说明和解决的问题有叁个:(1)园区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2)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不同形成模式对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的影响;(4)针对我国园区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发展现状与该现状下企业的竞合关系提出切实的建议。具体来讲,本文的内容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一、前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文章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园区产业集群的视角来对企业间的竞合行为进行研究,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找出影响园区中小企业竞合行为的关键因素。二、研究综述。本部分对国内外产业集群、园区经济、园区集群网络结构、企业竞合关系以及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竞合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并进-步对这些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叁、园区内集群企业的竞合分析。本部分论述了我国园区经济的发展概况,主要对我国园区经济、产业集群以及园区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园区集群企业的竞合动机和竞合优势。园区集群企业的竞合优势包括网络组织优势、社会资本优势、学习创新优势以及协同效应优势。四、园区集群企业的竞合博弈模型。本部分以企业的技术外溢为例,建立了园区企业群聚的动力模型,并且分别以园区内企业集群的形式、纵向产业集群形式以及横向产业集群形式为对比,采用建立博弈模型的方式分析了不同集群形式下企业竞合行为的不同。五、案例分析。本章以星火有机硅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与发展现状为例,分析了星火有机硅工业园区内企业间的网络结构以及企业间的竞合行为,并提出了该工业园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六、我国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企业竞合行为的影响。本部分根据前面对星火有机硅工业园区,分析并总结了我国园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对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竞合行为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园区网络结构的单一性、集群集聚优势不强、园区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服务支撑体系不足等。七、对集群内企业竞合行为主要问题的治理措施。本部分根据文章前面的研究,提出了对集群内企业竞合行为主要问题的治理措施,这些治理措施包括塑造合作导向的集群文化、限制机会主义等投机行为、积极发挥政府以及中介组织的作用、改善园区的工作环境等。八、研究的结论与展望。本部分对论文主要内容作了简要的概括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局限,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研究的展望进行了论述。

吴长明[4]2007年在《中小企业集群合作营销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所带来的经济推动力正日益体现,对集群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现有的集群理论从集群的竞争优势、形成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集群中存在的广泛的合作行为正是发挥集群优势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但是,对于集群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到企业的具体管理职能。从中小企业集群来看,普遍面临提升区域品牌、健全营销网络、提高创新能力等瓶颈。因此,对企业集群中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另外,营销理论的发展也为集群中的营销合作行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遵循这一思路,本文首先通过竞争、合作理论的分析和营销模式的界定,再通过博弈论和社会经济网络对集群中的营销导向进行分析,得出集群中的营销模式是以合作为导向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营销模式的研究范式,通过具体的营销模式体现对集群中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和行文需要,本文对渠道合作模式、品牌联合模式、合作创新模式、联合促销模式进行了重点论述。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中小企业集群的各个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中小企业集群的营销优势提出了策略建议。

曹兴[5]2004年在《高技术企业创新行为与创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的到来,推动了高技术企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高技术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决定一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器;高技术企业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和经济增长的亮点。 高技术企业是一个知识生产与资源配置的联动体系。由于知识流动方式和相关要素资源配置渠道等的变化,形成与之相关的激励机制与组织结构模式,决定高技术成果的创造、扩散和应用,并将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诀窍等要素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相互有效的联动,促使知识的生产和配置体系的形成。在这个联动体系里,要素资源的变化,尤其是知识、技术等核心要素的创新,对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创新不能简单理解为产品层次上的改良、更新换代或生产技术的创新,而是知识的开发与创新。高技术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既是高技术企业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动力。创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创新方式,影响高技术企业的内在规律、机理和作用方式。高技术企业的创业,实际上是凭借创新手段,建立一个成长型的、有前景的企业的最佳途径。 本文以高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企业理论,将创新理论和创业理论结合,对高技术企业进行解剖和分析,通过分析高技术企业的构成要素、运行体系以及内外环境,提高对高技术企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通过对技术创新的特征、过程以及动力来源的分析,着重研究技术持续创新行为、企业家创新行为以及市场结构变化等对高技术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分析高技术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的变革,从创新动力因素、创新方式、环境因素、组织结构等方面研究创新行为对高技术企业产生的效应,以及企业家、技术、市场等行为主体对创新的重要作用:运用集群理论,对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形成、集聚机制、集聚路径进行分析。 通过对创业现象、创业过程、创业方式以及创业管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了影响高技术企业创业运行的内外因素,构建了多主体、多层次、发展变化的多维结构的高技术企业创业体系,着重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创业体系的动力机制、供给机制、创业环境机制等;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性,通过影响成长性的因素分析,设计了高技术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讨论了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性。 分析了创业投资和创业资本市场的构成对高技术企业的作用,创业投资为高技术创业提供资本支持,并通过资本运营服务,实现自身资本增值;创业资本在孵化高技术企业、推动高技术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成为高技术企业快速成长的资本运作模式;着重分析了创业资本市场对促进高技术企业创业发展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形成风险与创业收益相对应的良好机制、自由进入与退出机制和信息相互沟通机制;通过对创业资本市场的构成、特征和形成的分析,对创业投资主体、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以及创业投资运作的退出方式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创业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机制,建立了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现状的比较分析,初步构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叶明君[6]2012年在《区域品牌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所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和所在集群中的企业一起创建区域品牌。研究区域品牌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利于提升现有的区域品牌,更有利于帮助我国其他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本文首先系统性地阐述了国内外对于区域品牌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提出了区域品牌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对区域品牌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归纳。其次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企业、政府、行业协会、消费者四个主体行为进行分析,找出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对仙作家具的区域品牌进行实证分析,梳理其发展历程和形成的动力,探寻四个关键主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不足,并从政府、行业协会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达到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的目的,实现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加。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作了新的尝试:首先,基于博弈论研究各方主体自发行为对区域品牌产生的影响;其次,在研究基础上通过实证来解释各方主体在其中表现的作用和不足,以此达到促进区域品牌的建设的作用。

姚云浩[7]2015年在《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及创新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也广泛存在着产业集群现象,然而,学术界大部分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都是移植产业集群的理论成果,对旅游产业集群自身网络特征和运行机制等还缺乏清晰的认识,鲜有对集群网络特征、行为和旅游企业创新绩效的探讨,研究方法总体也比较单一,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本文将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网络分析和嵌入性分析两方面,以产业集群理论、网络组织理论、旅游业创新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四川剑门蜀道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践经验,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嵌入特征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集群企业创新?本文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框架,强调旅游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决定了集群的网络行为,从而影响网络中旅游企业的创新绩效,即集群网络特征是旅游产业集群创新和绩效产生的基础,网络行为是集群绩效产生的过程机制。通过对四川剑门蜀道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叁次实地调研,采用概率抽样中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获取了剑门蜀道核心景区(剑门关)周边共计110家旅游企业的样本数据,并运用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网络嵌入特征如何影响旅游企业创新绩效,最终得到如下有价值的理论发现:制度嵌入特征中,正式制度嵌入有利于旅游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非正式制度嵌入作用不明显;网络结构嵌入通过集体学习的中介效应,对集群旅游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影响;网络的强关系、互惠程度、关系持久性,以及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都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创新扩散则在网络关系嵌入和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认知嵌入中,公司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公司企业家创业精神也与其呈正相关关系,而非倒U型关系,知识流入在公司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些发现更加深入地揭示了网络嵌入特征促进集群企业创新的微观作用机制。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意义在于:第一,以往的产业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还不多,而集群的创新效应是当前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瓶颈,本研究结合自上而下的中观网络测量,以及自下而上的微观创新绩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管理研究:第二,从网络嵌入视角来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是一个新的尝试,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的制度嵌入、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和认知嵌入,及其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拓展了集群网络组织的理论研究;第叁,通过对剑门蜀道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对集群网络特征、网络行为和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内相关研究中实证研究较少、研究样本过小、研究结果缺乏普适性等问题。此外,本文还就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积极培育市场自组织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优化集群网络结构,扩大集群网络关系,发挥核心网络成员作用,培育区域创新文化,发挥企业家精神,以及加强集群外部联系,扩大集群空间边界等,这将有利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深入发展。

贾明江[8]2006年在《企业集群演化的行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竞争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出现了区域集中化的趋势,特别是出现了参与全球产业链协作的专业化企业集群。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集群都面临着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我国的企业集群大多创新能力弱、分工协作水平低、根植性差,而发达国家企业集群也需要产业升级和面临“空洞化”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出现,迫切需要给予理论的合理解释。而现有企业集群演化周期理论缺乏对聚集效应作用下企业行为变化规律的分析,不能很好地指导企业和政府对上述问题的解决。 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集群的主要聚集效应归纳为外部规模效应、交易成本优势和技术溢出效应,重点利用数理经济模型分析了竞争条件下聚集效应对同行企业聚集、分工和创新叁种行为的影响,认为在企业集群整个演化过程中同行企业聚集、分工和创新行为的变化存在阶段性,并用典型案例的计量经济分析和比较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所得结论。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包括以下几点。 (1) 证明了同行企业聚集可能形成的集群存在最优规模和最大规模。用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来衡量同行企业聚集的动机大小,将其定义为同行企业在外部规模经济和拥挤效应共同作用下竞争均衡时的收益与企业分散时竞争均衡净收益的差额。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并非所有同行企业都能够形成集群;当企业集群形成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与集群规模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2) 认为企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成本优势的形成可以提高内部企业的纵向分工水平。不同于考虑交易成本、市场容量和技术要求对企业分工影响的一般分工理论,着重分析集群企业的交易成本优势和集群规模两个变量对同行企业分工的影响。将集群企业与内部企业分工,以及没有分工时的均衡收益进行比较,发现集群企业纵向分工存在一定的规模条件。用分工效应衡量分散企业进入集群分工的动机大小,将其定义为分工条件下企业聚集与分散的净收益之差。理论分析认为,分工效应随集群规模增大而增大,但最终会减小。 (3) 认为集群企业的创新动机将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而增加,但存在一定的限度。集群企业的创新效应通常指集群企业相

肖淼[9]2005年在《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以产业的综合生产力为依托和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在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中从市场上获取利益的能力。区域产业具有强的竞争力,区域经济才能够更有效的配置资源,获取更多的利益,保持繁荣和持续发展。 要培育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首先应回答: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因素决定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培养区域产业竞争力以实现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构思。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分析提出:区域产业综合生产力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本质,生产力组合方式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转化竞争优势、发挥创新作用、形成集聚效应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过程中的叁个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分解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生成机制,探讨培育和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路径。全文分七章。 第一章: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石——相关理论回顾。以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逻辑,提炼和再阐述了竞争与竞争力理论、优势理论、集聚理论。 第二章: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建立起包括区域产业原生竞争力、区域产业现实竞争力和区域产业可持续竞争力叁个层次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并分析转化竞争优势、发挥创新作用、形成集聚效应叁个重要环节。 第叁~六章,依循此框架,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生成机制。第叁章:要素及其集聚:区域产业原生竞争力的形成与扩大。分析了生产要素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以及生产要素本身的运动机理。第四章:产业空间群聚:区域产业现实竞争力之一。探讨了产业空间集聚、进而产业集群的效应、机理,以及与群聚密切相关的区域网络、群聚中的区域产业体系,研究了区域产业群聚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第五章: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现实竞争力之二。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通过优化结构,优化生产力组合,生成并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第六章:产业外部环境支持:区域产业可持续竞争力。包括四个方面: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自然环境支持、社会经济环境支持、政府的作用、区域间的竞合关系。 第七章:区域产业竞争力:长江叁角洲案例分析。因循本文研究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规律,对长江叁角洲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案例分析。

李勇刚[10]2005年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卓有成效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提升集群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是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产业集群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产业集群提供了适宜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环境,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集群与创新的关系。同时,随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从线性创新模型到非线性创新模型的发展,后来的研究焦点集中在企业与环境间动态的互动创新过程。那么,在产业集群这样一个特定产业环境中,从产业环境的角度来说,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产生的机理是什么?从企业个体的角度来说,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微观机理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化对集群技术创新机理的认识,同时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措施建议。本文从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一般理论入手,回顾了相关的研究,分析了这两种理论的结合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的定性、定量和实证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随后,本文分别从定性和定量方面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对于定性研究,建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从集群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定量研究,通过建立企业加入集群行为的模型,和集群中企业寻找合作伙伴的模型以及企业-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博弈模型,分析了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探讨了集群内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微观机理;最后,本文运用建立的集群创新系统框架,选取了典型的产业集群-中关村科技园作为集群创新实证分析的对象。本文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结果表明:由集群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有机组合而成的集群创新系统导致了集群中的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产业集群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和绩效有互动关系: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吸引了企业等其他创新行为主体入群;产业集群形成后,企业通过与其他创新行为主体的互动行为,提升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了技术创新优势,推动着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合作行为分析[D]. 钱震杰. 清华大学. 2004

[2]. 基于SCP范式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研究[D]. 陈勇智. 福州大学. 2005

[3]. 基于网络视角的园区内企业间竞合行为研究[D]. 谢品. 江西财经大学. 2013

[4]. 中小企业集群合作营销模式研究[D]. 吴长明. 同济大学. 2007

[5]. 高技术企业创新行为与创业发展机制研究[D]. 曹兴. 中南大学. 2004

[6]. 区域品牌形成机制研究[D]. 叶明君. 华侨大学. 2012

[7]. 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及创新绩效研究[D]. 姚云浩.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8]. 企业集群演化的行为特征研究[D]. 贾明江.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9]. 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D]. 肖淼. 复旦大学. 2005

[10].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 李勇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合作行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