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了探明不同物理吸附剂对氮素损失及发酵物料品质的影响,以鸡粪为发酵母料,稻草、玉米秸秆、沸石、木屑生物质炭为物理吸附剂,设置了对照(不添加物理吸附剂)、稻草+沸石(处理①)、稻草+木屑生物质炭(处理②)、秸秆+沸石(处理③)、秸秆+木屑生物质炭(处理④)5个处理,进行了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发酵结束时,秸秆+沸石处理的全氮含量为最高,达到15.14 g/kg;稻草+木屑生物质炭处理的铵态氮含量为最高,较对照提高了18.9%;秸秆+沸石处理的有机质、全量氮、全量磷等均为最高,且都高于或等于对照,其中有机质较对照提高了10.5%;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最高的均是秸秆+沸石处理,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3.6%和40.3%。从氮素保持和发酵物料品质两者综合来看,秸秆+沸石优于其他处理。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王长军,李凤霞,纪立东
关键词: 物理吸附剂,氮素损失,发酵
来源: 宁夏农林科技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有机化工,农业基础科学
单位: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基金: 宁夏全产业链创新示范项目(QCYL-2018-09)
分类号: TQ424;TQ440
页码: 48-50
总页数: 3
文件大小: 82K
下载量: 50
相关论文文献
- [1].土壤—作物系统氮素损失行为及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13(10)
- [2].基于稻田氮平衡模型的不同灌排调控下的氮素损失[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2)
- [3].常规施肥条件下农田不同途径氮素损失的原位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玉米季为例[J]. 环境科学 2015(09)
- [4].炭基辅料对羊粪好氧堆肥中氮素损失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04)
- [5].蓝藻好氧堆肥及其氮素损失控制的研究[J]. 环境科学 2012(05)
- [6].利用膜进样质谱法测定不同氮肥用量下反硝化氮素损失[J]. 土壤 2018(04)
- [7].添加剂对猪粪秸秆堆肥的氮素损失控制效果[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S2)
- [8].不同氮素再利用相关酶对油菜氮素再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02)
- [9].大量沼液施灌稻田的氨挥发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6)
- [10].堆肥原位保氮技术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10(04)
- [11].生物炭添加对猪粪堆肥氮素形态和损失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 2019(12)
- [12].不同水肥管理对京郊设施菜地氮素损失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12)
- [13].农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 环境科学文摘 2010(05)
- [14].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损失控制策略研究[J]. 环境工程 2019(02)
- [15].轮作不同高粱品种阻控设施菜田氮素损失潜力研究[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03)
- [16].不同水肥管理下设施黄瓜地氮素损失及水氮利用效率模拟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8)
- [17].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2)
- [18].稻田土壤氮素损失及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J]. 浙江农业学报 2008(05)
- [19].包膜氮肥、保水剂和生物炭在控制农田土壤氮素损失方面的应用综述[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10)
- [20].浓缩沼液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沼气 2011(05)
- [21].氢氧化镁和磷酸固定剂控制堆肥氮素损失的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04)
- [22].氯化铁和过磷酸钙控制堆肥氮素损失的效果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04)
- [23].秸秆全量还田与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损失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4)
- [24].沼气发酵不同物料比对氮素损失的影响及施用沼肥的增产效应[J]. 浙江农业学报 2014(02)
- [25].鄱阳湖流域双季稻最佳水肥管理方式研究[J]. 中国稻米 2011(02)
- [26].堆肥发酵过程中控制氮素挥发的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06)
- [27].不同过磷酸钙添加量对蔬菜废弃物堆肥的影响[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01)
- [28].科技文摘[J]. 中国园艺文摘 2014(10)
- [29].适量通风显著降低鸡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10)
- [30].耕作措施与氮肥对黑土流失及氮损失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