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过程论文-何方,王瑞珍,杨才福,贾亚飞,吴彦欣

退火过程论文-何方,王瑞珍,杨才福,贾亚飞,吴彦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退火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Q&P,连续退火,Fe-Si-Mn-C系,计算相图

退火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何方,王瑞珍,杨才福,贾亚飞,吴彦欣[1](2019)在《连续退火生产Q&P钢均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Q&P钢的连续退火工艺是一种广泛采用的热处理办法,本文从热力学的角度讨论了连续退火工艺均热过程数种Q&P钢奥氏体化的程度。重新计算了Fe-Si-Mn-C四元系固溶相BCC_A2和FCC_A1的热力学性质。结合连续退火工艺均热段的快速加热,短时保温,快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特点,按照PLE(Partition local equilibrium)和NPLE(Negligible partition local equilibrium)局部平衡计算了当前几种Q&P钢成分的FCC相线和奥氏体体积分数,并根据试验观测结果,提出了一种符合连续退火生产Q&P钢实际需求的准平衡相图计算方法:"准PLE"(Quasi-partition local equilibrium)计算方法,实际观测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何方,王瑞珍,杨才福,马子洋,吴彦欣[2](2019)在《Q&P钢在连续退火过程中奥氏体化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描述Q&P钢在连续退火加热、均热过程中的奥氏体化程度,基于JMAK方程建立了适应于连续退火条件下的加热、均热奥氏体化模型,计算了0.2C-1.3Si-2.0Mn Q&P钢在不同加热速率、不同均热温度、不同均热时间情况下钢的奥氏体化程度。在Gleeble3500试验机上对设定的连续退火工艺进行了热模拟,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测其显微组织,用截线法测量了均热结束时的马氏体含量,推测出了均热结束时的奥氏体含量。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符合较好,所建立的奥氏体化模型可以很好的指导生产,可制定出满足成品组织需求的连续退火工艺。(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2期)

李孟星,张宏博,孟祥海,马涛,李欣[3](2019)在《退火过程中Ni的扩散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溶液法在碳钢Q235表面电沉积Ni层,并利用管式退火炉对沉积试样进行退火,研究了不同退火条件下元素的分布、显微组织和断面层中Ni原子的扩散。通过数学解析得出Ni原子的扩散系数和扩散激活能。结果表明:在电沉积镍过程中所造成的镍在碳钢中基本未发生扩散;由于碳钢中微量元素很少,在退火扩散过程中对镍-铁扩散的影响可以忽略,近似的看成镍-铁扩散;镍含量与时间和深度关系为C_(Ni)=1/2[1-erf(x/2■)];镍的扩散系数与温度之间关系为lnD_(Ni)=-6273. 05·1/T-29. 268 93,扩散激活能Q=5. 2154×10~4J/mol。(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9期)

肖水方,戴方钦,骆忠汉,郭悦,高洋[4](2019)在《取向硅钢脱碳退火后渗氮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脱碳退火后硅钢带试样表面氧化层特征和元素辉光光谱的分析结果对氧化层进行了简化,并研究渗氮热力学和氮在钢带内部的扩散机理,优化了气固表面综合传质系数,建立了低温取向硅钢渗氮的数学模型。通过不同渗氮条件下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平均拟合优度达到0.85,表明所建模型可靠性较高。渗氮初期(0~20 s)氮含量增加非常缓慢,随着渗氮时间的延长氮含量增速加快然后趋于稳定,在渗氮20~50 s的条件下,氮含量近似呈直线增加。提高氨气浓度和渗氮温度能使氮含量显着增加,可通过调整渗氮工艺参数使钢带在渗氮后保持适当的渗氮量,实验和模拟结果均表明,在渗氮温度750~800℃、NH3体积浓度2%左右、渗氮30~40 s的条件下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氮含量(150~300)ppm。(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0期)

胡泽艺,范才河,郑东升,刘文良,陈喜红[5](2019)在《Al-Cu-Mg合金在快速冷冲及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透射电镜技术(TEM)系统研究喷射成形快速凝固细晶Al-Cu-Mg合金在快速冷冲及再结晶退火工艺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结果表明:细晶Al-Cu-Mg合金在快速冷冲及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的析出相主要为S相,还有少量较粗的Al_6Mn相;随着变形道次的增加,析出相的密度不断增大、尺寸显着减小,形变带和过渡带逐渐消失,晶粒组织不断细化并趋于均匀。快速冷冲引入的缺陷有助于Al-Cu-Mg合金脱溶和再结晶形核,促进S相和再结晶的形核与长大。较粗晶粒中的形变带及过渡带在形变和再结晶过程中转变为形变诱生晶界,从而细化晶粒、获得均匀纳米晶组织和促进S相弥散分布。(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9期)

温道胜,王守仁,单德彬,宗影影[6](2019)在《TiAl基合金在置氢退火过程中γ相120°<111>孪晶界形成机制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EBSD技术、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铸态和锻态Ti-46Al-2V-1Cr-0.3Ni合金退火过程中氢对γ相120°<111>孪晶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氢可以促进铸态和锻态合金γ相的静态再结晶,并且再结晶程度随氢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大量再结晶晶粒具有120°<111>孪晶界,并揭示了120°<111>孪晶界含量与氢含量的关系。氢致120°<111>孪晶界增多的原因是氢减弱了γ相的弹性各向异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王军庆,孔德斌,刘晓滕,韩洪文,李辉[7](2019)在《两相区退火过程中100Cr6钢碳化物的溶解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定量试验和计算,研究了100Cr6轴承钢两相区退火过程碳化物的溶解行为。用扫描电镜SEM和EBSD进行微观组织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并运用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和Dictra动力学软件计算分析两相区保温过程中保温时间对碳化物体积分数和平均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保温时间10 min为临界点,初期碳化物粒子的溶解速率高,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溶解速率越来越低。保温60 min后,碳化物粒子的直径由0. 438μm降至0. 281μm。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奥氏体内C含量提高明显,而Cr元素变化不大,只是在界面处建立了局部平衡。保温时间达到30 min时,Cr原子在未溶解碳化物内发生了长程扩散,碳化物内的Cr含量明显提高,增加了其稳定性,降低了后续的溶解速率。(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7期)

刘强,王来福,李慎松,王立斌[8](2019)在《GCr15罩式炉退火过程氮气流量控制方法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GCr15盘条在EBNER罩式炉退火时,不同的氮气流量设置对钢材退火后的脱碳、组织水平有影响。通过3次氮气流量设定方法优化的试验,最终验证了退火过程采用自定义设定和CO_2分析仪适时参与氮气流量控制的方法,可使轴承钢的脱碳合格率与组织合格率得到有效提升,脱碳合格率99.5%,组织合格率99.8%,同时降低退火过程的氮气消耗,比原工艺节省氮气1 110 m~3/炉。(本文来源于《金属制品》期刊2019年03期)

唐红,孙宇,赵鑫,冯伟伟,杨秀山[9](2019)在《废树脂焚烧灰玻璃固化过程退火工艺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废树脂焚烧灰的玻璃固化配方,通过测量低温区温度-黏度关系进行退火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该配方玻璃固化过程中的转化温度为545℃,软化温度为618℃,应变点温度为525℃,退火点温度为575℃,确定该配方玻璃固化过程的适宜退火温度为525~555℃。(本文来源于《磷肥与复肥》期刊2019年06期)

张昭杰[10](2019)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过程反演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磷灰石裂变径迹是以U~(238)裂变产生的辐射损伤效应为基础的一种低温热年代学技术手段,U~(238)裂变生成的高能粒子碎片可以在磷灰石晶体内产生一个辐射损伤区域,这种损伤痕迹即为径迹。对于不同的磷灰石晶体,通过裂变产生的径迹长度是不同的,那么随着新径迹的不断产生,先前产生的径迹会因退火效应而缩短,而影响其退火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温度和时间。磷灰石中的径迹分布记录了其经历的热演化历程,通过统计磷灰石颗粒中的径迹数目,结合放射性元素衰变定律可以计算出径迹年龄,结合径迹长度和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动力学模型,便可反演出磷灰石所经历的热历史。由于磷灰石封闭温度较低(100±20°),能够高效地反映浅部地壳变化过程,使得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能够定量地分析地壳浅部所发生的热事件、侵蚀事件的时间、速率和空间分布特征。目前,针对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进行反演的主流方法是蒙特卡洛法,本文选择传统的蒙特卡洛法和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法作为热史模拟的反演算法。同时,使用GOF数值(模拟径迹年龄符合度),K-S检验值(径迹长度分布符合度)和时间这叁个参数说明反演效果。对比可见,使用传统的蒙特卡洛法反演时的GOF值和K-S值分别为0.89和0.86;使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法GOF值和K-S值分别为0.96和0.92。并且,前者耗时15min,后者耗时21min,这表明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法在模拟热史时在精度上优于传统的蒙特卡洛法,在效率方面略逊于传统的蒙特卡洛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退火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准确描述Q&P钢在连续退火加热、均热过程中的奥氏体化程度,基于JMAK方程建立了适应于连续退火条件下的加热、均热奥氏体化模型,计算了0.2C-1.3Si-2.0Mn Q&P钢在不同加热速率、不同均热温度、不同均热时间情况下钢的奥氏体化程度。在Gleeble3500试验机上对设定的连续退火工艺进行了热模拟,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测其显微组织,用截线法测量了均热结束时的马氏体含量,推测出了均热结束时的奥氏体含量。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符合较好,所建立的奥氏体化模型可以很好的指导生产,可制定出满足成品组织需求的连续退火工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退火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何方,王瑞珍,杨才福,贾亚飞,吴彦欣.连续退火生产Q&P钢均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J].金属热处理.2019

[2].何方,王瑞珍,杨才福,马子洋,吴彦欣.Q&P钢在连续退火过程中奥氏体化的动力学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3].李孟星,张宏博,孟祥海,马涛,李欣.退火过程中Ni的扩散行为[J].金属热处理.2019

[4].肖水方,戴方钦,骆忠汉,郭悦,高洋.取向硅钢脱碳退火后渗氮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5].胡泽艺,范才河,郑东升,刘文良,陈喜红.Al-Cu-Mg合金在快速冷冲及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6].温道胜,王守仁,单德彬,宗影影.TiAl基合金在置氢退火过程中γ相120°<111>孪晶界形成机制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7].王军庆,孔德斌,刘晓滕,韩洪文,李辉.两相区退火过程中100Cr6钢碳化物的溶解行为[J].金属热处理.2019

[8].刘强,王来福,李慎松,王立斌.GCr15罩式炉退火过程氮气流量控制方法改进[J].金属制品.2019

[9].唐红,孙宇,赵鑫,冯伟伟,杨秀山.废树脂焚烧灰玻璃固化过程退火工艺参数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9

[10].张昭杰.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过程反演方法分析[D].吉林大学.2019

标签:;  ;  ;  ;  

退火过程论文-何方,王瑞珍,杨才福,贾亚飞,吴彦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