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Cover Change,LUCC)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揭示LUCC的自然驱动力,这对于区域土地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西北农牧交错带干旱多风侵蚀强烈,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对气候变化干扰极为敏感,研究该区域LUCC对气候变化如何响应对于当地未来的土地规划、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以1986-2015年间每相隔5年1期共7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气象站点逐年的气温和降水量实测数据及NDVI数据、DEM数据等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西北农牧交错带近30间来LUCC及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从空间分布、贡献程度等方面分析了近30年间该区域LUCC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1986-2015年间,西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均以耕地、草地、未利用地为主,其余类型面积占比较少;各个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速率、转移面积差异较大,且变化分布范围较广。从土地利用/覆被结构来看,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变化最为显著,面积变化较大的类型为沙地和中、低覆盖度草地。从变化速率来看,变化速率最快的类型为其它建设用地,其次为城镇建设用地和其它林地,其余类型的变化速率较小。从转移面积看,近30年间西北农牧交错带转移面积较大的地类依次为草地、沙地和耕地。草地是研究区变化最为剧烈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草地与其它类型均发生了明显转换。沙地转入的部分主要是中、低覆盖度草地,转出部分主要变为了旱地、中低覆盖度草地等类型。耕地转入的部分主要来源于中低覆盖度草地以及沙地,转出的部分主要是变为林地、草地。从变化的空间范围来看,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变化分布的范围较大,其余类型变化区域较小。耕地的变化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的区域,未利用地的变化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的区域,草地的变化几乎整个研究区内均有分布。(2)近30年间,西北农牧交错带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温率为0.034℃/a。在空间上表现最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增加速率为0.37mm/a。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多西少,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特征。两者的年平均变化率在空间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鄂托克旗的西北部等地升温速率较快,而鄂托克前旗等地则出现了年平均气温的负增长。神木县等区域降水量增长速度较快,而灵武县、鄂托克旗西北部的年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3)近30年间,西北农牧交错带的各个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且气候因子对LUCC的影响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整个研究区内林地、低覆盖度草地及未利用地受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的影响较大;水域受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受年均降水量影响较小;研究区东南部高覆盖度草地受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的影响较大;其余类型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从其空间分布来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频繁程度基本上是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而增大,随降水量变化速率的增大而减小。从变化剧烈程度看,在降温区域响应最为剧烈的类型为水域,在升温区域响应最为剧烈的类型为林地,在降水量变化率大于1mm/a的区域响应最为剧烈的类型为未利用地,在其它区域响应最为剧烈的类型为林地。(4)基于残差趋势法的计算结果,初步认为,整个研究时段内西北农牧交错带地区的气候变化对LUCC的贡献程度为21.92%,人类活动对LUCC的贡献程度为78.08%。气候变化对研究区东南部及东部部分地区LUCC的贡献程度在10%-50%之间,对其它区域LUCC的贡献程度小于10%(1998-2015年)。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杜婷
导师: 焦继宗,颉耀文
关键词: 西北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
来源: 兰州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业: 气象学,农业经济,农业经济
单位: 兰州大学
分类号: P467;F321.1
总页数: 87
文件大小: 6357K
下载量: 346
相关论文文献
- [1].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8(01)
- [2].各地发改委将设应对气候变化处[J]. 石油和化工节能 2010(01)
- [3].两部委明确七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主要行动[J]. 吉林勘察设计 2016(02)
- [4].国外气候变化教育进展及其启示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06)
- [5].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决定未来中国的公众健康水平[J]. 科学通报 2020(01)
- [6].气候变化的困境和突围之道[J]. 能源 2019(12)
- [7].《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发布[J]. 污染防治技术 2019(06)
- [8].2019年“一带一路”国家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官员研修班圆满结业[J].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4)
- [9].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J]. 防灾博览 2019(06)
- [10].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J]. 中国高新科技 2019(23)
- [11].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19(12)
- [12].《应对气候变化法》体系化研究的转向与路径[J]. 特区经济 2020(01)
- [13].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的思考与建议[J]. 环境保护 2019(23)
- [14].阿里斯顿:气候变化挑战迫在眉睫,人人都应行动起来[J]. 供热制冷 2019(12)
- [15].创新气候投融资助力开创应对气候变化新局面[J]. 环境保护 2019(24)
- [16].“后巴黎”时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向[J]. 科学通报 2020(05)
- [17].第26章 社会科学、天气和气候变化[J]. 气象科技进展 2019(S1)
- [18].中国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2019[J]. 世界环境 2020(01)
- [19].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J]. 世界环境 2020(01)
- [20].论气候变化中国的立法应对[J]. 世界环境 2020(01)
- [21].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财政支农政策研究[J]. 人民论坛 2020(03)
- [22].促研发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J]. 汽车零部件 2020(01)
- [23].气候变化威胁儿童健康[J]. 科学新闻 2020(01)
- [24].应对气候变化:任务更艰巨[J].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Z1)
- [25].达能加速投资,提升包装等多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J]. 中国包装 2020(03)
- [26].气候变化适应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名城 2020(03)
- [27].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健康?[J].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05)
- [28].适应气候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 阅江学刊 2020(02)
- [29].气候变化诉讼比较研究——基于两起“弃风弃光”环境公益诉讼案展开的分析[J]. 法律适用 2020(08)
- [30].欧央行气候变化应对[J]. 中国金融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