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高级中学陈丽贵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科学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就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策略。
(一)利用化归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1.化一般为特殊
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当面临一个十分困难的一般性问题时,可以先退一步,从简单的特殊形式入手,比如考虑特殊情形、特殊值、特殊图形、特殊位置、特殊的关系结构等,通过特殊形式发现一般规律,从而使一般问题得到解决。
对于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教材的处理显得比较突然,忽略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所谓的“错位相减法”。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推导?推导过程实际用到了学生已学的哪些数学知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7)把你的推导与教材的推导进行对比,你能知道推导者为什么会这样推导吗?
本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化一般为特殊,通过问题情境,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探索与创造,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观察,猜想,对比,发现,证明等数学思维。
2.化陌生为熟悉
化陌生为熟悉即是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以利于我们运用熟知的知识、经验、问题来解决。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也是教与学的一大难点。面对这一陌生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生熟悉的物理电路图(如下)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直观的诠释,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从问题的解决中领悟了数学实质。
3.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中常常会涉及比较抽象的概念或原理,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利用具体的形象或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结合数学文化,创设问题情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渗透数学文化,体现人文精神”。通过详实的数学史料和丰富的现实背景使数学变得有声有色,真正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如在讲解以下概念时可结合它们的背景及应用给于介绍。
复数的概念:由复数发展史引入复数概念,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有复数的出现及其发展的曲折性。
进制间的转化:可介绍不同进制的特点,十进制符号多,表示上简洁,方便人工运算,但系统复杂;二进制符号少,表示上麻烦,但方便机器运算,系统简单,二进制与最简单的自然现象(信号的两极)结合,造就了计算机。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如:
不等式的证明:如果直接去证,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且这个结论容易记错。不妨将其改编为下述简单而有趣的浓度问题:把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浓度(质量分数)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时浓度又是多少?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
排列组合:利用近期比较热门的中国福利彩票的中奖概率来引入“排列组合”,科学解释其中的数学道理,消除赌博心理。
二、关注课堂变化与知识关系,及时优化问题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关注问题的延续性、发展性。
通过改变探究的目的、要求及条件,在原已得出的问题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编制新的问题情镜,从而激起学生新一轮的认知冲突,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困惑,让学生化无疑为新疑,迫不及待地继续学习,实现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时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创设问题情境的最佳时机,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思维始终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讲究科学性。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应关注数学本质,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与学习对象的知识结构差异。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精心创设各种教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