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维地矿工程体视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郭甲腾[1](2013)在《地矿三维集成建模与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提出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矿山勘探与开采工程中,常涉及自然实体(如地层、断层、矿体、围岩)、人工实体(露天坑、巷道、地铁)等多种类型的地(质)矿(山)三维实体。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独立、静态的方式进行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模型之间并未建立几何与语义上的联系,难以满足露采坑集成设计、动态采掘分析、危岩体预警等地矿工程设计与分析应用问题。因此,地矿空间实体三维集成建模的理论方法以及基于实体模型的空间分析与应用技术(简称地矿三维集成建模与空间分析应用)已成为当前数字矿山、数字城市、数字岩土等地学领域的前沿课题,是三维地理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城市、矿山及地质应用的交叉热点。本文面向地矿工程的应用需求,就地矿实体的耦合集成方法、动态更新技术、多尺度栅格转换与表达、拓扑空间关系分析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应用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进展有:(1)基于空间认知理论,针对典型地矿空间环境,对空间实体进行了分类与特征分析;针对地矿空间数据的不同来源与获取方法进行了源数据特征分析与分类;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城市与矿山空间建模不同类型的数据来源,针对勘探钻孔与地质剖面两类典型数据来源,分别介绍了其数据结构设计与预处理方法。(2)针对不同应用目标、不同数据来源的地矿空间建模进行了分类,指出设计与重建的区别,完善了地矿空间实体建模的概念与内涵,归纳总结了地矿空间设计实体与实测实体的建模方法分类体系;分析了地矿空间模型集成的现实意义与方法现状,提出采用布尔运算实现模型集成与更新的思想,从更普适的层面提出一套以三角形为基本构模单元、适用于多种3D矢量空间数据模型的体与体、面与面、面与体模型之间的布尔算法,并结合露天坑集成设计、基坑开挖模拟、矿体切割分析等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3)针对矿山资源量估算、岩土有限元分析中的地矿实体模型网格单元生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轴向扫描的栅格剖分算法(TAS),解决了含孔洞复杂实体模型的矢栅转换问题;面向多核CPU与计算集群的新型硬件架构,在串行算法基础上,采用MPI并行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八叉树的实体模型多尺度并行剖分算法(P-TAS),解决了实体模型表面与内部的高性能多尺度栅格剖分;针对地矿领域中的地下工程开挖模拟与动态掘进仿真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栅格的实体模型布尔算法。(4)针对地学空间实体的拓扑关系分析问题,基于数字拓扑理论和9-I拓扑分析框架,提出了三维栅格表达地矿空间实体的内部、边界和邻域的特征、定义与表达方法,将9交拓扑关系分析模型由矢量向栅格扩展、由2D向3D扩展,提出一种适用于三维栅格实体拓扑关系分析的K6N9-I模型,给出了12种典型、60种可能的细化拓扑关系映射矩阵及语义描述,并开发出拓扑关系计算分析实验系统,基于SQL数据库查询语言实现并验证了栅格实体拓扑关系的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5)基于本文提出的地矿空间实体模型集成与更新、三维矢栅转换与表达、拓扑空间分析等方法,采用面向对象分析与三维可视化软件设计技术,在地上下三维集成建模软件平台基础上,分别针对城市与矿山应用开发了两款空间集成建模与分析平台软件,介绍了软件的架构设计、用户界面与特色功能,结合实际数据给出了金属矿山、煤矿山、岩土工程的集成建模与分析应用案例,并详细介绍了巷道顶板危岩体的三维建模与稳定性分析、地下开挖工程的动态掘进模拟与仿真及岩土工程基坑设计与开挖土方计算三个应用典型。
李玲梅[2](2012)在《基于体视化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科学可视化技术在三维建模领域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术上把对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称为体视化技术(Volume Visualization),体视化是在吸收了科学可视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体视化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当前可视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引入科学可视化的概念,接着介绍科学可视化的应用范围及用途;又引入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其三维建模的方法,包括基于面的绘制、基于体的绘制及混合绘制方法;论文重点在于体视化技术在三维地质建模领域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维建模方法中经典的MarchingCubes算法在三维地质中的应用,在对比了传统Marching Cubes算法利用钻孔数据构造体元在三维地质模型中的构建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地质平行轮廓线的三维模型构建。用经典的等值面提取算法MarchingCubes对三维矿体进行模型重建,最后对用该算法提取的三角面片进行拼接,利用ObjectARX工具包和AutoCAD可视化对其进行三维显示。
郑佳荣[3](2012)在《基于GIS的地矿三维属性场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了我国三维地质建模及GIS辅助决策系统在地矿中应用现状,指出针对不同用户群构建不同层次的应用系统,把基于GIS的三维地矿建模分为三个应用模式,并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笔者进行插值试验,采用最小二乘原理,统计分析了插值方法在不同的地矿模型及不同采样数据分布情况下的误差大小,确定插值方法的适用情况,提出了半智能的“基于参数选择”的插值方法选择方案;作者指出目前建模方法很难用于表达三维地矿非均匀场,面向地矿实际应用,提出了“三维矢量边界框架的局部三维栅格模型”和“三维矢量边界框架下的体函数模型”用于表达体内非均属性数据场;从体剖分,体坐标构建方法到内部体函数拟合,构建体函数模型实现完整理论,还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可视化方法—鼠标拖动制作动态3十字交义剖面的三维可视化方法。这些方法大多数已在“地质工程师三维助手”软件平台上编程实现。
孙珞,丁文君,蒋琦[4](2012)在《体视化技术在露天开拓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视化技术即三维可视化技术,通过数据处理、成像算法、图像处理等技术,有效解决采矿设计中平面视图不够立体直观的问题。着重介绍和探讨体视化技术在露天开拓中的应用,包括露天开拓设计方面,露天开拓生产方面和露天开拓技术经济方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矿体的空间信息以及矿体与工程布置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彭兆璇[5](2009)在《土壤污染评价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针对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传统的处理方法已经难于有效的反映土壤污染程度。本文将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地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土壤污染评价模型结合起来,基于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平台,使用C#和C++语言,引入了三维可视化类库VTK (Visualization Tool Kits)和地统计学库GSLIB (Geostatistical Software Library),开发了土壤污染评价三维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可以直接展现土壤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状况,使评价地区的土壤的空间变异和污染状况得到较全面、准确的揭示,从而为土壤污染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促进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空间三维可视化的基本理论和算法,并将其应用到土壤空间分布和污染状况的三维可视化表示过程中,实现了土壤采样数据显示、土壤体显示、重点区域显示及任意平面、剖面显示。其中,选用了最适合土壤属性估值的Kriging(克里格)插值算法,对土壤采样数据进行插值。并构建了单因子、背景值、地质累积、富集因子、潜在生态危害指数5个常用的土壤污染评价模型。对本文设计实现的土壤污染评价三维可视化系统,以合肥市大兴镇土壤数据为例进行了实例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宋哲琛[6](2008)在《体视化及三维交互技术在地质体仿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体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针对地质模型与地质数据的特点,对原有体视化方法进行了简化和改进,提高了模型重构的速度;对体视化中用到的三维人机交互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三维仿真环境中基本的人机交互功能,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和灵活性,并以武汉程潮铁矿为例,对系统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春民,李仲学,王云海[7](2007)在《井巷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井巷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是地矿工程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井巷工程三维可视化子系统分为分割处理、体素化处理、矿体与工程可视化绘制、矿体与工程真三维显示和工程量计算等5个子模块进行了设计,将数据库分为开拓系统、采准切割两部分进行了数据表设计。基于Vc++编程语言和SQLServer数据库完成了系统实现,并在某一具体铁矿山进行了实际应用。
李翠平,李仲学,郝秀强,郝晋会[8](2007)在《地矿工程可视化仿真中品位与储量的计算实现》文中提出通过品位与储量等矿石属性计算的实现,为矿床的三维可视化仿真提供体素处理手段.首先对原始采样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构造满足需要的规则体数据;其次,提供了泰森多边形法、距离幂次反比法、克立格法等三种插值方案,供用户结合矿山实际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最后基于不同插值方法下的规则体素信息计算任意指定范围下的矿石品位、储量等属性.
李仲学,郝晋会,李翠平,马斌[9](2007)在《矿山的复合场理论、一体化模型及可视化技术》文中指出从矿山工程数字化及可视化的角度,提出了矿山复合场的概念及其内涵.基于矿山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了建立矿山复合场的一体化数字模型的意义.面向“数字矿山”技术发展和系统建设的需求,归纳了矿山复合场的三维可视化仿真的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以矿山复合场的钻孔、矿体和井巷工程子集为具体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WEB的钻孔、矿体和井巷工程的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原型,举例说明了构建矿山复合场的一体化数字模型和发展矿山复合场的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的前景.
李翠平,李仲学,孙恩吉,马斌[10](2006)在《地矿工程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地矿工程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的研究思路与基本需求,进行了系统的功能分析,确立了包括数据库及其管理、数据插值及品位储量计算、地质绘图、矿体三维显示、采矿工程显示与工程量计算等5个方面的仿真系统,实现了地矿数据管理、矿床与工程属性计算及矿床与工程可视化的集成。
二、三维地矿工程体视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地矿工程体视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地矿三维集成建模与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地矿空间三维集成建模的研究对象 |
1.1.2 地矿空间三维集成建模目的与意义 |
1.1.3 地矿空间三维建模的多层次目标 |
1.2 地矿三维集成建模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地矿空间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地矿空间集成建模方法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三维地学模拟与可视化分析软件现状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地矿空间实体认知与建模数据组织 |
2.1 地矿空间实体认知与分类 |
2.2 地矿空间数据来源与特点 |
2.3 城市地质建模源数据预处理方法 |
2.3.1 钻孔数据模型与预处理 |
2.3.2 地质剖面自动生成算法 |
2.4 矿山实体建模数据源及其结构 |
2.4.1 数据来源 |
2.4.2 钻孔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 |
2.4.3 剖面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矿空间实体三维矢量重建与模型集成 |
3.1 地矿空间实体三维建模与模型集成 |
3.1.1 地矿空间实体的三维设计与重建 |
3.1.2 地矿空间实体的模型集成与更新 |
3.2 地矿空间三维建模方法的分类体系 |
3.2.1 典型地矿设计实体的三维建模方法 |
3.2.2 典型地矿实测实体的三维重建方法 |
3.3 基于面、面布尔运算的地矿表面模型集成方法 |
3.3.1 表面模型布尔算法 |
3.3.2 实例分析:基于数字地面模型的矿山露天坑设计 |
3.4 基于体、体布尔运算的地矿三维实体模型集成方法 |
3.4.1 相交三角形的自分解算法 |
3.4.2 实例分析:基坑与地质体模型集成 |
3.5 基于面、体布尔运算的三维实体模型分割与重构方法 |
3.5.1 新矿体模型的侧面重建 |
3.5.2 矿体分割底面封口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矿实体多尺度栅格表达与高效转换 |
4.1 地学实体的三维栅格表达需求 |
4.2 地学实体的三维栅格剖分算法 |
4.2.1 栅格剖分的TAS算法 |
4.2.2 TAS算法的单机多核并行化 |
4.3 多尺度三维栅格的并行化构建 |
4.3.1 基于八叉树的多尺度栅格数据组织 |
4.3.2 计算集群环境下串行算法并行化 |
4.3.3 栅格剖分算法的效率测试与分析 |
4.3.4 块段剖分算法与主流地矿软件的对比分析 |
4.4 基于多尺度栅格的实体模型布尔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矿实体的拓扑空间关系计算与分析 |
5.1 拓扑空间关系分析研究现状 |
5.1.1 拓扑空间关系的概念与热点需求 |
5.1.2 拓扑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3 三维实体拓扑关系的研究思路 |
5.2 三维实体的空间联系和栅格邻域表达 |
5.2.1 三维地学实体的空间联系 |
5.2.2 栅格空间实体的邻域表达 |
5.3 三维栅格实体的拓扑关系分析框架与模型 |
5.3.1 K阶6邻9-I拓扑分析模型 |
5.3.2 三维栅格实体拓扑关系的定量计算与定性描述 |
5.4 三维实体拓扑关系计算分析与描述实验系统 |
5.4.1 基于空间场存储的三维地学实体数据结构 |
5.4.2 拓扑分析矩阵计算方法 |
5.4.3 拓扑关系分析实验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矿三维集成建模分析软件研发与应用 |
6.1 地矿空间集成建模与分析基础平台与应用软件研发 |
6.1.1 基础软件平台—Geos3D |
6.1.2 岩土工程应用—3DUGGE |
6.2 地矿空间集成建模与分析应用典型案例 |
6.2.1 矿山巷道顶板节理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
6.2.2 地下开挖工程动态掘进模拟与仿真 |
6.2.3 岩土工程基坑设计与建筑物基底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学习和科研经历 |
(2)基于体视化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体视化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三维可视化和体视化技术基础 |
2.1 三维建模及三维可视化概念 |
2.2 三维地质可视化基本流程 |
2.3 三维物体模型重建的方法 |
2.3.1 基于面绘制方法 |
2.3.2 体绘制方法 |
2.3.3 混合绘制方法 |
2.4 体视化研究 |
2.4.1 体视的概念及原理 |
2.4.2 体数据 |
2.4.3 体视化的总体框架 |
2.5 体视化发展的趋势 |
第三章 体视化三维建模技术研究 |
3.1 三维地学建模方法 |
3.2 移动立方体(Marching Cubes)算法 |
3.2.1 Marching Cubes(移动立方体)算法原理 |
3.2.2 Marching Cubes 算法的实现 |
3.2.3 Marching Cubes 算法的二义性问题 |
3.2.4 Marching Cubes 算法的二义性的消除 |
3.3 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质模型 |
3.3.1 钻孔数据可视化流程 |
3.4 相关几何计算算法 |
第四章 移动立方体算法在地质建模的应用 |
4.1 基于钻孔数据移动立方体模型构造 |
4.2 基于轮廓线的移动立方体模型 |
4.2.1 基于移动立方体建模流程 |
4.2.2 数据结构及算法实现 |
第五章 实验研究 |
5.1 AutoCAD 及 Autodesk 二次开发技术 |
5.2 ObjectARX2008 技术概述 |
5.3 实验研究结果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GIS的地矿三维属性场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1.2.1 GIS发展概述 |
1.2.2 GIS在地矿中应用现状 |
1.2.3 三维地质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4 面向三维地矿GIS构建关键问题分析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成果 |
1.5 本章小结 |
2 基于GIS的三维地矿建模分析 |
2.1 基于GIS三维地矿建模应用分析 |
2.1.1 面向三维地矿建模GIS功能需求 |
2.1.2 面向三维地矿GIS特征 |
2.2 基于GIS面向三维地矿建模分析 |
2.2.1 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
2.2.2 基于GIS面向三维地矿建模过程 |
2.3 基于GIS三维地矿建模应用模式 |
2.3.1 面向三维地矿非均场GIS应用模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空间插值方法分析及选择空间插值方法参数化 |
3.1 空间插值方法 |
3.1.1 空间插值方法总结 |
3.1.2 空间插值在三维地矿建模中的应用 |
3.1.3 插值方法优缺点分析 |
3.2 基于勘查工程布置系统的地矿勘探数据分布分类 |
3.2.1 勘查工程布置系统 |
3.2.2 地矿勘探数据分布分类 |
3.3 插值方法实验分析及选择插值方法算法设计 |
3.3.1 地矿概念模型分析及虚拟三维地矿形态数学模型 |
3.3.2 优化选择插值方法实验 |
3.3.3 半智能的“基于参数”选择空间插值方法方案及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 三维地矿非均匀场建模方法分析 |
4.1 三维建模方法概述 |
4.2 三维建模方法总结 |
4.2.1 矢量模型 |
4.2.2 体元模型 |
4.2.3 混合模型 |
4.2.4 矢量边界框架下的局部三维栅格数据模型 |
4.3 三维建模方法分析 |
4.3.1 真三维建模分析 |
4.3.2 三维建模方法用于表达三维地矿非均匀场存在问题分析 |
4.4 体内属性非均匀性表达与体函数数据模型 |
4.4.1 体函数数据模型相关领域相关研究 |
4.4.2 体函数数据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三维矢量边界框架下表达体内非均属性数据场的体函数模型分析 |
5.1 休函数模型 |
5.1.1 体剖分 |
5.1.2 体函数 |
5.2 体函数模型实现思路 |
5.2.1 研究方法 |
5.2.2 采用四面体剖分构建体函数模型 |
5.3 体函数实验 |
5.3.1 实验思路 |
5.3.2 实验过程 |
5.3.3 实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地质工程师三维助手”系统 |
6.1 系统数据模型及主要算法流程图 |
6.1.1 系统的数据模型 |
6.1.2 系统的数据格式 |
6.1.3 系统主要算法流程图 |
6.2 系统操作界面 |
6.2.1 系统主要功能及操作界面 |
6.2.2 系统模型操作 |
6.3 一种新的三维可视化方法-鼠标拖动制作动态3十字交叉剖面 |
6.3.1 十字交叉剖面 |
6.3.2 十字交叉剖面实现原理 |
6.3.3 动态3十字交叉剖面的操作流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成果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体视化技术在露天开拓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设计思路 |
2 实现过程 |
3 Delphi和OpenGL共同开发设计系统 |
4 结论 |
(5)土壤污染评价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主要内容 |
1.3 系统模块结构图 |
第二章 土壤污染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土壤污染评价研究进展 |
2.2 土壤污染评价方法 |
2.2.1 单因子评价法 |
2.2.2 背景值评价法 |
2.2.3 地质累积指数法 |
2.2.4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
2.2.5 富积因子评价法 |
第三章 体视化基本理论与方法 |
3.1 体视化研究进展 |
3.2 体视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3.2.1 体视化概念 |
3.2.2 体数据 |
3.2.3 体视化的流程 |
3.2.4 体视化的算法 |
第四章 三维空间插值算法 |
4.1 三维空间插值方法 |
4.2 三维克里格插值算法 |
第五章 土壤污染评价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设计 |
5.1 系统构架图 |
5.2 软件工具 |
5.2.1 VTK |
5.2.2 WPF |
5.2.3 GSLIB |
5.3 系统界面和功能 |
第六章 土壤污染评价三维可视化系统应用—以合肥大兴镇为例 |
6.1 研究区概况 |
6.2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 |
6.3 土壤污染状况分析 |
第七章 成果及存在问题 |
7.1 成果 |
7.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6)体视化及三维交互技术在地质体仿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体视化原理及算法改进 |
1.1 体视化基本原理 |
(1) 数据预处理 |
(2) 数据分类和赋值 |
(3) 重采样 |
(4) 图像合成 |
1.2 算法简化和改进 |
1.3 实验结果比较 |
(1) 比较方法 |
(2) 说明 |
2 三维交互技术及其实现 |
2.1 三维交互技术实现的难点 |
2.2 三维交互操作的实现 |
2.2.1 任意切割 |
2.2.2 虚拟钻探 |
2.2.3 属性查询 |
2.2.4 虚拟漫游 |
3 结 语 |
(7)井巷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矿工程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框架 |
2 井巷工程可视化与工程量计算子系统设计 |
2.1 井巷工程子系统模块设计 |
2.1.1 井巷工程分割模块设计 |
2.1.2 井巷工程体素化模块设计 |
2.1.3 工程与矿体体视化绘制模块设计 |
2.1.4 井巷工程真三维显示模块设计 |
2.1.5 工程量计算子模块设计 |
2.2 井巷工程子系统数据库设计 |
2.2.1 开拓系统数据表 |
2.2.2 采准切割系统数据表 |
3 系统实现及应用 |
4 结语 |
(8)地矿工程可视化仿真中品位与储量的计算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始数据预处理 |
2 空间插值方案设计 |
2.1 泰森多边形法 |
2.2 距离幂次反比法 |
2.3 克立格法 |
3 储量算法设计 |
4 品位与储量计算的实现 |
5 结论 |
(9)矿山的复合场理论、一体化模型及可视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复合场及其一体化数字模型 |
1.1 矿山复合场的概念 |
1.2 矿山复合场的一体化数字模型 |
1.3 矿山复合场一体化建模的意义 |
2 矿山复合场建模的关键技术 |
2.1 体素与场量的统一 |
2.2 不确定信息的量化技术 |
2.3 矿山复合场统一模型及其可视化仿真 |
2.4 基于WEB的三维可视化技术 |
3 矿山复合场可视化仿真系统实现 |
4 结论 |
(10)地矿工程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构思与基本需求 |
2 系统功能分析 |
2.1 数据库管理 |
2.2 品位与储量计算 |
2.3 地质绘图 |
2.4 矿床三维可视化 |
2.5 井巷工程布置可视化 |
2.6 系统功能集成 |
3 结 论 |
四、三维地矿工程体视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矿三维集成建模与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D]. 郭甲腾. 东北大学, 2013(03)
- [2]基于体视化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D]. 李玲梅. 安徽工业大学, 2012(02)
- [3]基于GIS的地矿三维属性场建模研究[D]. 郑佳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5)
- [4]体视化技术在露天开拓设计中的应用[J]. 孙珞,丁文君,蒋琦.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5]土壤污染评价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研究[D]. 彭兆璇.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6]体视化及三维交互技术在地质体仿真中的应用[J]. 宋哲琛.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 [7]井巷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及实现[J]. 李春民,李仲学,王云海. 金属矿山, 2007(12)
- [8]地矿工程可视化仿真中品位与储量的计算实现[J]. 李翠平,李仲学,郝秀强,郝晋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7(09)
- [9]矿山的复合场理论、一体化模型及可视化技术[J]. 李仲学,郝晋会,李翠平,马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7(07)
- [10]地矿工程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功能分析[J]. 李翠平,李仲学,孙恩吉,马斌. 金属矿山,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