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借据上的历史(论文文献综述)
杜汇聪[1](2015)在《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指出民间借贷作为一种金融融通手段,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活跃了民间闲散资金的流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民间借贷因其自身特性所定,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高利贷现象频发、资金链断裂、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多发等,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民间借贷应当被合理规制,但目前我国对民间借贷采取单一的管理形式,不仅缺乏法律依据,甚至都没有明确的民间借贷的定义,更不必说对其具体的规制法律体系了。因此,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在具体司法实践中缺少经验和依据,存在着不足和困境。为了民间借贷的健康良性发展和经济金融市场的稳定,必须尽快寻找民间借贷法律规制困境的结症所在,开辟出一条可行性高的民间借贷法律规制之路,解决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难题。本文首先从民间借贷这一行为的外在表现入手,主要包括民间借贷的概念、历史发展、现状,在进一步探讨前确定基调。之后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阐述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困境。最后结合境外其他地区和国家对民间借贷规制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和规制困境,提出完善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建议,为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研究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立贡献力量。
方梦茜[2](2014)在《利息与礼物 ——浙西民间借贷市场的道德经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针对一个浙西小城的民间借贷行业所进行的田野调查,意在理清该行业赖以运行的文化规则。本文的主要论点是:民间借贷行业全凭社会关系网络来构建、运行,而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和动员,则端赖“礼物”和“馈赠”这两种类型的礼物的运用。为说明以上论点,本文将分成三个主要部分:首先说明民间借贷行业在地方民众所理解的金融生态系中的定位。本文将在此指出“民间借贷”居于S城民众所理解的三层金融生态系中的中间层,其上层是得到官方支持保护的银行借贷市场,其下层是所谓的“高利贷”市场。这三层市场的运行规则各有特色,而居于中层的民间借贷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其放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运用礼物来建构人情关系网的过程。其次,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分析礼物在民间借贷行业的两种获利渠道——“快钱生意”和“慢钱生意”——当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详细考察馈赠礼物的场合、收礼与答谢方式、礼物授受双方间的关系等礼物经济的各个方面,我将阐明:由于民间借贷的“快钱生意”,甚至其整个存续的基础,都少不了政府机关和官方支持的银行工作人员的默认和配合,而民间借贷与后者间的这种权力——依附关系,就必须靠工具性礼物来建立。至于在“慢钱生意”方面,要扩大营收、降低风险,就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朋友关系圈,而要建立、维系这种不牢固的朋友关系圈,就必须凭借(物质性的)礼物、请客吃饭以及让利等等“表达性礼物”的运用。第二部分的讨论表明了民间借贷行业无疑根植于原始的礼物交换规则,可以说是一种以互惠为原则的传统“礼物经济”的现代形态。但是,由于它的核心交易媒介是钱而不是物品,而且其最终目的是取得可以完全理性量化计算的货币利息,而不是难以理性量化计算的情感关系,所以统摄传统礼物经济的道德观无法将之彻底合理化,于是,除了经营礼物经济外,民间借贷行业的从业者也热衷于经营“礼仪经济”以求摆脱道德上的污名,这就是第三部分的主题。本文在此将描述放贷人如何乐于出手阔绰地赞助公益、做功德、办宴席等仪式性的“滥费”来消耗从利息积累起来的财富。此种不求物质上的回报、互惠,纯粹以耗费为目的的“礼仪经济”其实无异于对地方文化宇宙所拥戴的道德体系的献祭,民间借贷从业者希冀能借此多多少少“净化”其不道德的利息收益、漂白自己被污名化的人生。总结言之,本文希望能把民间借贷放回到地方整体的道德经济视野中,做一番贴近的、同情的审视,通过把这些民间资金商还原为具体的社会人,我们也许能看到在刻板印象中总是处于强势地位的他们的无奈与困惑,其实,在时代的滚滚巨流中,他们和大多数老百姓一样,也不过是在世间讨生活的贩夫走卒而已。
詹娜[3](2013)在《16—17世纪法国奥弗涅地区乡村贵族命运重探》文中指出16—17世纪通常被认为是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变革剧烈,法国贵族在这一时期的命运如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传统史学研究认为,贵族在价格革命的冲击下衰落了。但本文通过对奥弗涅地区乡村贵族的考察,发现他们通过强化领主地租、扩大自领地、发展乡村借贷等经营方式,较为顺利地度过了价格革命和通货膨胀带来的危机。因此,传统的"贵族衰落论"需要重新认识。
王锋[4](2012)在《民国时期江西乡村借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急剧转型时期,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政局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当时我国乡村可谓是动荡不安。值此之际,作为与农户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经济行为——乡村借贷,亦因此呈现出剧烈的时代特点。本文以民国江西为时空背景,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乡村民间借贷的种种行为,其中包括乡村借贷的总体现状、借贷来源的种类,以及各类借贷源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及功能利弊等,旨在对当时乡村借贷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阐述,以期还原当时乡村借贷这一历史原貌。同时,本文还将此借贷行为作出了传统与近代的划分,以期从借贷行为这一视角入手,剖析出民国时期我国金融现代化之路的艰难性,试图从中找出最后导致这种现代化失败的原因。另外,笔者还就借贷原因做了深入探讨,其中包括表层原因与实质原因,希望从中揭示出民国乡村借贷广为流行的本质原因。另外,就创作方法而言,笔者还试图引入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以及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来对民间借贷高利率进行全面深入的解释,以期揭开传统意义上“高利贷”的神秘面纱,使其从传统道德的“歧视打压”中解脱出来回归到理性视觉下的分析。最后,笔者更是希望借此论文研究,能够帮助当代当政者更好的制定出民间借贷利率的管制办法,促进民间借贷的良性发展。
苏虎超[5](2011)在《民间借贷活动与金融犯罪相关问题探析》文中指出民间借贷活动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也具有先天缺陷和风险因素,必须从政策和法律法规角度加以规范和约束。本文在分析民间借贷活动成因、特点的基础上,初步分析民间借贷活动涉及到的金融犯罪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高学强[6](2009)在《试论中国古代契约中的担保制度》文中指出文章通过对出土文献、大量契约文书、民间习惯和官方规定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契约中的担保制度产生早,法律的规定和民间习惯的约定俗成相结合,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并存,尤以人的担保独具特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契约担保体系,对保证契约制度的正常运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重刑轻民"的传统,因此,在契约担保制度中,民间习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契约担保制度中的许多合理性因素对于完善我国现行担保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陈天序[7](2007)在《基于集合概念的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的语言活动中,“疑问”与“非疑问”是一种并行的多层面的复杂现象。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丰富,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背景,运用集合概念对疑问代词的指代情况进行重新考察,从意义角度出发,力图寻求一个对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总体解释。第一,我们借用数学的集合概念对疑问代词的指称情况进行了重新分类。从说话人对于问题的态度及了解情况入手,建立问题与答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拟了一个假想的关于疑问代词各种用法的框架S。第二,我们利用了大规模语料库。从真实语料出发,对于“谁”、“什么”、“哪”、“怎么”和“多少”这五个疑问代词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分类。我们在尝试用理论框架S解释各类非疑问用法的同时,也逐一统计了各疑问代词疑问用法与非疑问用法的使用数量及各类非疑问用法的数量分布。我们认为这种数量分布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至少可以考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关于各类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教学。第三,本文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解释疑问代词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框架S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即疑问代词在表达疑问与非疑问这两种并行的、平等的心理结构时,其不同的用法也应当是并行的。换句话说,我们认为非疑问用法可能并非由疑问用法衍生而来,而是由于疑问代词本身即具有表达非疑问的特质,所以才会产生非疑问用法。只是由于初始环境的限制,疑问代词在最初没有表现为非疑问的形式。
李金铮[8](2003)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经济交易的中保人》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上半期的资料表明,在乡村经济交易中,中保人仍然非常普遍,并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交易契约可以看出,其名称多达40余种,人数大多为1人,但也有多人的情况。中保人多是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关系广泛,有人缘、有面子,懂交易规则,能言善辩者。其社会责任和功能,主要是为交易双方介绍、撮合、担保和调解纠纷,收取佣金则体现了承担这一责任的报酬。中保人制度为交易契约的履行提供了基本保证,降低了交易风险,减少了法律诉讼,有利于经济交易秩序和社会关系的稳定。但在三四十年代,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农村社会经济状况恶化以及革命风雨的到来,中保人制度遇到了困难和危机,给民间经济交易带来了不便。
祖建伟[9](2003)在《写在借据上的历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借据,即借款人在贷款或借款时立下的契约。我在农业银行工作,同贷款借据打了一、二十年交道。每当我的手指碰到那些时时更新变化的农贷借据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觉得仿佛触摸到了抨然跳动的时代脉搏,那一本本,一张张无声的借据仿佛在诉说,诉说着让人沧桑之感油然而生的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程……
李金铮[10](2002)在《信用的坚守与危机:20世纪前半期中国农民偿还债务之浅析》文中认为 在近代中国乡村借贷体系中,私人借贷、店铺借贷、典当借贷以及钱会借贷等传统借贷形态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其中,除了钱会借贷为互助借贷以外,其他三类借贷主要属于高利贷,而私人、店铺借贷又是传统高利贷的核心。笔者拟以20世纪20~4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探讨私人、店铺借贷的社会构成、运作机制及其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私人、店铺借贷的运作机制包括信用方式、借贷利率、债务偿还等,鉴于以往研究的空
二、写在借据上的历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写在借据上的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1)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选题内容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一章 我国民间借贷概述 |
第一节 民间借贷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民间借贷在我国的历史发展 |
第三节 当前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我国民间借贷规制的现状与困境 |
第一节 规制我国民间借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二节 我国现行民间借贷立法的缺陷 |
第三节 我国民间借贷的司法困境 |
第三章 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一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民间借贷规制的启发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利息与礼物 ——浙西民间借贷市场的道德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
1.3 文献综述 |
1.3.1 民间借贷的产生原因及其运行机制 |
1.3.2 礼物经济 |
1.3.3 礼仪经济 |
第二章 三种借贷规则 |
2.1 法律规则 |
2.2 道德绑架 |
2.3 关系网络的运用 |
第三章 礼物与生意 |
3.1 快钱生意与“进贡” |
3.2 慢钱生意与“礼物” |
第四章 道德馈赠 |
4.1 承载着污名的人 |
4.2 单向度的馈赠 |
4.3 利息的净化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民国时期江西乡村借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相关学术回顾 |
1.3 资料来源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章 民国时期江西乡村经济概况 |
2.1 民国时期江西农村经济的破产 |
2.2 民国江西乡村借贷概况 |
2.2.1 负债率 |
2.2.2 负债额 |
2.2.3. 借款来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民国时期江西乡村传统私人借贷 |
3.1 传统私人借款来源分布 |
3.2 私人借贷分类—按借贷内容、方式以及用途分类 |
3.2.1 现金借贷与实物借贷 |
3.2.2 信用借贷、抵押借贷与预卖 |
3.2.3 消费性借贷与生产性借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国江西民间信用组织 |
4.1 民国江西乡村传统信用组织 |
4.1.1 民国江西典当业 |
4.1.2 民国江西乡村合会 |
4.2 民国江西乡村新式信用组织 |
4.2.1 以银行为核心的江西近代乡村借贷体系结构 |
4.2.2 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载体之乡村新式借贷体系的形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乡村借贷原因 |
5.1 直接原因:家庭收入入不敷出 |
5.2 本质原因 |
5.2.1 传统乡村生产方式的破坏 |
5.2.2 传统乡村生产关系的恶化 |
5.2.3 近代外贸的失败 |
5.2.4 货币金融问题 |
5.2.5 天灾人祸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民国江西乡村借贷高利率探讨 |
6.1 传统时期高利贷的表现形似及其特征 |
6.1.1 传统乡村蕴藏高利贷的经济载体 |
6.1.2 传统乡村高利贷的表现形式 |
6.1.3 乡村高利贷的一般特征 |
6.2 传统观念中的高利贷 |
6.2.1 传统民间观念中对高利贷的看法 |
6.2.2 马克思理论中对高利贷的看法 |
6.2.3 传统观念中对高利贷界定的局限性 |
6.3 理性视野下的民间借贷高利率 |
6.3.1 从社会性质看民间借贷高利率存在的合理性 |
6.3.2 从市场角度看民间借贷高利率存在的合理性 |
6.3.3 从风险成本看民间借贷高利率存在的合理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民间借贷活动与金融犯罪相关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间借贷的界定、成因和现状 |
(一) 民间借贷的界定 |
(二) 民间借贷的成因 |
(三) 民间借贷的现状 |
二、民间借贷活动与金融犯罪 |
三、民间借贷活动的规范化之路 |
(6)试论中国古代契约中的担保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的担保 |
二、物的担保 |
1.抵押 |
2.质押 |
(1) 人质 |
(2) 物质 |
3.定金 |
三、中国古代契约担保制度的近代化 |
四、结 语 |
(7)基于集合概念的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选题价值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及语料来源 |
二 本文的理论基础 |
2.1 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分类 |
2.2 集合概念与问题的答语 |
2.3 人们对问题的态度 |
2.4 疑问代词的分类 |
2.5 小结 |
三 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在框架S 中的表现 |
3.1 “谁”的非疑问用法在框架S 中的表现 |
3.2 “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在框架S 中的表现 |
3.3 “哪”的非疑问用法在框架S 中的表现 |
3.4 “怎么”的非疑问用法在框架S 中的表现 |
3.5 “多少”的非疑问用法在框架S 中的表现 |
3.6 小结 |
四 疑问代词疑问用法与非疑问用法之间的关系 |
4.1 疑问代词疑问用法与非疑问用法的数量分布 |
4.2 疑问代词疑问用法与非疑问用法之间的逻辑关系 |
五 结语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5.3 今后的任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经济交易的中保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保人在乡村经济交易中的普遍性 |
二、中保人在契约中的名称与人数 |
三、中保人的社会来源 |
第一,与交易者有亲友、同族关系或比较熟识者,经常充当中保人。 |
第二,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往往充当中保人。 |
第三,乡村领袖往往充当中保人。 |
第四,城居地主的代理人充当中保人。 |
四、中保人的责任与功能 |
第一,为双方交易起到介绍、撮合和证明的作用。 |
第二,为交易负担保之责。 |
第三,调解交易双方的纠纷。 |
五、中保人报酬 |
六、余论 |
(9)写在借据上的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民公社的“遗产” |
二、久违的白面馒头 |
三、金秋时节 |
四、农民朋友 |
四、写在借据上的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 [1]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研究[D]. 杜汇聪. 聊城大学, 2015(03)
- [2]利息与礼物 ——浙西民间借贷市场的道德经济[D]. 方梦茜. 南京大学, 2014(03)
- [3]16—17世纪法国奥弗涅地区乡村贵族命运重探[J]. 詹娜. 世界历史, 2013(04)
- [4]民国时期江西乡村借贷研究[D]. 王锋. 南昌大学, 2012(12)
- [5]民间借贷活动与金融犯罪相关问题探析[J]. 苏虎超.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1(06)
- [6]试论中国古代契约中的担保制度[J]. 高学强.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7]基于集合概念的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D]. 陈天序. 北京语言大学, 2007(05)
- [8]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经济交易的中保人[J]. 李金铮. 近代史研究, 2003(06)
- [9]写在借据上的历史[J]. 祖建伟. 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3(01)
- [10]信用的坚守与危机:20世纪前半期中国农民偿还债务之浅析[A]. 李金铮.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