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元管理系统中的嵌入式管理者/代理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雨华[1](2019)在《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网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光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公认的未来大数据时代的核心信息技术之一。而随着光纤通信的发展,规模增大,复杂性增加,光纤传输链路的管理耗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光纤传输链路的维护难上加难。为提高光纤传输的效率,有厂商研制出了光纤资源调度设备。同时,需要设计与其配套的设备网管系统,而简单的网络管理技术已不能支持当今网络迅速发展的需求,以往的网络管理系统不太适应如今网络异构互联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光纤资源传输链路难以维护问题,和简单网管系统的技术无法适应当今复杂光网络发展趋势的问题,研究了传统的网管系统技术和网络管理协议,提出了基于mDNS的设备自动发现的优化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对于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的网元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传统的网元管理系统的架构,分析了网管的五大管理功能模块的特点,其中包含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等,并研究了SNMP网络管理协议,包含其原理和实现模式,同时研究了管理信息库MIB,并对传统的程序设计模式(装饰者模式)进行了改进与总结。2.提出了基于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的网元管理系统的设计,针对整体网元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实现了整体系统的底层基础操作设计,匹配MIB文件的数据库表的设计和界面设计,完成了整体网元管理系统的功能,包含光纤资源传输链路的配置,实时性能的监测,故障管理和设备配置管理等。3.提出了基于mDNS的设备自动发现优化算法,实现了系统发现设备的效率优化,从而提高了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网管系统的总体效率。本论文研究了传统的设备发现和设备发现的方法,针对其传统的发现方式效率较低,实施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使用基于mDNS的设备发现方法来提高效率,通过对比实验证实,mDNS的发现设备方式确实比传统的基于ICMP的Ping发现方式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其发现效率,同时提高了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网元管理系统的效率。
邹振昌[2](2018)在《电力内容分发网络网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当前的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中,流媒体与文件传输应用数据的流量与日俱增。如果依旧将数据服务器集中部署于一处,当用户的并发请求涌现时,不仅对服务器的性能形成挑战,而且也会降低对用户的服务质量。通过部署电力CDN网络,将源站内容分发至各边缘节点中,能让用户就近访问最近的边缘节点,从其中获取所需的资源,从而减少了源站的访问量,缓解了源站的压力,也提高了网站的响应速度。为了对电力CDN网络中各网元节点信息进行管控,需要建设一套满足电力CDN管控需求的网管系统,从而实现对电力CDN网络中各个网元设备的全面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 CDN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需求,研究了在电力CDN网络中实现网络管理的必要性。然后本文通过对电力CDN网管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设计了电力CDN网管系统的总体架构,并针对电力二次系统防护要求设计了系统总体安全方案。随后本文基于Web技术对网管系统的六大管理模块进行了设计,结合电力CDN网络中对性能数据上报实时性的较高要求,在占用系统计算资源较少的前提下,对性能管理模块进行了针对性的功能流程设计。最后本文对电力CDN网管系统六大功能模块的界面进行了设计与展示,实现了对电力CDN网络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功能,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李雁兵[3](2016)在《基于LI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电网改造的完成,农村电网线路、设备的规模变大,电网在运行中的管理对象也随之增加、电网的管理也更加复杂,各种传统的以人工为主或早期简单的基于计算机、通讯网络的农村电网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电网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同时现有的通信手段如GPRS、单一载波通信等由于地理位置、可靠性、稳定性、效率等方面的限制均不能很好满足现代化农村电网管理的要求。因此农村电网的安全、高效运行管理正成为农村地区电网运营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主要的网络管理技术,研究SNMP、LTE与DL/T645协议,在SNMP和DL/T645协议支撑的基础上,从农村电网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前成熟的LTE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使用微功率无线通信与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设计出了一种基于SNMP协议的农村电网管理框架。该框架中采用县级供电公司中心管理服务器、LTE代理设备和电力线载波终端的三层集中式代管网络管理体系结构,LTE代理设备通过4G与Internet互联并使用SNMP与中心管理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同时通过电力线载波或微功率无线方式使用SNMP协议对电力线载波终端进行管理。本文在研究TD-LTE协议、SNMP协议及DL/T645协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农村电网管理需求,并且基于SNMP与Web管理管理技术建立了通用的农村电网管理管理端与代理设备管理信息库;设计了嵌入式SNMP编码协议栈,包括与SNMP相关的编解码单元;根据设计的通信策略实现了基于心跳方式的通信系统;使用AdventNet SNMP API实现了SNMP的Get、Set消息操作与Trap消息处理;最后采用Microsoft ASP.NET编程技术,使用DevExpress第三方组件开发了基于SNMP协议和WBM技术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主站管理软件,完成了Manager端的远程采集、远程控制、计费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等电网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论文设计的系统在陕西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宝鸡眉县供电分公司得到了规模应用并取得了成功,达到了系统的设计目标,基本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解决了目前农村电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扩展性和稳定性,在现代化农村电网管理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罗德俊[4](2015)在《基于SNMP的OCDMA-PON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高宽带业务的不断涌现,宽带光纤接入网技术显得越来重要,尤其是无源光网络(PON)技术。目前比较流行的PON技术有传统的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TDM-PON)技术和之后被提出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技术与光码分多址无源光网络(OCDMA-PON)技术。相比之下,OCDMA-PON突破了前两者承载业务的局限性,其具有出色的网络安全性,能够简单、通用、高效透明地传输各种业务,并且易于实现大容量用户的灵活接入,被视为下一代PON极具潜力的最佳候选方案之一。为了使OCDMA-PON网络能够高效、稳定、安全地运行,提供与其匹配的网络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针对OCDMA-PON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本文采用基于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和光网络单元管理控制接口(OMCI)协议的网管体系结构,分析了OCDMA-PON网管系统的结构和管理站与OLT、OLT与ONU的交互通信过程。2.在介绍SNMP协议和OMCI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OCDMA-PON网络管理控制的模块框图,并着重分析和研究了OLT和ONU中的各功能模块。然后以运用OCDMA技术为原则,并根据对各功能模块和嵌入式Linux系统等的研究,构建了以ARM管理控制模块为主的软硬件平台。3.在已建立的基于S3C6410的开发平台上实现了管理站与OLT、OLT与ONU的信息交互和协议转换模块:基于管理站和OLT采用SNMP协议进行信息交互的原理和GPON标准,采用NET-SNMP开发包设计自定义OCDMA-PON管理信息库(MIB),并实现SNMP代理的扩展和移植;基于Linux的共享内存技术,通过共享自定义MIB的数据信息,实现SNMP代理和OMCI从代理进程间的通信;依据OMCI消息的数据结构特点,设计OMCIMIB数据表;基于MIB快速、数据结构简单及占用资源小等要求,采用SQLite嵌入式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的通信接口;基于OLT和ONU采用OMCI协议进行信息交互的原理,采用C语言编程设计并实现以Get、Set操作为主的OMCI帧编解码及帧处理功能模块。最后,根据网络管理站的功能需求,给出了一种基于SNMP协议的WEB管理站的设计方案。本文研究设计的网络设备信息交互的实现方法和WEB管理站方案对促进OCDMA-PON网络管理系统的完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于晓敏[5](2015)在《下一代网络中网络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的结构也日益改变,使得下一代网络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管理模式便成为目前课题研究的重点。由于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下一代网络的部署,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都是面向网元设备的,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则更加注重面向业务的网络管理模式。而且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在网络的管理上存在着局限性,因此,结合下一代网络的发展特点及要求,研究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管理模式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研究了下一代网络的发展特点和网络的管理模式,结合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SNMP协议,针对运营企业当前业务管理中VLAN数量不足的问题,引入QinQ技术,通过添加一层802.1Q标签,解决了VLAN不足的问题。但随之带来了网络结构变化的问题,于是,采用一种基于Web的下一代网络管理模式,对运营企业的IP城域网中的VLAN管理模式进行改造,这种基于Web的下一代网络管理模式,对运营企业目前的网络部署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论文最后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今后下一代网络管理模式的研究方向。
陈东[6](2014)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是当今最前沿的交叉研究领域之一,被认为是信息处理史上的下一次革命。正如Internet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将改变人与现实物理世界之间的交互方式。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是一种大规模、分布式、异构、复杂且深度嵌入式的实时系统,涉及计算科学、网络技术、控制论等多个学科。本文基于对其概念和特性的深刻理解,围绕着安全保证和隐私保护两方面内容深入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提出了一种适合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研究的互联体系结构。基于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背景、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提出了一种适合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研究的分层互联体系结构,并对其具体的互联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研究了使用物联网作为信息物理融合网络的网络互联问题,最后通过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部署系统验证了该理论的可行性、正确性。(2)提出一种适合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安全架构和一种轻量级密钥管理算法。首先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进行了综述,重点研究了安全约束、攻击模型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安全架构,分别从访问控制、入侵检测、认证和隐私保护技术等四个方面,对可以应对这些安全威胁的应对措施进行研究。最后,基于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安全问题和节点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考虑节点异构性的轻量级密钥管算法,并分别从存储、通信、计算和抗欺诈攻击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性能评价。(3)提出了一种可自适应的前摄式访问控制模型。除信息世界的危机事件外,周围物理环境发生的危机事件及信息物理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危机事件都会导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甚至失效,为此,提出了适合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危机态、危机态依赖性的定义,并提出了危机态的评价因子-危机度。基于对危机事件所引起的危机态及依赖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自适应的前摄式访问控制模型-AC4E,使用Kalman过滤器基于监测所获得的数据来表征系统的状态估计和状态偏差,并推导出系统状态监视函数;基于危机事件发生序列生成危机状态转移图,以求解出最佳响应路径,并根据危机事件间依赖关系进行分组、执行响应、恢复和评价操作。不仅可以提供正常状态的访问控制服务,还可以在系统处于危机态下在正确的时间为相应的主体集提供正确的访问权限集来应对系统中的危机事件,将系统从危机态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半形式化验证和仿真实验结果显示:AC4E具有较好的反应性、正确性、安全性、并行处理等特性。(4)基于对信誉和信任模型构建和管理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面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信誉和信任的定义,并初步构建了整套评价体系:信任模型、度量因子、信誉度量、直接信任、间接信任、本地信任和全局信任,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行为检测和模糊集合理论的信誉和信任管理机制,提高了系统检测恶意节点的能力,增强了节点间的协作关系,提高了路由协议的路由决策的准确率,进而提高系统的服务质量。并通过NS-3平台下的大量分组仿真实验,使用端到端包转发率、平均能量消耗、包成功发送率、收敛速度、检测概率等度量因子对其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5)基于对两个麻省家庭长达1年半的的真实多维数据集的收集和研究,提出一种非入侵式占用/空闲状态监视算法-NIOM。与现有方法不同,MOM不需要安装任何设备,而是通过对用电记录的评价阈值检测机制实现对目标建筑的占用/空闲状态检测。与真实占用状态数据集和MLM算法的对比实验表明:MOM可以更高效地将占用时期从空闲时期中分离(检测到占用/空闲状态)。对于典型的两个家庭来说,总体准确率可以达到90.39%(F1值0.94)和90.63%(F1值0.93),据我们所知,MOM算法是首个可在不部署任何附加设备,不用户改变用电习惯的情形下实现占用/空闲状态检测算法。(6)针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典型应用-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隐私泄露问题,提出了一种零能源消耗的新型隐私保护算法-CHPr,通过调度已在普通家庭中广泛使用的大规模供热负载的用电模式来防止占用/空闲状态等隐私信息攻击。CHPr方法通过使用:部分“削平”用电需求、注入“伪”用电签名、基于用户活动感知和基于占用/空闲状态感知的优化等技术实现隐私保护。重要的是,CHPr没有浪费任何能源,也没有增加电费。CHPr模拟器和原型系统的实验结果显示,50加仑(189.3升)的CHPr使能热水器可在满足用户热水供应需求的前提下,将MOM攻击的MCC值降低10倍(从0.44下降到0.045),有效地防止了MOM等形式的占用/空闲状态等隐私信息的检测攻击。
何伟[7](2014)在《光通信设备网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对网络设备的有效管理,确保整个网络的可靠运行,提高整个网络的服务质量。随着通信网络规模日益增长,网络设备种类繁多,设备复杂度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地对设备进行管理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因此,网络通信设备的网管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网络管理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网络管理模型。其中,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已经成为网络管理的标准。基于SNMP的网管模型是建立在传统的C/S体系结构上,旨在通过管理端软件和代理端软件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使网管系统功能强大、稳定可靠。另外,随着Internet的发展,Web网络管理模型成为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它使网元设备能够支持Web服务,管理人员能够在任何位置通过Internet实现对设备的管理,网络管理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同时新的Web技术的引入,如HTML5、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可使网管系统业务处理能力更强,更智能,界面更友好。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光通信设备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网管系统低功耗设计以及嵌入式网管系统图形化界面。论文首先对SNMP网络管理模型和Web网络管理模型进行了研究;其次,设计与实现了两种模式的SDH多业务光传输设备网管系统;最后对嵌入式网管图形化界面进行了研究,并实现了嵌入式网管系统。本文的选题源自“SDH多业务光传输设备网管系统的开发”和“ROADM设备网管系统开发”等项目,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SNMP网络管理模型及协议体系,根据SDH多业务光传输设备网管系统的实际需求,设计了设备网管系统代理端软件的架构,完成了代理端软件的开发,并对网管软件进行了联调测试。该网管软件具有扩展性好,功能丰富,实时性高,功耗低等特点。2.研究了Web网络管理的方案和技术标准,探讨了SNMP网管设备的Web扩展方案。同时研究了基于嵌入式Veb Server的Web网络管理实现方案,设计了系统的结构,完成了关键模块的开发。利用Web响应式页面技术实现网管系统支持多终端(PC、平板和手机等)的友好访问是本文的个创新点。3.对嵌入式网管图形化界面进行了研究,依托ROADM设备,将嵌入式图形化软件包集成到设备中,使管理端和代理都集成在设备上。用户通过设备上的图形化接口对设备直接管理操作,实现了嵌入式网管系统。本网管系统不仅满足了传统的管理需求,而且具有轻便灵活、低功耗的特点,是本文的另一个创新点。
张洋[8](2014)在《光网络设备中网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各大运营商的骨干网都采用IP层和光网络结合的承载方式,IP层负责对数据分组和转发,而光网络层负责大容量、超长距离的光通道传输。IP业务的大量出现,导致大颗粒数据业务的爆发性增长,光层网络的规模也逐渐扩大,OTN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出现了多厂家、多类型设备的复杂光网络。但各厂家设备都没有执行统一的网管标准而是采取私有协议进行网管信息的传输,不同厂商间的网管信息却难以互通,光网络也很难得到管理和维护。此时,对OTN设备网管系统的智能适配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由于数据业务量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光网络能够按需动态分配网络资源、灵活调度大颗粒业务等。基于WSS和OPM的多维度ROADM光波长交换设备能够实现对光层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波长交换的业务调度,但各模块对网络资源的管控相互独立,缺乏灵活调度机制且可扩展性较差,因此对异构资源的集中管控和全局调度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基于项目“OTN系统网管适配技术的研究”、企业合作项目“基于SDH多业务光传输设备网管的开发”及项目“基于WSS型ROADM设备的网管研究”,针对不同光网络设备的网管设计、适配技术及可编程网管架构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三方面:1.研究多厂家网管的适配技术,提出了一种OTN网管系统的智能适配方案。针对某厂家OTN设备,首先在本地网管与设备之间成功记录并解析出本地网管协议,实现上层网管命令的数据智能适配处理模块;其次参与设计特殊光收发模块,应对高速率OSC通道网管数据的记录和解析,并结合以太网封装协议,设计解析OSC中网管信息的底层封装处理模块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最终OTN网管系统智能适配的实现奠定基础。2.基于SDH技术和SNMP网管协议,设计与开发了基于SDH的智能多业务光传输系统的网元管理系统管理端,采用模块化结构和标准化接口,系统功能完备,使用Java Twaver组件进行界面设计,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实用价值和创新意义。3.研究了基于WSS型ROADM设备的网管,不仅对波长交换模块的独立嵌入式网管进行设计与开发,提高光网络的管理效率且降低光网络功耗,而且在北向网管上采用与传统SNMP模型不同的SDN开放式架构,将控制面和数据面分离,并在控制器上层提供开发接口,实现对底层的波长交换模块可编程化、智能可控化的集中管理,达到优化网络资源的目的,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
王文[9](2013)在《面向服务的网络故障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和异构化,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服务处理日常事务。一旦网络故障不能及时修复,损失可能很大甚至是灾难性的。网络管理需求与日俱增,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网络的配置、故障、性能、安全、统计等许多方面。网络故障管理作为网络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迅速发现和纠正网络故障,动态维护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这对于确保计算机网络稳定,可靠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面向服务的网络故障管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关联图与案例库的分层网络故障管理系统,它依据预先定义的一系列管理策略接收和处理被管网络对象的相关信息,完成网络故障监测、故障诊断和故障处理功能。系统中的故障监测模块设计了MIB轮询模式、Trap模式、 ICMP报文捕获模式、 Ping模式和测试服务五种方式监测网络对象状态。在进行网络故障诊断前,需要对大量的告警事件过滤,去除冗余告警,为故障诊断模块提供更精简的信息。在告警过滤模块中,针对现有的阈值偏大或偏小问题,提出了一种阈值自适应算法,该算法能够对阈值进行动态的调节,还设计了一个冗余过滤算法,对重复和振荡告警能起到显着的过滤作用。在故障诊断模块,对网络故障的成因和特点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种分层的故障管理模型,包括用户接口层、服务交互层、平台层和网络层四个层次,当某一层发现故障,故障诊断过程将在该层启动,不同层次之间还能进行信息交互。改进了基于关联图和案例库的故障诊断算法,对各层次的网络故障进行故障源的诊断。该算法能够表达“并且”、“或者”等逻辑关系,利用图的性质进行网络故障诊断,加入对案例库的支持,提高了诊断效率。为了使系统有良好跨平台性和扩展性,系统设计了SOAP通信模块,并采用了目前流行的基于Web网络管理技术,统一的管理界面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管理方式,使得网络故障管理更加方便灵活。
陆斌[10](2013)在《低功耗嵌入式网管系统和USB大容量存储设备的设计和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通信网络的分层结构中,“光网络层”指利用光网络设备对数据进行大容量、高速率传输的网络层次。在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的驱动下,通信网络需要承载的数据量正在持续增长,这促使光网络规模迅速增长,光网络的网络管理压力与日俱增,同时,光网络的能耗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提高光网络运营管理效率,降低光网络能耗,需要研发低功耗、高效率光网络管理系统。嵌入式系统因为其低功耗、高效率、配置灵活的特点已经在网络管理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为嵌入式系统的处理能力和资源相对有限,其在网络管理系统中通常仅作为代理端使用。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芯片制造工艺的不断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处理能力不断增强,甚至已经达到能与台式机媲美的地步,所以,在网络管理领域,嵌入式系统可以被赋予更多的功能。USB大容量存储(USB Mass Storage)设备具有开发周期短、使用简单方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安全产品、移动存储等领域。本论文一方面依托光网络中的ROADM(可重构光分叉复用)设备,进行了嵌入式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依托USB设备开发平台,进行了USB大容量存储设备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现有的网络管理系统架构进行分析,结合当今发展低功耗、高效率网络管理系统的趋势,提出了一套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全功能低功耗、高效率网络管理系统。其不仅可以作为传统的网络管理代理端运行,而且具有独立的网络管理功能,能够不通过管理端即可对被管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2.基于ARM平台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研究了嵌入式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其间涉及到SNMP网络管理协议、高级Linux编程技术以及多个Linux开源软件包的使用。3.对嵌入式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耗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降低功耗的方法。4.研究了具有光盘文件系统(CDFS)的虚拟USB只读光盘设备,给出了USB设备枚举过程、USB Mass Storage Bulk-Only传输过程以及虚拟光盘文件系统的具体实现,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二、网元管理系统中的嵌入式管理者/代理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元管理系统中的嵌入式管理者/代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网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光网络的发展 |
1.1.2 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的广泛使用 |
1.1.3 基于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网元管理系统的设计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总体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网元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原理分析 |
2.1 网元管理系统 |
2.2 网元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 |
2.2.1 网元管理的功能需求分析 |
2.2.2 网元管理的逻辑功能架构 |
2.3 网元管理系统的技术要点 |
2.3.1 网络协议SNMP |
2.3.2 管理信息库MIB |
2.3.3 模块化系统程序设计 |
2.3.4 装饰者模式的改进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网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网管软件的需求 |
3.2 网管软件整体架构设计 |
3.2.1 网管设备连接关系 |
3.2.2 网管界面设计 |
3.2.3 网管软件的详细功能架构设计 |
3.3 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网元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3.3.1 设备属性信息表 |
3.3.2 设备通信地址配置信息表 |
3.3.3 光纤配置信息表 |
3.3.4 告警信息表 |
3.3.5 性能统计表 |
3.3.6 设备业务配置表 |
3.3.7 安全管理 |
3.3.8 异常管理表 |
3.4 网管的各个功能模块具体设计与实现 |
3.4.1 数据库连接与操作程序 |
3.4.2 底层SNMP操作程序 |
3.4.3 发现设备模块 |
3.4.4 设备管理配置模块 |
3.4.5 性能管理 |
3.4.6 安全管理模块 |
3.4.7 故障管理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网管系统中光纤资源调度设备发现的优化方法 |
4.1 光网络中发现设备的研究现状 |
4.2 OMNet++仿真的概述 |
4.3 组播协议mDNS |
4.4 基于mDNS的自动发现设备的优化方法 |
4.4.1 基于新型INET框架的仿真实验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电力内容分发网络网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DN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网络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CDN与网络管理相关技术研究 |
2.1 CDN技术 |
2.1.1 CDN概述 |
2.1.2 CDN工作原理 |
2.1.3 CDN关键技术 |
2.2 网络管理技术 |
2.2.1 网络管理的定义 |
2.2.2 网络管理的功能 |
2.2.3 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 |
2.2.4 网络管理协议 |
2.2.5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技术 |
2.2.6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管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网管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2 网管系统开发技术和工具 |
3.3 网管系统架构设计 |
3.4 网管系统总体安全方案设计 |
3.4.1 系统应用安全 |
3.4.2 管理终端安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1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4.1.1 数据模型 |
4.1.2 用户登录流程 |
4.1.3 用户解锁流程 |
4.1.4 用户鉴权流程 |
4.1.5 系统日志管理 |
4.1.6 用户管理 |
4.2 网元管理模块设计 |
4.2.1 数据模型 |
4.2.2 网元发现时序 |
4.2.3 网元手动删除流程 |
4.2.4 内容管理 |
4.3 性能管理模块设计 |
4.3.1 性能管理与其他模块间的关系 |
4.3.2 数据模型 |
4.3.3 监视实例及缓存生成时序 |
4.3.4 性能数据实时上报时序 |
4.3.5 性能采集器上报数据流程 |
4.3.6 性能数据待处理队列处理流程 |
4.3.7 性能采集队列处理流程 |
4.3.8 性能指标告警流程 |
4.4 拓扑管理模块设计 |
4.4.1 模块间关系 |
4.4.2 数据模型 |
4.4.3 拓扑元素新增流程 |
4.4.4 拓扑元素删除流程 |
4.4.5 拓扑图实时展示时序 |
4.4.6 拓扑图展示流程 |
4.5 告警管理模块设计 |
4.5.1 模块间关系 |
4.5.2 数据模型 |
4.5.3 告警新增流程 |
4.5.4 告警清除流程 |
4.5.5 告警信息通知 |
4.5.6 告警数据上报与处理流程 |
4.6 报表管理模块设计 |
4.6.1 模块间关系 |
4.6.2 实时统计报表设计 |
4.6.3 周期性报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管系统界面设计 |
5.1 系统登录界面 |
5.2 系统主界面 |
5.3 网元管理界面 |
5.4 性能管理界面 |
5.5 告警管理界面 |
5.6 报表管理界面 |
5.7 系统管理界面 |
5.8 拓扑管理界面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基于LI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农村电网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网络通信与网络管理 |
2.1 网络通信与LTE |
2.1.1 农村电网管理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
2.1.2 农村电网管理常用通信方式及比较 |
2.2 网络管理 |
2.2.1 网络管理概念 |
2.2.2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 |
2.2.3 网络管理模型 |
2.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2.3.1 SNMP的体系结构 |
2.3.2 SNMP协议数据单元 |
2.4 DL/T645协议 |
2.4.1 协议概述 |
2.4.2 协议体系结构 |
2.5 WBM技术 |
2.5.1 WBM技术概述 |
2.5.2 WBM的基本模型 |
2.5.3 WBM的实现方法 |
2.5.4 WBM的解决方案 |
2.6 小结 |
第3章 基于LT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框架的研究 |
3.1 农村电网管理需求 |
3.1.1 管理结构上的需求 |
3.1.2 管理功能的需求 |
3.1.3 网络的通信模型 |
3.2 农村电网管理的框架研究 |
3.2.1 农村电网管理体系结构的提出 |
3.2.2 农村电力网络管理框架的设计 |
3.3 小结 |
第4章 基于LT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设计 |
4.1 开发工具及平台介绍 |
4.1.1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
4.1.2 AdventNet SNMP API (.NET Edition) |
4.2 管理端模块设计 |
4.2.1 Manager端总体结构 |
4.2.2 Manager端MIB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主站功能模块设计 |
4.5 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 |
4.5.1 嵌入式SNMP编码协议栈的设计 |
4.5.2 代理端MIB的设计 |
4.6 管理站与被管设备的通信策略 |
4.7 小结 |
第5章 基于LT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基于LTE的心跳通信功能实现 |
5.2 管理端的实现 |
5.3 嵌入式SNMP编解码协议栈的实现 |
5.4 DL/T645帧及编解码方法 |
5.5 主站管理软件的实现 |
5.5.1 系统主界面 |
5.5.2 配置管理 |
5.5.3 采集计费管理 |
5.5.4 故障管理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SNMP的OCDMA-PON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OCDMA-PON网络管理系统概述 |
2.1 OCDMA-PON系统概述 |
2.1.1 系统结构 |
2.1.2 基本原理 |
2.1.3 协议参考模型 |
2.2 OCDMA-PON网络管理系统分析 |
2.2.1 网管系统结构分析 |
2.2.2 工作原理 |
2.2.3 OLT与ONU管理控制协议的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OCDMA-PON网络管理控制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
3.1 SNMP协议分析 |
3.1.1 SNMP报文格式 |
3.1.2 管理信息结构 |
3.1.3 管理信息库 |
3.2 OMCI协议分析 |
3.2.1 OMCI传输模型 |
3.2.2 OMCI帧结构 |
3.2.3 OMCI管理实体 |
3.3 OCDMA-PON网络管理控制模块的总体框架设计 |
3.4 OCDMA-PON网络管理控制模块的分析与研究 |
3.4.1 OLT主代理各模块的分析与研究 |
3.4.2 ONU从代理各模块的分析与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OCDMA-PON网络管理平台的构建 |
4.1 OCDMA-PON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4.2 OCDMA-PON网络管理硬件平台的构建 |
4.2.1 嵌入式系统介绍 |
4.2.2 微处理器的选择 |
4.2.3 网络管理系统硬件平台的构建 |
4.3 OCDMA-PON网络管理软件平台的构建 |
4.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4.3.2 交义编译环境的建立 |
4.3.3 配置开发环境 |
4.3.4 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OCDMA-PON网络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 |
5.1 管理站与OLT信息交互的实现 |
5.1.1 NET-SNMP开发环境的建立 |
5.1.2 SNMP代理模块的软件开发 |
5.1.3 SNMP代理功能验证及移植 |
5.2 协议转换模块的软件开发 |
5.2.1 共享内存技术的介绍 |
5.2.2 共享内存的实现 |
5.3 OLT与ONU信息交互的实现 |
5.3.1 OMCI MIB的设计 |
5.3.2 OMCI帧编解码 |
5.3.3 OMCI帧处理的实现 |
5.3.4 联机测试 |
5.4 WEB管理站的设计方案 |
5.4.1 管理站的结构 |
5.4.2 数据库的设计方案 |
5.4.3 管控程序的设计方案 |
5.4.4 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成果情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致谢 |
(5)下一代网络中网络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下一代网络在外国的研究现状 |
1.2.2 下一代网络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
2.1 TMN管理体系 |
2.2 NGOSS体系结构 |
2.3 SNMP网络管理协议 |
2.3.1 SNMP研究进展 |
2.3.2 管理信息库(MIB) |
2.3.3 管理信息结构(SMI) |
2.3.4 网络管理者和网络管理代理 |
2.3.5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2.4 CMIP协议 |
2.5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下一代网络管理模式的研究 |
3.1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及对网络管理的要求 |
3.1.1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
3.1.2 网络管理的要求 |
3.2 下一代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和模式的研究 |
3.2.1 网络管理的三种体系结构 |
3.2.2 基于管理者/代理的管理模式 |
3.2.3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模式 |
3.2.4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模式 |
3.2.5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模式 |
3.2.6 综合网络管理 |
3.3 基于web的下一代网络管理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的IP城域网VLAN管理模式改造 |
4.1 现状与需求分析 |
4.2 QinQ技术 |
4.3 实施部署的思想 |
4.4 部署改造方案 |
4.4.1 改造流程 |
4.4.2 改造中遇到的问题 |
4.5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实施 |
4.5.1 网络资源管理子系统 |
4.5.2 用户档案管理子系统 |
4.5.3 VLAN资源管理子系统 |
4.5.4 业务处理预案子系统 |
4.5.5 工单调度子系统 |
4.5.6 日志管理子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研究进展 |
1.1.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研究热点 |
1.1.3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主要应用 |
1.1.4 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论文主要贡献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信息物理融合网络 |
2.2 模糊集理论 |
2.2.1 模糊集定义 |
2.2.2 模糊集表示方法 |
2.2.3 常用算子 |
2.3 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 |
2.3.1 智能电网 |
2.3.2 智能建筑 |
2.3.3 智能电表 |
2.3.4 用电签名 |
2.4 评价因子 |
2.4.1 ACC、Presison和Recall |
2.4.2 F1值 |
2.4.3 马修相关系数 |
2.5 REST风格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系结构及其互联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体系结构 |
3.3 互联技术 |
3.3.1 物联网 |
3.3.2 互联技术 |
3.4 验证系统 |
3.4.1 系统结构 |
3.4.2 数据流分析 |
3.4.3 实现与部署 |
3.4.4 测试结果 |
3.5 总结 |
第4章 安全威胁与应对机制研究 |
4.1 概述 |
4.2 安全威胁 |
4.3 安全架构 |
4.4 威胁应对 |
4.4.1 访问控制 |
4.4.2 入侵检测 |
4.4.3 认证技术 |
4.4.4 隐私保护 |
4.5 轻量级密钥管理机制研究 |
4.5.1 问题描述 |
4.5.2 模型假设 |
4.5.3 密钥空间生成 |
4.5.4 节点自配置及密钥空间通信 |
4.5.5 安全信道建立 |
4.5.6 密钥获取和发布 |
4.5.7 性能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危机态及访问控制机理研究 |
5.1 概述 |
5.2 危机态 |
5.2.1 危机态定义 |
5.2.2 危机态依赖性 |
5.2.3 危机态评价 |
5.3 AC4E模型 |
5.3.1 系统模型 |
5.3.2 设计目标 |
5.3.3 模型假设 |
5.3.4 状态估计和偏差 |
5.3.5 危机状态转移图生成 |
5.3.6 危机态分组 |
5.3.7 最佳路径求解 |
5.3.8 响应操作执行 |
5.3.9 模型特性 |
5.4 实例化验证 |
5.5 仿真实验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信誉和信任管理机理研究 |
6.1 概述 |
6.2 相关工作 |
6.3 模型 |
6.4 信誉和信任 |
6.4.1 定义 |
6.4.2 信任和信誉的关系 |
6.5 度量体系构建 |
6.5.1 信任模型描述 |
6.5.2 度量因子 |
6.5.3 信誉度量 |
6.5.4 直接、间接与本地信任 |
6.5.5 全局信任 |
6.6 模型性能验证与分析 |
6.6.1 仿真实验环境配置 |
6.6.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非入侵式占用/空闲状态监视算法 |
7.1 概述 |
7.2 数据收集和分析 |
7.2.1 收集环境部署 |
7.2.2 分析和预测 |
7.3 NIOM算法 |
7.3.1 平均功耗 |
7.3.2 标准偏差 |
7.3.3 值域功耗 |
7.3.4 NIOM算法 |
7.4 算法性能验证与分析 |
7.4.1 与真实占用/空闲状态集对比分析 |
7.4.2 与基于NILM的方法对比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隐私保护机理研究 |
8.1 概述 |
8.2 背景和动机 |
8.2.1 现有的隐私保护算法 |
8.2.2 BLH算法的问题分析 |
8.3 设计方案 |
8.4 CHPr使能热水器 |
8.4.1 部分削平 |
8.4.2 “伪”用电签名注入 |
8.4.3 基于活动模式的优化 |
8.4.4 参数调整 |
8.5 CHPr实现 |
8.6 性能评价 |
8.6.1 抗占用/空闲信息检测攻击 |
8.6.2 优化 |
8.6.3 原型系统验证 |
8.7 总结 |
第9章 结束语 |
9.1 论文工作总结 |
9.1.1 研究成果 |
9.1.2 主要创新点 |
9.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7)光通信设备网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生期间主要完成的工作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网管理论及技术 |
2.1 网络管理系统概述 |
2.1.1 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 |
2.1.2 网络管理的功能 |
2.1.3 网络管理的目标 |
2.2 SNMP网络管理框架 |
2.2.1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2.2.2 SNMP协议体系结构 |
2.2.3 管理信息结构和管理信息库 |
2.2.4 SNMP基本操作 |
2.3 Web网络管理框架 |
2.3.1 Web网络管理的实现方式 |
2.3.2 相关Web技术 |
第三章 光通信设备SNMP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SNMP网管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1 项目背景及SDH设备简介 |
3.1.2 SNMP网管系统的设计 |
3.1.3 SDH多业务光传输设备需求分析 |
3.2 SDH光传输设备网管系统代理端软件设计 |
3.2.1 代理端的系统组成 |
3.2.2 代理端软件结构 |
3.3 软硬件平台 |
3.3.1 硬件平台 |
3.3.2 软件平台 |
3.4 SDH光传输设备网管代理实现的关键技术 |
3.4.1 自定义管理信息库的设计 |
3.4.2 代理自定义扩展实现 |
3.4.3 配置模块的实现 |
3.4.4 告警模块的实现 |
3.4.5 代理的配置模块 |
3.4.6 EoS流量控制研究 |
3.5 SDH光传输设备网管系统测试 |
3.5.1 测试概要 |
3.5.2 联调测试 |
3.5.3 测试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通信设备Web网管系统的研究 |
4.1 Web网络管理模型研究 |
4.2 嵌入式Web网管系统的总体设计 |
4.2.1 系统的需求和目标 |
4.2.2 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整体架构 |
4.3 嵌入式Web网管系统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嵌入式Web服务器实现 |
4.3.2 服务器端CGI程序实现 |
4.3.3 嵌入式数据库模块实现 |
4.3.4 前端GUI及响应式页面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网管系统图形界面的研究 |
5.1 嵌入式图形界面网管系统的设计 |
5.1.1 ROADM设备简介 |
5.1.2 嵌入式网管系统结构 |
5.2 嵌入式网管系统实现 |
5.2.1 图形界面软件包MiniGUI |
5.2.2 实现方案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光网络设备中网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网络背景和现状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光网络的网络管理研究 |
2.1 光网络及其设备原理 |
2.1.1 光网络结构 |
2.1.2 光网络设备功能 |
2.1.3 OSC光监控通道 |
2.2 光网络的网络管理设计 |
2.2.1 网管需求分析 |
2.2.2 整体架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TN系统网管智能适配技术的研究 |
3.1 数据捕获和分析工具介绍 |
3.1.1 数据捕获工具Wireshark |
3.1.2 数据分析比对工具 |
3.2 网管智能适配需求和方案 |
3.2.1 适配需求 |
3.2.2 适配方案 |
3.3 本地网管命令的记录与解析 |
3.3.1 轮询类命令 |
3.3.2 执行类命令 |
3.3.3 告警类命令 |
3.4 OSC通道网管信息的记录与解析方案设计 |
3.4.1 记录方案设计与测试 |
3.4.2 解析方案及封装协议 |
3.5 网管智能适配软件的设计 |
3.5.1 适配软件需求分析 |
3.5.2 适配软件整体架构 |
3.5.3 本地网管命令的上层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DH智能多业务光传输设备网管的设计与实现 |
4.1 SDH传输系统 |
4.1.1 SDH技术原理及结构 |
4.1.2 SDH设备的网管需求 |
4.2 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管理技术 |
4.2.1 SNMP管理模型 |
4.2.2 SNMP在SDH网管系统中的应用 |
4.3 SDH智能多业务光传输设备网管系统的设计 |
4.3.1 设备原理与结构 |
4.3.2 网元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
4.3.3 网元管理系统管理端的详细设计 |
4.4 智能多业务光传输设备网管系统的实现 |
4.4.1 开发工具包Twaver Java |
4.4.2 系统拓扑管理界面的实现 |
4.4.3 系统配置管理界面的实现 |
4.4.4 系统故障管理界面的实现 |
4.4.5 系统性能管理界面的实现 |
4.4.6 用户管理及系统日志界面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SS型ROADM设备的网管研究 |
5.1 网管总体研究目标 |
5.1.1 基于WSS型ROADM设备背景 |
5.1.2 设备网管需求和目标 |
5.2 设备总体设计和网管实现方案 |
5.2.1 关键技术研究 |
5.2.2 设备模块化设计 |
5.2.3 网管整体实现方案 |
5.3 各光模块原理及其嵌入式网管设计与实现 |
5.3.1 光波长交换模块WSS |
5.3.2 光层性能监测模块OPM |
5.4 北向网管架构 |
5.4.1 SNMP管理架构 |
5.4.2 SDN控制管理架构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面向服务的网络故障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计算机网络管理概述 |
1.2.1 网络管理的发展历程 |
1.2.2 网络管理标准 |
1.2.3 典型的网络管理系统 |
1.3 网络故障管理发展状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小结 |
第二章 网络管理相关技术研究 |
2.1 网络故障管理功能 |
2.2 网络管理基本模型 |
2.2.1 管理者和代理的模型 |
2.2.2 网络管理协议 |
2.2.3 管理信息库 |
2.3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
2.3.1 集中式管理结构 |
2.3.2 分层式管理结构 |
2.3.3 分布式管理结构 |
2.4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 |
2.4.1 基于 Web 的网络管理 |
2.4.2 基于 SOAP 的通信机制 |
2.5 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服务的分层故障管理模型 |
3.1 网络服务故障成因 |
3.2 网络服务分层故障管理模型 |
3.2.1 构建分层故障管理模型原因 |
3.2.2 分层故障管理模型 |
3.3 各层故障管理建模 |
3.3.1 用户接口层 |
3.3.2 服务交互层 |
3.3.3 平台层 |
3.3.4 网络层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关联图与案例库的故障诊断算法 |
4.1 网络服务故障定位技术介绍 |
4.1.1 基于规则推理的定位技术 |
4.1.2 基于案例推理的定位技术 |
4.1.3 基于故障树的定位技术 |
4.1.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定位技术 |
4.2 关联图与案例库的故障诊断算法 |
4.2.1 算法思想 |
4.2.2 关联图生成算法 |
4.2.3 基于关联图定位算法 |
4.2.4 故障诊断案例库 |
4.2.5 基于关联图和案例库的故障诊断模型 |
4.3 算法验证 |
4.3.1 环境搭建 |
4.3.2 检验步骤 |
4.4 算法优缺点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服务的网络故障管理系统设计 |
5.1 故障管理系统部署架构 |
5.2 故障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
5.3 数据监测子系统的设计 |
5.4 告警过滤子系统的设计 |
5.4.1 阈值过滤 |
5.4.2 冗余过滤 |
5.5 故障诊断子系统的设计 |
5.5.1 故障关系管理模块 |
5.5.2 故障定位模块 |
5.6 故障处理子系统的设计 |
5.6.1 告警管理模块 |
5.6.2 故障响应模块 |
5.6.3 故障日志模块 |
5.7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低功耗嵌入式网管系统和USB大容量存储设备的设计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低功耗、高效率网络管理 |
1.1.2 USB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应用 |
1.2 研究生期间完成的工作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网络管理技术 |
2.1 网络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
2.1.1 网络设备 |
2.1.2 管理系统 |
2.1.3 管理网 |
2.2 网络管理功能和参考模型 |
2.2.1 故障管理 |
2.2.2 配置管理 |
2.2.3 计费管理 |
2.2.4 性能管理 |
2.2.5 安全管理 |
2.3 网络管理信息 |
2.3.1 管理信息库(MIB) |
2.3.2 MIB解析 |
2.4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
2.4.1 SNMP操作 |
第三章 嵌入式网络管理系统实现 |
3.1 总体设计目标与设计思想 |
3.1.1 ROADM设备简介 |
3.1.2 网管系统设计目标 |
3.1.3 网管系统设计思想 |
3.2 嵌入式网管系统架构 |
3.2.1 管理接口部件 |
3.2.2 核心代理逻辑部件 |
3.2.3 嵌入式管理智能部件 |
3.3 系统硬件设计 |
3.4 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 |
3.4.1 总体软件设计 |
3.4.2 软件开发环境和工具 |
3.4.3 软件详细设计 |
3.5 嵌入式网络管理系统性能分析 |
3.5.1 网管系统测试 |
3.5.2 功耗分析 |
第四章 USB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实现 |
4.1 USB Mass Storage设备枚举过程 |
4.1.1 USB Mass Storage设备描述符 |
4.1.2 USB标准请求和Mass Storage类特殊请求 |
4.1.3 具体的设备枚举流程 |
4.2 USB Mass Storage Bulk-Only传输 |
4.2.1 Bulk-Only传输数据流模型 |
4.2.2 SCSI命令 |
4.2.3 CDFS文件系统 |
4.3 设备固件开发及测试 |
4.3.1 开发平台和测试工具 |
4.3.2 Mass Storage设备开发 |
4.3.3 Mass Storage设备测试 |
第五章 总结 |
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网元管理系统中的嵌入式管理者/代理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纤资源调度设备网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雨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2]电力内容分发网络网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邹振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3]基于LI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李雁兵.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基于SNMP的OCDMA-PON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罗德俊.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5)
- [5]下一代网络中网络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D]. 于晓敏.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6]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 陈东. 东北大学, 2014(03)
- [7]光通信设备网管技术的研究[D]. 何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8]光网络设备中网管技术的研究[D]. 张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9]面向服务的网络故障管理技术研究[D]. 王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12)
- [10]低功耗嵌入式网管系统和USB大容量存储设备的设计和开发[D]. 陆斌.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