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廖良[1]2014年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高校青年教师是当代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的师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关系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教师教育的高度关注,社会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试图在中央文件的指导精神和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青年教师所处的时代背景,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及建设进行系统性研究,希望能够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绪论部分,探讨了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章,阐述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根据师德建设在高校教师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性以及高校青年教师所处的时代背景,指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第二章,以现有文献资料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指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主流积极向上,但部分青年教师依然存在一些师德问题,如理想信念淡化;轻教学,重科研;学术道德失范,功利化严重;为人师表意识淡薄等。究其缘由,主要在于社会转型给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带来的冲击与挑战、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和高校青年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欠缺等叁个方面的影响。第叁章,探索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路径。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通过加强教育引导、优化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环境以及青年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等路径来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

卫荣凡[2]2007年在《高校教师师德自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曾说: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人们常说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那么,师德自律就是教师灵魂中自主、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实践精神。本论文以高校教师师德自律为研究主题,对道德自律理论的梳理、分析高校教师师德及师德自律的现实境遇、论证师德自律形成的动力来源、探讨师德自律形成路径等四个不可分割而又相互内在联系的问题进行研究。关于师德自律相关理论渊源。在历史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分别先后提出和论证了“慎独”、“知行合一”、“道德内化”、“道德自律”等理论。这些道德自律相关理论,既是师德自律相关的理论渊源,又是师德自律相关的理论依据,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及师德自律面临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境遇,笔者通过对全国五省区16所高校教师问卷调查及一所高校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所获得的信息,认为高校教师师德自律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部分教师师德意识淡化、师德自律不强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重视和激发高校教师形成和做到师德自律是时代的要求。高校教师师德自律形成的动力,存在着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来源于教师主体对高等教育事业大局利益的认识,来源于教师主体对道德、自身全面发展、人格提升的需要;外在动力来源于师德规范必然性要求,以及师德的调控力量,诸如激励、监督、政策、制度、管理、环境、氛围等方面。高校教师师德自律形成的路径,是教师师心自律与师行自律的统一。师心自律,是教师自主地培养师德自律意识,实现师德规范内化,形成教师良心,树立师德荣辱观;师行自律,是教师在师心自律的导向下,自主自愿自觉地履行师德规范必然性要求,以热爱学生为前提,忠于职守为关键,行为示范为标志;而教师主体性张扬、增强责任感、加强师德修养则贯穿其全过程。高校教师能动地创造性地形成师德自律,并升华其师德自律的境界,就能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振兴中华而努力和奉献。

黄建[3]2008年在《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师德是高校教师从事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能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帮助教师处理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能通过自身的激励功能,激励广大教师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能通过自身的教育功能,促使教师以高尚人格去教育、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能通过自身对学生、对家长、对家庭成员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辐射功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高校师德水平的高低,不仅涉及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也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师德师风好坏的反映,而且还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和晴雨表。因此,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五章对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进行研究。第一章文献综述。主要列举了近年来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评价。第二章高校师德的含义及作用。高校师德就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职业活动即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属于专业道德,与其它专业道德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与中小学师德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高校师德的作用体现在叁个方面:对教育教学起调节作用,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对社会起影响作用。第叁章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高校师德建设具有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的宏观意义;具有有利于高等教育任务的实现,有利于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成才,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等方面的微观意义。第四章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原因。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制定了丰富的师德规范和师德制度,高校师德总体水平较高,多数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涌现了一批像方永刚、孟二冬那样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师德典范。但同时我国高校师德还存在在岗不敬业,治学不严谨,在业不爱生,为人不师表等问题。高校师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高校师德制度建设滞后,教师自身要求放松等。第五章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对策。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入的大背景和高等教育继续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2007年8月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以及2005年1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积极寻求可行的措施,解决当前的问题、预防新的问题的出现,提高高校师德整体水平。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二是加强领导,建立高校师德建设立体工作格局,叁是要加强自我修养,为师德建设提供“永动力”,四是要是加强理论研究,为师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张莉[4]2008年在《新时期高校师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作为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重任的高校,是先进文化形成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实现“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及民族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要肩负起如此重大的历史重任,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做保证。高校师德建设是影响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既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其影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和师德建设不和谐的现象,从而制约和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本文从新时期高校师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师德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效性的若干建议。即在总结传统师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师德建设途径,不仅需要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而且需要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原则,而且要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不仅需要领导提高对师德建设的重视,更需要全社会对教师的关心,创造有利于高校师德建设的和谐氛围。

屠火明[5]2010年在《地方大学师德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在实现大众化目标的历史性跨越中,地方大学扮演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主力军的角色。绝大多数地方大学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获得极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困难。在地方大学的改革发展中,师德建设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直接影响着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地方大学改革发展的成效。在当前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转型期,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明晰师德理论历史发展的轨迹,明确地方大学师德发展的特点和地方大学师德建设的重点,探索新形势下地方大学师德建设的新途径与新方法,提高地方大学师德建设的水平,既是高等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地方大学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对地方大学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保障性意义。师德理论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无论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都从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对师德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深沉的思考。形成了中国古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等重要思想。形成了西方国家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知识渊博;因材施教,培养能力等宝贵财富。同时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以往师德理论革命性变革和继承性发展的杰出理念。大学教师职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大学教师师德是一种特殊的专业道德,内涵着人文精神,且是大学文化的首要之意。学术道德在大学师德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相对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的发展而言,大众化阶段的地方大学呈现出规模扩大、资源紧缺,发展更为多样,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更为紧密等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使地方大学在生源质量变化、师资队伍发展现状、应用型教学与科研和地方大学教学资源条件等几个方面对地方大学教师的师德提出了不同于部属重点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要求。地方大学教师要在教学水平、应用型研究能力、人文素质、科研道德等方面加强修养,以敬业师爱为起点,以为人师表为基础,以教育创新为时代要求,以团结协作为重要内容,以精业乐业为理想境界。调研表明,地方大学教师对师德建设总体状况评价不高,但呈上升态势;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评价较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较高,对学术水平评价较低。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相联系,教师在诚信受益、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金钱观等方面呈现不同的评价水平。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外与学生交流花时随内容而变化,在专业学习与就业、人际关系与个人生活和政治问题这叁个问题上的时间是递减的。加强地方大学师德建设,需重点解决“敬业”、“师表”、“学校重视”叁大问题。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是当前地方大学改革发展的重点。加强地方大学师德建设,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地方大学师德建设的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积极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根本,以完善师德制度规范与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创新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为关键,以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为重点,以优良师德环境的营造为目的。

贾汐[6]2013年在《内涵发展视野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涵发展视野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较大变化,各类师德失范的现象不断涌现。频发的师德失范现象已衍化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很多学者也就高校师德建设展开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从已有研究看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对内涵发展视野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内涵发展”视角出发,在对高校师德建设研究现状予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涵发展视野下,创新高校师德建设途径,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符合高校内涵发展的高校师德建设途径。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1章,概括性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最后点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指出本论文的研究价值所在。第2章,对“内涵发展和高校内涵发展”和“高校教师师德和高校师德建设”等概念进行了界定,揭示了内涵发展赋予高校师德建设的的意义,指出完善师德建设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第3章,介绍了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爱国守法意识淡薄、敬业爱生精神淡漠、教书育人观念淡化、科学研究学术不端、服务社会意识不强、为人师表形象欠佳等六个方面做了详尽的分析,并总结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即政策导向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管理因素、教师自身因素等。第4章,是本文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内涵发展视野下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种种建议,主要从树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发展理念,完善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政策规范、构建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管理机制、营造质量效益型的’高校师德建设环境氛围、注重高校教师自身主动加强师德修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许爱林[7]2016年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师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之师者十分重视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即“道”的传承和维护,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当前我国的师德建设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师德建设缺乏价值共识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鉴于此,在当代中国,师德建设迫切需要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立德树人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价值支撑,而师德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当前我国的师德建设现状出发,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最后尝试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师德建设的原则和对策,以期更好地为当前师德建设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指引。

肖志勇[8]2013年在《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师德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与人民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作为劳动者与其劳动对象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职业劳动与其自身人格塑造的关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80后”青年教师(35岁以下)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新时期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其次,选取不同层次的五所高校的青年教师、管理者和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总体良好,但存在思想政治观念有所偏差、为人师表意识有所弱化、敬业爱生精神有所不足、教书育人意识有所淡薄、严谨治学态度有所缺失、服务社会意识有所缺乏等问题;随后,从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政策因素、高校管理因素、教师自身原因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从提高思想认识、创设良好环境、建立长效机制和加强自我修养四个方面提出加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和高校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更需要高校青年教师在师德建设中能够实现内在自觉,即以外在规范和内在自觉的统一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整体水平的提高。

岳俊冰, 杨焱荔[9]2018年在《我国师德研究热点分析——基于CSSCI(2007-2017年)数据》文中研究表明以中国知网中的298篇CSSCI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VOSviewer科学计量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发现我国关于师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德的理论研究、师德建设研究、师德评估研究以及师德培训研究四个方面。通过经典文献梳理,将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剖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师德未来研究方向。

张梦婷[10]2016年在《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校,教师履行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职责。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的影响。认真总结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经验,全面分析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寻师德建设应对之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全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厘清高校教师师德概念,分析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五个方面的重要性:一是促进高校教师全面发展和建设高素质化队伍的基本要求;二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和实现高等学校育人目标的迫切需要;叁是协调师生关系和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四是完善教师正确感知和培育践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求;五是净化教育行业风气和实现社会文明的进步的重要保证。第二部分,首先通过对武汉市的部分高等学府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高校教师师德的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念偏离,诲人不倦的师爱情感淡漠,科研学术的腐败现象滋生,为人师表的师德形象欠佳等问题;其次剖析高校教师师德中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经济全球化对高校教育的强烈冲击,社会理想化要求与教师个人追求的矛盾,高校教师管理与制度的缺陷,思想道德教育的缺乏以及部分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放松。第叁部分,论文从重视高校教师师德工作;创新高校教师师德教育;营造高校教师重德养德好氛围以及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有效机制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解决当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具体对策,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建设研究[D]. 廖良.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 高校教师师德自律研究[D]. 卫荣凡. 厦门大学. 2007

[3].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 黄建. 西南大学. 2008

[4]. 新时期高校师德研究[D]. 张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5]. 地方大学师德建设研究[D]. 屠火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10

[6]. 内涵发展视野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 贾汐. 西南石油大学. 2013

[7].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师德建设研究[D]. 许爱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8].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D]. 肖志勇.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9]. 我国师德研究热点分析——基于CSSCI(2007-2017年)数据[J]. 岳俊冰, 杨焱荔. 教育导刊. 2018

[10].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梦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