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亚莉蔡雪敏(新疆阜康市人民医院新疆阜康8315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3-046-02
【摘要】目的探讨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在正常分娩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有效性。方法抽取200例妊娠37-42周准备顺产的初产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由专人实施心理护理,对照组则按分娩常规进行基本知识的宣教,不过多干预,顺其自然。结果给予心理干预的100例产妇中,81例顺利经阴道分娩,未进行心理干预的100例产妇,只有56例顺利经阴道分娩。结论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大大增强了产妇顺产分娩的信心,有效降低了剖宫产率,提高了阴道分娩率。
【关键词】产妇心理护理分娩
产妇分娩虽说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分娩顺利与否,除与产力、产道、胎儿因素有关外,还与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我科长期以来,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适时分娩前的心理护理,减轻了产妇的思想压力,提高了顺产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抽取我院产科2010年1月至12月分娩的200例初产妇,年龄20~34岁,孕周37~42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无产科及内科并发症,已进入临产,经产科专科检查,骨盆测量辅助B超检查羊水,胎儿双顶经,估处胎儿体重,可经阴道分娩者,随即将产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由专人实施心理护理,对照组则按分娩常规进行简单基本常识宣教,不过多干预,顺其自然。
1.2方法产妇临产后进入产房至分娩结束,由经验丰富并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富有爱心的助产士负责实施心理护理及分娩指导,为产妇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环境,充分尊重产妇的人格和隐私权,通过深入的交谈,了解产妇对分娩的认识程度,随时分析产妇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地给予心理疏导,耐心向产妇讲解分娩知识,解答产妇提出的各种问题,使产妇建立安全感,树立信心顺利分娩。
2心理护理
2.1第一产程心理护理第一产程约需11~12小时,历时较长,产妇痛苦,且体力消耗大,产妇容易放弃自然分娩选择剖宫产,因此第一产程的心理因素对整个产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助产人员应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对吵闹不安者要更加热情、细心、耐心的照顾与安慰,教会产妇必要的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帮助产妇按摩腰腹部,以减轻疼痛转移注意力,使其情绪稳定。开展家庭式产房,临盆后允许丈夫、家人一同随产妇进入产房陪伴分娩,使产妇感到安全,积极配合,为顺利进入第二产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2第二产程心理护理第二产程约需1-2小时,历时短,但宫缩持续时间长,间隔时间短,频繁的宫缩给产妇带来了疼痛和不适,此时,助产人员应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情况,要更加体贴,关心产妇,忙而不乱,让产妇有安全的感觉。宫缩时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间歇时,嘱产妇全身放松,安静休息,保存体力,帮助产妇擦汗,喂水,更换产垫,使产妇感到温暖,或使用胎心监护仪,让产妇听到胎心音的跳动声,以分散注意力,增强分娩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助产士,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2.3第三产程心理护理第三产程约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胎儿娩出后,护理人员将新生儿放在母亲胸前进行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建立母子感情,通过吸吮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过多,当知道自己所生孩子无论理想与否,均可引起情绪激动,表现为沮丧或兴奋,这两种情况可直接通过大脑皮层,影响其对子宫收缩的调节而导致宫缩乏力大出血,此时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安慰,嘱其不要过分激动,并给予表扬和赞扬母亲的伟大,使其心理上得到安慰,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产后出血。如新生儿有异常情况,应避开产妇处理,以免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做好解释工作,讲解产妇分娩后在产房观察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理解和支持,使产妇安全度过分娩期。
3结果
观察组顺产81例,剖宫产19例,均由胎儿宫内窘迫、持续性枕横位、中骨盆狭窄等原因行剖宫产术,观察组81例顺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产后随访患者满意度达98%。对照组顺产56例,剖宫产44例,16例因产科因素行剖宫产术,28例均由心理过度紧张、恐惧、焦虑,对疼痛耐受性差,哭闹,最终导致产程延长,宫缩乏力而行剖宫产术。对照组其中因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2例,产后随访患者满意度为80%。
4讨论
妊娠及分娩是妇女生产中的重要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系列心理变化,产前的疼痛,过度的恐惧和害怕可导致一些生理病理的变化。护理人员在分娩过程中,对产妇不同阶段实施心理护理,可减轻产妇的疼痛,加速产程的进展,缩短总产程的时间,降低了剖宫产率,提高了阴道分娩率,减少了产后出血,使产妇精神状态良好,顺利度过分娩期,减少围生期母儿病率等,从而保障了母婴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72.
[2]岳亚飞.妇产科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