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利率政策改革亮点

利率市场化——利率政策改革亮点

一、利率市场化——利率政策改革的亮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茹[1](2021)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农商银行为例》文中提出

梁艺馨[2](2021)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JS银行绩效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邹昌波[3](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王永仓[4](2021)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经济是当前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数字金融以先进的底层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用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为实现普惠金融发展和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新的途径。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创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三农”领域的热点议题,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年放缓,农村居民外出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传统农村金融面临可持续性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乏力,需要寻求新的动力以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然而,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可能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新机会。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数字金融时代。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等优势,降低了信贷服务对财务报表、信贷记录、抵押担保等传统信贷技术的依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激励创新创业、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等途径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环境,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更多的机会。数字金融有望通过金融组织与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长期面临的低收益、高成本、效率与安全难以兼顾等瓶颈问题,可以惠及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大量农村居民,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金融约束,获得便利低成本的支付、投资理财、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并改善他们的消费行为,促进他们的创业、投资、经营及就业活动,提高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长。鉴于此,本文以数字金融为切入视角,着重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本文遵循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基于中国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依据。具体地,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及结构变化、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了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并运用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综合采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法、中介效应模型、门槛估计法、面板半参数估计、空间计量、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Iv-probit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结论提出发展数字金融以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归结如下:第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差距日趋缩小,但是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依然存在问题,带来了新的风险并产生新的金融排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收入结构表现出显着的时空差异,各省农民收入差距日渐缩小,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分块集聚的特征;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具有普遍的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加速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各类数字金融业务的应用与普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发展差距日渐缩小,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明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着增强。但是数字金融发展本身及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部分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非因为数字金融而化解,有些问题在数字金融领域反而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风险,并产生了新的金融排斥。中国数字金融在短期内将会强化监管,长期将会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并重,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形态已经高度货币化,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工资性收入超越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来源,转移性收入成为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财产性收入水平依然较低。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特征,近年来农民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正在放缓。各省份农民收入增长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农民收入较高的省份、农民收入较低的省份存在分块集聚的特征。伴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各维度、数字金融的各项业务与农民收入具有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具有正相关性,且表现出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存在非线性特征。第二,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各项收入增长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处于不同收入分位数的群体均能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较多,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的增收效应存在显着的差异。首先,无论是数字金融总指数还是各维度指数都与农民收入增长显着正相关,并具有显着的滞后效应。采用过度识别的工具变量GMM和LIML方法对内生性进行控制的估计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支付、信贷、保险等各类数字金融业务均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次,数字金融对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均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再次,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其中数字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增收效应最强。最后,各收入分位数上的人群均能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更多。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体现出包容性特征。第三,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基于自身非线性特征,并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水平越过相应的门槛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当前所有省份的数字金融发展均跨越了第二个门槛值。其次,总体上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明显,但其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覆盖广度存在双重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农民增收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覆盖广度与农村人力资本的交互耦合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使用深度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存在单一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门槛值,增收效应有所减弱。在样本期内大部分省份的人力资本仍然处在数字化程度增收效应较大的阈值范围内。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数字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数字金融各维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具体来看,覆盖广度不仅有利于本省的农民收入增长,还能提高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使用深度有利于提高本省农民收入增长,但对邻接省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对本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着,但是对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四,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增长,并主要通过城市化进程进而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在控制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本身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渠道。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除了通过中介变量传导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而稳健的正面影响。进一步考虑到各省份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在初始互联网普及率、居民高等教育比例相对较低省份,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在初始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私营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可以通过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城市化途径来实现,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城市化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除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最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存在区域差异。第五,数字金融促进家庭创业,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数字金融使用通过促进农户家庭创业活动,提高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农户增收,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此外,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影响更为显着。首先。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具体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降低了农户的农业收入,提高了非农收入,即数字金融促进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收入结构;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提高对所有农户的家庭增收均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总体上,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随分位点的上升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增强的特征,对非贫困农户、东部地区的农户以及低社会资本和低金融知识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更强,对贫困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较弱。其次,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和提高非农就业水平,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从创业活动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尤其是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概率,并改善非创业家庭的创业意向;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其创业活动具有溢出效应,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则不显着。从创业绩效来看,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提高项目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数字金融还能改善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使用和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非创业农户的非农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相较已有研究,本文创新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验证,现有研究通常从某一个方面的来展开。宏观层面,从赋能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数字金融通过经济增长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逐步检验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吸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微观层面从支持农户家庭创业的视角讨论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创业活动,尤其是机会型创业,并提升了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家庭增收。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经济对自雇型就业和受雇型就业的影响,但是很少从微观的角度考察,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创业家庭和非创业家庭就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影响力度更大。即是说,数字金融更有利于增加受雇型劳动者的非农就业机会。(2)研究内容方面。没有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能否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得好处,这一点很少有文献进行考察。本文从社区层面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不使用数字金融家庭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收入、家庭创业及非农就业均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关于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目前关注的文献也较少。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促进了非贫困户的家庭增收,但是对贫困家庭的增收效应不显着。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金融对非农收入的影响,但是对农业收入的关注比较少。本文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提高了农户家庭非农业收入,减少了农业收入。(3)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面板门槛模型、二次项面板模型及面板半参数模型结合起来以研究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将面板门槛模型与交互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起来研究数字金融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在研究数字金融农户增收效应时使用了OLS、2SLS及PSM方法。现有研究在处理同类问题时通常只考虑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本文尽可能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蔡婷[5](2021)在《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日益加剧和高净值人群规模的持续扩大,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客户资产层级金字塔尖的客群——私人银行客户。作为国有五大行之一的J银行,也开始积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即开始向资产管理规模大于等于600万元人民币的客户群体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仍然面临产品同质化、服务渠道有限,客户经理专业程度不足等营销问题,因此,研究并优化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在对私人银行业务及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分析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及营销现状,通过问卷发放、回收及分析,找出J银行甘肃省分行目前私人银行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的宏观、微观环境,运用SWOT模型分析其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再次,立足J银行甘肃省分行业务实际,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服务过程七个维度提出具体的营销策略优化建议。最后,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技术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保障措施,为优化后的营销策略实施创造了条件。私人银行业务已渐成各大商业银行角逐的主要阵地,优化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提升J银行甘肃省分行服务高净值客户的能力和水平,还可以为其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市场占有率,赢得品牌效应,取得发展先机。

曾改战[6](2021)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NY银行盈利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匡骊安[7](2020)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代国际金融大环境中利率市场化已成为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标志,在全新市场利率机制系统内,金融组织存贷利率主要将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作为前提,将货币市场利率作为中介,按照市场供需情况确定。国内紧跟全球金融行业的改革潮流,率先制定利率市场化方案、央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及LPR形成制度改革计划。在减少实体经济融资费用且彰显实际效果的时候,也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对商业银行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带来不小的冲击。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金融分析理论,重点介绍利率市场化的详细概念及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作为我国华东地区城市商业银行代表之一齐鲁银行,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历程分析齐鲁银行运营过程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本作者的建议。通过选取近十年的公司年报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论证利率市场化影响了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哪些具体衡量指标。本文主要从总资产收益率ROA、非利息收入能力NIIR、存贷比LDR、消费物价指数CPI等经济指标进行盈利模式影响的相关性分析。通过上述模型的研究详细阐述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系数的大小,而后利用SPSS24.0工具对上述指标进行准确性校验及指标相关性校验,针对本文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提出作者的几条建议:发展中间业务、优化信贷结构、找准市场定位、建立有效风险防控机制、合理发展资产规模保持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稳健增长。

赵凤英[8](2020)在《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F银行山东省分行是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F银行在山东省设立的分支机构,成立于1995年5月,辖17个二级分行、107个县级支行,在岗正式员工3,100余人,致力于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2019年,F银行山东省分行累计发放贷款943亿元,年末各类贷款余额3,136亿元,各类贷款、债券投资和基金投资余额共3,700亿元,全年存款日均余额979亿元。本文以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对该行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首先,本文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行业竞争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经营规模、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状况、营销现状、定价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科技水平等各方面,分析了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的内部环境,并对其市场营销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剖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 F银行山东省分行市场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方面的营销战略分析选择,以及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以及理论演进后增加的政治权力策略、公共关系的营销策略选择。再次,本文论述了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实施上述营销策略所需要的组织结构保障、人力资源保障、财务资源保障、风险控制保障、信息技术保障等,以保证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能够顺利实施。通过研究,本文建议F银行山东省分行坚持政策性银行属性,执行国家政策与市场化运作相统一;以现代营销理论为指导,加强市场营销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三农”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要通过多方位改革促进营销工作改善。本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创新点。一是研究角度的创新,目前关于银行营销策略的研究主要在商业银行领域,本文以政策性银行信贷业务为研究主体,根据现代营销理论观点,分析政策性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改进自身的营销策略,提出适用于政策性银行的观点。二是营销策略独特性创新,政策性银行因其特殊的政策属性,其市场营销在具体营销策略的制定过程中,有别于商业银行,更加注重维护公共关系、营造良好社会声誉,妥善处理政策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策性和市场化的双重优势。

钱澄[9](2020)在《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中介效应》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步入小康,种种事实表明以市场化为重点的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债务融资由于具备筹资速度快、资本成本低、不稀释股权等优势,愈发受到企业的青睐。而债务融资成本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筹资的难易程度,更直接关乎整个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与经济的良性发展。目前,学术界关于债务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多数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探究企业内部因素对融资成本的影响,鲜有文献阐述宏观经济市场是如何影响企业的债务融资活动。此外,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环境污染、食药安全等社会热点事件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话题频频推上风口浪尖,普遍来说,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拥有良好的信誉,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认可。综上,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对债务融资成本有没有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否有利于融资活动?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理清宏观市场与企业融资活动之间的联系,还能加深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窘境。本文首先以有效市场假说、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信号传递理论等为前提,从理论上论述了市场化程度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并试图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的中介效应来阐述其作用机理。随后,在国内外学术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度探究三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并作出研究假设。最后,以2014年至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与市场化程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企业承担并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越好;(3)在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的过程中,社会责任表现作为中介变量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一方面为推行市场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以及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方向。

王攀峰[10](2020)在《中国银行B县支行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定价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市场利率管理体系。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此也带来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业务创新、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挑战。尤其是2012年开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由无声变有声,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不仅影响其收入结构,还在客户结构、客户资产结构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营销阵地,所以分析其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应对策略改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选取中国银行B县支行为案例,研究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在学习战略成本控制理论、迈克尔·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基本理论、差异化战略基本理论、4Ps营销理论基础上,通过了解中国银行B县支行的基本情况,查阅相关数据分析中国银行B县支行外部经济环境、竞争环境以及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B县支行产生的影响。深入分析中国银行B县支行经营竞争与B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金融同业竞争、客户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接着对中国银行B县支行目前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找出需改进之处。最后从控制战略成本、差异化应对策略、聚焦策略、拓展分销渠道、加强政策落实传导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直接用于指导中国银行B县支行日常经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市场竞争,提高市场份额。县域经济各有特色,本文期望以中国银行B县支行为例,得出的应对策略改进建议可以为其他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应对策略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其他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可参考中国银行B县支行应对策略的改进,根据自身特色业务及区域特色经济进行应对策略的改进,跟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更加积极的服务于当地经济,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

二、利率市场化——利率政策改革的亮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率市场化——利率政策改革的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3)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本文不足之处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2.4 金融发展理论
        2.4.1 金融发展理论
        2.4.2 金融深化理论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2.5.1 金融创新理论
        2.5.2 金融风险理论
    2.6 金融监管理论
    2.7 本章小结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4.3.1 指标选择
        4.3.2 样本与数据
        4.3.3 测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择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5.3.1 模型检验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6.1.1 基本假设
        6.1.2 博弈过程
        6.1.3 融资市场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6.2 研究假说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6.3.1 模型设定
        6.3.2 变量选择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模型检验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7.2 研究假说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7.3.1 模型设定
        7.3.2 变量选择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模型检验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8.1.1 基本模型
        8.1.2 参数校准
        8.1.3 传导机制分析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8.2.1 基本模型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8.3.1 实证模型设定
        8.3.2 变量选择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8.4.1 模型检验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监管制度
        9.2.2 完善资本监管
        9.2.3 减少监管套利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与评述
        1.3.1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1.3.2 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3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模式及政策措施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框架与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与局限
        1.6.1 研究的创新
        1.6.2 存在的局限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金融中介理论
        2.1.1 交易成本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论理论
        2.1.3 风险管理理论
        2.1.4 简要评述
    2.2 金融发展理论
        2.2.1 金融结构理论
        2.2.2 金融深化理论
        2.2.3 金融功能理论
        2.2.4 普惠金融理论
        2.2.5 简要评述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2.3.2 内生增长理论
        2.3.3 包容性增长理论
        2.3.4 简要评述
    2.4 网络经济理论
        2.4.1 网络商品理论
        2.4.2 双边市场理论
        2.4.3 长尾理论
        2.4.4 简要评述
第3章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说
    3.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3.1.1 数字金融
        3.1.2 农民收入增长
    3.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机理
        3.2.1 农户创业
        3.2.2 经济增长
    3.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作用机理
    3.4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与空间溢出机理
        3.4.1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理
        3.4.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作用机理
        3.4.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4.1 数字金融的业务形态
        4.1.1 网络支付
        4.1.2 网络融资
        4.1.3 财富管理
        4.1.4 网络保险
        4.1.5 互联网征信
    4.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
        4.2.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脉络
        4.2.2 中国数字金融指标体系
        4.2.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评价
    4.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及趋势
        4.3.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
        4.3.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4.4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
        4.4.1 超常规增长阶段(1978-1984 年)
        4.4.2 波动低速增长阶段(1985-2003 年)
        4.4.3 高速增长阶段(2004-2012 年)
        4.4.4 新常态增长阶段(2013-2019 年)
    4.5 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变化
        4.5.1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4.5.2 结构变动的收入增长贡献
        4.5.3 农民收入的形态结构分析
    4.6 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
        4.6.1 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时期差异
        4.6.2 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异系数分析
        4.6.3 四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增长差异
        4.6.4 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
    4.7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分析
        4.7.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7.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4.7.3 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总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估计策略
        5.2.1 模型构建
        5.2.2 变量选取
        5.2.3 估计策略
    5.3 计量结果分析
        5.3.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5.3.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
        5.3.3 区域差异分析
        5.3.4 分位数回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
        6.2.1 模型与变量
        6.2.2 数字金融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2.3 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6.3.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3.3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经济增长渠道
    7.1 引言
    7.2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统计分析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择
        7.2.3 统计分析
    7.3 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7.3.1 基于总体样本的计量分析
        7.3.2 基于细分样本的计量分析
    7.4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
        7.4.1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
        7.4.2 拓展性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农户创业渠道
    8.1 引言
    8.2 模型、变量与数据
        8.2.1 模型设定
        8.2.2 变量选择
        8.2.3 数据来源
        8.2.4 描述性统计
    8.3 数字金融与农户家庭增收
        8.3.1 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家庭增收
        8.3.2 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的溢出效应
        8.3.3 农户家庭异质性分析
    8.4 作用机制分析
        8.4.1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活动
        8.4.2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绩效
        8.4.3 拓展性讨论:数字金融与农户非农就业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推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
        9.2.2 加快数字金融发展
        9.2.3 完善数字金融监管
        9.2.4 加强消费权益保护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市场营销理论与7P营销策略
        2.1.2 PEST分析法
        2.1.3 五力模型
        2.1.4 SWOT分析法
        2.1.5 STP理论
    2.2 相关文献述评
        2.2.1 私人银行业务概念界定的相关理论
        2.2.2 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相关理论
        2.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3.1 J银行甘肃省分行概况
        3.1.1 J银行概况
        3.1.2 J银行甘肃省分行概况
    3.2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3.3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问卷调查
        3.3.1 问卷信度分析
        3.3.2 问卷效度分析
        3.3.3 客群特征分析
        3.3.4 问卷反映的营销问题分析
    3.4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3.4.1 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
        3.4.2 专属产品数量较少
        3.4.3 客户经理专业性不高
        3.4.4 服务渠道匮乏
        3.4.5 增值服务稀缺
第四章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4.1 政治环境
        4.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1.2 利率市场化
        4.1.3 资管新规
        4.1.4 分业监管
    4.2 经济环境
        4.2.1 纵向经济环境分析
        4.2.2 横向经济环境分析
        4.2.3 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
    4.3 社会文化环境
        4.3.1 消费习俗影响商业银行产品策略
        4.3.2 民族环境影响商业银行营销策略
    4.4 技术环境
第五章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营销微观及行业环境分析
    5.1 五力模型分析
        5.1.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5.1.2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5.1.3 新进入者的威胁
        5.1.4 替代品的威胁
        5.1.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5.2 SWOT分析
        5.2.1 优势
        5.2.2 劣势
        5.2.3 机会
        5.2.4 威胁
第六章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6.1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STP营销战略分析
        6.1.1 客户细分
        6.1.2 市场选择
        6.1.3 市场定位
    6.2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策略优化
        6.2.1 打破同质化突出私银产品特色
        6.2.2 打破单一化重视产品交叉销售
        6.2.3 打破僵硬化重视私银产品开发
    6.3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定价策略优化
        6.3.1 定价方法选择
        6.3.2 具体定价策略
    6.4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渠道策略优化
        6.4.1 积极优化组织结构
        6.4.2 积极强化既有渠道推广
        6.4.3 积极推动新渠道开发
    6.5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促销策略优化
        6.5.1 广告宣传策略优化
        6.5.2 贴金券策略优化
        6.5.3 专属服务策略优化
    6.6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人员策略优化
        6.6.1 构建私人银行业务专职团队
        6.6.2 优化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考核
    6.7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有形展示策略优化
        6.7.1 优化厅堂服务环境
        6.7.2 规范营销人员行为
        6.7.3 用好场景营销手段
    6.8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过程策略优化
        6.8.1 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
        6.8.2 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
        6.8.3 建立服务流程管理长效机制
第七章 保障措施
    7.1 制度保障
        7.1.1 建立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专项制度库
        7.1.2 推进私银团队薪酬制度改革
        7.1.3 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制度
    7.2 组织保障
        7.2.1 优化岗位设置
        7.2.2 明确岗位职责
        7.2.3 推动职责转变
    7.3 技术保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7)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
        2.1.2 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
        2.1.3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概念界定
        2.1.4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影响因素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文献小结
第3章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以齐鲁银行为例
    3.1 齐鲁银行发展现状
        3.1.1 齐鲁银行基本情况简介
        3.1.2 齐鲁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3.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指标的变化
    3.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传导机制
    3.4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3.4.1 盈利模式单一,受市场行情影响大
        3.4.2 单一收入来源,盈利模式缺乏稳定性
        3.4.3 金融创新发展加剧,传统业务不可持续
第4章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变量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利率市场化对齐鲁银行盈利模式影响的实证设计
        4.2.1 解释变量的统计描述性分析
        4.2.2 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 变量筛选与回归分析
        4.2.4 模型的可信度分析
    4.3 实证分析结论
        4.3.1 资本充足率CAR与银行盈利模式呈正相关
        4.3.2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与银行盈利模式呈正相关
        4.3.3 非利息收入能力与银行盈利模式呈正相关
        4.3.4 存贷比与银行盈利模式呈负相关
        4.3.5 消费物价指数与银行盈利呈负相关
第5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发展中间业务,创新多元化的经营
        5.2.2 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
        5.2.3 找准区域化的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
        5.2.4 建立高效风险控制机制,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5.2.5 合理发展资产规模,保持盈利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概况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概述
    2.1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方法概述
        2.1.1 PEST分析模型
        2.1.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1.3 SWOT分析模型
    2.2 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理论概述
        2.2.1 STP理论
        2.2.2 营销策略组合理论
第3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环境及SWOT分析
    3.1 F银行山东省分行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行业竞争分析
    3.2 F银行山东省分行内部环境分析
        3.2.1 主要发展历程
        3.2.2 现阶段经营规模
        3.2.3 组织结构分析
        3.2.4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3.2.5 营销情况分析
        3.2.6 定价能力分析
        3.2.7 产品创新能力分析
        3.2.8 科技水平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第4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战略分析选择
    4.1 市场细分
    4.2 目标市场选择
        4.2.1 各细分市场的特点和需求
        4.2.2 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目标市场
    4.3 市场定位
        4.3.1 做贯彻国家政策的银行
        4.3.2 做服务区域发展的银行
        4.3.3 做业务领域广泛的银行
        4.3.4 做信贷产品多样化的银行
第5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方案
    5.1 产品策略
        5.1.1 品牌策略
        5.1.2 产品组合策略
        5.1.3 新产品策略
        5.1.4 产品服务策略
    5.2 定价策略
        5.2.1 成本加成定价
        5.2.2 目标利润定价
        5.2.3 市场竞争定价
        5.2.4 客户综合定价
        5.2.5 差异化定价
    5.3 渠道策略
        5.3.1 传统营销渠道
        5.3.2 网络渠道
        5.3.3 同业合作渠道
    5.4 促销策略
        5.4.1 人员推销
        5.4.2 广告促销
        5.4.3 新媒体促销
        5.4.4 活动推销
    5.5 政治权力策略
        5.5.1 融入地方政府战略发展
        5.5.2 加强政府及监管机构联系
        5.5.3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5.6 公共关系策略
        5.6.1 注重媒体宣传
        5.6.2 加强政策研究力度
        5.6.3 加强人员交流
第6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实施配套保障
    6.1 组织结构保障
    6.2 人力资源保障
        6.2.1 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6.2.2 完善激励机制
    6.3 财务资源保障
        6.3.1 保障营销费用
        6.3.2 提升经营效益
        6.3.3 实现集中运营
    6.4 风险控制保障
        6.4.1 强化风险防控意识
        6.4.2 评估新产品风险
        6.4.3 完善应急机制
    6.5 信息技术保障
        6.5.1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6.5.2 实现“大数据”管理
        6.5.3 建立科技人才队伍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执行政策与市场化运作相统一
        7.1.2 应用现代化营销理论指导营销工作
        7.1.3 多方位改革促进营销工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市场化程度
        2.1.2 企业社会责任
        2.1.3 债务融资成本
    2.2 市场化程度文献综述
        2.2.1 地区市场化
        2.2.2 利率市场化
    2.3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2.3.1 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
        2.3.2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
    2.4 债务融资成本文献综述
        2.4.1 宏观视角与债务融资成本
        2.4.2 微观视角与债务融资成本
    2.5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3.1 理论分析框架
        3.1.1 基于市场有效性视角
        3.1.2 基于信息披露视角
        3.1.3 基于委托代理视角
        3.1.4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3.1.5 基于融资方式选择视角
    3.2 中介效应机理分析
    3.3 研究假设
        3.3.1 市场化程度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3.3.2 市场化程度与企业社会责任
        3.3.3 市场化程度、企业社会责任与债务融资成本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择
        4.1.2 变量定义
        4.1.3 模型设计
    4.2 实证结果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多重共线性分析
        4.2.3 回归结果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5.2.2 对商业银行的建议
        5.2.3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中国银行B县支行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研究
        1.2.2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研究
        1.2.3 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影响的研究
        1.2.4 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消极影响的研究
        1.2.5 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措施的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本文理论基础
    2.1 战略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2.2 迈克尔·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基本理论
    2.3 差异化战略基本理论
    2.4 4PS营销理论
3 中国银行B县支行内外部基本情况分析
    3.1 中国银行B县支行基本情况
    3.2 中国银行B县支行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3.3 中国银行B县支行竞争环境分析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3.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3.5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3.4 中国银行B县支行经营情况分析
    3.5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B县支行的影响
        3.5.1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B县支行的积极影响
        3.5.2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B县支行的消极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银行B县支行经营策略现状分析
    4.1 差异化策略的运用现状
        4.1.1 产品差异化运用现状
        4.1.2 服务差异化运用现状
        4.1.3 人事差异化运用现状
        4.1.4 形象差异化运用现状
    4.2 4Ps营销策略的运用现状
    4.3 中国银行B县支行经营策略的不足之处
5 中国银行B县支行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改进措施
    5.1 严格控制经营成本
    5.2 扎实推进差异化战略
    5.3 精准实施聚焦策略
    5.4 积极拓展分销渠道
    5.5 确保政策传导落实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利率市场化——利率政策改革的亮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农商银行为例[D]. 张亚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利率市场化背景下JS银行绩效提升策略研究[D]. 梁艺馨.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3]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4]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D]. 王永仓. 西南大学, 2021(01)
  • [5]J银行甘肃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蔡婷. 兰州大学, 2021(02)
  • [6]利率市场化背景下NY银行盈利战略转型研究[D]. 曾改战.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7]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齐鲁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D]. 匡骊安. 山东大学, 2020(04)
  • [8]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赵凤英. 山东大学, 2020(05)
  • [9]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中介效应[D]. 钱澄.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中国银行B县支行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研究[D]. 王攀峰.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利率市场化——利率政策改革亮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