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之诗论文_王盼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学人之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学人,诗人,诗歌,诗史,经学,中古,文学史。

学人之诗论文文献综述

王盼盼[1](2017)在《从“诗人之诗”到“学人之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界,王国维诗歌有着明显转型痕迹,即由“诗人之诗”到“学人之诗”的转型,在论述过程中,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的内涵,并将两种诗歌类型与王国维语境中的“诗人之诗”与“政治家”之诗作对比,得出王国维诗歌转型的具体表现,即内容方面从“忧生”到“忧世”,并认为王国维身份由“新民”到“遗民”的转型,是造成其诗歌内容转变的直接原因,“忧生”是对个体的关注,“忧世”则是对国家以及集体的关注,选其前期的欧西哲理诗与后期唱和诗,将其归纳为“人间”独白与公共“唱和”,从而形成鲜明对比,以见“生”与“世”的不同;“忧生”是对人生的迷惘,“忧世”是对政治的忧伤,选取前期的“歧路”意象与后期的“游仙”之诗作鲜明对比,突出其“忧”之不同;转型还体现在诗歌表达方面,即以“情思”表达情感到以“学识”表达志向的转变,这转变是受其学术由“新学”到“经史”之学转向极为深刻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由“悲情”色彩到“史”之精神的转变以及从有情“人间”到“学术之诗”的转变,清晰地看出由“主观情感”到“冷静理智”的变化过程。一方面,王国维诗歌转型受到近代文化转型大背景的影响,“诗人之诗”的诗歌探索之路是对文化危机的应对之策,而清亡之后,近代危机加深,王国维又趋向于保守,从向西方学习转而回归传统诗学内部,与思想界的“离异”与“回归”相似,其诗歌创作也有着对传统诗歌的“离异”与“回归”现象;另一方面,回归传统诗学领域也正表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保守派有着根深蒂固的恋旧情结,而这正是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从“诗人之诗”到“学人之诗”的转变是古典诗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人之诗”以独特的“载道”与“经世”功能赢得遗民的青睐,而在现代境遇中,“学人之诗”则与时俱进,承载了现代品质,发展成为新派的“学人之诗”,承载着独立的学术品质与为学术而学术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文化承载的最佳载体,因而“学人之诗”是古典诗学的救赎之路。(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唐一方[2](2016)在《论“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以清末民初的诗学与诗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禾至清,"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提法频频出现,且人言言殊,前人对它们的解说也住住囿于单个论者的观点,繁琐而欠清晰。本文将"学人之诗"的文论话语贯穿来看,发现它们主要是从表现对象、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叁个方面来界定的,而其中又尤以第叁义"根源于雅颂传统的儒家君子之道"最具有诗学的普遍价值。这一义在清末民初经陈衍的推崇而影响益大,与沈曾植的"雅人深致"说相得益彰。追根溯因,陈衍在后期尤其推崇"学人之诗"的第叁义,既是对于当时诗坛空疏浅薄的竟陵流弊的一种疗救,更是对于在西学冲击下经学衰落的文化大环境的一种回应,这更能加深我们对"学人之诗"价值的时代性的理解。清末民初的许多诗人,他们的创作亦能与当时的诗学理论相互印证,将"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方为"真诗人境界"。(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论的学术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叁辑)》期刊2016-12-01)

唐燕飞[3](2016)在《论晚清宿儒萧光远的学人之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列《清代贵州名贤像传》的黔北宿儒萧光远于经学、史学研究颇深,其诗歌创作亦取得很高成就。他着有《鹿山诗钞》四卷,其诗远宗唐代诗人杜甫与韩愈,在叙事、状物、纪乱、抒情等内容中巧妙融入经史内容,表达自己生逢封建末世的人生体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呈现出鲜明的学人之诗特点。(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游友基[4](2015)在《学人之诗、哲人之诗》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师大文学院退休教授陈祥耀是学者,也是诗人。其旧体诗创作以1950年为界,可分为早期和后期。 早期咏史诗视野开阔、视角独特,目光犀利、见解深刻。其内容涵盖中西,不仅关注中国史,有《战国杂咏》《后战国杂咏》《读史记吕不韦传》《读吕诚之师(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5-08-11)

李金松[5](2015)在《诗人之诗、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划分及其诗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人之诗、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这叁个诗学批评概念的提出源自对诗歌进行文学类型的分析。这叁个概念在清代诗学批评话语中的确立与其理论内涵的被不断揭示,以及有关诗学批评活动的展开,不但描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文学类型,更新了关于古典诗歌的历史景观,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对古典诗歌、尤其是清代诗歌的理论认识。而考据学及其文化在清代的日趋发达,使学人之诗成为清代诗学批评话语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尤能凸显清中叶以后诗歌创作的文学本质。(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5年01期)

胡大雷[6](2014)在《中古“学人之诗”的类型与诗体革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学人之诗"有叁大类型。一是思考自身命运式的汉末古诗;二是自我理论思辨式的东晋玄言诗;叁是展现自己知识式的永明体。"学人之诗"的叁大类型都具有引领诗歌发展的意义。"汉末古诗"的不入乐,不受乐府机关管束,整齐的五言,也利于自由地抒情。玄言诗多用雅正的四言,显示出高门士族对文化的垄断。典故的运用,既是"学人"不直述对象的内敛,又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张扬,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声律入诗",使诗的诵读在脱离了音乐性之后有了极致的发挥,"学人之诗"以学人之所长为诗歌制定规则。(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罗宏梅[7](2014)在《郑珍“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理论主张》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诗歌的特征是"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然而迄今却未见有人系统梳理清代与之一致的诗学理论。作为宋诗派主将,在性情与学问的对峙上,郑珍虽亦循宋诗派性情自学问中出的合一理论;但作为清代诗风创作上的代表,他更注重在创作实践中探二者合一之径。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作诗先做人之论、养气说、"自打自唱"等主张,以旧论焕新意,突破了宋诗派片面注重学问的藩篱,从而为有清一代诗歌走向综合、创造自我时代的特色作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4年02期)

谢克强,赵小琪,李遇春,车延高,江少川[8](2013)在《当代“学人之诗”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11月23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诗歌》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当代‘学人之诗’学术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戴建业教授和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沈嘉达教授致辞,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教授主持,共有六位学者、诗人发言。下半场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涂险峰教授主持,共有七位学者、诗人发言。另外,研讨会还特意设立了由邹建军教授主持自由发言环节,共有叁位学者、诗人发言,彰显出了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精神和气度。最后,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叁夕教授致闭幕词。(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3年03期)

杨毅鸿[9](2013)在《学人之诗——浅谈屈大均诗歌的学问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大均是清初岭南地区的遗民诗人代表,广东诗坛"岭南叁大家"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中国诗歌自杜甫以来的"诗史"传统,又大量运用经史典故,兼喜以诗作论来阐发诗学主张和史学观点,使其诗歌作品具有"学人之诗"的特色,这也使屈大均成为清代岭南诗坛上首位以学问入诗的诗人。(本文来源于《珠江论丛》期刊2013年02期)

林东进[10](2013)在《论陈寿祺学人之诗的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寿祺是乾嘉间着名的学者兼诗人。渊深厚实的学问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观念皆沾溉其诗歌创作,使其诗体现出学人之诗的特色。具体表现为,用典雅正博综、喜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直至创作了一些"学问诗"。这种学人之诗的创作倾向,营造出一种沉郁典重、恢弘奥博的诗风,使闽派诗风为之一变,影响至近代同光派闽派的理论和实践。(本文来源于《闽江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学人之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禾至清,"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提法频频出现,且人言言殊,前人对它们的解说也住住囿于单个论者的观点,繁琐而欠清晰。本文将"学人之诗"的文论话语贯穿来看,发现它们主要是从表现对象、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叁个方面来界定的,而其中又尤以第叁义"根源于雅颂传统的儒家君子之道"最具有诗学的普遍价值。这一义在清末民初经陈衍的推崇而影响益大,与沈曾植的"雅人深致"说相得益彰。追根溯因,陈衍在后期尤其推崇"学人之诗"的第叁义,既是对于当时诗坛空疏浅薄的竟陵流弊的一种疗救,更是对于在西学冲击下经学衰落的文化大环境的一种回应,这更能加深我们对"学人之诗"价值的时代性的理解。清末民初的许多诗人,他们的创作亦能与当时的诗学理论相互印证,将"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方为"真诗人境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人之诗论文参考文献

[1].王盼盼.从“诗人之诗”到“学人之诗”[D].海南师范大学.2017

[2].唐一方.论“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以清末民初的诗学与诗为中心[C].中国文论的学术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叁辑).2016

[3].唐燕飞.论晚清宿儒萧光远的学人之诗[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

[4].游友基.学人之诗、哲人之诗[N].福建日报.2015

[5].李金松.诗人之诗、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划分及其诗学意义[J].文学遗产.2015

[6].胡大雷.中古“学人之诗”的类型与诗体革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7].罗宏梅.郑珍“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理论主张[J].文学评论.2014

[8].谢克强,赵小琪,李遇春,车延高,江少川.当代“学人之诗”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3

[9].杨毅鸿.学人之诗——浅谈屈大均诗歌的学问因素[J].珠江论丛.2013

[10].林东进.论陈寿祺学人之诗的特色[J].闽江学院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破荷击图3-5-14苍石图3?河南大学着作(5)河南大学着作(1)郑州大学着作(4)河南大学着作(4)

标签:;  ;  ;  ;  ;  ;  ;  

学人之诗论文_王盼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