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氧化絮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含铬废水,废水处理,絮凝沉淀,资源化
化学氧化絮凝论文文献综述
曾君丽,吴肖湘,邵友元[1](2011)在《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硫化钠(Na2S)为还原剂的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含铬废水。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pH为1.6,200 mL模拟水中加入Na2S 1.1 g,反应时间为90 min。用石灰粗调碱液精调的方式调节,在pH值为8.6~9.0时,总铬的去除率在98.77%以上,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本实验能直接回收铬渣中叁氧化二铬(Cr2O3),作为含铬原料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既节省了原材料又避免了大量铬渣堆积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本文来源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王勇,郭勇,李红兵,唐宝华[2](2009)在《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中铬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中铬,研究了还原pH值、絮凝pH值、絮凝剂的用量、沉降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还原六价铬的最佳pH在2.0~2.2之间时,絮凝最佳pH值为9时,加入PAM,絮凝时间为0.5小时絮凝效果最好,处理后的Cr浓度最小。(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潘碌亭,吴蕾,屠晓青[3](2007)在《化学氧化絮凝技术在强化处理受污染河水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氧化絮凝技术(COF)对东莞市某河流的受污染河水进行处理,通过烧杯搅拌试验,考察了COF技术除污效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COD、BOD5、TP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1.2%、77.4%、91.1%和68.7%,出水指标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要求,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9期)
刘建党[4](2007)在《SCP微生物—化学氧化絮凝工艺处理皂素生产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姜皂素废水中富含糖类和色素、果胶质和蛋白等难以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是一种强酸性、高浓度有机废水。由于加工规模、资金、技术的限制,目前尚未有成熟、经济的皂素废水处理技术,废水污染已成为制约皂素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本研究针对目前皂素生产企业的现状,本着废水资源化利用和达标处理的原则,将SCP(Single-Cell-Protein)微生物发酵技术和废水处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皂素废水处理,以期寻求一种简单易行、高效低耗和易被企业接受的技术方法,达到皂素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以废养废和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的目的。本研究以皂素生产过程排放的综合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SCP微生物-化学氧化絮凝两级处理工艺,以废水COD、色度去除率、处理成本及效益为考察指标,分别研究各种SCP微生物一级处理和各种化学絮凝剂二级处理皂素废水的工艺条件、影响因素、处理成本及效益,通过对处理成本和效益的对比,确定出低成本或高效益的SCP微生物-化学氧化絮凝两级处理工艺,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产朊假丝酵母处理皂素废水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在30℃、接种量为10%、处理3天、通风比(VVM)=1∶1.5、废水起始pH5.5、废水中N、P(尿素和KH2PO4)添加量的比例为m(CODCr)∶m(N)∶m(P)=50∶5∶1的条件下,产朊假丝酵母对废水COD去除率达89.56%,处理液中细胞干重达24.9g/L。2.白腐真菌对皂素废水进行处理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所确定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在30℃、通风比为1∶0.5、接种量150 mL/L、处理时间4 d、废水的起始pH 4.5、废水中N、P(尿素和KH2PO4)添加量的比例为m(CODCr)∶m(N)∶m(P)=100∶5∶1 mg.mg-1.mg-1、废水中纤维素添加量的比例为m(CODCr)∶m(纤维素)=1∶0.01 mg.mg-1、废水中MgSO4添加量为0.05 g/L的条件下,白腐真菌对皂素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95.02%,色度去除率可达20%,处理液中细胞干重可达29.9g/L。3.通过对比2种SCP微生物处理皂素生产综合废水的一级工艺,对废水COD和色度去除率高、处理利润高、效益好的工艺为白腐真菌处理的工艺;处理成本低、投资风险小的工艺为产朊假丝酵母处理的工艺。4.对比2种化学氧化絮凝二级处理皂素废水的工艺,对各种SCP微生物处理后的皂素废水COD和色度去除率较高,以及处理成本最低的工艺为聚合铁化学氧化絮凝的工艺。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其优化条件为:在常温30℃、处理30min、静置30min的条件下,通过对经产朊假丝酵母、白腐真菌处理后的皂素废水的出水比较,聚合铁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4.5g/L、1.75g/L,二级处理后各种处理液出水的COD、色度和pH叁项指标均可达到GB18918-2002所规定的一级或二级排放标准。5.对比2种SCP微生物-聚合铁化学氧化絮凝两级处理皂素废水的工艺,处理成本低、投资风险小的工艺为产朊假丝酵母-聚合铁化学氧化絮凝两级处理工艺;处理利润高、效益好的工艺为白腐真菌-聚合铁化学氧化絮凝两级处理工艺。6.若不计废水处理的设备投资、人员工资和管理费用,对每吨皂素综合废水,当用产朊假丝酵母-聚合铁化学氧化絮凝两级处理工艺时,处理成本为39.50元,处理利润为-2.15元,废水总的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9.25%、96.68%;当用白腐真菌-聚合铁化学氧化絮凝两级处理工艺时,处理成本为40.6元,处理的利润为4.25元,废水总的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9.7%、96.9%。本研究首次将SCP微生物-化学氧化絮凝两级处理工艺应用于皂素生产废水的处理,该工艺不仅能够高效除去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使出水的COD、色度和pH叁项指标均可达到GB18918-2002所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而且变废为宝,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皂素行业污水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5-01)
卢国俭,李守荣,赵宏[5](2004)在《化学氧化-絮凝沉降法处理矿坑废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型试验基础上,采用100L/h废水处理装置以连续稳定的化学氧化 絮凝沉降法进行矿坑废水处理扩大试验,结果表明,扩大试验的处理结果和操作条件与小型试验的基本相符。在Ca(ClO)2加入量为225~450mg/L、CaO加入量为400~500mg/L、氧化时间10min、絮凝剂PAM加入量为0.5mg/L条件下,重金属Pb、Zn、Cd和黄药去除率均在95%以上,出水悬浮物质量浓度小于10mg/L,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本文来源于《湿法冶金》期刊2004年01期)
罗海航[6](2001)在《絮凝和化学氧化法处理染料及印染废水研究的近况》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一些染料及印染废水处理所最常用的絮凝和化学氧化法枝术的国内外研究近况。(本文来源于《染料工业》期刊2001年04期)
于永丽,苏永渤[7](1999)在《化学氧化、絮凝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化学氧化、絮凝、砂滤、炭滤处理制浆造纸废水的方法。对实验操作参数如絮凝剂的选择和用量、氧化剂的选择和用量、氧化和絮凝次序等进行了考察确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效果好,经济合理。(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1999年04期)
化学氧化絮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中铬,研究了还原pH值、絮凝pH值、絮凝剂的用量、沉降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还原六价铬的最佳pH在2.0~2.2之间时,絮凝最佳pH值为9时,加入PAM,絮凝时间为0.5小时絮凝效果最好,处理后的Cr浓度最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氧化絮凝论文参考文献
[1].曾君丽,吴肖湘,邵友元.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
[2].王勇,郭勇,李红兵,唐宝华.化学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中铬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潘碌亭,吴蕾,屠晓青.化学氧化絮凝技术在强化处理受污染河水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07
[4].刘建党.SCP微生物—化学氧化絮凝工艺处理皂素生产废水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5].卢国俭,李守荣,赵宏.化学氧化-絮凝沉降法处理矿坑废水试验研究[J].湿法冶金.2004
[6].罗海航.絮凝和化学氧化法处理染料及印染废水研究的近况[J].染料工业.2001
[7].于永丽,苏永渤.化学氧化、絮凝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