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助磨剂工业性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沈力[1](2018)在《火山灰水泥助磨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0引言火山灰是由于地质地貌的运动和变化引起火山爆发而形成的一种灰粉或火山石,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火山石资源。它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用的一种混合材,但是由于其活性较低而决定了它在水泥中的掺量较少。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火山灰在水泥中的掺量、降低水泥中熟料的消耗,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水泥工业节能减排以及提
张旭[2](2017)在《水泥与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适应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的生产工艺和原料配比,进行了不同配比生产的水泥与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熟料C3A含量低于8.0%以下时,其进一步降低对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适应性影响较小;在生产1.0‰掺量的水泥助磨剂时,醇胺类有机物制得的水泥助磨剂,均具有明显的提高水泥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的作用;工业盐加入助磨剂后对水泥与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影响不明显;水泥中立磨粉磨的矿粉掺加量为70.0%时水泥与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急剧变差;掺加石灰石、炉渣、粉煤灰后水泥与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会随着掺加量的增加逐渐变差。
张太龙[3](2017)在《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的合成、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基础建设迅速发展,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建设绿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条件下,水泥助磨剂和混凝土减水剂技术迅速发展。在水泥工业生产中,水泥粉磨是能耗最高的过程,大约有97%的能量消耗在无效的热能中而白白浪费掉,而水泥助磨剂在节能降耗方面效果显着。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传统水泥助磨剂的产品质量的不稳定问题,与混凝土材料的相容性问题以及混凝土耐久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缺乏充分的研究。此外,由于地区差异和天然材料的不断匮乏,混凝土集料砂石中的高含泥量和高石粉含量严重限制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发挥,给混凝土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和安全隐患。一直以来,水泥助磨剂和混凝土减水剂被分开独立研究,造成的弊端被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开发一种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PCCA),使其同时具备良好的水泥助磨性能与优异的"抗泥"效果,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水泥助磨剂和聚羧酸减水剂存在的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丙烯酰胺、马来酸酐、乙烯基聚醚(分子量:380,600,1200,2400)为聚合单体,巯基乙酸为链转移剂,双氧水和维生素C为引发剂(摩尔比为4.5:1),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配比及引发剂用量对PCCA助磨效果的影响。PCCA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35℃,反应时间为3.5h,引发剂用量为20%,马来酸酐用量为20%,丙烯酰胺的用量为9%。为研究分子结构变化对性能的影响,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出不同基团构成和相对分子量大小的PCCA(PGA-1~PGA-7),并提出PCCA的自由基聚合机理。本文选择粉磨水泥的比表面积,粒度分布和流动性作为PCCA水泥助磨效果的评价指标。研究了 PCCA分子结构,掺量,粉磨时间对水泥助磨效果的影响。PCCA表现出优异的助磨效果,粉磨水泥的团聚现象消失,流动性增加,颗粒粒度分布变窄以及水泥比表面积明显增大。研究发现:PCCA分子结构中阴离子基团和非离子基团摩尔比存在最佳点,非离子的支链长度越短,相对分子质量越小,PCCA的助磨效果越好。从实验结果推理出PCCA的水泥助磨机理为化学吸附,加速开裂,电荷消除和表面润滑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测试水泥凝结时间、水化放热速率、水化初期电导率、水化产物变化及水泥胶砂强度,研究PCCA对水泥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CCA延长了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XRD、SEM和MIP测试表明:PCCA促进水泥后期水化产物的生成,明显降低水泥石微观孔隙中有害孔和少害孔比例。随着PCCA分子结构中阴离子基团比例的增加,水泥净浆流动度先增加后减小,水泥胶砂强度逐渐增大。在混凝土减水率测试中,脂肪族减水剂和萘系减水剂在1.4%掺量下,减水率同为16%;聚羧酸减水剂和PCCA在0.5%掺量下减水率分别为31.5%和16.5%。在PCCA的抗泥性混凝土实验中发现:PCCA对高岭土和粘土有很好的"屏蔽"作用。PCCA以吸附-插入-分散-包裹等不同方式改善了混凝土的活易性和保塌性。在粘土含量为6%的河沙中掺入不同分子量大小的PCCA,研究发现分子量最小的PCCA对粘土的"屏蔽"效果最佳。在集料中加入6%的粘土和石粉的混凝土实验中发现,与单独掺入聚羧酸减水剂的空白样相比,掺入PCCA后,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和扩展度增大,特别是1h混凝土流动性损失很小,PCCA表现出非常优异的保坍性能,明显优于相同条件下市售的抗泥剂丙三醇和聚乙二醇(300)。同时研究发现PCCA的加入方式对其抗泥效果影响较大,PCCA与聚羧酸减水剂同时掺入时,混凝土的初始流动性最好,后于聚羧酸减水剂掺入时,混凝土的流动性保持性能最好。从混凝土抗冻融、抗硫酸盐侵蚀和抗氯离子渗透三个方面研究了 PCCA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抗冻融结果表明,由于PCCA的引气作用,掺PCCA混凝土试件表现出更好的抗冻融破坏能力。抗硫酸盐侵蚀研究表明,随着PCCA掺量的增加,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逐渐降低,动弹性模量逐渐增大。采用电通量法测试混凝土试件的电通量表明PGA-1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此外,从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凝结时间、净浆流动度、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混凝土强度和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等角度系统研究了 PCCA与木聚脂肪族减水剂(由纸浆黑液与脂肪族减水剂接枝共聚制备)、脂肪族减水剂、萘系减水剂和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与各混凝土外加剂复掺使用时,PCCA能够优先吸附在水泥胶体表面,降低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延长了水泥凝结时间,改善了各减水剂的应用效果,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成果:本文选择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为研究课题,开发出一种集水泥助磨剂和混凝土减水剂功能为一体的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确定了 PCCA的合成工艺,在性能上实现优异的水泥助磨效果和在高含泥量混凝土中的良好的抗泥效果;实现依据产品性能要求进行PCCA的分子结构设计并揭示出自由基聚合机理;明确了高分子聚合物中分子量、功能基团和支链长度与水泥助磨效果的对应关系,提出PCCA的水泥助磨机理为化学吸附,加速开裂,电荷消除和表面润滑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研究PCCA分子结构对高含泥量/含石粉量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提出PCCA的"抗泥"原理。
詹镇峰,陈峭卉,李从波,陈应钦[4](2014)在《配方均匀设计法优化水泥助磨剂及应用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工业是耗能大户,水泥粉磨工序中掺入助磨剂是水泥工业实现节能降耗重要途径之一。试验选用醇胺类物质(A)、多元醇(B)及有机盐(C)三种物质为助磨剂的组成材料,采用配方均匀设计法优化助磨剂的配方;对优化配比配制的助磨剂进行了助磨效果的实验室小磨试验和工业性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均匀配方设计方法优化水泥助磨剂配比是可行的,所优选的助磨剂的助磨和增强效果明显。
封培然,宋利丽[5](2013)在《水泥助磨剂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水泥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指明水泥行业发生的新变化,包括全国性产能过剩,水泥产量增速放缓,水泥企业数量减少,设备大型化,助磨剂产品升级缓慢,助磨剂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等,这些都对水泥助磨剂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全面分析了助磨剂行业面临节能减排等大好机遇,最后提出了助磨剂企业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封培然,宋利丽[6](2013)在《水泥助磨剂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中提出水泥助磨剂作为一种化学添加剂,自1930年获得专利以来已经有超过8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助磨剂使用率在90%以上,而中欧与亚太地区水泥助磨剂使用率也超过30%,水泥助磨剂的快速普及带动了水泥助磨剂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化工企业向精细化等细分市场的转变,由此产生了该领域内许多着名的世界跨国公司。我国水泥工业长期处于粗放式生产管理,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水泥销售市场竞争逐步激
封培然,宋利丽[7](2013)在《水泥助磨剂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水泥工业正在出现全国性的产能过剩和增加集中度,这将会深刻影响下游助磨剂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是迎接未来挑战的两把重要的钥匙。着眼长远发展的企业,建立适应新格局变化的技术和服务实力,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己任,以新产品研发为核心竞争力,不断进入空白市场,提升企业品牌实力与影响力,最终达到实现顾客忠诚的目的,是助磨剂企业未来的重要应对措施。助磨剂行业应该以产品持续创新为切入点,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优化现有产品结构,注重产品可靠性与产品有效性的持续改进,提升企业技术服务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
兰自栋,方云辉,郭毅伟,林添兴[8](2013)在《水泥助磨剂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别探讨了6种水泥助磨剂对水泥工艺的助磨、增强作用;同时,通过水泥净浆试验研究了水泥助磨剂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研究表明,醇胺类水泥助磨剂的助磨、增强效果均优于醇类及无机盐类;然而,通过相容性试验表明,醇胺类助磨剂表面活性较强,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影响了水泥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表现为净浆流动度初始及经时损失增加值较小。
赵君伟[9](2013)在《高效早强型液体水泥助磨剂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水泥粉磨是耗电最大的环节,为降低生产成本和节约能源,提高粉磨效果,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在粉磨过程中加入少量的水泥助磨剂。由于助磨剂能显着降低磨粉的表面能,提高粉磨效率,同时还有改善水泥质量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工程材料领域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以三乙醇胺、乙二醇和木钠等为助磨组分,以亚硝酸钠和硫酸铝等为早强组分,以筛余、水泥强度为评定指标,经过多次试验和优化,研制出高效早强型液体助磨剂的配方为:三乙醇胺:硫酸铝:木钠:乙二醇:亚硝酸钠:水=120:40:70:75:280:415。并以水泥粒径为评定指标,确定其最佳掺量为0.1%,最佳粉磨时间为25min。水泥助磨剂对不同品种水泥粒度分布的影响差异较大。掺加助磨剂后可使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水泥<3μm颗粒的比重减少约57%和300%,3-32μm的颗粒比重提高近6%和12.8%,而>32μm颗粒的比重没有改变。掺加助磨剂对矿渣水泥的粒度优化效果不明显,说明助磨剂对矿渣水泥的助磨效果较差。水泥助磨剂对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影响很小,对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无不良影响,可使凝结时间缩短,流动度变好,且与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良好。掺入助磨剂使普通硅酸盐水泥的3d抗折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1.85MPa、7.01MPa,使粉煤灰水泥的3d抗折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1.60MPa、8.75MPa,使粉煤灰水泥的3d抗折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0.93MPa、3.75MPa。助磨剂还能使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的后期强度有所增长,但对矿渣水泥的后期强度几乎没有影响。与未掺助磨剂的水泥相比,掺加助磨剂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矿渣水泥的抗蚀系数分别提高了7.8%、10.4%、2.4%,反映出助磨剂能显着提高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的抗蚀性,但对矿渣水泥效果不明显;水泥助磨剂能显着提高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矿渣水泥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掺入助磨剂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矿渣水泥不会破坏钢筋表面的钝化膜,没有锈蚀危害。XRD、SEM、FT-IR分析可知助磨剂可以促进水泥水化反应的速率,对水泥水化产物的种类没有影响。掺入助磨剂后,糊球量减少近70%,验证了Mardulier的“颗粒分散理论”。在水泥粉磨中掺入助磨剂后,保守测算能节约6.7%的电能,在保证水泥强度等级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粉煤灰和矿渣的掺量,减少CO2等污染物的排放,还能降低水泥成本,经济性良好。
汪兆先,王志[10](2012)在《火山灰水泥助磨剂的研制》文中认为火山灰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用的一种混合材,但是由于其活性较低而决定了它在水泥中的掺量较少。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火山石在水泥中的掺量、降低水泥中熟料的消耗,该公司研制出了一种高效火山灰A型、B型水泥助磨剂,并介绍了助磨剂的大磨试验情况。
二、水泥助磨剂工业性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助磨剂工业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2)水泥与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适应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所用的原材料 |
1.1 试验用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 |
1.2 试验用熟料和混合材 |
1.3 试验用助磨剂的配制和助磨剂原料 |
2 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
2.1 不同C3A含量熟料与聚羧酸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 |
2.2 不同助磨剂原料与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 |
2.3 不同矿粉掺加量生产的水泥与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 |
2.4 低比表面积熟料粉生产的水泥与聚羧酸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 |
2.5 低比表面积的矿粉生产的水泥与聚羧酸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 |
2.7 不同炉渣和粉煤灰掺量的水泥与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 |
3 结论 |
(3)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的合成、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水泥助磨剂的研究进展 |
1.2.1 水泥助磨剂的作用机理 |
1.2.2 国外水泥助磨剂的研究 |
1.2.3 国内水泥助磨剂的研究 |
1.2.4 水泥助磨剂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进展 |
1.3.1 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现状 |
1.3.2 混凝土外加剂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水性高分子的合成方法 |
1.4.1 自由基聚合机理 |
1.4.2 引发剂 |
1.4.3 聚合工艺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PCCA的合成、原理与表征 |
2.1 前言 |
2.2 主要合成原材料 |
2.3 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性能测试方法 |
2.3.1 合成方法 |
2.3.2 不饱和双键测试(转化率测试) |
2.3.3 其它匀质性指标测定 |
2.3.4 红外光谱 |
2.3.5 分子量测定 |
2.4 单体的选择 |
2.5 引发剂的选择 |
2.6 聚合方式的选择 |
2.7 PCCA的合成原理分析 |
2.7.1 分子量大小 |
2.7.2 均聚与共聚 |
2.8 PCCA合成工艺参数的研究 |
2.8.1 合成条件对PCCA助磨效果的影响 |
2.8.2 优化工艺条件下PCCA的合成 |
2.9 PCCA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
2.9.1 不同支链长度的PCCA合成 |
2.9.2 不同分子量的PCCA合成 |
2.10 PCCA的结构表征 |
2.10.1 凝胶色谱分析 |
2.10.2 红外光谱分析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CCA助磨性能与机理研究 |
3.1 前言 |
3.2 原材料 |
3.2.1 助磨剂 |
3.2.2 水泥 |
3.2.3 熟料 |
3.2.4 石膏 |
3.3 水泥助磨效果表征 |
3.3.1 水泥的粉磨 |
3.3.2 水泥细度的表征 |
3.3.3 休止角测试 |
3.3.4 水泥颗粒形态测试 |
3.4 PCCA对比表面积的影响规律 |
3.5 对粒度分布的影响 |
3.6 对休止角的影响 |
3.7 PCCA与传统助磨剂助磨效果对比分析 |
3.8 PCCA分子结构与水泥助磨效果研究 |
3.8.1 非离子端基支链长度对水泥助磨性能的影响 |
3.8.2 分子量大小对水泥助磨性能的影响 |
3.9 PCCA助磨机理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CCA在水泥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水泥凝结时间 |
4.2.2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
4.2.3 水泥水化热测定 |
4.2.4 水泥浆体电阻率测定 |
4.2.5 水泥净浆流动度的测试 |
4.2.6 水泥胶砂强度的测试 |
4.3 PCCA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
4.4 PCCA对水泥水化放热的影响 |
4.5 PCCA对水泥水化初期电导率的影响 |
4.6 PCCA对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
4.7 PCCA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7.1 PCCA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7.2 阴非比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4.8 PCCA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4.8.1 PCCA掺量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4.8.2 阴非比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CCA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粉煤灰 |
5.2.2 集料 |
5.2.3 混凝土相关性能测试 |
5.3 PCCA对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 |
5.3.1 含气量 |
5.3.2 减水率 |
5.3.3 混凝土流动性及强度 |
5.4 PCCA对泥/粉高含量混凝土性能的改善 |
5.4.1 对集料中高含泥量的敏感性 |
5.4.2 对集料中石粉的敏感性 |
5.5 PCCA对泥/粉高含量混凝土性能的改善机理分析 |
5.6 PCCA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
5.6.1 冻融循环 |
5.6.2 抗硫酸盐侵蚀机理 |
5.6.3 抗硫酸盐侵蚀测试 |
5.6.4 抗氯离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CCA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研究 |
6.1 前言 |
6.2 PCCA与脂肪族减水剂的相容性研究 |
6.2.1 木聚脂肪族的制备 |
6.2.2 对水泥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的影响 |
6.2.3 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6.2.4 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 |
6.2.5 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6.2.6 混凝土微观结构 |
6.3 PCCA与萘系减水剂的相容性研究 |
6.3.1 对水泥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的影响 |
6.3.2 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6.3.3 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 |
6.3.4 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6.3.5 混凝土微观结构 |
6.4 PCCA与聚羧酸减水剂的相容性研究 |
6.4.1 对水泥凝结时间和标准稠度的影响 |
6.4.2 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6.4.3 混凝土初始和经时流动性 |
6.4.4 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6.4.5 混凝土微观结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创新性自评分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成果清单 |
获奖情况 |
致谢 |
(4)配方均匀设计法优化水泥助磨剂及应用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配方均匀设计的概念 |
2 助磨剂的研制试验 |
2.1 原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助磨剂组成的确定 |
3.2 助磨剂对水泥物理性能的影响及其应用试验 |
3.2.1 助磨剂的小磨试验 |
3.2.2 助磨剂的工业性应用 |
4 结论 |
(5)水泥助磨剂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水泥助磨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
1.1 水泥产量增速放缓 |
1.2 水泥企业数量减少 |
1.3 助磨剂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 |
1.4 助磨剂产品更新换代慢 |
1.5 水泥粉磨设备的大型化 |
2 水泥助磨剂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分析 |
2.1 空白市场依然很大 |
2.2 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 |
2.3 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增加 |
2.4 水泥标准提升速度增加 |
3 助磨剂行业的发展对策 |
3.1 加强技术服务 |
3.2 识别顾客需求 |
3.3 严格产品质量控制 |
3.4 做好新产品的研发 |
4 结语 |
(7)水泥助磨剂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挑战 |
1.1 水泥产量增速放缓 |
1.2 水泥企业数量减少 |
1.3 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 |
1.4 产品更新换代慢 |
1.5 设备大型化 |
2 机遇 |
2.1 空白市场依然很大 |
2.2 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 |
2.3 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增加 |
2.4 水泥标准提升速度增加 |
3 对策 |
3.1 加强技术服务 |
3.2 识别顾客需求 |
3.3 严格产品质量控制 |
3.4 做好新产品的研发 |
4 结束语 |
(8)水泥助磨剂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试验材料 |
1.2 小磨方法 |
1.3 测试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种类助磨剂对水泥助磨效果的影响 |
2.2 不同种类助磨剂对胶砂强度的影响 |
2.3 不同种类助磨剂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 |
2.4 机理分析 |
3 结语 |
(9)高效早强型液体水泥助磨剂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助磨剂技术的发展 |
1.2.2 国内助磨剂技术的发展 |
1.3 论文研究得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水泥助磨剂的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与仪器 |
2.1.1 原材料 |
2.1.2 试验仪器与装置 |
2.2 试样制备 |
2.2.1 水泥助磨剂的制备 |
2.2.2 水泥的粉磨 |
2.2.3 试件的成型 |
2.3 测试方法 |
2.3.1 细度的表征 |
2.3.2 水泥胶砂力学性能试验 |
2.3.3 水泥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
2.3.4 X-射线衍射(XRD) |
2.3.5 外光谱分析(FT-IR) |
2.3.6 扫描形貌分析(SEM) |
第三章 早强型水泥助磨剂的制备 |
3.1 水泥助磨剂配方的初期研究 |
3.2 水泥助磨剂配方的正交设计优化 |
3.3 水泥助磨剂配方的后期研究 |
3.4 助磨剂的最佳粉磨时间 |
3.5 助磨剂的最佳掺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早强型水泥磨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
4.1 助磨剂对水泥粒度分布及物理性能的影响 |
4.1.1 助磨剂对水泥粒度分布的影响 |
4.1.2 助磨剂对水泥物理性能的影响 |
4.2 助磨剂对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1 助磨剂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2 助磨剂对粉煤灰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3 助磨剂对矿渣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水泥助磨剂与混凝土减水剂的适应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早强型水泥助磨剂对耐久性的影响 |
5.1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
5.2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
5.3 钢筋锈蚀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助磨剂机理分析及经济性评价 |
6.1 水泥助磨剂的现有机理 |
6.2 水泥微观结构的分析 |
6.2.1 XRD试验分析 |
6.2.2 SEM试验分析 |
6.2.3 FT-IR试验分析 |
6.3 助磨剂机理分析 |
6.3.1 助磨机理 |
6.3.2 早强机理 |
6.4 助磨剂经济性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火山灰水泥助磨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火山石及其它原料的化学分析 |
2 水泥助磨剂直接进行工业性试验的理由 |
3 A型水泥助磨剂的试验 |
4 B型水泥助磨剂的试验 |
5 结论 |
四、水泥助磨剂工业性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火山灰水泥助磨剂的研制[A]. 王志,沈力. 2018第十届国内外水泥粉磨新技术交流大会暨展览会论文集, 2018
- [2]水泥与聚羧酸型混凝土减水剂适应性实验研究[J]. 张旭. 水泥工程, 2017(01)
- [3]高分子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的合成、机理及应用研究[D]. 张太龙. 东南大学, 2017(11)
- [4]配方均匀设计法优化水泥助磨剂及应用试验[J]. 詹镇峰,陈峭卉,李从波,陈应钦. 水泥工程, 2014(05)
- [5]水泥助磨剂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封培然,宋利丽. 水泥工程, 2013(06)
- [6]水泥助磨剂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封培然,宋利丽. 中国水泥, 2013(08)
- [7]水泥助磨剂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封培然,宋利丽.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13(04)
- [8]水泥助磨剂与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容性试验研究[J]. 兰自栋,方云辉,郭毅伟,林添兴. 新型建筑材料, 2013(06)
- [9]高效早强型液体水泥助磨剂的试验研究[D]. 赵君伟.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3(S2)
- [10]火山灰水泥助磨剂的研制[J]. 汪兆先,王志. 四川水泥,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