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谭贞容,陈婷婷[1](2021)在《“自我暴露”的温柔——从叙事评价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不可靠叙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菲兹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将尼克作为第一人称叙事主体,通过尼克的回顾性叙述展开故事。本文以叙述者尼克为切入点,从叙事评价的角度,通过分析叙事人称、叙事聚焦以及叙述者的情感偏差三个方面来阐述尼克叙述的不可靠性。而此"不可靠性"是一种"自我暴露"式的灵巧的构思,其背后蕴含了作者对于"爵士时代"出现的奋斗精神和理想的赞颂以及信念被现实击碎的同情。
胡迎春[2](2021)在《外国文学的电影改编探析——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文中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与音乐、图片和其他叙事方式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文学在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是对文学作品的延续。主要故事情节方面不会有过多的改动,只是在叙事风格和叙事顺序方面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改编大获成功的原因,而后从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叙事风格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对文学作品与电影所表达出来的共同主旨进行阐述。
李玉婕[3](2021)在《语言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一战后美国"迷惘一代"的代表作之一,极为准确地传达出了"美国梦"的精神内涵,是美国"爵士时代"的华丽挽歌,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要了解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了解同一个隐喻在不同文化背景里出现的新含义,特定语境下的人物对话出现的新变化。
李丛立[4](2021)在《译介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接受》文中研究说明《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出版于1925年的小说,然而这部作品直到1983年才在中国大陆出现第一个译本,它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译介的角度,分四个时期(即拒绝接受期、初步接受期、基本接受期、全面接受期)对这部小说在我国的译介历程进行梳理和概括,分析影响其接受的各种社会因素,通过此个案研究考察我国接受环境对外国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因素。
耿波,杜肖楠[5](2020)在《爵士时代的声音: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听觉叙事——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存在着丰富的听觉叙事。这些听觉叙事主要受到黑人宗教音乐、济慈美学的影响,现代噪音也被菲茨杰拉德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听觉叙事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发挥了三种叙事功能:塑造了作品中的抽象空间,还原了社会关系,提供了作品中人物表演性身份的舞台。
樊帆[6](2020)在《历时角度下《了不起的盖茨比》现代性剖析及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艾略特文艺理论,从历时角度出发,结合菲茨杰拉德生平、中外学者文本研究,提出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作手法"现代性"内涵及其意义;补充和修正了所谓"美国梦的破灭"小说主题。
徐媛媛[7](2019)在《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伦理取向研究 ——以四部作品为例》文中认为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是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经典作家之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史诗般辉煌,他与海明威齐名,同为“迷惘的一代”的成员。20世纪20、30年代是作家集中创作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他一共发表了5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1部散文集,此外,还留下了不少诗歌、剧本和大量书信。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的整体风貌和时代精神,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他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一直将“美国梦”和“美国梦想家”作为他毕生创作的主题,表现了20世纪初期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并将此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他也被后人冠以“爵士时代”桂冠的诗人,以及优秀的“编年史家”称号。国外对于菲茨杰拉德作品的研究起步较早,几乎是和他的创作同步,随着国外批评界对菲茨杰拉德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在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拓展。相比我国而言,对于菲茨杰拉德文学作品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从美国梦、悲剧意识和象征问题上进行探讨,对于其他方面,如作品中所展现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手法等方面相对较少,更是疏于对伦理道德的审慎思考。尤其是作品中涉及的有关财富、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虚荣、性爱、婚姻等相关内容,反映出作家对伦理道德方面的关注与思考。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做出了大量对美国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文化习俗方面的揭示,表现出作家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以及个人与自我之间价值冲突的深入思考。我们看到,菲茨杰拉德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化作创作的源泉,不断地滋养着他的灵感,不仅真实地记录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的状态,还体现出这个社会的时代精神。基于此,本论文将运用文本细读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对菲茨杰拉德的创作观和小说作品进行内部研究,同时结合美国的社会历史环境、文化习俗、精神价值观念等变革转型时期的诸多特征进行外部研究,深入探讨菲茨杰拉德的伦理取向和思想内涵,进而揭示在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下,20世纪初期的人们在精神、道德上的异化以及物质对人性的扭曲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但同时这个时代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受到了全面的动摇和冲击。小说《人间天堂》是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也是让他登上美国文坛,成为他那一代人的杰出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在这部小说中探讨了对战后青年一代成长的关注,作品所表现出青年一代目空一切的反叛精神,在年轻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共鸣。通过对艾莫里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分析,意在旨明青年一代在人生道路上如何避免虚妄幻想进而走向成熟。《漂亮冤家》是作家的第二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的出版让菲茨杰拉德的知名度和经济收入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虽然此时的菲茨杰拉德还在品尝着成功带给他的喜悦,但他已深知自己不会再有幸福可言了,他开始意识到在如此绚烂多彩的背后埋藏着的是一系列灾难。因此,从这部作品开始菲茨杰拉德开始用一种严肃的道德准则和伦理标准来审视生活,剖析金钱和财富对人精神的扭曲作用。该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菲茨杰拉德对失败、悲剧的理解,以及对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的忧患意识,同时向人们呼吁不要放弃对道德理想和道德榜样的积极追求。《了不起的盖茨比》堪称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都臻于成熟的典型标志。小说以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手法,深刻批判了“美国梦”的实质,谴责了道德沦丧、腐败之风盛行的美国社会,反映出菲茨杰拉德对美国社会伦理秩序失衡问题的关注。通过对盖茨比伦理身份的错位、伦理困惑的表现、伦理困境的选择以及造成困境的成因等方面的详细阐述和评析,试图说明作品背后暗含的伦理危机,同时唤醒对道德力量和伦理秩序回归的呼吁。小说《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继《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创作的更具有思想深度和历史意义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菲茨杰拉德处理的题材依然是对“美国梦想”实质问题的分析,但相比于盖茨比,迪克的理想则更加真实而具体,他所处的环境也更加复杂和险恶,因此结局也更加悲剧。通过对家庭矛盾背后的伦理两难及其情感纠葛的分析,反映出这一时期菲茨杰拉德对爱情、婚姻和家庭方面的关注,以及为代际关系的调和与平衡提供一定参考。除以上作品分析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作品中叙事与伦理的互动关系以及印象主义创作手法在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体现。通过利用不断变换的聚焦模式,表达出人物特定的伦理立场和伦理取向,从而加深对人物印象的效果。本文从形式到内容,深入考察了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伦理思想和伦理内涵。菲茨杰拉德是一位有着严肃道德感和伦理准则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暗含了他对人物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诉求,也正因如此,他笔下的人物才会那样栩栩如生感人至深。就严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生存空间来说,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仍有其值得借鉴和研究的价值。
曹君[8](2019)在《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视角模式以及独特的人物形象描写》文中研究表明《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一部悲剧梦想型现实主义作品,生动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上流社会的贵族生活以及普通人民对于金钱社会的向往,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盖茨比、黛西以及汤姆等人对于上流社会物质追求欲望,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冷漠的一面。本文首先对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剖析,其次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化视角,最后对作品中的核心人物形象做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刘碧珍[9](2017)在《叙述声音研究》文中认为叙述声音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与叙述交流中的诸多因素存在密切联系,直接影响文本意义的生成与传达。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此概念长久以来未被准确定义,有必要对叙述声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本论文写作的缘由。叙述声音是一种隐喻意义上的声音,它是对叙述文本中显露作者意识的话语迹象的隐喻,这些话语迹象体现叙述主体与叙述行为的关系。叙述声音与其传达的内容一体无分。我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如认为叙述声音可以隐喻读者接收和解读出的文本意义,也可指表露作者意图的叙述话语或符号,或指叙述者为创设特定叙述情境而使用的叙述策略。更多时候我们认为叙述声音是读者从文本中感知到的作者意识。如何去探究叙述声音,首先要思考的是角度的问题。本论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视角地阐述叙事学与当代西方文论中的叙述声音理论,识别与辨析叙述声音概念。在叙事学视阈下,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析小说文本中叙述声音的来源,解析其形态,概括其特征与功能,思考其他文类以及非文学文本中的叙述声音问题,阐释叙述声音在文本建构、读者接受和文化交流中的意义与价值。本论文共分六章,包括叙述声音的概念、主体、构成要素、特征和功能等问题。第一章辨析叙述声音概念。该章梳理西方文学理论中与“声音”概念相关的研究成果,追述叙述声音术语的缘起和发展。同时参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近现代作家的创作理论与实践,与之对照分析。为下文结合具体文本对叙述声音展开研究准备理论基础。第二章探析叙述声音来源。首先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借助社会历史批评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说,分析作者、隐含的作者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找出叙述主体与叙述声音的内在联系。其次从文本传播的角度,借助叙事学和传播学理论,按照叙述者人称和叙述层次的不同分析叙述声音的差异,关注叙述声音在文化传播中的变化。最后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借助认知叙事学、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研究受述者与叙述声音的关系。第三章解析叙述声音构成与分类。叙述声音是文体、语气和价值观的融合,是叙事的一个成分。在文本中,叙述声音构成要素比较复杂。叙述声音在书面文本中是不会发出真正的声音,但是却会在字里行间显露迹象。“迹象”与文体、语气、叙述意图和作者的价值观等因素相关。叙述声音在具体文本中会有不同的类型。这部分主要借助叙事学、文化语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叙述声音特征。叙述声音在不同文本、同一文本的不同叙述层中有不一样的表现,呈现多样的特征。叙述声音虽然是一种隐喻的说法,但是因为它冠以声音这样的名称,且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隐喻性。所以在特征上它具备与自然之声的相似性,如:模糊与清晰(隐逸与明晰)、可靠性与不可靠性、单一与复调、呼应与回响。同时叙述声音毕竟是一种语音,与人相关,所以它又有其独特性、自我呈现性和相关性等特征。因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作是对自然之声的模仿与超越。第五章探究叙述声音功能。叙述声音具有构建文本世界、表现作家的“独一之诗”和主体价值以及反映社会规约和文化习俗的功能,因而叙述声音具有社会历史与审美的价值。第六章研究跨媒介、跨学科叙事中的叙述声音。叙事学研究发展到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阶段,对叙述声音的关注必然也需突破媒介和学科的界限,该部分是在对叙述声音结构形态、分类、特征和功能已做分析的基础之上,再观照非虚构性叙事文本中的叙述声音,例如微信叙事、教育叙事和法律叙事。这些文本与生活联系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现实的干预之作,所以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关注叙述声音所传达的语义,解读叙述声音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丁健[10](2016)在《“爵士时代”女性的文学表现 ——以菲茨杰拉德的新潮女郎为例》文中认为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菲氏新潮女郎这一群体形象,本文通过分析这个形象,同时以菲氏新潮女郎与其他媒介中新潮女郎的异同作为补充,探究菲茨杰拉德这个系列形象的建构与他所处的爵士时代的紧密联系。在这一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上面,菲茨杰拉德注入了自己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观点,他不仅把那一代人的迷惑反映在他作品中,小说中的这些新潮女郎同样也诠释着这种迷惑。除此之外,菲氏新潮女郎也反映了爵士时代的衰退,她们的结局映证了“美国梦”的破灭。本文通过以上的讨论,试图展现新潮女郎的总体变化,从而探讨这个形象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二、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自我暴露”的温柔——从叙事评价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不可靠叙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性 |
(一)正面人物作为叙述者的信任风险 |
(二)视野限制与选择性叙述 |
二、内聚焦与视野越界 |
(一)视野变化与创作需要 |
(二)尼克之视野越界 |
三、情感偏差 |
(一)冷静地“看笑话” |
(二)尊敬与同情 |
四、结语 |
(2)外国文学的电影改编探析——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改编大获成功的原因 |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叙事风格比较 |
三、《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语言风格比较 |
四、文学作品与电影所表达的共同主旨 |
五、结语 |
(3)语言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简述《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
(一)译介的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末期) |
(二)译介的探索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 |
(三)译介的成熟期(2000年以后) |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语言风格 |
(一)修饰语(尤其是形容词)在小说中的大量运用 |
(二)隐喻及讽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
(三)人物语言富有特色 |
三、语言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本分析 |
(一)不同译本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比较 |
(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译本中隐喻的使用及其作用 |
(三)分析译本中角色对话与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 |
(4)译介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一、拒绝接受期(作品问世至七十年代末期) |
二、初步接受期(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 |
三、基本接受期(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 |
四、全面接受期(2000年至今) |
(5)爵士时代的声音: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听觉叙事——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多重音景 |
二、菲茨杰拉德作品中声音书写的三个来源 |
三、菲茨杰拉德小说中听觉叙事的策略 |
第一,听觉叙事中的空间构建。 |
第二,听觉叙事下现代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还原。 |
第三,听觉叙事对个人表演性身份的塑造。 |
(6)历时角度下《了不起的盖茨比》现代性剖析及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脱胎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 |
(一)浪漫主义文学遗产 |
1. 象征手法的上升 |
2. 浪漫主义的夸张笔法和现代主义的感官变形 |
(二)现实主义经验借鉴:内倾的真实 |
二、小说主题剖析:“异化的美国梦”的破灭 |
三、结束语 |
(7)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伦理取向研究 ——以四部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菲茨杰拉德文学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一、选题研究内容 |
二、选题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价值 |
第一章 文学伦理学理论的辨析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关系的梳理 |
一、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
二、伦理与道德的中西比较 |
三、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之间的异同 |
第二节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提出、发展和整体面貌 |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应用 |
第三节 本文所使用的“伦理”研究视角 |
小结 |
第二章 菲茨杰拉德的创作观与伦理取向 |
第一节 菲茨杰拉德的创作观 |
一、作家的自我意识与创作技巧 |
二、诗意的文风与个性的创作 |
三、严肃作家的责任与使命感 |
四、主客观视角的融合与统一 |
第二节 菲茨杰拉德伦理取向的多样性 |
一、性格与行为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
二、源于宗教伦理二元划分结构的浪漫主义艺术张力 |
三、以天主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准则 |
小结 |
第三章 《人间天堂》—“迷惘的一代”成长之困 |
一、“迷惘的一代”的背景及成因 |
二、艾莫里的成长之困与伦理选择 |
三、引路人的影响与作用 |
四、伦理意识的觉醒与顿悟 |
小结 |
第四章 《漂亮冤家》—对金钱的欲望和道德的寓言 |
一、欲望—享乐主义伦理危机的源头 |
二、主人公伦理困惑的原因 |
三、伦理困惑所引发的核心问题 |
四、《漂亮冤家》的伦理审视 |
小结 |
第五章 《了不起的盖茨比》—消费社会下伦理的失序 |
一、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 |
二、盖茨比伦理身份的错位与伦理困惑 |
三、汤姆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 |
四、菲茨杰拉德的消费伦理观 |
小结 |
第六章 《夜色温柔》—家庭矛盾与伦理两难 |
一、畸形的三角恋与复杂的伦理关系 |
二、伦理身份错位与伦理困境的选择 |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 |
四、《夜色温柔》中的历史意识 |
小结 |
第七章 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伦理分析与艺术呈现 |
第一节 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伦理分析 |
一、叙述者干预功能与叙事伦理 |
二、多元化叙事模式的运用及伦理意义 |
第二节 印象主义创作手法的伦理表达 |
一、人物形象的模糊化 |
二、光影与色彩的象征意义 |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9)叙述声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叙述声音”是一种隐喻的表达 |
二、作为隐喻的叙述声音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价值 |
第一章 寻找“声音”的轨迹:叙述声音理论溯源 |
第一节 西方叙述声音理论 |
一、韦恩·C.布斯的“作者的声音” |
二、热拉尔·热奈特的“语态” |
三、巴赫金的“声音” |
四、苏珊·S.兰瑟的“叙述声音” |
五、詹姆斯·费伦的作为修辞的声音 |
第二节 中国叙述声音理论 |
一、古代叙事思想中的声音理论 |
二、现当代文学中的叙述声音思想——以几位代表作家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言说与倾听:叙述声音的发出与接收 |
第一节 言说:叙述声音的发出 |
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声音 |
二、叙述者与叙述声音 |
第二节 倾听:叙述声音的接收 |
一、受述者:理想的读者和真实的读者 |
二、解释社群与倾听 |
三、倾听的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声的迹象:叙述声音的构成与分类 |
第一节 叙述声音的构成 |
一、表层结构——涉及文体元素 |
二、语气(情态)特征 |
三、言语与意义的融合 |
四、叙述话语与叙述声音 |
第二节 叙述声音的分类 |
一、叙述声音中的“信号音” |
二、叙述声音中的“定调音” |
三、叙述声音中的“标志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仿与超越:叙述声音的特征 |
第一节 叙述声音与自然声响的相似性 |
一、模糊与清晰:叙述声音的隐与显 |
二、独唱与和鸣:叙述声音的单一与复调 |
三、感知的差异:叙述声音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 |
四、“余音不绝”:叙述声音的呼应与回响 |
五、无声亦有声:不会消逝的叙述声音 |
第二节 叙述声音的独特之处 |
一、叙述声音的个体差异性 |
二、叙述声音的自我呈现性 |
三、叙述声音的相关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历史与审美:叙述声音的功能 |
第一节 叙述声音可以结构文本世界 |
一、叙述声音引导叙述 |
二、叙述声音塑造人物 |
三、叙述声音构建时空 |
四、叙述声音表现声音 |
第二节 叙述声音可以传达作者的声音 |
一、“独一之诗” |
二、立身与立文 |
第三节 叙述声音能回应社会时代之声 |
一、叙述声音展现经济状况 |
二、叙述声音体现政治历史的发展 |
三、叙述声音显露道德与文化的影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跨媒介与跨学科:叙述声音与日常生活叙事 |
第一节 众声喧哗:新媒介叙事中叙述声音 |
一、叙述声音的载体 |
二、叙述声音的特质 |
三、倾听与新媒介叙事 |
第二节 启迪人心:日常教育叙事中的叙述声音 |
一、教科书:多种声音的交汇 |
二、日常教学活动:叙述声音存在于师生互动之间 |
第三节 理智与情感的纠葛:法律叙事中的叙述声音 |
一、叙述者的身份立场 |
二、法律与道德(情感)的取舍 |
三、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之声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爵士时代”女性的文学表现 ——以菲茨杰拉德的新潮女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爵士时代的新潮女郎 |
第一节 新潮女郎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菲茨杰拉德与他的新潮女郎 |
第二章 菲氏新潮女郎形象的变化 |
第一节 早期: 玩乐的菲氏新潮女郎 |
第二节 中期: “妖妇”般的菲氏新潮女郎 |
第三节 后期: 觉醒的菲氏新潮女郎 |
第四节 新潮女郎在插画中:赫尔德的新潮女郎 |
第三章 新潮女郎形象的时代考察 |
第一节 新潮女郎自身的“爵士时代”痕迹 |
第二节 从新潮女郎看“美国梦”的破灭 |
第三节 新潮女郎与“迷惘的一代”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我暴露”的温柔——从叙事评价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不可靠叙述[J]. 谭贞容,陈婷婷. 名作欣赏, 2021(30)
- [2]外国文学的电影改编探析——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J]. 胡迎春. 名作欣赏, 2021(26)
- [3]语言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研究[J]. 李玉婕.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02)
- [4]译介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接受[J]. 李丛立.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2)
- [5]爵士时代的声音: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听觉叙事——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中心[J]. 耿波,杜肖楠. 当代比较文学, 2020(02)
- [6]历时角度下《了不起的盖茨比》现代性剖析及主题研究[J]. 樊帆. 散文百家(理论), 2020(06)
- [7]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伦理取向研究 ——以四部作品为例[D]. 徐媛媛. 吉林大学, 2019(10)
- [8]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视角模式以及独特的人物形象描写[J]. 曹君. 家庭生活指南, 2019(01)
- [9]叙述声音研究[D]. 刘碧珍.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9)
- [10]“爵士时代”女性的文学表现 ——以菲茨杰拉德的新潮女郎为例[D]. 丁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