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凝血酶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凝血酶原,异常,时间,原发性,蛋白,肝细胞,肝癌。
凝血酶原论文文献综述
谢寿峰,路霖[1](2019)在《高原地区凝血酶原复合物联合纤维蛋白原在主动脉置换围术期的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原地区主动脉置换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以及凝血酶原复合物(PCC)联合纤维蛋白原(FIB)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03-2018-02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心脏外科住院治疗并行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的9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A组)42例和PCC联合FIB治疗组(B组)51例,两组分别检测入院时、停体外循环并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5 min及术后2 h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计数、术后第1天引流量及术后输红细胞悬液量。结果:两组入院时和停体外循环并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5 min的TT、PT、APTT、FIB及PLT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2 h除PLT外的TT、PT、APTT及FIB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及术后输红细胞悬液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死亡3例,B组术后死亡2例,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高原地区患者围手术期更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在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手术围术期,PCC联合FIB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出血风险,治疗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白羽[2](2019)在《新生儿黄疸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本院进行新生儿黄疸治疗的7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类型分为病理性黄疸组与生理性黄疸组,各35例,选取同一时期的35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对叁组新生儿的CRP水平、总胆红素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进行检测,从而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病理性黄疸组与生理性黄疸组CRP与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理性黄疸组CRP、总胆红素水平均显着高于生理性黄疸组(P<0.05);病理性黄疸组PT、APTT、TT指标均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组与对照组(P<0.05),FIB水平均低于生理性黄疸组与对照组(P<0.05);随着胆红素水平升高,患儿PT、APTT均显着延长(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能够导致其PT、APTT显着延长,对新生儿实行CRP以及总胆红素水平的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存在情况,进而便于治疗方案的确立以及有效实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34期)
方先松,温小云,叶建明[3](2019)在《甲胎蛋白联合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甲胎蛋白联合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80例非原发性肝癌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良性对照组以及80例在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血清中的血清异常凝血酶原,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3组的甲胎蛋白水平。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相对应的治疗,治疗完成后再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水平明显高于良性对照组患者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系统的治疗后,再次检测发现,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血清异常酶原水平均出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胎蛋白和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对于原发性肝癌的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并且能够较好的反映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2期)
曹策,郁义星,王贝贝,赵卫峰[4](2019)在《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诊断肝细胞癌临床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PIVKA-Ⅱ)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9月收治的82例肝病患者,经组织病理学诊断HCC组56例,非HCC组26例。罗氏cobas~? e 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血清AFP,采用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酶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IVKA-Ⅱ。全部患者接受MRI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各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结果 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分别为34.5(4.5,594.9) ng/ml和63.5(25.0,2082.0) Mau/ml,显着高于非HCC组[分别为3.4(2.2,11.6) ng/ml和23.0(18.8,28.0) Mau/ml,P<0.01];血清AFP、PIVKA-Ⅱ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单独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815和0.907;在单项诊断HCC时,血清AFP和PIVKA-Ⅱ的最佳临床诊断截断点分别为14.4ng/ml和40.5 Mau/ml,其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4.3%、84.6%、67.4%和62.5%、100.0%、74.4%,Gd-EOB-DTPA增强MRI单独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9%、88.5%、91.5%,以Gd-EOB-DTPA增强MRI诊断的效能最高;采用联合试验Ⅰ诊断HCC,其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61.5%,准确率为86.6%,采用联合试验Ⅱ诊断HCC的灵敏度为50.0%,特异度为100.0%,准确率为50.0%。联合试验提高了诊断的特异度,但降低了灵敏度。结论应用血清AFP和PIVKA-Ⅱ检测联合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可提高诊断HCC的效能,综合应用叁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诊断HCC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谈艳芳,刘利洪,袁成良[5](2019)在《原发性肝癌术后甲胎蛋白异质体及异常凝血酶原的测值改变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AFP-L3/AFP)的改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其中40例患者同意手术治疗,对40例术后患者分别采用Centaur 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亲和吸附离心法和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AFP、AFP-L3%、PIVKA-Ⅱ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PIVKA-Ⅱ、AFP、AFP-L3%的检测水平与40例手术治疗患者的PIVKA-Ⅱ、AFP、AFP-L3%的检测水平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PIVKA-Ⅱ、AFP、AFP-L3%、AFP+PIVKA-Ⅱ+AFP-L3/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结果绘制ROC曲线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论:PIVKA-Ⅱ、AFP、AFP-L3%联合检测可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后期治疗、复发监测提供较可靠的临床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董静肖,杨晓欢,王琦,赵秀英[6](2019)在《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对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甲胎蛋白(AFP)检测对肝细胞癌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住院的肝细胞癌(HCC)初诊患者53例,胆管及胆囊癌患者45例,胰腺癌患者40例,肝硬化患者29例,乙型肝炎患者50例,其他肝相关良性疾病患者63例,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IVKA-II、AFP,用肝细胞癌组和肝相关良性疾病组作ROC曲线,比较PIVKA-II、AFP及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Youden指数,并探讨二者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形成及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的关系。结果 PIVKA-II、AFP、二者联合鉴别诊断肝细胞癌与肝良性疾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924、0.945,PIVKA-II、AFP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5.35mAU/mL、10.88ng/mL,此时灵敏度分别为86.8%、78.8%、9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89,P=0.129),特异性分别为85.2%、96.5%、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3,<0.001),Youden指数分别为0.72、0.75、0.91。肿瘤长径≥5cm的血清PIVKA-II水平显着高于肿瘤长径<5cm组(P <0.01),而两组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癌栓阳性的HCC组PIVKA-II与AFP水平均显着高于阴性组(P <0.01)。肝细胞癌HBV阴性组和阳性组的PIVKA-II、AFP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FP与PIVKA-II联合应用可显着提高鉴别诊断肝细胞癌的效能;PIVKA-II对肝细胞癌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在肝细胞癌患者中,PIVKA-II、AFP的水平与HBV的携带状态无关。(本文来源于《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期刊2019年10期)
易康平[7](2019)在《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各类疾病患者8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1.8 mL进行PT与APTT测定,分析其测定结果。结果血液病的PT延长比重最大(75.0%),其次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5.0%)、肝癌(58.3%)和急慢性感染(45.0%)。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液病的APTT延长占比较大,均为50.0%,其次为高血压(40.0%)和肝癌(33.3%)。对照组未出现PT延长的情况。结论 PT与APTT测定对血液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肝病等疾病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为诊治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31期)
王青[8](2019)在《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石英晶体(Quartz Crystal)成为生物传感器领域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石英晶体传感器检测原理,并考虑了微质量效应的影响,搭建一套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使用FPGA模块实现了频率测量功能,通过频率的实时显示可以直观地得到凝血酶原时间,系统具有可实时性好、成本低廉等特点。(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9年19期)
何涛,郭晓冬,余快,李秋,付文广[9](2019)在《异常凝血酶原联合增强CT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异常凝血酶原(DCP)联合增强CT对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01至2019-03-0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的105例HCC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检查分为MVI组(30例)和无MVI组(75例),分析HCC发生MV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DCP联合增强CT预测HCC发生MVI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DCP水平(t=4.667,P<0.001)、肿瘤大小(t=9.427,P<0.001)、包膜类型(χ~2=18.456,P<0.001)和病理类型(χ~2=11.914,P=0.003)是影响HCC发生MVI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OR=12.610,P=0.001)、包膜类型(OR=14.363,P=0.008)、血清DCP水平(OR=19.254,P=0.014)是影响HCC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CP联合增强CT预测HCC发生MVI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0%、74.7%和0.856。结论术前DCP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有助于预测HCC是否存在MVI。(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陈芳彬,张平安,祝成亮[10](2019)在《异常凝血酶原联合CA50、CA19-9、CEA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辅助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联合糖类抗原50(CA50)、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等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测在监测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5—11月,选取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125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结直肠癌肝转移者70例,结直肠癌无肝转移者55例,并随机抽取同期健康检查者7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者、结直肠癌无肝转移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PIVKA-Ⅱ、CA50、AFP、CA19-9和CEA浓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价值。结果健康组、无肝转移组和肝转移组PIVKA-Ⅱ、CA50、CA19-9和CEA的浓度均依次上升,其中肝转移组显着高于无肝转移组和对照组(P<0.0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肝转移组AFP浓度与无肝转移组、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IVKA-Ⅱ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95%CI:0.649~0.825),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界值为38.5 mAU/mL,敏感度为61.4%,特异度为85.5%,相比于CA50、CA19-9和CEA的检测,特异度有显着提高,敏感度稍低。PIVKA-Ⅱ、CA50、CA19-9和CEA联合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诊断价值显着高于PIVKAⅡ、CA50、CA19-9单独检测,灵敏度为81.4%,高于PIVKA-Ⅱ、CA19-9单独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为80.0%,较CA50、CA19-9、CEA单独检测有显着提高。而AFP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95,诊断价值较低,故未纳入联合诊断。结论血清PIVKA-Ⅱ可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辅助诊断,与CA50、CA19-9、CEA联合检测,可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辅助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9年19期)
凝血酶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本院进行新生儿黄疸治疗的7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类型分为病理性黄疸组与生理性黄疸组,各35例,选取同一时期的35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对叁组新生儿的CRP水平、总胆红素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进行检测,从而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病理性黄疸组与生理性黄疸组CRP与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理性黄疸组CRP、总胆红素水平均显着高于生理性黄疸组(P<0.05);病理性黄疸组PT、APTT、TT指标均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组与对照组(P<0.05),FIB水平均低于生理性黄疸组与对照组(P<0.05);随着胆红素水平升高,患儿PT、APTT均显着延长(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能够导致其PT、APTT显着延长,对新生儿实行CRP以及总胆红素水平的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存在情况,进而便于治疗方案的确立以及有效实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凝血酶原论文参考文献
[1].谢寿峰,路霖.高原地区凝血酶原复合物联合纤维蛋白原在主动脉置换围术期的治疗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
[2].白羽.新生儿黄疸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9
[3].方先松,温小云,叶建明.甲胎蛋白联合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9
[4].曹策,郁义星,王贝贝,赵卫峰.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诊断肝细胞癌临床价值探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5].谈艳芳,刘利洪,袁成良.原发性肝癌术后甲胎蛋白异质体及异常凝血酶原的测值改变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9
[6].董静肖,杨晓欢,王琦,赵秀英.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对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
[7].易康平.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19
[8].王青.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理论与实验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
[9].何涛,郭晓冬,余快,李秋,付文广.异常凝血酶原联合增强CT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
[10].陈芳彬,张平安,祝成亮.异常凝血酶原联合CA50、CA19-9、CEA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辅助诊断价值[J].职业与健康.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