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设计方法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法学,药物,方法,工程,创造性思维,开放型,教学改革。
设计方法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鸿,赵炳聪,解红霞,贾福群[1](2019)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学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新药的多元化使其在临床实验设计中成为一个复杂耗时的研究,在试验设计上应应采取规范化、科学化的设计,根据富集设计选择合适的受试人群、用期中分析及时监测试验因有效或无效而终止,期间以动态设计随时进行调整,最终通过药物流行病学设计来监测不良反应等,可保证受试者的安全利益、节省临床试验的研发时间和资金投入,可加快药物的上市。本文拟对四种常用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进行阐述,为进行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提供选择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何政达[2](2019)在《多质子电子耦合重要电催化反应最优催化剂设计方法学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电池是解决目前能源危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要想制备出高效环保的燃料电池就必须为电极反应寻找高效催化剂。本论文将设计高效催化剂的方法分成了叁个步骤:(1)理解所研究反应在不同外部条件(例如温度、pH等)下的机理(2)根据机理计算出其反应速率,其中需要知道每一个基元步骤的指前因子与活化能,这样才可以利用过渡态理论或者Arrhenius方程计算每个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从而得到总反应的反应速率。(3)将反应速率与体系中某些物理量之间建立关系,得到“描述符”。对这些描述符进行定量研究,得到可以决定描述符的物理因素,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只有将这叁点全部做到,才算真正建立起了一套可以从第一性原理上对电催化反应的催化剂进行设计的方法论。那么本论文就围绕上面提到的叁个问题通过具体体系分别进行了初步研究。相应的研究工作以及得到的初步结论将在下面进行总结:1.氢析出在Pt(111)上、酸性溶液中的温度效应以及吸附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氢析出反应在酸性溶液,Pt(111)电极上的变温伏安曲线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理论计算结果,研究了吸附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氢析出反应的活化能与指前因子。发现在Pt(111)上,吸附氢原子之间存在轻微排斥作用。通过使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得到理论模拟的吸附氢原子的等温吸附线。根据Tafel斜率可以说明氢析出反应遵循Volmer-Tafel机理并且以Tafel过程为决速步骤。又根据不同温度下的伏安曲线以及DFT理论计算,验证了 Tafel反应为氢析出反应的决速步骤。2.Pt(110)-(1×1)晶面上氢原子吸附以及Tafel步骤动力学的理论研究首先通过在Pt(110)-(1×1)晶面上(以下称Pt(110)晶面)放置单个H原子,得到了叁种H原子的稳定吸附构型。接着研究了这叁个位点之间吸附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后通过增加表面上吸附氢原子的个数研究了顶位和桥位吸附氢的微分吸附曲线。随后研究了Tafel过程在Pt(110)晶面上的反应路径,其中假设了5种情况,并通过过渡态理论计算了每种情况下的反应路径以及活化能。由于所得到的Tafel过程的活化能与Pt(111)上类似,因此可以判断这两个表面上氢析出反应速率也基本相同,Markovic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3.论溶剂化能对寻找氧还原反应最优催化剂的影响通过选择9种Pt基近表面合金,并计算出OHads与OOHads在9种表面上的吸附能以及溶剂化能,发现之前文献计算中所使用的恒定溶剂化能这一假设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因为根据氧还原的火山型曲线,OHads在Pt(111)的吸附能只距离顶点有O.1eV,而当考虑溶剂化能时在不同表面上溶剂化能的误差范围可以达到0.2eV,因此如果假设在同类催化剂表面上的溶剂化能一样,将无法准确在火山顶点处进行最优催化剂的定位。因此说明在未来当研究最优催化剂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体系去计算相应的溶剂化能,这样才能确保计算数据的准确。4.论溶剂化能对OHads、OOHads吸附能之间Scaling Relation的影响通过在9种过渡金属表面、两种不同超晶胞下计算OHads与OOHads两种吸附物的吸附能以及相应的溶剂化能,去研究溶剂化能对Scaling Relation的影响。并且对吸附物的吸附细节进行了全面分析,例如吸附相互作用中离子与共价相互作用的比例,投影态密度等。此外还研究了单个水分子以及吸附水层的结构及其与表面的成键行为。接着讨论了OHad 与OOHads的溶剂化结构以及形成溶剂化层时对它们吸附作用的影响(主要通过投影态密度进行分析)。最后发现当加入溶剂化能时,由于OHads的溶剂化能要大于OOHads的溶剂化能,因此Scaling Relation的斜率会变化(从1.05下降到0.85)。由此说明改变吸附物的溶剂化能是另一种提高ORR反应活性的手段,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5.论电化学中指前因子的计算与运用通过综述目前电化学/电催化中有关指前因子的理论与实验工作,指出了指前因子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不同的电催化理论去寻找指前因子可能的计算方法及其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接着通过对外球层反应、电催化反应中温度效应的实验进行总结分析,指出了目前在实验上推导反应指前因子的一些矛盾之处以及难点。并对未来如何深入研究指前因子进行了展望与讨论。6.寻找一种描述催化作用的新描述符为了准确的寻找针对不同反应的最优催化剂,就必须找到与吸附能直接相关的描述符。那么之前一直使用“d能带中心”(∈dc)作为研究吸附能的描述符。但这个描述符本身并不能将催化中的所有相互作用都包括其中,并且不能去进行定量化的调整。那么寻找一种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新型描述符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四种不同的体系结构变化,考察O原子在这些体系上的吸附能以及投影态密度的变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描述符:稳定化能(EOS,Energy of Stablization)。并研究了这个描述符与O原子吸附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与d能带中心之间的关系,发现通过EOS能比d能带中心更好的描述吸附物的吸附能。最后对EOS进行了误差分析并对它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31)
唐思[3](2019)在《浅谈产品设计方向专科教学中对设计方法学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专科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学生的入学前整体能力参差不齐,需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在预定课时量内提升学生的基础,并将设计方法学理论逐步带入各门课程,以实践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授。通过引导学生走出对艺术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误区,科学的运用各类设计方法来辅助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最终提升学生的设计创造力。(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08期)
[4](2019)在《变构药物设计方法学的系统创立以及在变构药物开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调控方式,是指小分子结合在空间上不同于活性位点的变构位点(allosteric site)扰动周围的残基并将信号传导至活性位点从而改变蛋白功能的现象。2009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健研究组开发了一系列变构药物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多个(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孙路,牛佳,何鸥[5](2018)在《一种基于灵活型H树的混合时钟树设计方法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艺节点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功能模块被集成到更小的芯片尺寸中。然而,考虑到多工艺角下的工艺偏差等效应,传统的时钟树综合技术得到的时钟树结构将引入更多时序违反,从而限制了芯片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adence公司灵活型H树的混合时钟设计方法学,以提高工艺抗敏感性,缩短总体时钟延迟时间,来缓解负面效应的影响。本文基于GlobalFoundries 7nm低功耗工艺库和ARM Cortex-A53 CPU核心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相比于传统CTS结果能显着提高时钟树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集成电路》期刊2018年12期)
刘悦,蔡飞,陈怡海,王皙,张博锋[6](2018)在《日常教学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以“程序设计方法学”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课程建设网站采集的日常教学数据的类型和特点,并针对这些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Echarts技术,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了师生的日常教学情况,分析了其与教学效果的关联关系,进而,提出了基于回归的学生成绩绩点预测方法,综合考虑了学生平时学习各方面的表现,利用Python实现了线性回归来预测学生的绩点。作者以"程序设计方法学"课程为例,应用该方法以发现学生平时表现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从而为课程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期刊2018年21期)
徐江华[7](2017)在《“产品设计方法学”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对于《产品设计方法学》课程,依托学校航空背景的有利条件,紧紧抓住当前航空工业大发展的契机,以航空设计文化理念为导向,航空产品创意设计为特色,通过工业设计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产品设计方法学》增加航空产品创意设计的授课内容,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系统建立航空产品创意设计资料库,形成融"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和渗透的开放型创新教育实践平台。(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7年12期)
黄晓阳[8](2017)在《设计方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方法学是工业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原有课程的教学不能完全反映现代教学的创新需求,缺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对设计方法学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从课程背景、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叁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探索。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设计思维、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程序以及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和设计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以后课程学习和设计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安阳工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郑明月,蒋华良,陈凯先[9](2017)在《数据驱动的药物设计方法学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各种生物医药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深入理解药物作用的复杂生物过程,提高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效率,并提升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目前和今后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研究内容。我们主要围绕药物靶标-配体相互作用评价、药物靶标预测以及早期ADME性质和毒副作用评价等方面,开展数据驱动的药物设计方法学发展和应用研究。随着数据积累、计算水平及分析手段的不断发展,基于大规模数据的药物设计方法有望成为创新药物研究快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胡珏,潘柏松,张苗[10](2017)在《基于OBE理念的工科人才领导力培养研究——以工程创新设计方法学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世界各国高校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导向教育(OBE)被证明为培养工科人才的有效策略。在对工程领导力概念的演化及能力要素划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工程创新设计方法学"课程为案例,分析了应用OBE理念进行工程人才领导力开发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步骤。通过对课程的实施成效进行初步分析,可以看出:OBE是一种比传统授课模式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较高的自我满意度、专业认同感,提升其就业预期。(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7年45期)
设计方法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燃料电池是解决目前能源危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要想制备出高效环保的燃料电池就必须为电极反应寻找高效催化剂。本论文将设计高效催化剂的方法分成了叁个步骤:(1)理解所研究反应在不同外部条件(例如温度、pH等)下的机理(2)根据机理计算出其反应速率,其中需要知道每一个基元步骤的指前因子与活化能,这样才可以利用过渡态理论或者Arrhenius方程计算每个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从而得到总反应的反应速率。(3)将反应速率与体系中某些物理量之间建立关系,得到“描述符”。对这些描述符进行定量研究,得到可以决定描述符的物理因素,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只有将这叁点全部做到,才算真正建立起了一套可以从第一性原理上对电催化反应的催化剂进行设计的方法论。那么本论文就围绕上面提到的叁个问题通过具体体系分别进行了初步研究。相应的研究工作以及得到的初步结论将在下面进行总结:1.氢析出在Pt(111)上、酸性溶液中的温度效应以及吸附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氢析出反应在酸性溶液,Pt(111)电极上的变温伏安曲线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理论计算结果,研究了吸附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氢析出反应的活化能与指前因子。发现在Pt(111)上,吸附氢原子之间存在轻微排斥作用。通过使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得到理论模拟的吸附氢原子的等温吸附线。根据Tafel斜率可以说明氢析出反应遵循Volmer-Tafel机理并且以Tafel过程为决速步骤。又根据不同温度下的伏安曲线以及DFT理论计算,验证了 Tafel反应为氢析出反应的决速步骤。2.Pt(110)-(1×1)晶面上氢原子吸附以及Tafel步骤动力学的理论研究首先通过在Pt(110)-(1×1)晶面上(以下称Pt(110)晶面)放置单个H原子,得到了叁种H原子的稳定吸附构型。接着研究了这叁个位点之间吸附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后通过增加表面上吸附氢原子的个数研究了顶位和桥位吸附氢的微分吸附曲线。随后研究了Tafel过程在Pt(110)晶面上的反应路径,其中假设了5种情况,并通过过渡态理论计算了每种情况下的反应路径以及活化能。由于所得到的Tafel过程的活化能与Pt(111)上类似,因此可以判断这两个表面上氢析出反应速率也基本相同,Markovic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3.论溶剂化能对寻找氧还原反应最优催化剂的影响通过选择9种Pt基近表面合金,并计算出OHads与OOHads在9种表面上的吸附能以及溶剂化能,发现之前文献计算中所使用的恒定溶剂化能这一假设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因为根据氧还原的火山型曲线,OHads在Pt(111)的吸附能只距离顶点有O.1eV,而当考虑溶剂化能时在不同表面上溶剂化能的误差范围可以达到0.2eV,因此如果假设在同类催化剂表面上的溶剂化能一样,将无法准确在火山顶点处进行最优催化剂的定位。因此说明在未来当研究最优催化剂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体系去计算相应的溶剂化能,这样才能确保计算数据的准确。4.论溶剂化能对OHads、OOHads吸附能之间Scaling Relation的影响通过在9种过渡金属表面、两种不同超晶胞下计算OHads与OOHads两种吸附物的吸附能以及相应的溶剂化能,去研究溶剂化能对Scaling Relation的影响。并且对吸附物的吸附细节进行了全面分析,例如吸附相互作用中离子与共价相互作用的比例,投影态密度等。此外还研究了单个水分子以及吸附水层的结构及其与表面的成键行为。接着讨论了OHad 与OOHads的溶剂化结构以及形成溶剂化层时对它们吸附作用的影响(主要通过投影态密度进行分析)。最后发现当加入溶剂化能时,由于OHads的溶剂化能要大于OOHads的溶剂化能,因此Scaling Relation的斜率会变化(从1.05下降到0.85)。由此说明改变吸附物的溶剂化能是另一种提高ORR反应活性的手段,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5.论电化学中指前因子的计算与运用通过综述目前电化学/电催化中有关指前因子的理论与实验工作,指出了指前因子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不同的电催化理论去寻找指前因子可能的计算方法及其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接着通过对外球层反应、电催化反应中温度效应的实验进行总结分析,指出了目前在实验上推导反应指前因子的一些矛盾之处以及难点。并对未来如何深入研究指前因子进行了展望与讨论。6.寻找一种描述催化作用的新描述符为了准确的寻找针对不同反应的最优催化剂,就必须找到与吸附能直接相关的描述符。那么之前一直使用“d能带中心”(∈dc)作为研究吸附能的描述符。但这个描述符本身并不能将催化中的所有相互作用都包括其中,并且不能去进行定量化的调整。那么寻找一种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新型描述符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四种不同的体系结构变化,考察O原子在这些体系上的吸附能以及投影态密度的变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描述符:稳定化能(EOS,Energy of Stablization)。并研究了这个描述符与O原子吸附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与d能带中心之间的关系,发现通过EOS能比d能带中心更好的描述吸附物的吸附能。最后对EOS进行了误差分析并对它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设计方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鸿,赵炳聪,解红霞,贾福群.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学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9
[2].何政达.多质子电子耦合重要电催化反应最优催化剂设计方法学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唐思.浅谈产品设计方向专科教学中对设计方法学的运用[J].明日风尚.2019
[4]..变构药物设计方法学的系统创立以及在变构药物开发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孙路,牛佳,何鸥.一种基于灵活型H树的混合时钟树设计方法学[J].中国集成电路.2018
[6].刘悦,蔡飞,陈怡海,王皙,张博锋.日常教学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以“程序设计方法学”课程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
[7].徐江华.“产品设计方法学”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7
[8].黄晓阳.设计方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7
[9].郑明月,蒋华良,陈凯先.数据驱动的药物设计方法学及应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10].胡珏,潘柏松,张苗.基于OBE理念的工科人才领导力培养研究——以工程创新设计方法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