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子散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子,植被,喀斯特,质体,樟树,果实,蚂蚁。
种子散布论文文献综述
俞筱押,李玉辉[1](2019)在《云南石林地质公园5种群落类型植物果实组成与种子散布特征数据集》一文中研究指出群落果实类型和种子散布特征决定了退化植被恢复的有性繁殖体来源,对包括石漠化在内的退化生态系统治理有重要意义。采用2003年8–9月在该区域调查的原生林(滇青冈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人工云南松林共5种群落各100m×100m样地记名计数法调查的维管束植物物种名录,依据《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中对物种果实的描述确定其果实类型;根据文献和数据库(http://data.kew.org/sid/)以及果实、种子形态性状确定种子散布方式,得到《石林喀斯特5种群落类型植物果实组成与种子散布特征数据集》。结果表明:云南石林地质公园282种维管束植物共16种果实类型(含孢子),其中瘦果、蒴果、浆果和核果的物种比例均大于10%。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的优势果实类型分别为核果、瘦果和浆果。云南石林地质公园内植物种子以动物传播为主,其次为风传播。数据集包括:(1)云南石林地质公园5种植物群落样地的基本信息(.xlsx、.kmz);(2)云南石林地质公园5种植物群落的果实类型与种子散布数据(.xlsx)。数据集由2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为45.1 KB(压缩成2个文件,41.3 KB)。与该数据集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态学报》2018年第42卷第6期。(本文来源于《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2期)
俞筱押,李玉辉,杨光荣[2](2018)在《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类型植物果实组成与种子散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植物群落果实类型和种子散布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喀斯特植物群落更新与拓展特征,进而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恢复植被的自然扩展机制及制定植被恢复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类型为对象,研究不同群落的果实类型谱与种子散布谱,以揭示果实类型与种子散布方式对恢复植被的影响。采用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各1 hm2样地记名计数法调查的维管束物种名录,依据Flora of China对物种果实的描述确定其果实类型;根据文献、数据库以及果实、种子形态性状确定种子散布方式。结果表明:(1)石林地质公园282种维管束植物共16种果实类型(含孢子),其中瘦果、蒴果、浆果和核果的物种比例均大于10%。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的优势果实类型分别为核果、瘦果和浆果。石林地质公园各群落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的果实类型谱差异不显着。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和人工辅助云南松林不同群落中,浆果和核果的物种比例减少,瘦果、颖果和蒴果的物种比例增加。(2)石林地质公园植物种子以动物传播为主,其次为风传播。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和人工辅助云南松林不同群落中,风传播的物种比例增加了73%–87%,动物传播(包括鸟类传播)减少了31%–36%。(3)物种的种子散布方式直接影响到植被恢复物种和恢复策略的选择。基于恢复目标,选择自然传播能力强的乡土物种或地带性植被关键种,辅以传播廊道,有助于喀斯特的植被恢复。(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怡皓,陈宝花,胡桂花,刘璐璐,朱昕颖[3](2017)在《食果鸟类对樟树种子的空间散布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食果鸟类通过取食果实,消化果肉后散布种子,从而存在潜在的种子传播作用。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是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常绿阔叶树种,有关其肉质果实传播模式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调查了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1 100余株樟树的结实量、树冠下以及空地中食果鸟类散布的种子量,研究了食果鸟类对樟树果实的空间散布模式。共调查6 000余个小样方,面积达40 000 m~2,共收集樟树果实和种子20万多粒,40余kg。结果表明:樟树平均结实量为110.00±3.84粒/m~2。取食樟树果实的食果鸟类主要有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乌鸫(Turdus merula),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等。这些食果鸟类均以直接吞食樟树成熟果实,并经一段时间消化后通过呕吐或排泄的方式在空间上散布樟树的种子。经食果鸟类消化后被散布至樟树树冠下的种子量为148.71±7.41粒/m~2,但非结实的樟树下也发现较多被消化排出的种子(37.93±7.60粒/m~2)。另外,在无樟树分布的空地中发现的种子量高达15.93±2.80粒/m~2左右。食果鸟类通过散布樟树种子,对樟树种子传播和幼苗建成有潜在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王进,颜霞,李军元,张勇,谢全刚[4](2017)在《蒙古扁桃种子雨散布及种子萌发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 Maxim)种群和种子为研究材料,通过物理特性、休眠特性、萌发特性的研究,探讨种群致濒因素。结果表明,蒙古扁桃种子比重、体积和千粒重大,散布时间较集中,散布格局是聚集型散布,散布主要依靠自身重力,靠动物散布和水力作用的散布,使种子能传播较远的距离。制约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是种皮障碍和生理休眠(10%),采用35℃条件下处理72 h后机械破除果皮可破除种子休眠,种子低温(2~5℃)层积处理能极显着(P<0.01)提高活力,种子变温(5~10℃)层积能极显着(P<0.01)提高发芽率和活力,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蒙古扁桃种子休眠较浅,种子萌发所需温度较低,冬前进入土壤库的种子迅速萌发,因不能度过严冬而死亡,是致濒的主要原因。封冻时进入土壤库的种子,在种皮保护下越冬,仍有很高成苗率,开展人工繁育是拯救蒙古扁桃资源的直接措施。(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7年02期)
牟凤娟,段胜芝,字雪松,李一果[5](2016)在《旱地油杉种子形态及散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旱地油杉为松科濒危植物,仅分布在云南局部狭窄区域,数量稀少。为探讨旱地油杉的种子特征及传播特征与其致濒机制的关系,分析11个种子形态特征的变异及散布特征。结果表明:旱地油杉种子各形态特征变异顺序为种翅质量百分比>种子质量>种子总质量>种翅质量>种翅长/宽>种子宽>种翅长>种子长>种翅长百分比>种翅宽>种子总长;种子多个形态特征间关系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种子滞空时间由种子各形态特征综合影响,与种子总质量、种子质量、种翅质量呈极显着负相关,R分别为-0.641、-0.637、-0.441,而与种翅质量百分比呈极显着正相关,R=0.577。旱地油杉的种子特征比较稳定,且适应远距离传播,但种群的自然更新能力低下,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王国勋[6](2015)在《内蒙古高原植物群落种子大小谱和散布模式谱与经度环境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的重量(或大小)是植物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关键的中心性状,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植物的繁殖策略及对环境的适应策略。群落水平上关于种子大小的纬度梯度、海拔梯度的变异已经有一定的研究,但仍然缺乏经度梯度上的相关研究,而关于种子散布模式的经度梯度变化研究则更少。本文选择了内蒙古高原径向变异较大的20个大样地,共涉及到74科294属624种物种,来探究种子大小、散布模式、果实类型谱等随经度地理梯度及环境因子(降雨量、温度、干燥指数)及植被类型的变异而变化的规律。这将为跨物种的种子地理梯度变异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如下。(1)种子大小与经度、降雨量、干燥指数显着相关,但在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变化规律截然相反,在荒漠和草原,种子大小与经度、降雨量和干燥度呈显着负相关,而在森林中,种子大小与经度、降雨量和干燥度呈显着正相关。在内蒙古高原,从西向东,从荒漠、荒漠草原至典型草原,种子大小逐渐减小,而在森林中种子大小又有增加。说明在不同的植被类型中,影响种子大小的因素不同,植物的繁殖策略也不相同。(2)通过对5个优势科种子大小的变异情况的比较发现,豆科和菊科与经度、年降雨量、干燥指数均显着相关,且其相关规律与跨物种的研究一致:在荒漠、草原类型中与在森林类型中正好相反。其它优势科的种子大小与经度和环境因子相关性不强。说明在内蒙古高原地区,豆科和菊科对生境胁迫的响应最为明显,其可塑性、变异能力最强,而其它优势科种子大小则相对保守。(3)果实类型与海拔、降雨量及干燥指数显着相关,其中,肉果比例与海拔呈显着负相关,与降雨量和干燥度指数呈显着正相关,而与温度、经纬度相关性较弱。此外,荒漠的群落肉果比例高于草原类型,而森林类型的比例最高。(4)散布模式与降雨和干燥指数显着相关。其中,动物传播与降雨量和干燥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而风传播比例与降雨量和干燥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说明二者受环境因子尤其是水分的影响非常明显。无助传播则与海拔呈显着正相关,与温度呈显着负相关,而与降雨量和干燥度的相关性较弱,说明温度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子。(5)风传播比例在内蒙古高原四种植被类型中都是最大的,且随着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森林的梯度逐渐减小。在荒漠和森林中,动物传播比例高于草原,且典型草原的动物传播比例最小。说明在不同的植被类型中,由于非生物因子(降雨量、温度、风力、土壤成分等)及生物因子(物种丰富度、群落郁闭度、动物传播者的数量)的不同,植物的拓殖策略也不同。(6)种子大小与植物其它属性密切相关。乔木和藤本的种子最大,草本的种子最小,半灌木和灌木种子质量居中。而一年生,二年生草本的种子质量明显小于多年生植物。动物传播的种子质量显着大于风传播的种子,肉果的种子质量显着大于干果的种子质量,种子大小与比叶面积有弱的负相关,这种相关性在不同的科内格局各异。总之,种子性状对不同限制因子的响应不尽相同,探究种子大小、散布模式的地理梯度变化及与其他属性的相关性对于解释植物的进化和适应历程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30)
黄曼,王东[7](2015)在《油质体在5种蚁播植物种子散布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蚁播植物种子上常附着有蚂蚁喜食的油质体,该物体可吸引蚂蚁取食或为蚂蚁提供钳着位点从而影响种子散布。为进一步揭示油质体在种子散布中的作用,在野外研究了4属5种典型蚁播植物包括小花宽瓣黄堇(Corydalis giraldii Fedde)、假刻叶紫堇(C.pseudoincisa C.Y.Wu)、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紫花堇菜(Viola grypoceras A.Gray)和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其相应的搬运蚂蚁即玉米毛蚁(Lasius alienus(Foerster))和尼特纳大头蚁(Pheidole nietneri Emery)对植物完整种子(SE)、去除油质体的种子(S)和粘有人工模拟油质体的种子(S+H)的搬运行为和搬运效率。结果显示,蚂蚁对相同植物3类种子的触碰和检查次数均无显着差异。蚂蚁对种子的尝试搬运次数除玉米毛蚁对小花宽瓣黄堇、假刻叶紫堇和白屈菜去除油质体的种子(S)显着高于完整种子(SE)和粘有人工模拟油质体的种子(S+H)外,其它的均无显着差异。玉米毛蚁对小花宽瓣黄堇、假刻叶紫堇、白屈菜和紫花堇菜以及尼特纳大头蚁对小花宽瓣黄堇、假刻叶紫堇和紫花堇菜完整种子(SE)的搬运效率显着高于粘有人工模拟油质体的种子(S+H)和去除油质体的种子(S),此外,玉米毛蚁对小花宽瓣黄堇粘有人工模拟油质体的种子(S+H)的搬运效率显着高于去除油质体的种子(S)。这说明玉米毛蚁在搬运小花宽瓣黄堇种子过程中油质体不仅起到吸引作用,而且起到钳着位点作用;玉米毛蚁在搬运假刻叶紫堇、白屈菜和紫花堇菜以及尼特纳大头蚁搬运小花宽瓣黄堇、假刻叶紫堇和紫花堇菜种子过程中油质体仅起到吸引作用。研究表明油质体可通过对蚂蚁起吸引作用,或同时起吸引和钳着位点的双重作用等影响种子散布,油质体的影响作用不但取决于植物种类,也与搬运蚂蚁的种类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7期)
江谱娟,王东[8](2015)在《其它可利用食物对小花宽瓣黄堇(Corydalis giraldii Fedde)种子散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蚁播植物种子的重要传播者,蚂蚁不但取食种子上附着的油质体,也喜食其它富含蛋白质、脂类、糖和维生素等的食物,因此环境中其它可利用食物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蚂蚁对种子的搬运进而影响种子散布,但目前对于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仍不清楚。在野外研究了蚂蚁对小花宽瓣黄堇(Corydalis giraldii Fedde)种子、肉、蜂蜜、苹果、馒头等食物的趋性和偏好程度,以及添加食物后蚂蚁对种子的拜访频率和搬运效率,以揭示其它可利用食物如何影响蚂蚁觅食和取食偏好,进而影响小花宽瓣黄堇种子散布。结果显示,在所诱捕的8种蚂蚁中,玉米毛蚁(Lasius alienus(Foerster))和丝光蚁(Formica fusca Linnaeus)是小花宽瓣黄堇种子的主要搬运者,不同食物诱捕的玉米毛蚁数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蜂蜜和苹果诱捕的丝光蚁数量均显着大于种子(P<0.05)。玉米毛蚁和丝光蚁均为杂食性,在觅食中分别行使群体募集和简单协作性募集。在仅有种子的对照处理中,玉米毛蚁和丝光蚁对种子的拜访频率分别为(38.73±4.57)头和(30.8±2.87)头(40min,n=15),两种蚂蚁对种子的拜访频率差异不显着(P>0.05);玉米毛蚁和丝光蚁搬运种子的效率分别为(33.87±4.22)粒和(16.27±3.35)粒(40min,n=15),玉米毛蚁的搬运效率显着高于丝光蚁(P<0.05)。与对照相比,添加馒头、苹果和蜂蜜后丝光蚁对种子的拜访频率显着降低(P<0.05),分别为(15.6±3.61)头、(9.07±1.4)头和(7.67±1.58)头(40min,n=15);添加苹果和蜂蜜后丝光蚁对种子的搬运效率显着降低(P<0.05),分别为(3.47±1.17)粒和(2.87±0.9)粒(40min,n=15);添加不同食物后玉米毛蚁对种子的拜访频率和搬运效率均无显着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行使群体募集的玉米毛蚁比行使简单协作募集的丝光蚁有更高的种子搬运效率,添加食物后影响丝光蚁对种子的拜访频率和搬运效率,这说明其它可利用食物对小花宽瓣黄堇种子散布的影响与搬运蚂蚁的种类及其觅食的募集方式有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蚂蚁与植物(种子)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7期)
周会平,陈国云,岳海,寸明[9](2014)在《橡胶树在西双版纳引种区的种子捕食与散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纯橡胶林、胶-竹复合林、沟谷季节雨林、次生林及毗邻次生林的橡胶林共5种不同生境中释放标记的橡胶树种子,观测种子捕食者以及种子被捕食、埋藏和扩散情况。结果表明:纯橡胶林和沟谷季节雨林内的橡胶树种子大多数都原地存留(>80%和>98%),而胶-竹复合林内几乎100%的种子均被捕食;次生林内释放的橡胶树种子捕食率也几为100%,而毗邻次生林的橡胶林种子捕食率约50%;卡方检验表明,胶-竹复合林的种子捕食率显着高于沟谷季节雨林和纯橡胶林,次生林内显着高于毗邻的橡胶林(P<0.001)。绝大多数橡胶树种子被捕食者原地或搬运后取食,仅有少量种子被埋藏。大多数种子(>80%)被搬运距离在10 m以内。红外感应相机拍摄和饲喂实验发现,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和红刺鼠(Rattus surifer)为主要的种子捕食者。可见,在西双版纳引种区橡胶树种子主要是被小型鼠类取食,但捕食强度较大,而被埋藏种子比例很低,散布距离较短(<10 m)。(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08期)
黄曼[10](2014)在《油质体在蚁播植物种子散布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散布是植物生活史的重要环节,影响种子的命运进而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子散布还会通过影响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基因流动进而影响种群的适应性和生活史特征等演化过程。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蚂蚁与植物间形成了多种互惠共生关系,蚂蚁散布植物种子便是其中之一。通过蚂蚁散布种子的植物称为蚁播植物,典型蚁播植物种子上常具有富含营养的附属物,这种附属物被称为油质体(elaiosome)。油质体在种子散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蚂蚁通过取食油质体而得到食物报酬,而种子通过蚂蚁的搬运得到散布。在蚂蚁散布种子过程中,有研究认为油质体通过吸引蚂蚁取食而促进蚂蚁搬运种子,另有研究提出油质体可能通过给蚂蚁提供钳着位点(handle)而影响种子散布等。蚁播植物种子掉落到地表后大多数在48h内被蚂蚁快速搬运,种子滞留地表期间遭遇空气干燥或雨水浸泡,这可能影响蚂蚁对种子的散布。本文以几种典型蚁播植物:罂粟科(Papaveraceae)紫堇属(Corydalis)小花宽瓣黄堇(C. giraldii Fedde)、假刻叶紫堇(C. pseudoincisa C. Y. Wu)和白屈菜属(Chelidonium)白屈菜(Ch. majus L.)以及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medium)柔毛淫羊藿(E. pubescens Maxim.)为研究材料,首先对这几种蚁播植物对应的搬运者蚂蚁种类和数量、不同蚂蚁种类对蚁播植物种子的搬运效率和搬运距离以及去除油质体对种子散布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初步研究了这几种蚁播植物与蚂蚁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油质体在种子散布中的作用,以及干燥和水浸对种子散布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以期为蚁播植物研究提供资料,也为深入研究共生双方从蚁播中获得的利益以及蚂蚁和植物互惠共生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蚁播植物与蚂蚁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是一种弥散性相互作用。四种蚁播植物样地共捕获到2385头蚂蚁,分别属于蚁亚科和切叶蚁亚科的9属16种。野外观察表明玉米毛蚁、尼特纳大头蚁、丝光蚁以及Aphaenogastter sp.1是样地中的几种主要搬运者。搬运小花宽瓣黄堇、假刻叶紫堇、白屈菜和柔毛淫羊藿种子的蚂蚁种类分别有6种、4种、2种和6种,不同的蚁播植物其搬运者蚂蚁种类和蚂蚁组成均不相同,其主要搬运者蚂蚁种类也不相同。同一种蚂蚁对不同的蚁播植物的搬运效率和散布距离也不相同。除假刻叶紫堇外,去除油质体显着降低了蚂蚁对种子的搬运效率。2.油质体在蚂蚁散布种子的过程中,不仅起到吸引蚂蚁搬运种子的作用,其钳着位点作用也不容忽视。蚂蚁对相同植物叁类种子的触碰和检查次数均无显着差异。蚂蚁对种子的尝试搬运次数除玉米毛蚁对小花宽瓣黄堇、假刻叶紫堇和白屈菜去除油质体的种子(S)显着高于完整种子(SE)和粘有人工模拟油质体的种子(S+H)外,其它的均无显着差异。玉米毛蚁对小花宽瓣黄堇、假刻叶紫堇、白屈菜和紫花堇菜以及尼特纳大头蚁对小花宽瓣黄堇、假刻叶紫堇和紫花堇菜完整种子(SE)的搬运效率显着高于粘有人工模拟油质体的种子(S+H)和去除油质体的种子(S),此外,玉米毛蚁对小花宽瓣黄堇粘有人工模拟油质体的种子(S+H)的搬运效率显着高于去除油质体的种子(S)。这说明玉米毛蚁在搬运小花宽瓣黄堇种子过程中油质体不仅起到吸引作用,而且起到钳着位点作用;玉米毛蚁在搬运假刻叶紫堇、白屈菜和紫花堇菜以及尼特纳大头蚁搬运小花宽瓣黄堇、假刻叶紫堇和紫花堇菜种子过程中油质体仅起到吸引作用。3.干燥和水浸对种子散布的影响与蚁播植物种类有关。蚂蚁对种子的最初接触和最初搬运次数干燥/水浸不同时长与新鲜种子间差异均不显着,而不同程度的干燥均显着降低了丝光蚁对柔毛淫羊藿种子以及尼特纳大头蚁对假刻叶紫堇种子的搬运效率,对丝光蚁搬运小花宽瓣黄堇种子以及尼特纳大头蚁搬运白屈菜种子的搬运效率没有显着影响;不同程度的水浸显着降低了丝光蚁对小花宽瓣黄堇种子和柔毛淫羊藿种子以及尼特纳大头蚁对假刻叶紫堇种子的搬运效率,对尼特纳大头蚁搬运白屈菜种子的搬运效率影响不显着。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四种蚁播植物散布者蚂蚁种类和组成不同,不同蚁播植物具有不同的搬运效率和散布距离,油质体会影响种子的散布,蚂蚁散布种子是一种弥散性的相互作用关系。油质体可通过对蚂蚁起吸引作用,或同时起吸引和钳着位点的双重作用等影响种子散布,油质体的影响作用不但取决于植物种类,也与搬运蚂蚁的种类有关。蚂蚁没接触种子前对不同种子没有选择,不同蚁播植物对干燥和水浸的响应不同。(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种子散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喀斯特植物群落果实类型和种子散布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喀斯特植物群落更新与拓展特征,进而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恢复植被的自然扩展机制及制定植被恢复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类型为对象,研究不同群落的果实类型谱与种子散布谱,以揭示果实类型与种子散布方式对恢复植被的影响。采用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各1 hm2样地记名计数法调查的维管束物种名录,依据Flora of China对物种果实的描述确定其果实类型;根据文献、数据库以及果实、种子形态性状确定种子散布方式。结果表明:(1)石林地质公园282种维管束植物共16种果实类型(含孢子),其中瘦果、蒴果、浆果和核果的物种比例均大于10%。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的优势果实类型分别为核果、瘦果和浆果。石林地质公园各群落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的果实类型谱差异不显着。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和人工辅助云南松林不同群落中,浆果和核果的物种比例减少,瘦果、颖果和蒴果的物种比例增加。(2)石林地质公园植物种子以动物传播为主,其次为风传播。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和人工辅助云南松林不同群落中,风传播的物种比例增加了73%–87%,动物传播(包括鸟类传播)减少了31%–36%。(3)物种的种子散布方式直接影响到植被恢复物种和恢复策略的选择。基于恢复目标,选择自然传播能力强的乡土物种或地带性植被关键种,辅以传播廊道,有助于喀斯特的植被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子散布论文参考文献
[1].俞筱押,李玉辉.云南石林地质公园5种群落类型植物果实组成与种子散布特征数据集[J].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19
[2].俞筱押,李玉辉,杨光荣.石林地质公园不同群落类型植物果实组成与种子散布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8
[3].张怡皓,陈宝花,胡桂花,刘璐璐,朱昕颖.食果鸟类对樟树种子的空间散布作用[J].江西科学.2017
[4].王进,颜霞,李军元,张勇,谢全刚.蒙古扁桃种子雨散布及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冰川冻土.2017
[5].牟凤娟,段胜芝,字雪松,李一果.旱地油杉种子形态及散布特征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
[6].王国勋.内蒙古高原植物群落种子大小谱和散布模式谱与经度环境相关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5
[7].黄曼,王东.油质体在5种蚁播植物种子散布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15
[8].江谱娟,王东.其它可利用食物对小花宽瓣黄堇(CorydalisgiraldiiFedde)种子散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
[9].周会平,陈国云,岳海,寸明.橡胶树在西双版纳引种区的种子捕食与散布[J].生态学杂志.2014
[10].黄曼.油质体在蚁播植物种子散布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