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胫后动脉穿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脉,创面,软组织,肌腱,多普勒,组织,胫骨。
胫后动脉穿支论文文献综述
彭平,董忠根,魏建伟,刘立宏,罗兆彪[1](2019)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部分坏死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09月~2017年09月所行59例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资料,评估皮瓣的疗效,分析患者因素、术者因素和皮瓣因素对该皮瓣部分坏死率的影响。[结果] 59例患者中,皮瓣完全成活,且创面均愈合良好者50例,占84.75%;部分坏死9例,占15.25%,其中1例二期缝合,3例植皮,5例另行局部皮瓣转位后创面愈合。成活组与部分坏死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和软组织缺损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筋膜蒂的长度和宽度、皮瓣瓣部长度、皮瓣长宽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成活组皮瓣瓣部宽度显着小于部分坏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组皮瓣全长显着小于部分坏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组的皮瓣旋转点距离大于部分坏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瓣部的宽度是影响皮瓣部分坏死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OR=4.028,P=0.041)。[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能有效修复小腿中下段和足踝部中小面积创面。当皮瓣瓣部宽度超过6cm时,皮瓣的部分坏死率显着增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孙长胜,苏波,张玲玲,张辉,王婷婷[2](2019)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4月-2018年6月,应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10例。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第3天出现静脉危象,经放血治疗后缓解。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磨损破溃,恢复保护性感觉。小腿供区功能无受限。结论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在同一术区操作、皮瓣成活率高、质地好、供区可直接闭合,是修复同侧足部小面积缺损创面较好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实用手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陈俊宏,邓迪,刘均,王吉,陈飞[3](2019)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局部晚期下咽癌喉功能保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局部晚期下咽癌喉功能保留术后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2009年8月~2019年1月在下咽癌喉功能保留手术中采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7~67岁,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梨状窝癌14例,下咽后壁癌6例。皮瓣的面积为4 cm×7 cm~7 cm×12 cm。小腿供瓣区采用腹部全厚皮移植。术后患者均行后续放/化疗。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均全部存活,无皮瓣坏死及血管危象发生。6例患者术后出现低蛋白血症,4例出现肺部感染,4例出现咽瘘,1例出现供区植皮坏死。所有患者均拔除鼻饲管后经口进食,1例继发喉狭窄。肿瘤控制情况:2例局部复发,其中1例行挽救性全喉切除术,1例死亡。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均再次接受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结论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具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厚薄适中,血管蒂长和供区隐蔽等优点,术后能耐受根治性放疗,是下咽癌术后缺损重建的理想选择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黄宇,周鑫,邹永根[4](2019)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足部创面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足部创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创面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1.5±3.0)岁。创面缺损范围为8.0cm×5.0cm~13.0cm×7.5cm,创面污染严重,一期手术在急诊下行清创探查加VSD处理,骨折予以克氏针固定,术后7d~14d创面条件允许时,予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9.0cm×5.5cm~13.5cm×8.0cm。皮瓣供区植皮或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定期随访。结果 21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术后出现蒂部卡压,经探查解除卡压后皮瓣成活。随访3~18个月,皮瓣与受区相似,外形美观,质地良好,供区愈合良好,线性疤痕形成。结论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穿支恒定,不需要吻合血管,易于开展,修复足部创面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66期)
冯锟[5](2019)在《胫骨远端骨外露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治疗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胫骨远端骨外露患者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4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治疗。对患者创伤面愈合情况、术后皮瓣功能恢复及感觉恢复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4例患者术后皮瓣恢复情况良好,皮瓣存活率为100%,其中有21例患者创面Ⅰ期愈合,Ⅰ期愈合率为87.50%;有3例患者在进行手术清创、换药、营养支持等常规处理后Ⅱ期愈合。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治疗胫骨远端骨外露具有较佳的疗效,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23期)
徐翀[6](2019)在《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项研究将对足踝部创面的病患使用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分析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足踝部创面治疗的病患20名,选取的病患皆实施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其中属于踝部创面的有7名病患,属于足背创面的有8名病患,属于足根部创面的有5名。结果对本项研究中选取的20名足踝部创面病患实施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也全部成活。病患出院之后对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医生选用的皮瓣质地与病患的周围皮肤很接近,外观不存在臃肿的情况。对于供区皮肤直接缝合的病患,术后存在的瘢痕相对较小;于供区植皮病患而言,并不存在瘢痕增生的情况。20名病患在接受修复术之后,踝关节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病患的患肢在负重的情况下也可以行走。结论于足踝部创伤的病患而言,应用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可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治疗过程相对安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3期)
罗昭和,唐修俊,邓呈亮,魏在荣,王达利[7](2019)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后肌腱外露改善肌腱愈合25例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亚急诊修复伴有肌腱外露和肌腱变性足外伤的整复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8月到2016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急诊及骨科足后开放性外伤伴肌腱外露病例25例,男21例,女4例,入院后经急诊清创后保留仍有弹性的肌腱,负压封闭引流(VSD)持续保护创面,亚急诊二期手术再次扩创后切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皮瓣成活后出院并长期随访肌腱恢复程度及效果。结果 25例患者通过转移皮瓣修复创面,患者外露肌腱均得以保留,术后肌腱粘连6例,其余病例无肌腱粘连,皮瓣均成活。结论应用亚急诊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带蒂修复对受损变性的跟腱肌腱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可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恢复时间,提高修复效果,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任静,孙嵘,吴铮,张平荣,刘涛[8](2019)在《多普勒引导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普勒引导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膝部、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普勒引导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治疗。观察并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5例患者中皮瓣边缘部分坏死2例,换药后伤口愈合,其余皮瓣完全成活,术后行皮瓣蒂部"兔耳"切除整形2例。结论多普勒引导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软组织缺损,皮瓣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皮瓣质地良好,可恢复感觉,是修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膝部、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万蕾,叶锋,王晓,陈园升,李英周[9](2018)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治疗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治疗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的方法治疗12例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患者,观察术后皮瓣成活及创口Ⅰ期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色泽、皮肤感觉情况及供区肢体感觉、活动有无影响。结果其中2例患者出现小面积坏死,换药后痊愈,余病例均Ⅰ期愈合,皮瓣成活。经6月~12月随访,受区柔软、不臃肿,外观好,供区愈合良好,疗效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损伤轻微,成活率高,适用范围广,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8年06期)
陈长顺,胡祥,郑前进,段勇,刘思怡[10](2019)在《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修复小腿远端创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修复小腿远端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4年9月—2017年8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修复12例小腿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缺损。男8例,女4例;年龄25~66岁,平均41.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例,重物砸伤2例,胫骨骨髓炎并软组织溃疡、坏死2例,骨肿瘤切除术后骨和软组织缺损1例。8例一期修复,4例二期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6 cm×4 cm~10 cm×7 cm,肌瓣切取范围为4.0 cm×2.5 cm~8.0 cm×6.0 cm,骨瓣切取范围为4 cm×2 cm×2 cm~5 cm×4 cm×4 cm;供区胫骨骨缺损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修复,创面直接拉拢缝合7例、部分缝合后游离植皮修复5例。结果术后12例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均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8个月。复合组织瓣外观、颜色、质地及踝关节功能均满意。术后6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瓣修复胫骨骨缺损处愈合良好,供区髂骨修复骨缺损处愈合良好。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血供丰富,是修复小腿远端局部软组织缺损合并局限性骨缺损创面的良好供区。(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胫后动脉穿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4月-2018年6月,应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10例。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第3天出现静脉危象,经放血治疗后缓解。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磨损破溃,恢复保护性感觉。小腿供区功能无受限。结论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在同一术区操作、皮瓣成活率高、质地好、供区可直接闭合,是修复同侧足部小面积缺损创面较好的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胫后动脉穿支论文参考文献
[1].彭平,董忠根,魏建伟,刘立宏,罗兆彪.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部分坏死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2].孙长胜,苏波,张玲玲,张辉,王婷婷.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9
[3].陈俊宏,邓迪,刘均,王吉,陈飞.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局部晚期下咽癌喉功能保留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
[4].黄宇,周鑫,邹永根.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足部创面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5].冯锟.胫骨远端骨外露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皮瓣治疗的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
[6].徐翀.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7].罗昭和,唐修俊,邓呈亮,魏在荣,王达利.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后肌腱外露改善肌腱愈合25例的临床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9
[8].任静,孙嵘,吴铮,张平荣,刘涛.多普勒引导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
[9].万蕾,叶锋,王晓,陈园升,李英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治疗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8
[10].陈长顺,胡祥,郑前进,段勇,刘思怡.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修复小腿远端创面[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