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酰肼论文_虞友培,段文贵,林桂汕,康国强,王晓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酰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吡唑,机理,抗性,吡啶,化合物,吩嗪,马来。

双酰肼论文文献综述

虞友培,段文贵,林桂汕,康国强,王晓宇[1](2019)在《新型蒈酸基双酰肼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将3-蒈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氧化开环制得蒈酮酸,再将羰基还原成亚甲基得到蒈酸,酰氯化后与系列酰肼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了14个新型蒈酸基双酰肼化合物(5a~5n),其结构经UV-Vis、~1H NMR、~(13)C NMR、 FT-IR和MS(ESI)表征,并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抑菌和除草活性。结果显示:在用药量为50μg·mL~(-1)时,目标化合物对花生褐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玉米小斑病菌、西瓜炭疽病菌以及水稻纹枯病菌等8种植物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蒈酸基α-噻吩甲酰肼5f(R=α-thiophene)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达85.0%,优于阳性对照百菌清。在用药量为100μg·mL~(-1)时,化合物蒈酸基3′,4′-二甲氧基苯甲酰肼5j(R=3′,4′-OMe-Ph)、蒈酸基m-甲氧基苯甲酰肼5d(R=m-OMe-Ph)、蒈酸基m-甲基苯甲酰肼5b(R=m-Me-Ph)和蒈酸基苯甲酰肼5a(R=Ph)对油菜胚根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8.5%、 86.1%、 85.1%和82.6%(均为A级活性水平),优于阳性对照丙炔氟草胺。(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谭悦,何海琴,刘幸海,翁建全,谭成侠[2](2018)在《新型吡啶联吡唑双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乙酰丙酮和溴乙酸乙酯等为起始原料,经取代、肼基化、环合、水解、酸化和缩合等反应合成了12个新型的吡啶联吡唑双酰肼类化合物(1a~1l),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ESI)表征。并研究了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培养皿法测试结果表明:用药量为200 mg·L~(-1)时,1j,1k和1l对油菜的抑制率均为100%。盆栽法测试结果表明:苗后茎叶喷雾处理用药量为150 g·hm~(-2)时,1l对靶标杂草芥菜、繁缕的抑制率分别为80%和70%。(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10期)

刘秀,王宏昆,陈红军,席涵,李静波[3](2018)在《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酰肼类杀虫剂是一类高效、环保、低毒的新型昆虫生长调节剂。简要介绍了双酰肼类杀虫剂的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其作用机理、选择性、抗药性机理研究现状,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理抗药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8年07期)

陈吉祥,任相亮,姜伟丽,马亚杰,王丹[4](2018)在《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及对甜菜夜蛾的防治现状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是一类模拟蜕皮激素功能的杀虫剂。对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发展概况和作用机理进行概述,简述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该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并对甜菜夜蛾的抗药性机理进行探讨,以期为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高效利用及甜菜夜蛾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8年05期)

杨子辉,田昊,张莉[5](2017)在《含双酰肼的芳氧苯氧丙酸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喹禾灵等芳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结构为基础,合成了3个含双酰肼的芳氧苯氧丙酸类衍生物,其化学结构经~1H NMR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初步除草活性表明,在150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其中2个新化合物对单子叶杂草看麦娘、棒头草等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抑制率达到80%。(本文来源于《现代农药》期刊2017年05期)

吴文能,王瑞,杜斌,欧阳贵平[6](2017)在《嘧啶双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氰基乙酰胺为原料,经过缩合、环化、水解、酯化、肼解、酰化等步骤,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嘧啶双酰肼类化合物。通过IR,~1H NMR,~(13)C 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确证其结构。对该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初步测试结果表明目标产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7年06期)

柳豪,余林花,熊志鹏,张敏,李俊凯[7](2017)在《吩嗪-1-羧酸双酰肼衍生物的合成、杀菌活性及韧皮部的输导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产物吩嗪-1-羧酸(PCA,申嗪霉素)及其衍生物吩嗪-1-甲酰肼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优良的杀菌等生物活性,但均没有韧皮部输导性。本文以具有抑菌活性的吩嗪-1-羧酸和具有韧皮部输导性的马来酰肼为先导化合物,将马来酰肼中的双酰肼结构引入到吩嗪-1-羧酸中,设计、合成了17个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 mg/L下对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表现出中等偏上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6m的抑制率达92%。但输导性研究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没有明显的韧皮部输导性。(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雷英杰,吴新世,张国春[8](2016)在《对甲基苯磺酰氯介导双酰肼环合反应制备1,3,4-恶二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丙基磷酸环酐的催化效应,以芳酸与芳香肼通过缩合反应制备的双酰肼为原料,在叁乙胺介质中,选择对甲基苯磺酰氯为脱水剂,微波功率为800 W,辐射时间为12~15 min,通过环合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收率为85%~95%。利用IR、~1HNMR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技术对产物结构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试剂廉价易得、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所制备的目标化合物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6年10期)

王伟,刘胜,韩文高,何海琴,刘幸海[9](2016)在《吡啶联吡唑双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取代苯酚,氯乙酸乙酯,2,6-二氯吡啶等为起始原料,经取代、肼基化、环合、水解、酸化、缩合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反应,得到12个未见报道的吡啶联吡唑双酰肼类化合物1a~1l,其所有结构经~1H NMR表征,部分化合物的结构经IR、MS表征。培养皿法测定结果表明:在200 mg/L的处理剂量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1j,1k和1l对油菜的抑制率都达到100%。盆栽试验表明:在有效成分150 g/hm~2剂量下,采用苗后茎叶喷雾处理,化合物1l对靶标杂草芥菜、繁缕的抑制率分别为80%,70%;相同剂量下采用苗前土壤喷雾处理,化合物1l对芥菜的抑制率为50%。(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8)

潘佳俐[10](2016)在《双重水杨酸双酰肼类金属大环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杨酰肼类配合物不仅结构丰富多样,而且在磁性、催化、非线性光学以及生物和医药等领域存在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一直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以柔性链连接的双重水杨酸双酰肼,具有配位点多,配位能力强,更容易构筑多核配合物等特点。因此,本工作主要以柔性链连接的双重水杨酸双酰肼作为主要配体,或者以双重水杨酸双酰肼和水杨酸双酰肼作为双组分配体,分别与Fe(Ⅲ)、Mn(Ⅱ)和Ni(Ⅱ)等金属盐反应,形成了 12-MC-4、18-MC-6、30-MC-10等金属冠醚化合物,以及基于多核金属大环化合物的寡聚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和磁性质。本文以5-X-水杨酸酰肼(X = Cl、Br)和戊二酰氯为原料合成得到了 N,N-二(5-X-水杨酰基)戊二酰肼两种配体(H6PentCShz,X = Cl;H6PentBShz,X = Br)。配体H6PentCShz 和 H6PentBShz 分别与无水 FeC13 和 Mn(OAc)2·4H20 在溶剂 DMF 中作用,得到了两个以[Fe-N-N-]为重复单元的Fe[12-MC-4]的金属冠醚:[Fe4(PentCShz)2(H20)4]·8DMF(1),[Fe4(PentBShz)2(H20)4]·8DMF(2),和两个以[Mn-N-N-]为重复单元的 Mn[30-MC-10]金属冠醚:[Mn10(PentCShz)5(py)(H20)9](3),[Mn10(PentBShz)5(py)(H20)9](4)。由于配体中柔性烷链的作用,Fe[12-MC-4]是目前该类配体形成的最小的金属冠醚环,而且所形成的金属冠醚环具有准八面体空腔;化合物3和4包含两个互成一定夹角的畸变的立方空穴。磁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1和2中四个铁离子之间存在着反铁磁性耦合作用;化合物3和4中十个锰离子之间存在着反铁磁性耦合作用。以5-X-水杨酸酰肼(X = Cl、Br)和戊酸酐为原料合成得到两种3-(5-氯水杨酰肼基)戊二酸配体(H4PentACShz,X = Cl;H4PentABShz,X = Br)。双组份配体H4PentACShz 和 H6PentCShz 以及 H4PentABShz 和 H6PentBShz 分别与Mn(OAc)2·-4H2O在DMF中反应,形成了两个以[Mn-N-N-]为重复单元连接的Mn[18-MC-6]金属冠醚:[Mn6(PentACShz)2(PentCShz)2(DMF)4(H20)6]·8DMF(5),[Mn6(PentABShz)2(PentBShz)2(DMF)4(H20)6]·8DMF(6)。它们的结构中都包含一个半开放的长方体空腔。磁学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5和6中六个锰离子之间存在着反铁磁性耦合作用。利用两种新合成的N,N-二(5-X-水杨酰基)己二酰肼配体(H6HexCShz,X = C1;H6HexBShz,X = Br),分别与Ni(OAc)2·4H20在溶剂DMF中作用,得到两个新型大环化合物:[Ni12(HexCShz)4(py)16](7),[Ni12(HexBShz)4(py)16](8)。化合物 7 和 8 都是由柔性烷基链连接而成的以叁核镍为单元的四聚物。磁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7中十二个镍离子之间存在着铁磁性耦合作用,而化合物8中十二个镍离子之间则存在着反铁磁性耦合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双酰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乙酰丙酮和溴乙酸乙酯等为起始原料,经取代、肼基化、环合、水解、酸化和缩合等反应合成了12个新型的吡啶联吡唑双酰肼类化合物(1a~1l),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ESI)表征。并研究了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培养皿法测试结果表明:用药量为200 mg·L~(-1)时,1j,1k和1l对油菜的抑制率均为100%。盆栽法测试结果表明:苗后茎叶喷雾处理用药量为150 g·hm~(-2)时,1l对靶标杂草芥菜、繁缕的抑制率分别为80%和7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酰肼论文参考文献

[1].虞友培,段文贵,林桂汕,康国强,王晓宇.新型蒈酸基双酰肼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合成化学.2019

[2].谭悦,何海琴,刘幸海,翁建全,谭成侠.新型吡啶联吡唑双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J].合成化学.2018

[3].刘秀,王宏昆,陈红军,席涵,李静波.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J].农药.2018

[4].陈吉祥,任相亮,姜伟丽,马亚杰,王丹.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及对甜菜夜蛾的防治现状简述[J].农药.2018

[5].杨子辉,田昊,张莉.含双酰肼的芳氧苯氧丙酸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J].现代农药.2017

[6].吴文能,王瑞,杜斌,欧阳贵平.嘧啶双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7

[7].柳豪,余林花,熊志鹏,张敏,李俊凯.吩嗪-1-羧酸双酰肼衍生物的合成、杀菌活性及韧皮部的输导性研究[J].农药学学报.2017

[8].雷英杰,吴新世,张国春.对甲基苯磺酰氯介导双酰肼环合反应制备1,3,4-恶二唑的研究[J].化学试剂.2016

[9].王伟,刘胜,韩文高,何海琴,刘幸海.吡啶联吡唑双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16

[10].潘佳俐.双重水杨酸双酰肼类金属大环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空白葱中添加0·002mg/kg的5种双酰5种双酰肼的结构式5种双酰肼经源内碰撞诱导裂解的...吡啶基双酰肼配合物的合成、结构...1 双酰肼类化合物中 A 环和 B传统的双酰肼1,3,4-恶二唑配...

标签:;  ;  ;  ;  ;  ;  ;  

双酰肼论文_虞友培,段文贵,林桂汕,康国强,王晓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