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化学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化学,效率,叶绿素,荧光,干旱,抑制,混交林。
光化学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加真[1](2017)在《盐胁迫对不同光处理沟叶结缕草光化学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台湾沟叶结缕草盆栽草坪为试材,在强光辐射和遮阴2种光处理后,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研究了0.5mol·L~(-1)盐胁迫对沟叶结缕草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mol·L~(-1) NaCl条件下,不同光适应的沟叶结缕草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PhiPSⅡ)、光化学淬灭(qP)及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逐渐降低,非光化学淬灭(NPQ)逐渐升高,沟叶结缕草叶片发生了光抑制,光化学效率下降,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光抑制程度逐渐加重。强光适应下的沟叶结缕草对盐胁迫的适应性较弱光适应下的沟叶结缕草强。(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7年24期)
李焱沐,王绍强,钱钊晖,陈蝶聪,张雷明[2](2017)在《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光化学植被指数与光能利用效率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反演区域尺度植被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动态变化特征是当前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森林生态试验站开展了植被冠层光谱和涡度相关通量同步观测,探讨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LUE与PRI的相关性及其调控因素。研究表明:(1)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LUE-PRI存在显着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冬季的相关性(R~2=0.40,P<0.01)明显优于夏季(R~2=0.04,P<0.01);(2)削弱植被自身的色素含量以及观测区内部的冠层结构、土壤背景、观测和光照条件影响后的?PRI难以有效表征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的LUE动态变化(表征程度为10%左右);(3)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对LUE-PRI关系影响较大,饱和水汽压差(VPD)和日均温(Ta)对LUE-PRI相关性的影响较弱。需要进一步分析森林冠层结构、物候变化等因素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提高PRI作为亚热带森林LUE动态变化指示器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许红梅,李进,张元明[3](2017)在《水分条件对人工培养齿肋赤藓光化学效率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是荒漠藓类生物结皮的主要组成物种,在沙面固定及生物结皮人工恢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工培养的荒漠藓类植物普遍存在后期维持能力较差的问题。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水分被认为是限制荒漠齿肋赤藓生长发育的最关键环境因子。该文以室内人工培养的齿肋赤藓为研究对象,模拟野外降雨条件,在室内对其进行干旱处理(每6天加水,模拟夏季少雨、干旱缺水条件)、完全湿润处理(每天加水,模拟春季融雪或降雨较频繁、水分饱和条件)及中度湿润处理(每3天加水,模拟介于前两种之间的水分条件)3种水分梯度处理,探讨不同的水分条件处理对人工培养的齿肋赤藓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中度湿润处理相比,人工培养的齿肋赤藓的总叶绿素含量在湿润处理和干旱处理两种水分梯度处理下均显着下降,叶绿素a/b在干旱处理下显着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湿润处理下显着下降,在干旱处理下显着升高;湿润处理及干旱处理下人工培养的齿肋赤藓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中度湿润处理,而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大都显着高于中度湿润处理,尤其是干旱处理。完全湿润处理下齿肋赤藓植株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升高有效地缓解了高水分含量带来的缺氧及低光照环境对人工培养的齿肋赤藓的损害。干旱处理下的MDA含量显着升高,说明干旱胁迫处理加剧了人工培养的齿肋赤藓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对其细胞膜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损害。因此,在人工培养苔藓后期,干旱和完全湿润处理都不利于苔藓植物的生长,中度湿润处理则有利。(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胡丰姣[4](2017)在《铅胁迫下两种木本植物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是重金属毒害的显着症状。近年来叶绿素荧光技术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精确且无损伤的新技术,在植物光合生理生态及胁迫生理生态等研究领域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和广泛的应用。为此,本研究选取亚热带地区常用于山坡造林的两种木本植物: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木荷(Schima superba)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栽培和人工模拟重金属(Pb)污染土壤的方法:将10g·L的PbCl2溶液400mL掺入每盆盆栽土壤里,每次掺入后的第10天、第35天进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然后再进行第2次掺入,以此类推,共进行3次,研究Pb胁迫下2种木本植物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光能利用、过剩光能耗散等生理指标的响应。研究结果将为木本植物筛选和逆境生理生态学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栾树幼苗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效率系数(Fq'/Fv')、光合作用活力指数(Rfd)和PSⅡ最大的或潜在的光化学效率(Fv/Fm)随施入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与对照相比,木荷幼苗在Pb第一次施入第35天、第二次施入第10天和第35天光化学效率显着下降(P<0.05)。说明Pb对栾树幼苗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和能量捕捉效率没有显着抑制效应,而对木荷幼苗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和能量捕捉效率有显着抑制效应,即木荷PSⅡ反应中心部分失活。(2)与对照相比,栾树幼苗叶片PSⅡ所吸收的激发能的各耗散方式所占的比率,即PSⅡ的实际的量子效率(Y(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参数(Y(NO))、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参数(Y(NPQ)),随施入次数的增加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与对照相比,Pb第一次施入第35天、第二次施入第10天和第35天木荷幼苗PSⅡ的Y(Ⅱ)显着降低,Y(NO)、Y(NPQ)显着增加(P<0.05)。说明Pb对栾树幼苗PSⅡ所吸收的激发能的各耗散方式所占的比率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而木荷幼苗PSⅡ所吸收的激发能用于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的份额减少,而通过能量耗散的份额增加。同样地,与对照相比,栾树幼苗光合机构吸收的光能被用于光化学反应的份额(P)和天线热耗散的份额(D)以及激发压(1-qL)随施入次数的增加没有产生显着变化(P>0.05)。Pb第一次施入第35天木荷幼苗的P显着下降,D及1-qL显着增加,第二次施入第10天和第35天木荷幼苗P显着下降,1-qL显着上升(P<0.05)。说明Pb对栾树幼苗光合机构吸收光能的利用方式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而木荷幼苗光合机构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份额降低,而用于天线热耗散的份额增加,打破了激发能捕获和利用之间平衡。(3)与对照相比,栾树幼苗光化学淬灭(qL)和非光化学淬灭(NPQ)随施入次数的累积基本没有发生显着变化(P>0.05)。Pb第一次施入第35天、第二次施入第10天和第35天,木荷幼苗qL显着降低,NPQ显着增加(P<0.05)。说明Pb对栾树幼苗荧光淬灭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而木荷幼苗PSⅡ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份额降低,而以热的形式耗散掉的份额增加。(4)与对照相比,栾树和木荷幼苗体内的Pb含量随施入次数的累积而升高,第一次施入后第10天和第35天、第二次施入后第10天和第35天、第叁次施入后第10天和第35天Pb处理组栾树幼苗的叶片Pb含量是对照组的1、2、2.5、2.7、2.75和3倍。木荷幼苗的叶片Pb含量是对照组的1.78、2.31、3.85、4.11、4.44 和 4.33 倍。栾树幼苗茎的Pb含量是对照组的1.39、1.71、2.06、2.21、2.39和2.85倍,木荷幼苗茎的Pb含量是对照组的5.11、8.89、12、12.58、13.79和14.15倍。栾树幼苗根的Pb含量是对照组的8.78、19.44、23.67、39.87、45和54.42倍,木荷幼苗根的Pb含量是对照组的8.17、9.72、11.02、14.86、20.27和24.42倍。(5)处理次数对栾树光合作用活力指数(Rfd)、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产生显着影响,处理次数与处理天数的交互作用对Fv'/Fm'、Rfd产生显着影响。处理次数对木荷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产生显着影响,处理天数对Fv/Fm产生显着影响,处理次数与处理天数的交互作用对Fv'/Fm'、Fq'/Fv'、Rfd、Fv/Fm产生显着影响。栾树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P量与光化学效率无显着相关性。木荷地上部分Pb含量只在第一次施入后第35天,第二次施入后第10天和第35天与光化学效率呈显着负相关。木荷地下部分Pb含量与光化学效率无显着相关性。综上所述,累积性Pb施入对栾树和木荷的光化学效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激发能和荧光猝灭的分析,栾树和木荷均能将多余的能量以热能形式耗散。其中Pb胁迫下木荷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抑制程度高于栾树,这可能与木荷吸收Pb转运到叶片中含量过高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张金玲,程达,李玉灵,陈海鹏[5](2017)在《光和水分胁迫对臭柏实生幼苗光化学效率及色素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毛乌素沙地3年生臭柏(Sabina vulgaris)实生苗在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下的光抑制响应机制,研究了各处理臭柏实生苗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及叶绿素(Chla+Chlb)和叶黄素(A+V+Z)含量,分析了其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77%透光区通过减少Chlb含量,升高Chla/Chlb,避免光能过剩;同时,增加A+V+Z及热散逸色素(A+Z)含量、提高(A+V+Z)/(Chla+Chlb)和(A+V)/(A+V+Z)值,耗散过剩光能,避免光破坏。25%透光区的叶绿素和叶黄素循环机制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迅速发生改变。10%透光区通过增加Chlb含量,降低Chla/Chlb,捕捉更多的光能,几乎不存在光抑制。毛乌素臭柏实生幼苗能够适应不同的光照和水分条件,在恶劣的沙漠中完成天然更新,形成独特的群落景观,与叶绿素循环和叶黄素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张明艳,贾昕,查天山,秦树高,吴雅娟[6](2017)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对去除降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植物生理特征对极端干旱的响应有助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叶绿素荧光连续监测,研究了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对去除降雨的响应,旨在探讨干旱环境下PSⅡ的光保护机制。结果表明:油蒿叶片ΦPSⅡ和NPQ受光合有效辐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与对照相比,去除降雨条件下ΦPSⅡ降低、NPQ升高。去除降雨降低了ΦPSⅡ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提高了NPQ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去除降雨条件下F_v/F_m的降低是由于PSⅡ反应中心的可逆性失活。这些结果表明极端干旱影响油蒿PSⅡ光化学效率;油蒿通过增加非辐射热耗散来抵抗干旱胁迫。(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7年03期)
叶子飘,胡文海,闫小红[7](2016)在《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对光的响应模型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FPSⅡ)对光的响应机理模型(简称机理模型)、负指数模型和指数模型的优缺点,用LI-6400-40B光合作用测定仪控制CO2浓度和温度,测量了剑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黄荆(Vitex negundo)和大狼杷草(Bidens frondosa)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对光的响应曲线(ETR-I)和FPSⅡ对光的响应曲线(FPSⅡ-I),然后用这3个模型分别拟合了这些数据。拟合结果表明:3个模型都可以较好地拟合这3种植物的ETR-I的响应数据和FPSⅡ-I的响应数据,但由指数模型拟合ETR-I和FPSⅡ-I的响应数据得到相应的饱和光强(PARsat)和光系统Ⅱ最大光能利用效率(Fv/Fm)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且估算的饱和光强远低于实测值。由机理模型可知,FPSⅡ不仅与光强的函数有关,还与植物的内禀特性有关,即与天线色素分子的本征光能吸收截面、激子的传递效率、能级的简并度、光化学反应常数、热耗散常数和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平均寿命等参数有关。此外,由机理模型还可知,FPSⅡ随光强的增加而下降的原因是捕光色素分子的有效光能吸收截面随光强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樊大勇,付增娟,谢宗强,李荣贵,张淑敏[8](2016)在《调制式荧光影像新技术:叶片内部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及其异质性的活体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叶片内部光合能力及其异质性,是光合作用生化模型、光抑制机理、光保护机理等光合生理生态热点问题的重要前提,但目前缺少可以进行活体测定的装置。该文作者对Vogelmann和Evans(2002)的装置进行了改进,获得了叶片内部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及其异质性影像,并采用基于Matlab软件自编的图像处理程序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时间光抑制处理导致的叶内F_v/F_m及其异质性的变化。研究发现:叶片内部不同层叶肉组织F_v/F_m存在异质性。强光照射导致叶片内部不同层叶肉组织F_v/F_m值下降,但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具有较强的抗光抑制能力。光抑制导致叶片内部F_v/F_m异质性的变化,短期光抑制导致F_v/F_m异质性变大,这可能与部分叶绿体避光运动相关,长期光抑制导致F_v/F_m异质性变小,说明叶绿体避光运动这种光保护机制已经失效。相比于其他类型叶绿素荧光仪,此装置可以完整获得活体叶片内部F_v/F_m及其异质性影像数据,这对于系统研究叶片内部光合能力及其异质性机制,以及为进一步研究一些光合生理生态热点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具有进一步研发和应用的前景。(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孙德智,韩晓日,彭靖,范富[9](2016)在《外源水杨酸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PSⅡ光化学效率及光能分配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外源水杨酸(SA)缓解番茄幼苗盐胁迫伤害的光合生理机制,以‘秦丰保冠’番茄幼苗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营养液中(1/4 Hoagland)施入SA(200μmol·L~(-1))对100 mmol·L~(-1) Na Cl胁迫下番茄幼苗PSⅡ光化学效率、激发能分配和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Na Cl胁迫15 d内,SA处理的幼苗叶片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天线转化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_P)、吸收光能用于进行光化学反应的份额(P)和叶绿素荧光衰减率(R_(fd))不同程度升高;P_(SⅡ)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激发能压力(1–qp)、天线热耗散的份额(D)、光合功能相对限制值(L_(PFD))和双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明显降低;PSⅡ反应中心非光化学耗散的份额(E_x)变化无明显规律。以上结果表明,外源SA可以通过提高PSⅡ光化学活性来减轻盐胁迫导致的光抑制,进而促进了番茄幼苗的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张明艳[10](2016)在《两种沙生灌木昼夜光化学效率光响应的季节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半干旱区植物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沙生植物经常遭受强光、极端温度、水分亏缺等环境胁迫的影响。光系统Ⅱ (PSⅡ)叶绿素荧光对环境波动具有高度敏感性,是当今研究植物胁迫的重要探针。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植物光能利用率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典型沙生植物昼夜光化学效率光响应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阐明波动环境下植物的生理适应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对典型沙生灌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进行原位连续监测,研究了其光化学效率的动态特征、昼夜光化学效率的光响应规律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如下:(1)两种沙生灌木对环境波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环境波动引起PSII反应中心活性的变化,但未造成PSII反应中心的损伤。油蒿日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波动范围为0.68-0.83,6-9月份Fv/Fm月均值均在0.75以上;杨柴日均Fv/Fm的波动范围为0.60-0.83,8、9月份Fv/Fm月均值均为0.77。(2)不同天气条件和不同月份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在日尺度上的分析显示,PAR影响两种沙生灌木ΦPSⅡ日变化,ΦPSⅡ与PAR呈线性负相关。油蒿、杨柴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比例及光能利用率均随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升高而降低。(3)不同水分条件下影响两种沙生灌木Fv/Fm、ΦPSⅡ、ΦPSⅡ-PAR线性回归斜率与截距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水分胁迫期PAR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油蒿、杨柴Fv/Fm、ΦPSⅡ、 ΦPSⅡ-PAR线性回归斜率与截距的主要环境因子。非水分胁迫期油蒿、杨柴ΦPSⅡ-PAR线性回归斜率受PAR、空气温度、相对湿度(RH)、饱和水汽压差共同影响;油蒿Fv/Fm、 ΦPSⅡ-PAR线性回归的截距仅受PAR影响,杨柴的的Fv/Fm、ΦPSⅡ-PAR线性回归的截距受PAR、RH共同影响。(4)两种沙生灌木ΦPSⅡ-PAR线性回归的截距与Fv/Fm波动趋势相近,ΦPSⅡ-PAR线性回归的截距随Fv/Fm升高而升高。以上结果表明,油蒿、杨柴通过调节自身对吸收光能的利用,避免光抑制带来的损伤以适应环境波动,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解释其成为毛乌素沙地主要固沙植物的原因。不同水分状况下,植物昼夜光化学效率光响应规律及其与主导环境因子存在差异性,选择防沙固沙植物种时应结合植物生理特性及生境条件。白天实际光化学效率与光合有效辐射线性回归的截距能够代替最大光化学效率反应植物是否遭受环境胁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野外长期监测过程中最大光化学效率测定困难的问题,为叶绿素荧光原位监测技术进行植物生长状况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光化学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光化学植被指数(PRI)反演区域尺度植被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动态变化特征是当前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森林生态试验站开展了植被冠层光谱和涡度相关通量同步观测,探讨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LUE与PRI的相关性及其调控因素。研究表明:(1)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LUE-PRI存在显着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冬季的相关性(R~2=0.40,P<0.01)明显优于夏季(R~2=0.04,P<0.01);(2)削弱植被自身的色素含量以及观测区内部的冠层结构、土壤背景、观测和光照条件影响后的?PRI难以有效表征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的LUE动态变化(表征程度为10%左右);(3)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对LUE-PRI关系影响较大,饱和水汽压差(VPD)和日均温(Ta)对LUE-PRI相关性的影响较弱。需要进一步分析森林冠层结构、物候变化等因素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提高PRI作为亚热带森林LUE动态变化指示器的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化学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加真.盐胁迫对不同光处理沟叶结缕草光化学效率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7
[2].李焱沐,王绍强,钱钊晖,陈蝶聪,张雷明.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光化学植被指数与光能利用效率关系研究[J].地理研究.2017
[3].许红梅,李进,张元明.水分条件对人工培养齿肋赤藓光化学效率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7
[4].胡丰姣.铅胁迫下两种木本植物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5].张金玲,程达,李玉灵,陈海鹏.光和水分胁迫对臭柏实生幼苗光化学效率及色素组成的影响[J].植物学报.2017
[6].张明艳,贾昕,查天山,秦树高,吴雅娟.油蒿(Artemisiaordosica)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对去除降雨的响应[J].中国沙漠.2017
[7].叶子飘,胡文海,闫小红.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对光的响应模型的比较[J].植物生态学报.2016
[8].樊大勇,付增娟,谢宗强,李荣贵,张淑敏.调制式荧光影像新技术:叶片内部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及其异质性的活体测定[J].植物生态学报.2016
[9].孙德智,韩晓日,彭靖,范富.外源水杨酸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PSⅡ光化学效率及光能分配利用的影响[J].园艺学报.2016
[10].张明艳.两种沙生灌木昼夜光化学效率光响应的季节敏感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