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价变化论文_周艳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价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价,住宅,基准,城市,托克托县,瑞昌市,吐鲁番。

地价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周艳梅[1](2019)在《南宁市市区基准地价变化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历年更新的南宁市市区基准地价成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等指标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影响商服、住宅、工业叁种用途基准地价变化的因素,为下一轮南宁市市区基准地价更新评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方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7期)

郭娜[2](2019)在《省会级城市地价变化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城市土地价格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城市土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省会级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会级城市的地价对本地区甚至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研究省会级城市地价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我国31个省会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7年至2016年地价监测数据,分析地价时空变化特征,在筛选14个的可能影响因素基础上,尝试使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省会级城市地价影响因素。从时间角度分析省会级城市的地价,从地价涨幅来看,东、中、西部涨幅分别为189.28%、153.89%和143.11%,全国总体涨幅为151.46%;从地价增长速度来看,六大地理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依次为中南区、华北区和华东区,增长速度最慢的依次为东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从叁大城市群中省会级城市来看,位于珠叁角的省会级城市地价涨幅最快,环渤海次之、长叁角最慢。采用空间断点法研究省会级城市地价空间结构演变,发现省会级城市的地价水平值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且2007年和2012年省会级城市地价水平值的最高值均位于杭州市,2016年最高值位于北京市;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发现2007年省会级城市地价水平值的H-H聚集区位于南京市、上海市和杭州市,2012年H-H聚集区位于上海市、杭州市和福州市,2016年H-H聚集区位于上海市,H-L聚集区位于北京市,其余城市地价水平值空间相关性不显着。基于供求理论从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四方面提出14个地价水平可能影响因素,利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发现人均国民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口密度、空气质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对省会级城市地价有显着影响,影响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均国民收入、人口密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空气质量。(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卫东[3](2018)在《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城市变迁——以城市地价变动及市区布局变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对近代中国一些城市的兴衰变迁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粤汉铁路纵贯我国中南地区,对湖南省该路沿线的大中城市乃至农村集镇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铁路的建设引起沿线城市地价的剧烈变动,随着粤汉铁路的修建,铁路沿线附近的土地无论是水田、旱地还是宅地,其价格均呈现出明显的上涨态势。各地的地价,绝大多数在1936年,即粤汉铁路通车的那一年达到新高。此外,沿线各城城区的发展布局也深受粤汉铁路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李晓景,周瑞平[4](2018)在《托克托县双河镇基准地价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准地价是一个地区土地市场活跃程度的晴雨表,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研究对于指导土地市场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托克托县双河镇2011年和2015年两次基准地价更新成果,通过计算同级各类地价比率指数、同级各类地价环比指数、同类各级地价比率指数和同类各级地价环比指数在内的基准地价内部结构比率关系,分析双河镇基准地价变化情况,总结各类用地基准地价各级别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双河镇各类用地的价格以商业用地最高,工业用地最低。商业用地各级别地价整体呈下降趋势,住宅用地各级别地价均在上升,III级住宅用地地价上升幅度最大,工业用地各级别的地价均在上涨,且上涨幅度较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地价演变的驱动因子分析,得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邮电业务总量、产业结构、建筑业总产值是主要驱动因子,经济发展和建设规模是影响地价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西部资源》期刊2018年03期)

陈诚[5](2018)在《瑞昌市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与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加深,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加,但城市内部土地总量有限,进而导致各类用地价格呈增长趋势。城市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作为掌握城市土地基础数据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为政府强化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也对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助力城市产业经济结构升级,保障城市规划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明城区土地定级与估价背景及意义,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瑞昌市城区为研究区域,按照土地定级与估价要求,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统计学方法,分别开展了2011年与2016年两轮土地定级与评估工作,并就两轮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取得以下研究结论:(1)根据瑞昌市城区土地利用实际,结合专家意见,分别确定了2011年和2016年瑞昌市城区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叁种用途的土地定级指标体系。(2)通过大量调查与资料收集,分别对2011年和2016年瑞昌市城区土地定级影响因素开展评价研究,运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在初步划分土地级别前提下,对其进行调整和检验,最终确定了2011年和2016年瑞昌市城区商业、住宅、工业叁类用地的土地级别范围及面积。(3)在基准地价评估理论与原则的指导下,通过计算、修正样点地价,检验并剔除部分样点,最终确定了2011年和2016年瑞昌市城区叁类用地的基准地价。(4)通过对比瑞昌市城区两轮土地定级与地价评估成果,发现两轮成果在评估范围、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叁方面均有明显变化。与2011年成果相比,2016年的评估范围减小,但各类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瑞昌市城区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区内部建设逐步完善以及政府调控政策的影响。研究认为,此次研究在原始数据获取与整理、土地定级指标选取与确权、定级评估技术与方法创新、地价动态评估体系构建等方面仍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灿,宋晓慧,葛京凤,潘佩佩,徐宁[6](2018)在《基于CA的城市地价变化与规模扩展耦合作用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元胞自动机(CA)越来越多地用于模拟城市系统复杂变化,但模拟过程中基本未考虑城市地价。该文以石家庄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区,采用GIS与CA动态耦合方式,引入"灰度"原理,建立了地价约束下的城市规模扩展模型,分1987-2000年、2000-2006年、2006-2010年、2010-2015年4个阶段进行了城市规模扩展模拟,得出地价变化与规模扩展之间的耦合作用关系。结果显示:1)地价约束下城市用地规模与实际匹配程度较高,4个阶段LeeSallee模拟形状指数分别为0.52、0.58、0.61、0.62。城市用地扩展方向、速度、形式在各阶段呈现不同特征。2)地价约束下城市用地形态紧凑度均高于实际形态,城市用地效益较高。3)实际城市规模限定下城市核心地价增长速率低于城市平均地价增长速率,4个模拟阶段地价衰减参数呈逐阶段降低趋势,分别为0.258、0.230、0.205、0.184,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用地趋于节约、集约化,城市地价空间结构差异趋于缓和。(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杨剩富[7](2017)在《武汉市住宅用地扩张与地价变化互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在追逐城市化梦想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外延扩张和纵深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然而也面临各种“城市病”: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城市“摊大饼”……这些问题不断警示我们,城市发展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而在相对独立的政府宏观调控地价措施和以规划为主导的扩张管控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如何准确识别住宅用地扩张和地价变化的协同过程,提炼二者互动机制,并探索科学的优化调控措施,对新时期城市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武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超大城市,在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推动下,近二十年来城市处于快速的发展建设期,其城市住宅用地扩张和地价变化差异显着。研究拟通过集成RS、GIS、空间统计和模型评价等技术与方法,探讨微观尺度城市住宅用地扩张的时空表达,明晰住宅地价变化的空间指向性特征,总结城市住宅用地扩张过程与地价演化时空分异规律,提炼二者作用的耦合机制,分析格局响应,建立基于特征因素的的互动作用关系模型,进而深入揭示其互动机制,并提出优化调控的建议和措施,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总结及城市扩张和地价理论梳理出发,界定了住宅用地扩张是城市内部住宅、非住宅用地以及外部自然基质的土地转化为住宅用地和住宅用地结构优化的过程,属于单一用地类型扩张范畴,是城市扩张的一部分。并在住宅用地扩张和地价变化内容划分的前提下,提炼了基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市场的城市住宅用地扩张与地价变化互动作用结构框架和演进模式。(2)研究通过等级钟、土地经济密度等分析住宅用地的时间变化,并结合重心迁移、扩张强度等分析住宅用地空间变化,以此揭示不同行政区和自然区域住宅用地扩张时空动态,进而分析住宅用地扩张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住宅用地规模指数等级钟清晰显示了2001-2014年武汉市七个主城区的住宅用地规模变化情况,其中洪山区变化最大,青山区最小;而以第叁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其土地经济密度要高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区域。(2)七个行政区住宅用地的重心呈现外移趋势,总体扩张态势在二环至叁环之间表现强烈,这与近郊区城市次中心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3)住宅用地的扩张在质量上呈现出城郊低质量粗放式扩张的特征;结构上表现出多中心组团与轴间填充式扩展、沿交通轴向扩张、围湖蔓延式扩张等模式。(4)居民收入的增加,技术的发展,经济政策、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以及人口结构地域分化对住宅用地的扩张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3)在借助空间探测性数据分析方法对住宅地价数据结构、空间自相关进行检验的基础上,采用普通克里金方法对住宅地价进行空间插值,并从地价插值面对比、地价剖面解译、地价增值表现等方面揭示住宅地价时空演变的过程及规律。研究发现:(1)住宅地价在时空上呈现出价格增长较快且呈现圈层发展趋势,住宅地价高值区由单峰变为多峰,湖泊景观等要素的指向性逐渐显现等特点。(2)剖面分析显示,武汉市汉口、武昌、汉阳叁个地区从基点到城市边缘的住宅地价总体趋势呈现出从中心区到边缘区逐渐递减,并且渐变和突变同时存在。(3)对住宅地价变化两阶段划分发现,第一阶段(2001-2007年)主要表现为住宅地价向心发展阶段,随着土地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次)中心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地价梯度随之增强。第二阶段(2008-2014年)主要体现为地价离心发展阶段,在城市规划的引导下,住宅地价重新集聚形成以城市次中心为圆心的圈层结构。(4)对住宅用地扩张与地价变化互动机制研究发现,住宅用地扩张与地价通过城市规划和土地市场两个载体进行作用,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并存,空间格局呈现耦合演进模式,作用过程存在时滞性,微观层面表现出通过特征因素定量传递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具体而言:(1)从作用途径上看,住宅用地扩张通过城市规划作用于地价,地价变化对住宅用地扩张的影响在土地市场中得以体现。城市定位和行政级别、经济增长和产业更替、功能分区和产业政策导向、用地结构和供应方式、区位等差异导致了住宅地价空间的差异。反之,人口增长和流动、改善性和投资性需求、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财政、工商业用地和农用地转化、居民选择偏好和居民购买能力共同作用于住宅用地扩张。从作用效应上看,一方面,用地指标紧缺、“摊大饼”发展模式会对地价的增长起到正向作用,而区域结构显化会促进或抑制地价的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追逐、居民购房投资的增加会正向作用于住宅用地扩张;而土地市场化提升、用地资源指标限制、房地产限购政策实施、用地开发成本上升会抑制住宅用地扩张。(2)从空间格局看,武汉市住宅用地主导扩张方向的改变导致地价圈层式轴向梯度扩展,并促进城市居住组团区域地价的整体提升。同时,住宅用地空间形态的演变导致地价峰值区中心点的位移,地价结构空间网络化以及局部地价突变。反之,住宅地价的空间分布影响居住空间结构和新一轮居住用地规划。(3)单位面积(1km×1km)住宅用地变化率和地价变化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从地理区域上看,二环内区域相对于二环至叁环内区域表现出更明显的相关性,而在二环至叁环内这一住宅用地扩张较大的区域,相关关系较弱;从行政区域上看,武昌和汉口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关性,汉阳区并未表现出明显相关关系。此外,住宅用地扩张对地价变化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地价变化对住宅用地扩张并未呈现明显的时滞性,而典型样区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二者的互动过程。(4)GWR模型结果显示,住宅用地扩张特征因素对地价影响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平稳性作用规律:住宅用地扩张过程中,地价的空间分布随着城市(次)中心的形成而被重新塑造,整体表现为一种离心化发展模式;主干道对地价溢价影响在郊区比中心区明显;湖泊景观的溢价也逐渐增强,在较为繁华的地段湖景具有更高的边际价值,而大湖泊(如东湖)景观对住宅地价的影响作用则存在各向异性。(5)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地价变化特征因素对住宅用地扩张的影响作用发现,住宅用地利用潜力和住宅地价实现水平对住宅用地扩张的解释能力较强,且因子耦合后的综合作用能力呈现互相增强的现象。(5)按照“直接目标-控制目标-最终目标”调控模式,从住宅用地扩张子系统、住宅地价子系统和二者协同发展系统叁方面构建了优化调控模型:(1)对住宅用地扩张的调控,应向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效益提高的方向发展;而对于土地市场则应以体现市场机制和政府适度干预的原则,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土地市场交易平台,构建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2)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通过住宅用地供给需求比、住宅用地闲置率和住宅用地类型结构比例等方面监控城市住宅用地扩张;以地价上涨率、GDP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加率等监控地价变化,始终使二者的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从而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1)从单一土地用途的视角细化城市扩张研究,刻画并提炼武汉市住宅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和规律为了揭示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单一类型用地扩张的发展态势和规律,研究借助GIS、RS等技术手段,对武汉市不同年份住宅用地扩张数据进行提取,通过等级钟、土地经济密度、重心迁移、扩张强度等刻画不同行政区和自然区域住宅用地扩张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分析了扩张质量和扩张结构,并从经济、人口、政策、技术等方面探讨了扩张驱动力,为城市扩张下不同用地类型扩张的细化研究提供参考。(2)从城市住宅用地扩张与地价变化的时空过程研究两者的互动机制在住宅用地扩张格局动态与地价变化时空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基于城市扩张和土地市场的住宅用地扩张与地价变化互动机制分析框架,通过作用途径、作用效应以及格局响应进行定性分析,从“关系”入手利用GWR模型探索住宅用地扩张要素对地价变化的微观定量化作用关系,深入揭示城市(次)中心、主干道、湖泊景观等特征因素的空间指向性变化,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住宅地价实现水平、住宅用地利用潜力等特征因素对住宅用地扩张的影响作用关系,凸显了动态规律认识和模型模拟结果对城市住宅用地扩张和地价调控的实践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11-01)

江馨[8](2016)在《基于地价指数的城市住宅地价动态变化及因素研究—以杭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住宅土地市场价格变动状况,本文基于住宅地价指数,运用对比分析与主成分分析,从宏观角度研究2000-2015年杭州市住宅地价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2000年来杭州市住宅地价整体呈现波动上涨趋势;经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影响杭州市住宅地价变动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与人口因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6年29期)

丁君涛[9](2016)在《清末民初吐鲁番葡萄地价的变化——以尼牙子家族地契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疆吐峪沟发现葡萄园买卖契约为基础,考察清末至民国时期新疆地区葡萄园价格的变化。通过对这一时期新疆吐峪沟葡萄园买卖契约的分析,发现清末至民国时期新疆地区的土地买卖频繁,价格持续上涨,土地价格的变化受货币波动的影响较大,并在很大程度上给新疆人民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域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谈健,郑英姿[10](2016)在《外国资本钟情一线城市 国内资本爱上二线城市》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建设报讯 记者谈健、通讯员郑英姿报道:日前,戴德梁行最新发布的《中国物业投资市场2015年第四季度回顾与展望》报告显示:中国物业投资共录得1002亿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10.4%。据了解,继第叁季度创历史新高之后,大中华区16个城市的第四季度物(本文来源于《广东建设报》期刊2016-03-11)

地价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城市土地价格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城市土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省会级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会级城市的地价对本地区甚至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研究省会级城市地价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我国31个省会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7年至2016年地价监测数据,分析地价时空变化特征,在筛选14个的可能影响因素基础上,尝试使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省会级城市地价影响因素。从时间角度分析省会级城市的地价,从地价涨幅来看,东、中、西部涨幅分别为189.28%、153.89%和143.11%,全国总体涨幅为151.46%;从地价增长速度来看,六大地理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依次为中南区、华北区和华东区,增长速度最慢的依次为东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从叁大城市群中省会级城市来看,位于珠叁角的省会级城市地价涨幅最快,环渤海次之、长叁角最慢。采用空间断点法研究省会级城市地价空间结构演变,发现省会级城市的地价水平值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且2007年和2012年省会级城市地价水平值的最高值均位于杭州市,2016年最高值位于北京市;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发现2007年省会级城市地价水平值的H-H聚集区位于南京市、上海市和杭州市,2012年H-H聚集区位于上海市、杭州市和福州市,2016年H-H聚集区位于上海市,H-L聚集区位于北京市,其余城市地价水平值空间相关性不显着。基于供求理论从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四方面提出14个地价水平可能影响因素,利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发现人均国民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口密度、空气质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对省会级城市地价有显着影响,影响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均国民收入、人口密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空气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价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周艳梅.南宁市市区基准地价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国土资源.2019

[2].郭娜.省会级城市地价变化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

[3].张卫东.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城市变迁——以城市地价变动及市区布局变化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8

[4].李晓景,周瑞平.托克托县双河镇基准地价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西部资源.2018

[5].陈诚.瑞昌市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变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

[6].李灿,宋晓慧,葛京凤,潘佩佩,徐宁.基于CA的城市地价变化与规模扩展耦合作用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

[7].杨剩富.武汉市住宅用地扩张与地价变化互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

[8].江馨.基于地价指数的城市住宅地价动态变化及因素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9].丁君涛.清末民初吐鲁番葡萄地价的变化——以尼牙子家族地契为中心[J].西域研究.2016

[10].谈健,郑英姿.外国资本钟情一线城市国内资本爱上二线城市[N].广东建设报.2016

论文知识图

成都市工业地价与集约度变化趋势图临沂市2009年居住用地地价变化...临沂市2009年工业用地地价变化...临沂市2009年商业用地地价变化...~2008年石家庄城市地价变化...一62000一2005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变化

标签:;  ;  ;  ;  ;  ;  ;  

地价变化论文_周艳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