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子,气候,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生境,油桃,时空。
气候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丛日环,张智,鲁剑巍[1](2019)在《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气候因子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高海拔区、长江中游二熟区、长江中游叁熟区和长江下游)冬油菜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产量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区油菜产量的气候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为13.2℃,≥0℃积温为3620℃,昼夜温差7.8℃,总日照时数984h,太阳辐射量为2631 MJ·m-2。油菜生育期内热量资源呈现增加的趋势,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7℃,而昼夜温差每10年缩小0.21℃;而日照资源则逐年降低,每10年日照时数降低45h。油菜全生育期总降水量平均为680 mm,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长江流域气象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平均气温和≥0℃积温与产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长江中游二熟区生育前期(9月-11月)和长江中游叁熟区生育后期(3月-5月)平均气温每增加0.1℃,油菜分别减产53和40 kg·hm-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增产,其中长江上游低海拔区后期昼夜温差每增加0.1℃,产量增幅为39 kg·hm-2;降水量与产量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尤其是后期降水量每增加10 mm,油菜减产约12~39 kg·hm-2。从整个生育期来看,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高海拔区)主要影响油菜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昼夜温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长江中游二熟区主要受气温、积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影响;长江中游叁熟区的限制因子为气温和积温;而长江下游则受到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良娟,胡越凯,庞毓雯,黄雨馨,刘婷[2](2019)在《基于气候因子的浙闽粤白纹伊蚊生境时空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浙闽粤3省77个气象站1978—2017年逐日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白纹伊蚊生存范围的时空变化,探索未来气候条件下其生存空间的迁移趋势.结果表明:1978—2017年,白纹伊蚊生存的最佳湿度、最佳温度、适宜温度的年日数沿经向由南至北递减,适宜温度初始日沿经向由南至北递增;最佳湿度、最佳温度、适宜温度的年日数呈增多趋势,适宜温度初始日呈提前趋势;适宜温度年日数的增幅最大且趋势显着,最佳湿度年日数的增多及适宜温度起始日的提前趋势在浙江和福建较为显着,最佳温度年日数在广东和福建增多趋势较为显着;浙闽粤3省年平均气温已显着上升,20和25℃等温线正在向北移动,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可能进一步北移.(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辰华,李书恒,白红英,朱显亮,杨琪[3](2019)在《太白山地区7月NDVI多尺度周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尺度周期变化是植被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对揭示植被系统变化规律及其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太白山地区树轮宽度年表重建的近172年的7月NDVI资料数据,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对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太白山地区南北坡7月NDVI呈微弱的非线性上升趋势,北坡/南坡NDVI分别具有3.3 a/3.5 a、8.1 a/8.8 a的年际尺度周期,以及18 a/19.1 a、36 a/34.4 a和64.8 a/68.8 a的年代际尺度周期。②重构的年际尺度变化较好地呈现了NDVI原始序列的波动细节,而年代际尺度变化则揭示了不同时期内NDVI的增减交替变化。北坡NDVI的年际尺度波动较大,而南坡NDVI的年代际尺度波动略强。③在年际尺度上影响NDVI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年代际尺度上影响NDVI的主要因素是气温。④北坡NDVI变化主要受水分因素控制,而南坡NDVI则受热量因素影响更为明显。分析太白山地区NDVI的多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研究太白山地区植被生长的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康雨昌,刘滨辉,任柬宇,谭凯亮[4](2019)在《竞争对红松树轮生长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竞争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树轮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是否存在影响,利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红松单木树轮年表,比较不同竞争压力下树轮年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竞争对树轮生长作用特征。研究表明:红松单木径向生长与6月份降水呈正相关,与6月份和当年生长季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呈负相关。相关分析表明:竞争会加剧红松树轮生长与6月份降水响应的敏感性,而对树轮生长与温度关系影响不显着。进一步把红松按照不同径级划分后发现,竞争对不同径级红松树轮生长气候响应与降水关系的影响存在差别,其中竞争对小径级(D,D<30 cm)红松树轮生长与降水响应影响最显着,对中等(30 cm≤D<50 cm)径级的红松树轮生长与降水响应影响其次,对大径级(D≥50 cm)红松树轮生长与降水响应影响不显着,而竞争对不同径级红松树轮生长与温度关系影响不显着。总之竞争主要对红松幼树径向生长与水分条件关系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应对气候变暖条件下的红松培育应该更注重对红松幼树生长环境中水分供应的调节。(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玉素甫江·如素力,何辉,拜合提尼沙·阿不都克日木[5](2019)在《2000-2017年新疆天山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估算新疆天山及南北主要绿洲的植被WUE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探索其影响因素,对该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新疆天山近18年植被WUE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新疆天山植被WUE变化范围为0.84-1.34g·mm-1·m-2,多年均值为1.11g·mm-1·m-2,整体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0.014 1 g·mm-1·m-2·a-1;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垂直地带性规律,1 000m以上的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2)植被WUE年内变化呈单峰型变化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相关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新疆天山植被WUE时空变化受到气温影响的区域占33.23%,受降水影响的区域占8.57%,受气温和降水综合强影响的区域占5.63%,气温和降水综合弱影响的区域占13.13%;因此气候因素中气温在新疆天山植被WUE的变化中起到主导作用。(4)水田与旱地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时间变化呈持续减少趋势,并且这些区域基本上受到非气候因子的影响,说明当地人类活动存在不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罗清,张虹娇[6](2019)在《西南地区稻米品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模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研究稻米品质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分布差异提供基础,利用不同水稻品种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稻米品质进行归一化处理,运用滑移变步长分析方法,搜寻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和温度日较差等因子对稻米品质要素影响的关键时期,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稻米品质要素的气候生态综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1)气象条件影响稻米品质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子因稻米品质各组分有所不同。有的组分普遍受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日照、温度日较差的影响,有的组分仅受其中几个因子的影响,个别组分仅受温度日较差的影响。(2)影响的关键时期大多都在齐穗-成熟阶段,但也有不少组分从齐穗前25天开始持续到灌浆结实阶段。影响的型式,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直线。(3)建立的各品质要素的气候生态综合模型,可为评价不同年际之间、不同区域之间气候影响提供技术方法,更为优质稻的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4)通过评估,过去20年四川盆地稻米蛋白质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北向东南方向递增的特征,精米率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1期)
胡园春,梁浩,李帅,韩腾,安广池[7](2019)在《气候因子对枣庄市薛城区仲秋红油桃栽培管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枣庄市薛城区1981—2016年共36a的气象资料,结合"仲秋红"油桃高效栽培试验,分析了薛城区温度、光照和降水3项气候因子对仲秋红油桃栽培管理的影响。综合来看,薛城区气象条件基本能满足"仲秋红"油桃生长发育的需要,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个别年份花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及生长期阴雨寡照天气对其坐果和果实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栽培管理中,建议与气象部门建立服务直通车,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20期)
赵鸿雁,陈英,周翼,裴婷婷,谢保鹏[8](2019)在《甘肃中东部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研究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背景下甘肃中东部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采用MODIS数据产品MOD09Q1,运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对该区域2008—2016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层面上,2008—2016年植被生长季NDVI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增加速率为0.001 4 a~(-1),2012年增幅最大;空间层面上,2008—2016年研究区内的低山丘陵区和平原区的植被生长季NDVI增加明显;部分中起伏山地植被活动减弱。(2)生长季NDVI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在P<0.05的显着性水平下,生长季NDVI对气温的变化最敏感,区域内大部分面积上二者呈现出强相关与极强相关;降水次之,以中等相关与强相关为主;太阳辐射最小,以弱相关甚至不相关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针对区域差异性并有所侧重的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参考与依据,从而加强区域生态安全,进而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加快建设。(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6期)
周玉科[9](2019)在《不同滞后阶下气候因子对青藏高原植被的格兰杰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使得探讨高原植被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对高原气候变化和区域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1982—2012年青藏高原气温、降水数据以及GIMMS NDVI3g数据,基于不同滞后阶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高原植被与气温、降水之间的格兰杰效应。研究表明:1)滞后阶为1—6时,绝大多数区域内平均气温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1为NDVI与TEMP非格兰杰效应区最多的滞后阶,3.920 1%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高原西北部)认为滞后阶为1时平均气温不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4为NDVI与TEMP非格兰杰效应区最少的滞后阶,0.044 7%的区域认为滞后阶为4时平均气温不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 2)滞后阶为2—6时,绝大多数区域内降水量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1为NDVI与PREC非格兰杰效应区最多的滞后阶,33.805 2%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西北部和东部区域)认为滞后阶为1时降水量不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3为NDVI与PREC非格兰杰效应区最少的滞后阶,0.797 7%的区域认为滞后阶为3时降水量不是NDVI的格兰杰原因,滞后阶为5和6时,高原南部略有非格兰杰效应区域。(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9期)
索朗卓嘎,益西卓玛[10](2019)在《青南高原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基于1982-2006年期间的GIMMSNDVI数据及青海省南部高原区域的4个气象站点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趋势分析法)、相关统计及检验(相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青南高原植被覆盖多年变化特征,气温、降水和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趋势,NDVI与气候因子(气温、降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地区NDVI下降且下降明显,少数地区NDVI上升,上升可能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的国家环境保护工程;2)年平均气温1982年到2006年间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平稳;3)NDVI与气温、降水在部分地区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其中气温是影响青南高原NDVI的主导因子。(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9期)
气候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浙闽粤3省77个气象站1978—2017年逐日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白纹伊蚊生存范围的时空变化,探索未来气候条件下其生存空间的迁移趋势.结果表明:1978—2017年,白纹伊蚊生存的最佳湿度、最佳温度、适宜温度的年日数沿经向由南至北递减,适宜温度初始日沿经向由南至北递增;最佳湿度、最佳温度、适宜温度的年日数呈增多趋势,适宜温度初始日呈提前趋势;适宜温度年日数的增幅最大且趋势显着,最佳湿度年日数的增多及适宜温度起始日的提前趋势在浙江和福建较为显着,最佳温度年日数在广东和福建增多趋势较为显着;浙闽粤3省年平均气温已显着上升,20和25℃等温线正在向北移动,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可能进一步北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丛日环,张智,鲁剑巍.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气候因子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2].陈良娟,胡越凯,庞毓雯,黄雨馨,刘婷.基于气候因子的浙闽粤白纹伊蚊生境时空变迁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张辰华,李书恒,白红英,朱显亮,杨琪.太白山地区7月NDVI多尺度周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资源科学.2019
[4].康雨昌,刘滨辉,任柬宇,谭凯亮.竞争对红松树轮生长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5].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玉素甫江·如素力,何辉,拜合提尼沙·阿不都克日木.2000-2017年新疆天山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19
[6].罗清,张虹娇.西南地区稻米品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9
[7].胡园春,梁浩,李帅,韩腾,安广池.气候因子对枣庄市薛城区仲秋红油桃栽培管理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9
[8].赵鸿雁,陈英,周翼,裴婷婷,谢保鹏.甘肃中东部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干旱区地理.2019
[9].周玉科.不同滞后阶下气候因子对青藏高原植被的格兰杰效应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10].索朗卓嘎,益西卓玛.青南高原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农家参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