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薄层色谱扫描在中药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毛超一[1](2020)在《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质量评价中指标性成分的确定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中药的指标性成分与安全性、有效性关联甚少,与临床价值严重脱节,因此创新和完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的需求日益迫切。菊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被全世界广泛应用,由于基原多、成分复杂,菊花化学成分受到生长环境、产地、种质资源、采收期等各个环节的影响。为推进以临床为导向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发展,本研究以菊花的指标性成分筛选为核心,以成分与药效关联作为突破口,开展了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研究目的以菊花为例,形成了基原多、成分复杂中药品种质控指标成分确定的系统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控制方法,形成客观反映中药质量内涵的多层级等级评价体系,推动中药质量标准向因药制宜、效用关联的评控方向转变,保证菊花质量可控,产品优质,临床有效,为中药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综述部分,从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菊花的品种、分类、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传统功效与作用机理、质量评价现状等几方面进行阐述,表明菊花传统功效与抗炎作用存在较为密切的对应关系,为菊花基于药效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实验部分开展了如下研究:1.菊花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PLC-Q-TOF-MS液质联用系统,全面分析了菊花的代谢成分。对27个不同品种的菊花鲜品进行研究,每一品种选择3种不同花期,全面定性表征菊花化学成分组,并以峰面积作为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方法,寻找菊花共性指标成分,差异性指标成分,特征性指标成分。通过研究品种、采收期对成分的影响,筛选菊花稳定、可控的质量评价指标成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高效的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2.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相结合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筛选。基于文献研究确定抗炎作用是菊花临床的主要功效。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围绕化学成分与抗炎活性的关联,展开如下研究:2.1采用虚拟技术,对菊花中成分进行与药效相关的预测和筛选。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菊花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可能参与的炎症通路和潜在的活性成分。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分子对接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将菊花中主要化合物与炎症因子进行分子对接。2.2菊花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分析。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筛选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采用HPLC分析法对52个菊花提取物中13个指标性成分进行分析,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热图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不同品种、不同花期、不同提取方式的菊花提取物中13种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和比较研究,筛选适宜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代表性指标成分。2.3通过药效学实验研究,筛选潜在的活性指标成分。采用体外细胞炎症模型进行药效学实验研究,通过PCR、Elisa等分子生物技术,方差分析、T-tes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检测细胞活力,NO浓度,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NOS、COX-2、PGE2 mRNA表达水平,评价不同品种菊花抗炎活性差异。以菊花预测和拟定的指标成分含量作为自变量,炎症因子、炎性介质指标结果作为因变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得分、二值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成分-药效的关联性分析,筛选菊花潜在的活性指标成分。3.建立一种基于化学成分-药效活性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以同类成分总量作为指标,运用一测多评法结合外标法作为菊花质量标准的测定方法。4.对市场上50批菊花进行综合性质量等级评价,并对来自49个厂家56批菊花的市场价格进行调研。运用中药饮片质量常数评价方法建立菊花等级评价标准。该标准是集形态特征和指标成分的综合性质量等级划分方法,并与生物活性关联,优于目前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菊花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菊花中咖啡酰基奎宁酸、黄酮、花青素、胡萝卜素、其他5大类成分,共计化合物73种。咖啡酰基奎宁酸和黄酮是菊花最主要的成分类别,菊花质量评价指标可从这两类中指认。共有代谢成分中,含量较高且品种间差异大的化合物,如咖啡酰基奎宁酸类中的4,5-DCQA等、黄酮类中的Acn等,这些成分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性成分的筛选对象。在菊花中含量较高且对菊花分类贡献度大的化合物:Lut(1),Acn等,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其中4,5-DCQA等在大部分品种中含量较高,个别品种含量较低,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定量指标性成分;3-CQA在所有样品中含量均高,且品种间差异小,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定性指标性成分。菊花中含量低的代谢成分,不能代表菊花的化学特征,如1-CQA等以及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类等认为不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采收期对于菊花鲜品中的各主要化合物含量影响较小,鲜品中同品种不同花期的化合物含量差异远小于品种间化合物含量差异。有些化合物有望成为特定品种潜在的标识性化合物,如3-CQA可鉴别麻城本地菊等。基于化学基准和效应基准的菊花成分指标筛选,检测到菊花提取物指标性成分13个,共性成分10个。含量高且稳定,随品种、花期、提取方法都变化较小的化合物可以作为菊花定性鉴别的指标,如3-CQA。含量高且品种间存在差异,认为可以作为菊花定量鉴别的指标,如:Lut-7-O-G、Api-7-O-G、Lut-7-O-β-G、Api-7-O-6-AG。含量高且品种间离散程度大,分类贡献度大的成分,可作为菊花品质优劣、品种鉴别的评价指标,如:3,5-DCQA、4,5-DCQA、3,4-DCQA、3-CQA、Api-7-O-6-AG。含量较低,品种间差异大如 Api、Dio、5-CQA、4-CQA、Acn,且在部分品种中未能检测出的成分如:Api、Acn,认为均不适合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所以从化学基准分析认为,3-CQA、3,5-DCQA、4,5-DCQA、3,4-DQA、Lut-7-O-G、Api-7-O-G、Lut-7-O-β-G、Api-7-O-6-AG 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成分。菊花提取物的聚类情况与传统菊花分类基本一致,说明传统分类与基于化学成分的分类存在相关性。采收期对成分存在一定影响,胎菊与全菊在成分组成上基本一致,但胎菊主要化合物含量均高于全菊。虚拟技术的指标预测和筛选表明,Lut-7-O-β-G、3,5-DCQA等与炎症靶点蛋白结合能力最强。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抗炎作用参与的通路中最主要的是PTGS等。药效学实验表明,菊花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的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炎性介质、炎症因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品种菊花的抗炎药效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贡菊,特色品种#1表现出较强的炎症抑制作用,这与基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结果一致。滁菊的抗炎作用较差,毫菊次之。菊花的活性成分对炎症因子COX-2和iNOS的调控作用最强。成分与药效关联结果表明,能够下调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化合物可能为:1,3-DCQA、3,5-DCQA、Lut-7-O-β-G。抑制炎性介质释放量的化合物可能是3,5-DCQA、4,5-DCQA、3-CQA、Api。综合以上因素认为,菊花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可能是:3,5-DCQA、4,5-DCQA、Lut-7-O-β-G、1,3-DCQA、3-CQA 等,这些指标可以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综合化学成分、活性筛选、药效关联的研究结果,最终确定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菊花质量标准检测指标为:1,3-DCQA、3-CQA、Lut-7-O-G、3,5-DCQA、4,5-DCQA、Lut-7-O-β-G、1,5-DCQA。研究发现,1,3-DCQA 只存在于菊花水提取物中,是由1,5-DCQA经水加热回流转化而来,1,5-DCQA在菊花乙醇提取物中稳定,确定其转化是受温度影响。所以最终确定:3-CQA、Lut-7-O-G、3,5-DCQA、4,5-DCQA、Lut-7-O-β-G、1,5-DCQA 6 个指标成分作为菊花质量标准评价的指标成分。采用一测多评结合外标法,运用加和控制总量的计量方法,成功建立了一种新的菊花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测定了菊花中的6种化合物,其成分的峰面积和浓度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均符合标准,该方法简单、准确、经济、高效。该方法符合中药质量评价从单指标向多指标,从指标性成分向药效成分评控的发展方向,与2015版《中国药典》“菊花”项下含量测定标准相比:确定了 6个质控指标成分,较药典标准增加了 3个指标成分,且均与功效相关,增强了菊花质量控制的代表性和整体性;采用一测多评法结合外标法测定,运用同类别指标成分的总量作为评控指标,更加简便、经济、实用。可为药典标准的提升提供参考,为菊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可行的分析手段。根据菊花等级评价结果,将市场上贡菊,杭菊,胎菊共50种菊花分为3个等级,分级结果表明等级与重量呈正相关,等级与内在指标成分含量呈正相关,等级越低,内在指标成分含量越低。该标准更加全面、准确的对菊花进行了等级评价,为中药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建立提供了参考,对规范市场,提高菊花质量,引导优质优价,保证临床药效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张春霞[2](2020)在《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质量控制是保障中药临床有效、安全的必要手段,系统物质基础阐释、真伪鉴别与质量优劣评价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核心。人参属来源中药,特别是人参、西洋参、三七,具有明显的补益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极其广泛。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七种人参属来源中药: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红参(Red ginseng)、西洋参(P.quinquefolius L.)、三七(P.notoginseng(Burk.)F.H.Chen)、人参叶(leaf of P.ginseng)、竹节参(P.japonicus C.A.Meyer)、珠子参(P.japonicus C.A.Mey.var.major(Burk.)C.Y.Wu et K.M.Feng)。皂苷是人参属中药的共有成分,是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鉴于这些同属植物来源的中药都含有皂苷成分,人参属中药的精准质量控制面临着挑战。系统阐明人参属中药所含皂苷组成,建立“鉴别标志物”,是实现人参属中药精准鉴别的可行之路。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类结构同法表征”多技术集成的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新模式)核心研究任务,本论文综合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多种数据采集技术,建立高效、高灵敏、高覆盖度的表征方法,基于一法同时实现多种人参属来源中药中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差异分析。基于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Q-Orbitrap)灵活多变的扫描技术,本论文首先建立6种非靶向/靶向扫描技术,以人参花中皂苷成分的表征为例比较其性能差异,表明包含母离子列表数据依赖采集(PIL-DDA)同时开启“If idle-pick other”(IIPO)功能是一种高灵敏、高覆盖度的中药多成分表征技术。基于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人参皂苷数据库(记录499个人参皂苷,对应169种质量数),构建了目标皂苷成分母离子列表。通过系统参数优化在Q Exactive Q-Orbitrap高分辨液质联用仪上建立6种质谱采集方法:1)Full MS/dd-MS2(M1);2)Full MS/dd-MS2/PIL/IIPO(M2,含PIL);3)ISCID-Full MS/dd-MS2-Tags(M3);4)Full MS/AIF/NL-dd-MS2(M4);5)PRM(M5,含PIL);6)Targeted SIM/dd-MS2(M6,含PIL)。通过“两步法”比较不同扫描技术对人参花皂苷的表征效果:首先基于已知人参皂苷对应的169种不同质量数计算减氢离子理论质荷比,通过质量亏损过滤(MDF:允许±10 m Da变异)统计每种方法扫描到的目标成分个数-NT;在此基础上继续统计其中能够采集二级碎片的数目-NT2。依照数目大小降序排列依次为(NT/NT2):M5(17670/17704),M6(602/606),M2(487/347),M3(469/339),M4(489/246),M1(459/339)。相比较,作为靶向二级采集技术,M5与M6获取目标成分质谱信息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4种非靶向采集方法,但面对复杂化学体系其鉴定未知成分的能力最低,且无全扫描数据;M2扫描到目标质量数与M4相当,但NT2高于其它3种方法。故认为M2是一种高灵敏、同时靶向与非靶向采集技术,能够增强传统DDA对于目标质量数的覆盖度,这种优势在面对极为复杂化学基质时(例如体内生物样品)可能优势更为明显。为进一步增强M2方法对未知皂苷成分的覆盖度,本论文提出一种通过大规模分子设计构建“人参皂苷虚拟库”与MDF获取母离子列表的新方法,建立Full MS/dd-MS2/PIL/IIPO法从人参花中鉴定164个皂苷成分。制定了人参皂苷分子设计规则(27种苷元、5种不同糖基、24种非糖取代基;每个分子含糖基数≤6个、取代基个数≤2个),通过C语言编程构建共含有13536种不同质量数人参皂苷虚拟库;并结合固定变异范围(±10 mDa)MDF处理,从人参花提取物的负离子全扫描数据中筛选得到1859个目标质量数,生成人参花的母离子列表PIL-2,并构建新的M2采集方法。相对于已知皂苷数据库构建的PIL,包含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所构建的母离子列表的DDA方法,能够新采集到17个成分的二级质谱,对其中9个成分的结构进行了推导。基于M2采集的HCD-MS2数据,最终从人参花中鉴定了164种人参皂苷,其中29个通过与对照品对比保留时间与质谱信息,34个为未知质量数皂苷。进一步探讨DDA与DIA在中药多成分表征中的差异,本论文基于VionTM IMS-QTOF离子淌度高分辨液质联用仪,以竹节参为例建立了DDA(MS-MS/MS,不含PIL)、HDMSE两种采集方法以及基于UNIFI高效峰注解的技术流程,对竹节参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定性分析,鉴定或初步推导了178个皂苷,体现了DDA与DIA两种模式采集的互补性。通过色谱-质谱参数优化,构建了基于BEH Shield RP18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Vion IMS-QTOF高分辨质谱仪负离子模式DDA与HDMSE采集方法。特别地,首次提出一种“三步法”策略用于优化DDA方法设置中的质量依赖裂解能量(MDRCE)。在UNIFI平台建立了自建人参皂苷数据库(记录504个已知皂苷与60个标准品)高效注解DDA与HDMSE数据的标准化流程。最终我们从竹节参中鉴定或推导178个皂苷,其中包括75个可能未知的皂苷结构。这些鉴定的结构中,168个成分是通过DDA数据分析,另外10个从HDMSE数据补充鉴定。相比较,DDA采集的裂解信息更加可靠、假阳性结果少;HDMSE能够方便提供皂苷成分的CCS值(碰撞截面值),覆盖度更高。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够获得互补的代谢物结构鉴定信息。在人参皂苷组成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本论文旨在建立一种基于人参皂苷正离子源内裂解(p-ISF-G)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新颖特征图谱,实现人参属多品种中药鉴别。通过选择性监测4种苷元产物离子,成功构建人参皂苷亚型分组表征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通过差异色谱峰监测,在Vion IMS-QTOF与QTrap4500两种质谱仪上实现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7种人参属来源中药同时鉴别与15种中成药中人参、西洋参与三七的鉴别。在6台高分辨质谱仪上(Agilent 6520与6545 QTOF,Waters Xevo G2-S QTOF与Vion IMS-QTOF,Thermo Fisher Q Exactive Q-Orbitrap与LTQ-Orbitrap Velos Pro)测定表明pISF-G容易发生;通过对58个皂苷对照品分析,在正离子模式一级质谱中低质量端的丰富产物离子是由于脱糖后质子化皂苷元连续脱去H2O产生,因而具有苷元特异性。通过选择性离子监测4种特征苷元产物离子(PPD型:m/z 407.37/CCS206.24?2;PPT型:m/z 423.36/CCS 211.26?2;OA型:m/z 439.36/CCS 209.60?2;OT型:m/z 457.37/CCS 217.81?2)可以实现人参皂苷的非靶向分类表征,并构建7种人参属中药的特征图谱。基于多批次特征图谱数据的化学计量学分析,揭示了35种皂苷标志物。更为重要地,特征标志物监测实现了15种中成药中人参,西洋参或三七原料的区分。这些结果能够在QTrap 4500质谱仪上重现。特征图谱技术,初步验证了“类结构同法表征”策略的可行性,是一种支撑“一法多用”中药质量控制策略的新技术。本论文,在Q-Orbitrap质谱仪首次建立一种基于虚拟数据库包含母离子列表高灵敏、高覆盖度、同时靶向/非靶向改进型DDA扫描技术,适用于中药中人参皂苷的系统表征;首次在Vion IMS-QTOF上证实结合DDA与DIA采集技术在中药多成分鉴定时可获得互补的质谱信息;首次系统研究了正离子人参皂苷源内裂解,建立一种新颖特征图谱技术,实现中药材,特别是中成药中人参属中药的鉴别。这为中药的系统物质基础研究与精准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袁恩[3](2020)在《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在三种中药成分差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分子网络(molecular networking,MN)是一种可视化计算策略,主要根据离子碎片相似度大小将所有分子离子数据整合成直观的网络图谱,可以快速大规模鉴定及发现新颖化合物,常用于新颖天然产物鉴定、药物代谢及药物研发等研究。本文主要采用质谱分子网络技术研究六种铁线莲皂苷类化学成分、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及炮制前后蟾酥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及二萜类化合物在八种大戟属植物中的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从长花铁线莲、美花铁线莲、甘川铁线莲、钝萼铁线莲、银叶铁线莲、准噶尔铁线莲6种不同种属铁线莲中鉴别出25个三萜皂苷类成分,其中16个为常青藤型皂苷,9个为齐墩果酸型皂苷。根据代表各成分节点的颜色及比例,可视化区分出六种铁线莲中三萜皂苷的差异,长花、美花、准噶尔和甘川这4种铁线莲相似度较高,可在民族用药中替代入药;银叶铁线莲三萜皂苷类成分较少,需谨慎替代入药;钝萼铁线莲无三萜皂苷类成分,不可替代入药。2.从不同蟾酥提取物中鉴定出69种化学成分,分别为精氨酸酯类、蟾酥色胺类、蟾蜍内脂类(蟾蜍毒素和蟾毒配基),其中蟾蜍内酯类为主要成分。同时通过对比相同干燥条件下酒制蟾酥与水制蟾酥中蟾蜍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差异,发现酒炮制可显着提高蟾蜍毒素类成分的含量,而对蟾毒配基类成分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对比不同干燥方法下酒制蟾酥中蟾蜍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差异发现,强光直射和温度两种因素均对酒制蟾酥内酯类成分含量无显着影响。3.考察不同类型的二萜类化合物在八种大戟属植物中的分布差异,结果显示巨大戟烷型和续随子烷型二萜酯类化合物在DJ007植物分布最多,建议从DJ007植物提取分离这两类化合物;而DJ001、DJ003、DJ004这三种植物中巨大戟烷型和续随子烷型二萜酯类化合物分布较少,不建议用于提取这两类化合物;尚有一簇未鉴定的二萜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DJ002、DJ006和DJ007三种植物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质谱分子网络技术不仅适合于新颖天然产物鉴定,而且在中药资源替代和炮制前后成分差异分析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李俊妮[4](2020)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辛夷的综合性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辛夷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来源于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是治疗鼻渊头痛要药,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和各种鼻炎,疏肝气,醒脾胃,疗脸面黑斑,药用价值高,内服外用都有较好的疗效。2015版《中国药典》在辛夷的质量控制方法中对其挥发油含量(≥1.0%mg/ml)、木兰脂素含量(≥0.40%)及水分含量(≤18.0%)均作了具体要求。但是中药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药效作用为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中医中所倡导的―整体‖观念。故此,在对中药进行质量控制时,通过对其整体化学成分的分析来评价中药的质量更为准确。在对传统中药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时,常对质控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气相、紫外等手段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但这些传统的分析技术多存在操作繁琐、费时费力、成本高、污染环境等缺点。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绿色分析技术,具有前处理简单、不浪费试剂、不污染环境、测定速度快、无损样品、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在中药质量分析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利用常规检测方法、近红外光谱技术以及化学计量学共同建立辛夷的全面质量控制方法,以期获得简便、快捷、环保、高效、精准、全面的质量控制评价方法,为辛夷的质量评价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中药材现代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一、辛夷中各质控成分的含量数据采集。在查阅大量中外文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性分析方法,有利于对辛夷进行整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摸索并优化了气质联用、气相条件和液质联用、液相的条件,对辛夷的各有效部位进行了成分分析,并筛选出了13个成分作为辛夷质量评价的指标。然后采用优化后的条件测定125批次辛夷药材中各质控成分的含量。二、辛夷各质控成分NIRS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通过采集各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结合常规分析方法得到含量数据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利用最小偏二乘法(PLS)建立辛夷中13个质控成分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总挥发油、水溶性提取物、柠檬烯、桉油精、芳樟醇、左旋樟脑、a-松油醇、乙酸龙脑酯、松脂酚二甲醚、木兰脂素、表木兰脂素A、辛夷脂素、水分的近红外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依次为0.9713、0.9831、09746、0.9778、0.9731、0.9708、0.9705、0.9822、0.9914、0.9817、0.9920、0.9919、0.9850,校正均方差分别为0.0838、0.3980、0.0065、0.0213、0.0032、0.0496、0.0055、0.0019、0.0690、0.1200、0.0211、0.0210、0.2810,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0992、0.4630、0.0071、0.0249、0.0037、0.0580、0.0064、0.0021、0.0808、0.1390、0.0253、0.0211、0.2880,校正标准偏差分别为0.2864、1.4701、0.2052、0.0730、0.0051、0.1170、0.0167、0.0084、0.1535、0.2691、0.0710、0.0408、0.3827,且验证集标准偏差与预测标准偏差的比值(RPD)均大于5。结果表明建立的13个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准确、稳定、可靠,可用于辛夷中质控成分含量的快速测定。三、近红外光谱技术和电子鼻技术对辛夷的定性鉴别研究。结果显示近红外判别分析对不同产地的辛夷均有较好的区分度,但是电子鼻技术不适于辛夷药材的产地区分。
马欣妍[5](2019)在《枸杞中功效成分黄酮类似物的高效检测识别》文中认为宁夏枸杞在我国中药中占据重要地位,枸杞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丰富,具有预防癌症、抗氧化抗衰老、止咳平喘祛痰、扩冠状动脉、降血胆固醇、增强心脏收缩、减脉搏数、预防痛风等多种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经过人体次生代谢后形成的产物——小分子黄酮,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具有更高的活性。小分子黄酮种类众多,结构相似,对其进行指纹鉴定能推进中药成分分子化,本文利用了SERS技术可以微量、指纹检测的特性。本研究以宁夏枸杞功效成分槲皮素等黄酮类似物为研究对象,优化了SERS技术的基底及实验条件,阐述了使用TLC-SERS联用技术分离检测黄酮类似物的可行性,并建立了SERS条形码以同时分析功效成分化学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结论如下:(1)优化SERS检测基底及实验条件。反应时间为20 s时得到的银枝晶增强效果最好,性能稳定。拉曼仪器激光扫描时间为10s检测效果最好,能够在保护样品的同时获得完整的样品信息。(2)TLC-SERS联用技术可以区分鉴别黄酮类似物。利用TLC-SERS联用技术对槲皮素、木犀草素、杨梅素、山奈酚进行分离检测,可以检测到0.317 ng的待测物质。采用比例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17:13:0.3的展开剂对混合物进行分离,于紫外光下观察(254 nm和365 nm)。利用SERS条码法可以直观识别单一物质及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使用PCA方法对黄酮类似物光谱进行了很好的区分。(3)SERS条形码同时包含分子结构及抗氧化活性信息。利用SERS二阶导数图谱转换的条形码对枸杞中8种黄酮类似物,以及芦丁、绿原酸、对香豆酸的分子结构与抗氧化活性同时识别。条形码能简便直观的反应出光谱包含的重要信息,11种物质抗氧化能力顺序为槲皮素>木犀草素>漆黄素>山萘酚>黄芩素>芦丁>绿原酸>杨梅素>对香豆酸>芹菜素>白杨素。该研究成果为传统中药有效成分分子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扩大了SERS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若能联合良好的分离技术以及条码快速识别技术,将会实现复杂中药成分简单、快速、高效检测。
邓哲,荆文光,刘安[6](2019)在《薄层色谱法在当前中药质量标准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薄层色谱鉴别在历版《中国药典》中的应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而薄层扫描含量测定在最近几版《中国药典》中的应用比例逐渐降低。随着对中药质量标准体系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薄层色谱法的不足之处陆续显现,如仪器普及率低、设备并不简单、结果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差、鉴别速度及准确性不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展开剂毒性大等,逐渐不合时宜。在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时,研究者不应该墨守成规,薄层色谱鉴别也不应该是雷打不动的定性鉴别必备选项。高效液相色谱法具备完全取代薄层色谱法的可行性,薄层色谱法可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补充。为充分降低检测成本、缩短检测周期、提高鉴别效率,笔者建议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应该大幅减少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应用,增加高效液相特征图谱鉴定,尽量做到"一个条件,一张图谱";除非确有必要,《中国药典》等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应将薄层色谱鉴别作为推荐方法,而非强制标准。
李庆杰[7](2017)在《桑黄类真菌活性物质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古代本草记载的中药桑黄进行本草考证,在此基础上对桑黄的治疗“月闭血凝,产后血凝”和“症瘕积聚”等的传统功效采用与其对应的“寒凝血瘀”大鼠模型进行了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桑黄类真菌粗毛纤孔菌子实体进行化学成分和抗炎及细胞毒性研究;旨在建立鉴别桑黄类真菌的HPLC指纹图谱和DNA条形码评价方法。桑黄是目前公认的具有良好抗癌和提高免疫力作用的药用真菌,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对桑黄有着不同的认识。目前尽管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桑黄的正本清源,但药材品种上仍然存在混乱问题,如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与古代文献的记载不相符。对桑黄的考证,包括查阅对比大量文献、结合桑黄类真菌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及生物学特征的观察,认为担子菌门(Basidiomye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锈革孔菌目(Hymenoehaet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ehaetaceae)、纤孔菌属(Inonotus)的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比较符合古代本草记载的中药桑黄。粗毛纤孔菌是一种生长在温带的木腐真菌,调查发现该菌生长在桑、杨、蒙古黄榆、胡杨、水曲柳、核桃、色木槭等多种阔叶树活立木上。在新疆、吉林、山东、河北等省进行粗毛纤孔菌的调查发现,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山东夏津县粗毛纤孔菌主要生长在桑树上,并且当地一直将其当做桑黄应用;吉林省西部的粗毛纤孔菌则生长在蒙古黄榆Ulmus macrocarpavar.mongolica树干上。传统功效的现代活性验证方面,分别取生于桑、杨、水曲柳、蒙古黄榆等树种的粗毛纤孔菌不同成熟阶段的子实体水提物,对寒凝血瘀证大鼠的影响进行了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生于桑、杨、水曲柳、蒙古黄榆上颜色为黄褐色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对寒凝血瘀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生于同一树种但完全成熟的、黑色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对寒凝血瘀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均未产生显着性影响,研究结果与本草文献记载基本相符。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软件(GSTAV 7.0)对6个不同寄主来源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32个特征峰的量化峰面积和对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色谱条件下保留时间为73、75、79、81、90、94、98、100、146、161、167的各峰与血浆黏度变化的相关性较为密切(相关系数>0.8)。上述保留时间处的化学成分构成了粗毛纤孔菌促进血流变的物质基础,其中保留时间为100min的色谱峰为黑色粗毛纤孔菌与黄色粗毛纤孔菌的共有峰,其余色谱峰为黄色粗毛纤孔菌所有,从而解释了黑色粗毛纤孔菌活血化瘀作用低于黄色粗毛纤孔菌的原因。对粗毛纤孔菌成熟黄色子实体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通过系统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从中分离鉴定出5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为phellibaumin A、phelligridin C′(顺式)、phelligridin C(反式)、phelligridin D和3’4’-dihydroxy-5-[11-hydroxyphenyl]-6,7-vinyl]-3,5-dioxa-fluoren-5-one。其中3’4’-dihydroxy-5-[11-hydroxyphenyl]-6,7-vinyl]-3,5-dioxafluoren-5-one和phelligridin C′为2个新化合物。phellibaumin A、phelligridin C和phelligridin D均为首次从粗毛纤孔菌中分离得到。同时,本文对化合物phellibaumin A、phelligridin D,3’4’-dihydroxy-5-[11-hydroxyphenyl]-6,7-vinyl]-3,5-dioxa-fluoren-5-one进行了抗炎活性和细胞毒性研究。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均具有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3’4’-dihydroxy-5-[11-hydroxyphenyl]-6,7-vinyl]-3,5-dioxa-fluoren-5-one抗炎活性相对较强,说明粗毛纤孔菌含有能够治疗症瘕积聚、腹痛金疮等的抗炎活性成分;细胞毒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对细胞增殖影响较小,生物安全性较高。由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相对比例与药理活性(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具有相关性,因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粗毛纤孔菌的指纹图谱,并测定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作为衡量其质量的参考依据。研究发现,寄生于不同树种的粗毛纤孔菌高效液相图谱中色谱峰的分布和比例有所区别,不能建立统一的指纹图谱。受样本采集数量限制,以样本量相对较多的寄生于蒙古黄榆的粗毛纤孔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寄生于蒙古黄榆的粗毛纤孔菌的指纹图谱,并以自制phelligridin D为对照品,建立了phelligridin D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行,可以有效鉴别寄生于蒙古黄榆的粗毛纤孔菌,经测定,12批寄生于蒙古黄榆的粗毛纤孔菌中phelligridin D的含量为1.0-1.2mg/g之间。为了鉴别不同种属,不同来源的桑黄,采用相对保守的ITS2区段作为鉴别不同种属桑黄的手段。实验结果表明,采用NJ、MP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得到了相近的树形,市场上常被认为是桑黄的多孔菌和不同树上生长的粗毛纤孔菌在系统发育树中均可以有效鉴别。其中NJ法所用时间最短,而MP法则用时较长,但所有方法均证实ITS2区可有效地区分不同桑黄,ITS2区可作为鉴别桑黄类真菌的理想DNA条形码。本研究对我国传统的中药桑黄的本草来源、地理分布、道地性的确认、活性成分及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进一步有效地开发利用该类菌物药提供科学依据。
刘苏珍[8](2017)在《白头翁总皂苷及其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头翁(Radix Pulsatillae)属于毛莨科植物,是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根。它是中医药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且有治痢要药的美誉。白头翁总皂苷是白头翁的药用活性部位,具有抗癌、抗溃疡性结肠炎、抗菌、抗病原虫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活性,存在很大的药用价值。白头翁总皂苷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显着,当采用它的普通制剂进行治疗时,因为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如水溶性差、溶出困难和生物利用度低等,容易在结肠前遭到吸收破坏,达到结肠时药物浓度低,使得疗效降低。当采用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时,因具有靶向释药的特性,使得结肠部位药物浓度增加,充分发挥药效,提高疗效。中药质量标准是中药质量评价和应用的基本准则和法定依据,而白头翁总皂苷的质量标准仍未确定,因而寻找并制定其质量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开展以下工作来确定白头翁总皂苷及其结肠靶向胶囊的初步质量标准:(1)以白头翁皂苷D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白头翁总皂苷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实验条件,以吸光度为考察指标,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优选出最佳反应条件为:加入0.2 m L5%香草醛-冰醋酸和0.8 m L高氯酸,于90℃恒温水浴中热加反应40 min。以仪器精密度、样品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为评价指标,对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证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白头翁总皂苷的含量测定。(2)比较了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联用法,通过改变流动相比例调节极性、改变柱温、检测波长以及流速等方法,优选出最佳色谱条件为:以甲醇-乙腈-水(14∶36∶5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1,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03 nm,以白头翁皂苷D、白头翁皂苷A、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和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苷为对照品,建立了HPLC法测定白头翁总皂苷中该4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并对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实验结果显示,4种白头翁皂苷类成分分别在2.414.4、0.503.0、1.9811.88、1.046.24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平均回收率在98.96%100.40%,且RSD值均小于1.5%。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可为白头翁总皂苷中皂苷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3)从定性鉴别、检查、含量测定3个方面对白头翁总皂苷进行较系统地研究,建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定性鉴别了白头翁总皂苷中白头翁皂苷D、白头翁皂苷A、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和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种成分,结果显示,相应斑点均清晰可见,且阴性对照无干扰。检查包括粒度和干燥失重,结果符合相应标准。对五批提取物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定性研究,采用一测多评法对白头翁总皂苷中4种皂苷主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为白头翁总皂苷质量标准的建立及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4)根据单因素考察结果,确定采用Eudragit S100为辅料,载药量为20%,制备了白头翁总皂苷固体分散体,采用3号胶囊制备出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并与其提取物进行了指纹图谱定性研究的比较。再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胶囊研究项目(主要包括鉴别、检查、含量测定3个方面)对制备的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结果显示,本实验制备的胶囊达到了结肠定位释药的目的,对白头翁制剂更好地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重要意义。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中主要分析方法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运用UV、HPLC、HPLC-ELSD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白头翁总皂苷及其结肠靶向胶囊进行质量标准研究,为白头翁总皂苷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借鉴。
王欢[9](2017)在《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中药对照提取物,一种非单一成分的中药标准物质,一般含有药材的多个主要活性成分,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相应药材的质量。与对照品相比,对照提取物易制备,价格低,且稳定性好,可以大大减少单体对照品的使用,不仅节约中药稀有资源,还能降低检验成本;与对照药材相比,对照提取物可以省去前处理环节,操作简单。但目前中药对照提取物在药典中被收载的品种较少,因此对于中药对照提取物的研究开发应用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间。近年来,有关延胡索的基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质量标准等研究,前人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有关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研究与应用的相关报道甚少。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研究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建立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并将延胡索对照提取物应用于延胡索药材、饮片以及含延胡索的中成药制剂的质量评价中,为探索以对照提取物作为标准物质的质量评价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同时测定延胡索提取物中多种生物碱类成分含量的HPLC方法,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三乙胺调节pH值至6.1)为流动相,选择C18 AQ色谱柱(250mm×4.6 mm,5.0μm)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nm,柱温30℃,研究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制备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研究其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进而建立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并以延胡索对照提取物作为混合对照品测定药材及相关制剂中多个成分的含量。成果:通过优化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工艺,确定了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并制备了 6批已知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达到60%的延胡索对照提取物。建立了延胡索药材(含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了原阿片碱、巴马汀、小檗碱、脱氢紫堇碱、海罂粟碱、延胡索乙素、四氢小檗碱、延胡索甲素及脱氢海罂粟碱9个生物碱的含量。对延胡索对照提取物包括薄层鉴别、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三项在内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其质量标准草案。将延胡索对照提取物应用到与延胡索相关的薄层鉴别中,并与用对照药材鉴别相比,结果一致;将延胡索对照提取物应用到延胡索药材(含饮片)及醋延胡索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中,并与用化学对照品测得的含量结果相比,差别较小。表明以延胡索对照提取物作为标准物质的质量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及全面性,可继续完善研究进行推广应用。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延胡索对照提取物,反用到有关延胡索的质量评价中,可以代替单一对照品及对照药材,全面地评价延胡索的质量,为以中药对照提取物作为标准物质的质量评价模式提供了研究基础及参考依据。
宋百灵[10](2017)在《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多国药典方法测定大蒜中化学成分含量,探讨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优化大蒜蒜氨酸分离纯化工艺;建立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相关物质进行研究;研究小鼠注射蒜氨酸的体内过程,阐明蒜氨酸与H2S的相关性。方法:1.分别参照美国药典、印度药典、欧洲药典、英国药典、中国药典及课题组方法测定大蒜中指标成分含量并分析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2.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考察了树脂型号、上样液浓度和pH、洗脱液浓度对蒜氨酸分离的影响,并以乙醇重结晶,采用UV、IR、MS、NMR对所得的纯化产物进行结构确证并采用HPLC法测定纯度。3.采用HPLC柱前衍生化法建立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指纹图谱,并分析其中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4.建立生物样品中蒜氨酸与H2S同时测定的UPLC-MS/MS法,通过测定蒜氨酸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各时间点血浆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的含量,研究蒜氨酸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及其与H2S的相关性。结果:1.美国药典、印度药典、课题组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蒜氨酸含量分别为2.97%、1.47%、3.10%,欧洲药典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潜在大蒜辣素含量为1.29%,中国药典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大蒜辣素含量为0.273%。2.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填料,将大蒜提取液浓缩并调节pH,上样,先用水洗脱,再用氨水洗脱,收集pH<7部分洗脱液,收率为74%。经两次重结晶得到的纯化产物经结构确证与蒜氨酸分子结构相符,熔点、旋光度等参数测定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采用HPLC法测得蒜氨酸纯度达99.0%以上,总收率为2.8%。3.建立了大蒜蒜氨酸指纹图谱,确定了14个共有峰并指认了9个色谱峰,10批次大蒜蒜氨酸色谱图与典型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97;建立了蒜氨酸指纹图谱,确定了12个共有峰并指认了8个色谱峰,10批次蒜氨酸色谱图与典型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99。各批次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中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4.采用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血液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含量,蒜氨酸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e:4.79×10-3min-1,T1/2:148.03min,Cmax:266.61μmol/L,AUC(0-120min):9217.71min·μmol/L,AUC(0-∞):13365.49min·μmol/L,Vd:6.99L/kg,CL:0.03L/min/kg。H2S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e:4.59×10-3min-1,T1/2:154.34min,Cmax:0.452μmol/L,Tmax:20min,AUC(0-120min):34.79min·μmol/L,AUC(0-∞):79.33min·μmol/L,Vd:1208.22L/kg,CL:5.48L/min/kg。给药后小鼠血浆及各组织中均可测到蒜氨酸且H2S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各组织中蒜氨酸含量在给药后1020min达最高值,峰值时各组织中蒜氨酸含量依次为:肾>心>肺>脾>脑>肝,给药后20min血浆中H2S含量达到峰值,给药后1535min相应组织中H2S含量达到峰值,达峰时各部位H2S增加量依次为:肾>肝>脑>脾>心>肺>血浆。结论:1.蒜氨酸是大蒜本身存在的指标性成分,课题组建立的方法与美国药典方法测定蒜氨酸含量,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印度药典方法前处理灭酶不完全,蒜氨酸测定结果偏低,欧洲药典和英国药典与美国药典方法测定结果有相关性,大蒜辣素测定结果可间接反映大蒜中蒜氨酸含量,中国药典方法测定大蒜素的含量与蒜氨酸含量无相关性,不能反映大蒜中蒜氨酸含量,因此选择适宜的方法以蒜氨酸或大蒜辣素为指标控制大蒜品质更合理。2.本研究确定了最佳树脂型号、上样液浓度和pH、洗脱液浓度,明确了上样液调节pH的必要性,提高了蒜氨酸收率,采用乙醇重结晶纯化大蒜蒜氨酸,重结晶由原工艺的3次减少到2次,且提高了收率,降低了成本,为蒜氨酸申报新药的产业化奠定基础。3.本研究所建立的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指纹图谱符合提取物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可用于大蒜蒜氨酸的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评价,研究的10批大蒜蒜氨酸中有关物质除氨基酸类外还有糖类,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4.本研究建立了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血液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含量,结果表明蒜氨酸可在小鼠体内代谢生成H2S,为后续蒜氨酸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薄层色谱扫描在中药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层色谱扫描在中药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菊花的研究概况 |
1 菊花品种及分类 |
参考文献 |
2 菊花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 菊花药理作用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4 菊花传统功效与作用机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菊花质量标准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菊花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化学基准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二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参考文献 |
三 菊花抗炎药效学实验研究 |
四 基于药效-成分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
五 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评价指标成分确定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菊花的等级评价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一 全文结论 |
二 创新点 |
三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2)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平台6种数据采集技术用于人参花皂苷成分系统表征与鉴定的性能比较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药品 |
1.2 仪器 |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 UHPLC/Q-Orbitrap-MS分析条件构建 |
2.1 固定相筛选 |
2.2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2.3 离子源参数优化 |
3 六种质谱采集方法构建 |
3.1 基于自建数据库人参皂苷母离子列表构建 |
3.2 二级裂解能量(NCE)比较 |
3.3 Full MS/dd-MS~2/Tag Masses与Full MS/AIF/NL-dd-MS~2中源内裂解能量与AIF二级裂解能量优化 |
3.4 Inclusion、Neutral Loss与Tag Masses的Global Lists设置 |
4 六种质谱采集方法在人参花皂苷成分表征的性能比较 |
5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结合同时靶向/非靶向采集技术的人参花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药品 |
1.2 仪器 |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4 UHPLC/Q-Orbitrap-MS分析条件 |
1.5 数据采集 |
2 人参皂苷虚拟库构建 |
3 基于“虚拟数据库-MDF筛查”技术的人参皂苷母离子列表构建 |
4 虚拟数据库与传统文献数据库构建母离子列表在人参花皂苷成分表征中的优势分析 |
5 基于人参皂苷虚拟库Full MS/PIL-dd-MS~2技术人参花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
5.1 人参花样品中PPT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
5.2 人参花样品中OA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
5.3 人参花样品中PPD型人参皂苷表征与鉴定 |
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离子淌度高分辨液质联用数据依赖采集(DDA)与数据非依赖采集(HDMS~E)技术的竹节参皂苷成分的表征与鉴定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药品 |
1.2 仪器 |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 DDA与HDMS~E方法构建 |
2.1 UHPLC与Vion~(TM) IMS-QTOF质谱条件建立 |
2.2 基于“三步法”DDA中质量依赖裂解能量(MDRCE)优化 |
2.3 HDMSE中高能裂解能量优化 |
3 DDA与HDMS~E采集相结合竹节参皂苷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 |
3.1 UNIFI~(TM)结合自建数据库自动峰注解流程 |
3.2 DDA与HDMS~E互补性阐释 |
3.3 竹节参皂苷成分系统表征与鉴定 |
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正离子人参皂苷源内裂解(p-ISF-G)特征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新颖特征图谱技术及其在七种人参属来源中药材及相关中成药中的鉴别应用 |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药品 |
1.2 仪器 |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 p-ISF-G在6种高分辨质谱仪上普适性研究 |
3 p-ISF-G可能的发生机制 |
4 p-ISF-G关键影响因素 |
4.1 流动相 |
4.2 离子源参数 |
5 基于p-ISF-G皂苷元特征产物离子选择性监测的特征指纹图谱技术构建 |
5.1 色谱条件优化 |
5.2 质谱扫描方法比较 |
5.3 Vion~(TM) IMS-QTOF上HS-SIM方法构建 |
5.4 QTRAP 4500 上SIM特征图谱验证 |
5.5 HS-SIM特征图谱方法学验证 |
6 源自人参属七种药材IM-SIM特征图谱的构建 |
7 基于IM-SIM中成药中人参品种的鉴别研究 |
8 小结 |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快速表征技术与人参属来源中药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
1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快速表征技术 |
1.1 色谱-质谱联用 |
1.2 直接进样质谱法(DIMS) |
1.3 质谱成像(MSI) |
2 人参属来源中药鉴别技术 |
2.1 TLC |
2.2 DNA条形码 |
2.3 指纹图谱 |
2.4 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在三种中药成分差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1 天然产物成分比较方法 |
2 化学计量学判别分类方法 |
3 小结 |
第一章 六种铁线莲植物中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鉴定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三萜皂苷裂解条件的优化 |
3.2 标准品质谱裂解规律解析 |
3.3 铁线莲三萜皂苷类成分鉴定 |
3.4 三萜皂苷类成分在铁线莲中的分布研究 |
4 结论 |
第二章 蟾酥化学成分及其不同炮制干燥方法的比较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蟾酥对照品裂解规律解析 |
3.2 蟾酥提取液中化学成分的鉴定 |
3.3 不同干燥炮制方法对蟾酥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三章 二萜类化合物在八种大戟属植物中分布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对照品裂解规律解析 |
3.2 大戟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的鉴定 |
3.3 不同大戟属植物中二萜类成分的对比分析 |
4 结论 |
全文小结与展望 |
个人简介 |
参考文献 |
(4)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辛夷的综合性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辛夷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概况 |
1.2 辛夷中化学成分种类及药理作用研究 |
1.2.1 化学成分的研究 |
1.2.2 药理作用的研究 |
1.3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1.3.1 近红外光谱技术概述 |
1.3.2 近红外光谱技术中需要应用到的化学计量学概述 |
1.3.3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路线 |
1.5.1 创新点 |
1.5.2 具体研究内容 |
1.5.3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辛夷质控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药材 |
2.2 辛夷中质控成分的提取分离 |
2.3 辛夷挥发油部位的气质分析 |
2.3.1 样品制备 |
2.3.2 气质分析条件 |
2.3.3 气质分析结果 |
2.4 辛夷95%乙醇部位的UPLC-MS分析 |
2.4.1 样品制备 |
2.4.2 液质分析条件 |
2.4.3 液质分析结果 |
2.4.4 辛夷中95%乙醇部位化合物质谱裂解规律分析 |
2.5 辛夷中总挥发油含量测定 |
2.5.1 辛夷挥发油提取工艺单因素考察 |
2.5.2 正交试验法优化辛夷挥发油提取最佳工艺 |
2.5.3 辛夷中总挥发油含量测定结果 |
2.6 辛夷中水溶性提取物含量测定 |
2.6.1 水溶性提取物含量测定方法 |
2.6.2 不同批次辛夷中水溶性提取物含量测定结果 |
2.7 辛夷挥发油中质控成分含量测定 |
2.7.1 气相色谱条件 |
2.7.2 内标物水杨酸甲酯溶液的制备 |
2.7.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7.4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7.5 挥发油部位样品含量测定色谱图 |
2.7.6 方法学考察 |
2.7.7 不同批次辛夷挥发油中各质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2.8 辛夷中95%乙醇部位木脂素类质控成分含量测定 |
2.8.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8.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8.3 不同批次辛夷95%乙醇部位供试品溶液制备 |
2.8.4 95%乙醇部位供试品溶液含量测定色谱图 |
2.8.5 方法学考察 |
2.8.6 不同批次辛夷95%乙醇部位中质控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
2.9 辛夷中水分含量测定 |
2.9.1 气相色谱法测定辛夷中水分含量色谱条件 |
2.9.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9.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9.4 辛夷水分含量测定色谱图 |
2.9.5 方法学考察 |
2.9.6 不同批次辛夷中水分含量测定结果 |
2.10 本章小结与讨论 |
2.10.1 系统化分析方法的思路设计及其优势 |
2.10.2 辛夷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 |
2.10.3 气相色谱法分析辛夷挥发油条件优化 |
2.10.4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辛夷95%乙醇部位条件优化 |
2.10.5 气相(TCD检测器)测定辛夷水分条件优化 |
第三章 辛夷中各质控成分NIRS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
3.1 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 |
3.2 辛夷挥发油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
3.3 辛夷水溶性提取物含量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4 辛夷挥发油部位质控成分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4.1 柠檬烯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4.2 桉油精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4.3 芳樟醇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4.4 左旋樟脑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4.5 a-松油醇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4.6 乙酸龙脑酯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5 辛夷95%乙醇部位质控成分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5.1 松脂酚二甲醚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5.2 木兰脂素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5.3 表木兰脂素A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5.4 辛夷脂素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6 辛夷水分含量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 |
3.7 本章小结与讨论 |
3.7.1 辛夷中各质控成分NIRS定量分析模型参数小结 |
3.7.2 近红外光谱法定量分析的优势及应用 |
3.7.3 NIRS定量分析模型建立的相关讨论 |
第四章 不同产地辛夷的定性分析 |
4.1 不同产地辛夷的近红外判别分析定性模型建立 |
4.1.1 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 |
4.1.2 近红外判别分析模型建立 |
4.2 不同产地辛夷的电子鼻定性分析模型建立 |
4.2.1 气味测定方法 |
4.2.2 数据处理 |
4.2.3 电子鼻定性分析模型的建立 |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枸杞中功效成分黄酮类似物的高效检测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简介 |
1.1.1 Roman光谱技术简介 |
1.1.2 SERS光谱技术简介 |
1.1.2.1 SERS技术的发现及增强机理 |
1.1.2.2 SERS基底发展创新 |
1.1.3 SERS技术在中药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
1.1.3.1 确定中药种类 |
1.1.3.2 鉴别中药储存年份 |
1.1.3.3 鉴别中药真伪及违禁品添加 |
1.1.3.4 定性分析中药中有效成分 |
1.1.3.5 定量分析中药中有效成分 |
1.1.3.6 SERS技术在中药检测领域的发展趋势 |
1.2 枸杞各类功效成分及其检测现状 |
1.2.1 枸杞及其各类营养成分简介 |
1.2.2 枸杞黄酮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 |
1.2.3 枸杞黄酮的检测方法 |
1.2.3.1 黄酮的常用检测方法 |
1.2.3.2 枸杞黄酮的检测方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
1.2.3.3 SERS技术在枸杞黄酮检测的应用 |
1.2.4 枸杞黄酮的分离方法 |
1.3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立题依据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枸杞黄酮类似物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条件优化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银纳米基底、槲皮素、木犀草素和杨梅素SERS谱图分析 |
2.2.2 扫描时间对黄酮类似物SERS检测效果的影响 |
2.2.3 银枝晶状纳米颗粒基底的制备反应时间对黄酮类似物SERS检测效果的影响 |
2.2.4 银枝晶的稳定性 |
2.2.5 SERS检测的最优条件选择 |
2.3 小结 |
第3章 TLC-SERS联用实现多种黄酮类似物同时分离检测 |
3.1 实验方法和材料 |
3.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正向薄层层析分离情况分析 |
3.2.2 TLC分离后黄酮类似物的SERS检测分析 |
3.2.3 黄酮类似物光谱的PCA分析方法研究 |
3.3 小结 |
第4章 基于SERS条形码技术同时识别枸杞功效成分化学结构与抗氧化活性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枸杞功效成分的结构分析和条形码制作 |
4.2.2 枸杞功效成分的原始SERS光谱、二阶导数SERS光谱及其相应条形码关系的分析 |
4.2.3 枸杞功效成分的抗氧化生物活性分析 |
4.2.4 SERS条形码分析枸杞功效成分化学结构、SERS光谱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
4.3 小结 |
第5章 全文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1.1 黄酮类似物化合物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最佳检测条件的研究 |
5.1.2 枸杞黄酮类似物的TLC-SERS高效分离检测 |
5.1.3 SERS条形码同时识别枸杞来源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6)薄层色谱法在当前中药质量标准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薄层色谱法简介 |
2 TLC在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
2.1 TLC在《中国药典》中的应用情况 |
2.2 TLC的文献概貌 |
3 TLC的优势与不足 |
3.1 优势 |
3.2 TLC方法学上的不足 |
3.2.1 仪器普及率低、设备并不简单 |
3.2.2 结果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差 |
3.2.3 鉴别速度不及HPLC快 |
3.2.4 展开剂毒性大 |
3.3 TLC在应用中的不足 |
3.3.1 中药材或饮片方面 |
3.3.2 中药成方制剂方面 |
4 TLC与HPLC的比较 |
5 讨论 |
(7)桑黄类真菌活性物质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桑黄的资源及分类学研究现状 |
1.2 桑黄类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 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4 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1.5 DNA条形码在真菌中的应用 |
第二章 桑黄的本草考证 |
2.1 有关桑黄的古代文献记载 |
2.2 桑黄的现代研究 |
2.3 桑黄的考证 |
2.4 结论 |
第三章 粗毛纤孔菌“活血化瘀”作用及谱效关系分析 |
3.1 粗毛纤孔菌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3.2 谱效关系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粗毛纤孔菌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
4.1 粗毛纤孔菌化学成分研究 |
4.2 抗炎活性研究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粗毛纤孔菌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5.1 寄生于蒙古黄榆上的粗毛纤孔菌指纹图谱 |
5.2 寄生于蒙古黄榆粗毛纤孔菌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基于ITS2片段的桑黄DNA条形码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白头翁总皂苷及其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常用缩写词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白头翁皂苷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
1.1.1 白头翁皂苷类化学成分 |
1.1.2 白头翁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
1.1.3 白头翁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 |
1.1.4 白头翁皂苷的药理作用 |
1.2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
1.2.1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 |
1.2.2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制备技术 |
1.2.3 中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评价方法 |
1.2.4 中药结肠靶向胶囊的应用概况 |
1.3 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
1.3.1 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 |
1.3.2 中药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 |
1.3.3 中药质量标准的几种评价方法 |
1.4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白头翁总皂苷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仪器与试药 |
2.2 实验内容与结果 |
2.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白头翁总皂苷含量 |
2.2.2 HPLC法测定白头翁总皂苷中多指标成分 |
2.3 讨论 |
第三章 白头翁总皂苷的质量标准研究 |
3.1 实验仪器与试药 |
3.2 实验内容与结果 |
3.2.1 白头翁总皂苷的薄层鉴别 |
3.2.2 白头翁总皂苷的检查 |
3.2.3 白头翁总皂苷样品指纹图谱比较 |
3.2.4 一测多评法测定白头翁总皂苷多指标成分含量 |
3.2.5 白头翁总皂苷质量标准草案 |
3.3 讨论 |
第四章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2 实验内容与结果 |
4.2.1 白头翁总皂苷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
4.2.2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的制备 |
4.2.3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的鉴别 |
4.2.4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的检查 |
4.2.5 白头翁总皂苷提取物与其结肠靶向胶囊指纹图谱的比较 |
4.2.6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的含量测定 |
4.2.7 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胶囊质量标准草案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9)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药对照提取物的研究背景 |
一、中药对照提取物的内涵及发展优势 |
二、中药对照提取物研制的技术要求 |
三、中药对照提取物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延胡索的药学研究概况 |
一、基源 |
二、化学成分 |
三、药理作用 |
第三节 延胡索提取物的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
一、提取工艺研究 |
二、纯化工艺研究 |
第四节 延胡索的质量控制研究 |
一、色谱与光谱技术 |
二、指纹图谱技术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延胡索原料的质量考察 |
第一节 延胡索药材及饮片收集情况 |
第二节 延胡索药材及饮片的质量考察 |
一、性状鉴别 |
二、水分检查 |
三、薄层色谱鉴别 |
四、含量测定 |
五、小结 |
第三章 延胡索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多成分含量考察 |
第一节 延胡索HPLC指纹图谱研究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方法 |
三、延胡索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四、小结 |
第二节 延胡索多成分含量考察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方法 |
三、专属性试验 |
四、耐用性试验 |
五、系统适用性试验 |
六、精密度试验 |
七、线性关系考察 |
八、重复性试验 |
九、准确度试验(以加样回收率表示) |
十、含量测定 |
十一、小结 |
第四章 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原料选择 |
第二节 提取工艺研究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方法 |
三、提取工艺研究 |
第三节 纯化工艺研究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方法 |
三、初次纯化工艺研究 |
四、二次纯化工艺研究 |
五、延胡索对照提取物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四节 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制备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方法 |
三、结果 |
第五节 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成本估算 |
第六节 延胡索对照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质谱分析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延胡索对照提取物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一节 延胡索对照提取物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一、名称 |
二、来源 |
三、制法 |
四、性状 |
五、鉴别 |
六、检查 |
七、含量测定 |
八、指纹图谱 |
九、稳定性初步研究 |
第二节 延胡索对照提取物质量标准草案 |
第六章 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在延胡索药材及醋延胡索饮片中的应用 |
一、薄层色谱鉴别 |
二、含量测定 |
第二节 在醋延胡索配方颗粒中的应用 |
一、薄层色谱鉴别 |
二、含量测定 |
第三节 在元胡止痛片复方制剂中的应用 |
一、薄层色谱鉴别 |
二、含量测定初步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大蒜化学成分5种测定方法比较及相关性探讨 |
1.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2 大蒜蒜氨酸分离纯化工艺优化 |
2.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3 大蒜蒜氨酸、蒜氨酸指纹图谱及有关物质研究 |
3.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3.2 方法与结果 |
3.3 讨论 |
4 UPLC-MS/MS法研究蒜氨酸体内过程 |
4.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4.2 方法与结果 |
4.3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四、薄层色谱扫描在中药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成分-药效关联的中药菊花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D]. 毛超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人参皂苷系统表征多技术比较与人参属多品种中药同时鉴别研究[D]. 张春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在三种中药成分差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袁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辛夷的综合性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李俊妮.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5]枸杞中功效成分黄酮类似物的高效检测识别[D]. 马欣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薄层色谱法在当前中药质量标准中的应用探讨[J]. 邓哲,荆文光,刘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07)
- [7]桑黄类真菌活性物质及质量标准研究[D]. 李庆杰.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8]白头翁总皂苷及其结肠靶向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D]. 刘苏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
- [9]延胡索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研究与应用[D]. 王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D]. 宋百灵.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