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湖南祁东县妇幼保健院42160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016-02
【摘要】典型的小儿川崎病诊断不难,但不足一周岁的小儿多无颈淋巴结增大、皮疹。易误、漏诊,而患儿的某些症状,又与另一些病相混淆而误、漏诊,故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诊治
川崎病是日本医生川崎,在1976年第一次报道的,一种以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增大和肢端损害为临床特点的急性血管炎。它可侵及全身器官,其中以心血管系统为著,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炎、动脉瘤、全心炎及心肌梗塞等。我国的川崎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为提高对本病的了解与深入。现将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小儿川崎病病人13例的资料,作一分析,现报告于下。
l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3例小儿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0-1岁7例,1-3岁3例,3-6岁2例,6-13岁1例,平均1.6岁。住院最长128天,最短31天,平均593天,其中非足月妊娠早产儿8例。
1.2临床资料。
1.2.1发热。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体温最高达41.4℃。≥39℃的9例,其余4例均低于39℃。11例为稽留热型,2例为驰张热型。热程为1-2周,平均10.2天,咳嗽10例,
清涕8例,恶心、呕吐(非喷射性)、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者7例。
1.2.2皮疹。12例患儿于发热3天内出现皮疹.。3例系弥漫性红斑,3列为猩红热样皮疹5例为全身性麻疹样皮疹(同时出现),1例近似尊麻疹样皮疹,愈后有脱屑。未出现皮疹的为0-7月大的女婴。
1.2.3粘膜表现。全部病例都出现咽部粘膜口腔粘膜弥漫性的充血,10例在发热中期出现眼之球结膜充血(出现时间与农进标的报道[2]不同),口唇歇裂、干燥、出血的3例,草毒舌5例。
1.2.4颈淋巴结肿大。9例在发热早期。有不同程度的颈淋巴结肿大,蚕豆至绿豆大小不等,压痛不明显,局部皮肤无改0×109/L的2例,且均为0-1岁之内的婴儿。血红蛋自轻度下降的9例,血小板计数增高的11例,均出现在发病13天后。所有病例的血沉都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12例。谷草转氨中度升高者l例,轻度升高者1例。
1.3.2心电图资料。显示窦性心动。显示冠状动脉扩张的2例,动脉瘤1例,其余10例皆无改变。
1.4治疗和预后
1.4.1治疗。急性期应选择阿斯匹林治疗。剂量是100毫克/公斤·天,分3-4次口服,其中4例小儿加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1例加用了胸腺钛,用作支持疗法。约1.5周后,大部分患儿的症状(12/13)都有明显缓解,发病后2-3周患儿进入恢复期,此时阿斯匹林可减量至3-5毫克/公斤·天·一次口服,连续用8周。有冠脉病变者继续用药,随诊才考虑停药
1.4.2结果。13例中,治愈10例,好转3例,随访2年均无复发。
2讨论
2.1本组病例的上述资料说明,川崎病以婴幼儿发病为多。发热初期,患儿多有发热、咳嗽、流涕,半数患儿有胃肠道症状,很易误为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尤其是不满1岁的婴儿,多无颈淋巴结肿大、皮疹等本病应有的典型症状,造成误诊、漏诊。在本病急性期的时候,小儿的一些症状,如发热皮疹、咽粘膜充血、草毒舌、手足膜状脱皮、颈淋巴结肿大,容易和儿童类风湿病,以及猩红热、淋巴结炎混淆。心血管受累的,易和风湿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病等混淆。本组13例曾有10例曾在外院被误疹(误诊率为76.92%),所以从事小儿科的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2.2本病的病因。至今仍未明,可能是机体对抗原(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刺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3]。所以本病的诊断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方法。一般都依据1984年日本修订的诊断标准,即6种主要症状中有5种,即可诊断本病[3]。
2.3由于阿斯匹林具有解热、抗炎、抗凝作用、故对本病的治疗,首选阿斯匹林。急性期它可以抗炎,降低临床症状。恢复期则利用其抗凝作用,小剂量维持,防止血栓形成,防止心肌梗阻。文献报道[4],心肌梗死是本病主要死因,实验证明,发病10天内口服阿斯匹林的同时,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冠脉病变。
参考文献
[l]梁诩常,王乃坤,柴晓敏.我国川崎病概况[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5):302.
[2]农进标.小儿川崎病10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0;22(2):362~363.
[3]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2008:185.
[4]KatoH.Kawasakidisease:cardiacpro-blemsandmanagement.PediatrRev1988;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