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濒机制论文_谢玲玲,赵青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濒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毛茛,泽泻,种群,山花,杭州,多样性。

致濒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谢玲玲,赵青华[1](2014)在《白及致濒机制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chb.f.]的特征和生长特点,分析其致濒机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白及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5期)

沈浩[2](2002)在《黄山花楸的致濒机制及保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但在理论与实践上较重要、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一是发展实用的方法来阻止物种灭绝,并力图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当前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是物种濒危及灭绝机制的研究。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将我国植物物种濒危等级标准划分为“濒危”、“稀有”和“渐危”3个等级。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旨在针对濒危植物特点,阐明植物濒危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因素,提出解除濒危的对策与措施。 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 Cheng ex Y(?))隶属于蔷薇科(Rosaceae)花楸属(Sorbus),为我国华东特有种,是极为珍贵的高山观赏树种,又可用于建筑和制药。近年来其分布范围和数量正日益减少,1984年该种已被列为国家叁级保护植物。 本文分别从黄山花楸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与繁殖生物学特征以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方面探讨了黄山花楸的致濒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危措施和保护对策。结果如下: 1、黄山花楸自然分布于我国华东地区安徽、湖北、浙江、福建等省的高海拔山地,黄山、大别山区为其中心产地。从其分布区内种群的分布格局来说,呈狭域岛屿状星散间断分布,植株稀少,多成疏散的孤立木生长于狭小范围。 2、黄山花楸适宜生长在温凉、湿润、云雾多、湿度大、土层较深、腐殖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和偏酸性的暗黄棕壤中,对光照、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 3、黄山花楸偶从树干基部萌生无性系小株,但以有性生殖为主。种子在合适的生境条件下萌发,子叶出土。自然生境下黄山花楸种群扩散的唯 一方式是种子散布。 4、黄山花揪在其分布区内为集群分布,大都为小种群或较小种群, 种群规模变小的趋势明显,种群间隔距离较大,而种群规模变小是物种趋 向濒危的特征之一。黄山花揪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在群落中仅能主于林边 或林冠空隙处。作为群落中的伴生树种黄山花揪处于从属地位或较次要的 地位,一般不具备较大的种间竞争优势。林分郁闭度过小或过大均不利于 其生存。 5、黄山花揪种群在年龄结构上为衰退型种群,幼龄个体数不足成为黄 山花揪种群发展的限制性因子。黄山花揪天然更新能力差,导致林下天然 更新苗严重缺乏。成年个体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在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 从而使其种群出观逐渐衰退迹象。 6、在不同年份、不同生境条件(尤其是光照和温度什,黄山花揪的花 期和果期有所差异。黄山花揪的开花习性与所在生境中的光照条件有显着 的相关性。不同海拔和光照条件下的黄山花揪植株,每株的花序数目及每 个花序的花朵数目也有所不同。 7、黄山花揪的种子质量很差、生活力不高,是限制种群的生存与扩展 和导致黄山花揪濒危的重要因素。 8、对黄山花揪种子萌发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形态成熟 后不能马上发芽,冬天休眠。o)在野外各种不同具代表性的生境中,种子 萌发率均很低,仅9.28%左右。m60%日照条件下的种子的萌发率最高, 各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差异显着。O)种子在 5~25 oC温度范围内都可以 萌发,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为 10毛0 oC。()黄山花揪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范围基本上与其分布区春天的温度条件一致,说明春天的温度条件不是其 种子萌发的限制因子。问黄山花揪种子经过低温冷冻催芽处理后的萌发率 大幅度提高,为黄山花揪的种子繁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9、利用 RAPD技术,对黄山花揪自然分布区的 13个自然种群的遗传 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能产生稳定多态性 标记的引物14个,共扩增出10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0个,占28石%。 应用UPGMA法和NeighborJoining法对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系 图。分析结果表明:*)黄山花揪自然种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对环境 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黄山花揪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与其地理分布有关;() 黄山花揪自身的特殊进化历史、人为砍伐以及自然灾害伙灾、病虫害等)和 小种群的遗传漂变作用是黄山花揪遗传多样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其 濒危的主要原因。 10、历史时代气?(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陈中义,陈家宽[3](1997)在《长喙毛茛泽泻致濒机制和保护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rostratum)是一种极度濒危的水生小草本植物,目前仅中国湖南省茶陵县尧水乡湖里沼泽(北纬26°50′,东经113°40′)还残存少许。该种的濒危机制表现在2个尺度上。从大的尺度看,该种在演化地位上较原始,可能处于系统演化的衰亡阶段,易发生正常灭绝;从小的尺度看,该种种子苗存活率低,种群竞争能力差,种群扩散困难,这样一些内在原因加上外部环境的破坏(如农药污染、翻挖、养鱼等),使得该种濒危。保护好长喙毛茛泽泻首先必须尽快保护好原生境,并实施一定的干扰,人为创造适当小生境;其次可进行迁地保护和组织培养工作。(本文来源于《湖北农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常杰,葛滢,陆大根,周世良,江洪[4](1994)在《濒危植物杭州石荠苎种群密度制约与致濒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濒危植物杭州石荠苎(Mosla hangchowensis)自然种群的密度制约作用,并初步分析了其致危机制.结果表明,杭州石荠苎种群苗期的密度差异很大,变动于24—2320株/m~2之间,有些高密度斑块存在明显的自疏作用,另一些则基本不变化;每株植物的形态、生物量和生育力等性状均受密度制约;苗期密度过高造成生育能力浪费和生殖分配比率较小等特性不利于种群分布区的扩大,可能是杭州石荠苎濒危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1994-09-15)

致濒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但在理论与实践上较重要、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一是发展实用的方法来阻止物种灭绝,并力图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当前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是物种濒危及灭绝机制的研究。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将我国植物物种濒危等级标准划分为“濒危”、“稀有”和“渐危”3个等级。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旨在针对濒危植物特点,阐明植物濒危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因素,提出解除濒危的对策与措施。 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 Cheng ex Y(?))隶属于蔷薇科(Rosaceae)花楸属(Sorbus),为我国华东特有种,是极为珍贵的高山观赏树种,又可用于建筑和制药。近年来其分布范围和数量正日益减少,1984年该种已被列为国家叁级保护植物。 本文分别从黄山花楸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与繁殖生物学特征以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方面探讨了黄山花楸的致濒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危措施和保护对策。结果如下: 1、黄山花楸自然分布于我国华东地区安徽、湖北、浙江、福建等省的高海拔山地,黄山、大别山区为其中心产地。从其分布区内种群的分布格局来说,呈狭域岛屿状星散间断分布,植株稀少,多成疏散的孤立木生长于狭小范围。 2、黄山花楸适宜生长在温凉、湿润、云雾多、湿度大、土层较深、腐殖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和偏酸性的暗黄棕壤中,对光照、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 3、黄山花楸偶从树干基部萌生无性系小株,但以有性生殖为主。种子在合适的生境条件下萌发,子叶出土。自然生境下黄山花楸种群扩散的唯 一方式是种子散布。 4、黄山花揪在其分布区内为集群分布,大都为小种群或较小种群, 种群规模变小的趋势明显,种群间隔距离较大,而种群规模变小是物种趋 向濒危的特征之一。黄山花揪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在群落中仅能主于林边 或林冠空隙处。作为群落中的伴生树种黄山花揪处于从属地位或较次要的 地位,一般不具备较大的种间竞争优势。林分郁闭度过小或过大均不利于 其生存。 5、黄山花揪种群在年龄结构上为衰退型种群,幼龄个体数不足成为黄 山花揪种群发展的限制性因子。黄山花揪天然更新能力差,导致林下天然 更新苗严重缺乏。成年个体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在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 从而使其种群出观逐渐衰退迹象。 6、在不同年份、不同生境条件(尤其是光照和温度什,黄山花揪的花 期和果期有所差异。黄山花揪的开花习性与所在生境中的光照条件有显着 的相关性。不同海拔和光照条件下的黄山花揪植株,每株的花序数目及每 个花序的花朵数目也有所不同。 7、黄山花揪的种子质量很差、生活力不高,是限制种群的生存与扩展 和导致黄山花揪濒危的重要因素。 8、对黄山花揪种子萌发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形态成熟 后不能马上发芽,冬天休眠。o)在野外各种不同具代表性的生境中,种子 萌发率均很低,仅9.28%左右。m60%日照条件下的种子的萌发率最高, 各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差异显着。O)种子在 5~25 oC温度范围内都可以 萌发,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为 10毛0 oC。()黄山花揪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范围基本上与其分布区春天的温度条件一致,说明春天的温度条件不是其 种子萌发的限制因子。问黄山花揪种子经过低温冷冻催芽处理后的萌发率 大幅度提高,为黄山花揪的种子繁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9、利用 RAPD技术,对黄山花揪自然分布区的 13个自然种群的遗传 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能产生稳定多态性 标记的引物14个,共扩增出10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0个,占28石%。 应用UPGMA法和NeighborJoining法对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系 图。分析结果表明:*)黄山花揪自然种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对环境 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黄山花揪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与其地理分布有关;() 黄山花揪自身的特殊进化历史、人为砍伐以及自然灾害伙灾、病虫害等)和 小种群的遗传漂变作用是黄山花揪遗传多样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其 濒危的主要原因。 10、历史时代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濒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谢玲玲,赵青华.白及致濒机制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4

[2].沈浩.黄山花楸的致濒机制及保护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

[3].陈中义,陈家宽.长喙毛茛泽泻致濒机制和保护措施[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7

[4].常杰,葛滢,陆大根,周世良,江洪.濒危植物杭州石荠苎种群密度制约与致濒机制的研究[C].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1994

论文知识图

天目铁木与其他3种桦木科高产植物种子...7-1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结构Fig....蒙古白丽蘑技术路线图

标签:;  ;  ;  ;  ;  ;  ;  

致濒机制论文_谢玲玲,赵青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