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辨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公共利益,农业,风轮,排他性,公有制,元代。
主体辨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妮[1](2018)在《市场经济视域下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理论辨识和实践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能不能相容?公有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仍然占主体?这些敏感而现实的需要澄清和回答。市场经济和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可以融合的;公有制为主体不容曲解和误读;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可以新解为"公有资产主体说""上缴利润主体说""控制力主体说""政治控制力论""相对主体说"。(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30期)
叶阳[2](2017)在《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辨识——从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系列公益诉讼案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能够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应当具备公益性和专业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保证这两项本质特征的完备,并将其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规则,从而便于司法实践准确把握。然而,鉴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和司法实践的复杂性,在转化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的情形。因此,对于这些具体的规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予以扩张,避免将适格的社会组织排除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范围之外。(本文来源于《法律适用(司法案例)》期刊2017年06期)
庄玉昆[3](2017)在《教学双主体“共存·共享·共生”关系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在追求它的文化、精神与情感境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关系进行深层次反思。从教学单主体到教学双主体再到主体间性的探讨过程都离不开教学核心变量——教师和学生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及价值的探究,本研究将围绕教学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共存、共享和共生叁种关系展开探讨,旨在提升教学的品质,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关系在实践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7年03期)
顿明明,赵民[4](2016)在《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主体”辨识及政策启示——“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微观动因和制度框架,分析"利益"、"权利"和"公共权力"等因素;而后辨识和界定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益相关者"及相关联的"保护行动主体";最后讨论相关的政策启示。本文试图为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从"物"的对象、到"人"的权利关系考量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进而提升保护工作的绩效,降低与保护相关的社会成本。(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6年06期)
吴衍发[5](2015)在《“戾家”与“行家”观念演进之考述——明代艺术观念关于艺术创作主体特征的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戾家画"作为元代文人画的代名词,与技艺精熟的专门职业的"行家画"截然相对,这对对立范畴在元初已经形成。明代则从形式风格和气韵方面探讨文人画,由此衍生出"士气"与"作家"、"利家"或"隶家"与"行家"以及"逸家"与"作家"等相关提法。从其称呼变化及观念演进中,可以发现由元而明文人画发展之轨迹。但在明代艺术观念中,戏剧领域的"戾家"与"行家"观念之别不仅正好与绘画领域之意味相反,且与贬抑"行家"、推重"戾家"的绘画艺术观念也正好相反。这种观念之别源于绘画与戏剧艺术不同的风格好尚、不同的艺术性质和功用,也与文人追求自我和表现个性的审美观念和心理有关,彰显了艺术家向往自由、表现自我的时代个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王国敏,杨永清,王元聪[6](2014)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战略审视、逻辑辨识与制度保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潜力,释放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活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新论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构建"四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环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高度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进行战略审视,从制度与实践层面对农业经营主体的逻辑变迁进行辨识,在厘清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外部因素与内在短板基础上,探寻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10期)
周陶,范轶玲,高明[7](2014)在《基于全员生产效率视角的农业经营主体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经营主体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是坚持家庭经营还是推行规模经营成为争论的主要话题。通过比较分析小农、中农、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的全员生产效率,发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劳动力使用导致了大规模经营主体全员生产效率低下。鉴于此,研究认为应该在坚持家庭经营为基本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适当限制农业企业对大田粮食作物的经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来源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何之慧[8](2013)在《公共利益的辨识标准:主体标准向客体标准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利益主体的角度对"利益"进行的划分,只能表明该利益是国家利益、部门利益还是多数人利益等,无法根据主体是谁或主体数量的多少来判断是否是公共利益。经济学"公共产品"的分类为从利益载体的角度界定公共利益提供了基础。纯公共利益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和非竞争性,可以据此对国家、群体利益等主体利益各自组成部分的公益性进行层次化分析,并且发现社会公共利益与多数人利益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戚作秋,谭东宁,于立友,郝昆[9](2011)在《风力发电机组主体结构单元的风险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力发电机组的主体结构主要由基础、塔筒、机舱和风轮系统组成,本文就风力发电机组主体结构部分进行了风险辨识。研究的内容可为风力发电场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以及风险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教育》期刊2011年24期)
李庆华,尤号,胡建政[10](2010)在《总部经济概念辨识:二维四方主体视角的研究——兼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术界关于总部经济存在着多种视角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误区。本文首先分析企业组织演变及其动因,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如何通过实行"脑体分离"以破解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企业悖论",进而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接着从二维(企业、区域)四方(总部—制造基地、中心城市—外围城市)主体视角对总部经济概念进行界定,最后提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框架。(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主体辨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能够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应当具备公益性和专业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保证这两项本质特征的完备,并将其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规则,从而便于司法实践准确把握。然而,鉴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和司法实践的复杂性,在转化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的情形。因此,对于这些具体的规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予以扩张,避免将适格的社会组织排除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范围之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辨识论文参考文献
[1].张燕妮.市场经济视域下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理论辨识和实践探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
[2].叶阳.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辨识——从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系列公益诉讼案展开[J].法律适用(司法案例).2017
[3].庄玉昆.教学双主体“共存·共享·共生”关系辨识[J].教学与管理.2017
[4].顿明明,赵民.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主体”辨识及政策启示——“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探讨[J].城市规划.2016
[5].吴衍发.“戾家”与“行家”观念演进之考述——明代艺术观念关于艺术创作主体特征的辨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王国敏,杨永清,王元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战略审视、逻辑辨识与制度保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7].周陶,范轶玲,高明.基于全员生产效率视角的农业经营主体辨识[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
[8].何之慧.公共利益的辨识标准:主体标准向客体标准的转变[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戚作秋,谭东宁,于立友,郝昆.风力发电机组主体结构单元的风险辨识[J].中国电力教育.2011
[10].李庆华,尤号,胡建政.总部经济概念辨识:二维四方主体视角的研究——兼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框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