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亏缺灌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亏缺,水分,冬小麦,水光,微生物,作物,土壤。
亏缺灌溉论文文献综述
马守臣,张伟强,段爱旺[1](2019)在《不同亏缺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适宜的小麦节水灌溉模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生育期内灌越冬水、拔节水和开花水为对照(CK),设置了3种不同的亏缺灌溉模式:浇拔节水和开花水(T1)、拔节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溉(T2)、返青水+孕穗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溉(T3)。在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定了小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棵间蒸发量、干物质量,并测定了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T1处理小麦的光合速率与CK无显着差异,但蒸腾速率显着低于CK。在T2、T3处理中,干区、湿区的光合速率与CK也无显着差异,但干区小麦的蒸腾速率显着低于CK和湿区。各处理棵间蒸发量均显着低于CK。T2、T3处理中干区小麦的棵间蒸发量均显着低于湿区。T1处理提高了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但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减少。T2、T3处理湿区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CK,但花前干物质转移量显着低于CK。T2、T3处理干区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低于湿区,但花前干物质转移均高于湿区小麦。T1、T2和T3处理对小麦产量没有显着影响,但均显着减少灌溉水量和作物的耗水量。【结论】3种时空亏缺灌溉模式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彭有亮,刘小刚,韩志慧,李义林,杨启良[2](2019)在《不同蓖麻荫蔽模式下亏缺灌溉对小粒咖啡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小粒咖啡快速生长和土壤环境优化的最佳亏缺灌溉和荫蔽栽培耦合模式,于2016—2017年通过小区试验,研究4个灌溉水平:充分灌溉(FI,1.2Ep,Ep为水面蒸发量)、3个亏缺灌溉(DI1,1.0Ep、DI2,0.8Ep和DI3,0.6Ep)和3种荫蔽栽培模式(无荫蔽S0:单作咖啡,对照;轻度荫蔽S1:一行咖啡间作一行蓖麻;重度荫蔽S2:一行咖啡间作两行蓖麻)对小粒咖啡冠层结构、干物质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I相比,DI1改变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不明显,而显着增加小粒咖啡冠面积和干物质量,分别为9.53%和10.46%(P<0.05),同时减少冠下总辐射5.51%,但不显着(P>0.05); DI2和DI3减少根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8.94%~47.06%;与S0相比,S1显着增加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13.99%、30.77%和9.72%(P<0.05),同时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量,分别为10.31%和30.02%(P<0.05);不同灌水和荫蔽模式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随含水率和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与含水率和温度呈二次曲线关系; DI1S1获得最大的干物质量、较大的LAI和最小冠下总辐射;与FIS0相比,DI1S1显着增加干物质量62.90%(P<0.05),而显着减少冠下总辐射21.77%(P<0.05);因此,DI1S1为小粒咖啡幼树较优的水光管理组合。(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韩志慧,郝琨,刘小刚,何红艳,刘利华[3](2019)在《荫蔽栽培与亏缺灌溉对干热区小粒咖啡生长和冠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干热区小粒咖啡水、光管理粗放,高效生产受到限制。通过大田试验,采用完全组合设计,设3个灌水水平[充分灌水(FI)、轻度亏缺灌水(DIL)和重度亏缺灌水(DIS)]和4个荫蔽栽培模式[无荫蔽(S0):单作咖啡;轻度荫蔽(SL):4行咖啡间作1行香蕉;中度荫蔽(SM):3行咖啡间作1行香蕉;重度荫蔽(SS):2行咖啡间作1行香蕉],研究香蕉荫蔽栽培下亏缺灌溉对干热区小粒咖啡生长和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I相比,其余灌水处理的株高增量和新梢长度分别减少13.62%~23.94%和8.82%~13.96%,总定点因子增加9.55%~34.97%。与S0相比,其余荫蔽处理的株高增量、茎粗增量、冠幅增量、新梢长度和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8.33%~33.65%、6.43%~15.47%、5.38%~12.60%、8.82%~24.69%和5.18%~22.85%,冠层开度、林隙分数、平均叶倾角、总定点因子和透光率分别减少4.42%~15.50%、4.85%~16.49%、5.50%~15.07%、13.78%~41.44%和10.36%~31.78%。相关分析表明,冠层开度、林隙分数、平均叶倾角、直接定点因子、间接定点因子、总定点因子、冠下直接辐射、冠下间接辐射、透光率和消光系数相互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且分别与冠层叶面积指数呈显着负相关。聚类分析表明,当类间距离为5时,可将12个处理分为3类, FISS、DILSS和FISM处理为第1类, FISL、DILSL、DILSM、DISSS、FIS0和DISSM处理为第2类, DILS0、DISSL和DISS0处理为第3类。其中第1类的生长状况最佳,可作为干热区小粒咖啡灌水处理和香蕉荫蔽栽培模式的优选组合。该结果可为干热区小粒咖啡水光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0期)
周洲[4](2019)在《亏缺灌溉条件下石榴生化变化及抗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03.005),来自伊朗设拉子大学农学院园艺系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亏缺灌溉条件下石榴的生化变化及抗寒性。干旱和低温是降低世界农业产量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于2016(本文来源于《中国果业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姚有华,白羿雄,吴昆仑[5](2019)在《亏缺灌溉对藜麦光合特性、营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藜麦生产过程中合理水分管理措施缺乏的现实问题,探索亏缺灌溉对藜麦光合特性、营养品质和产量调节的生理基础,为藜麦节水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青藜2号’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充分灌溉、轻度亏缺灌溉和重度亏缺灌溉3个处理,探索不同灌溉处理对藜麦光合特性,籽粒蛋白质、氨基酸质量分数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亏缺灌溉使藜麦植株在不同生育期的P_n、T_r和G_s显着降低,但C_i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显着升高,且降、增幅随亏缺灌溉程度的加剧而增大;亏缺灌溉降低了藜麦籽粒的蛋白质质量分数、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各组分质量分数;亏缺灌溉显着降低藜麦的总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和主穗面积,相比于充分灌溉和重度亏缺灌溉处理,轻度亏缺灌溉可显着提升藜麦的主穗粒质量、单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和产量。亏缺灌溉负面影响藜麦植株的光合特性,但有助于提高叶片WUE;亏缺灌溉不利于藜麦籽粒蛋白质、氨基酸和氨基酸各组分质量分数的提高;轻度亏缺灌溉可有效控制和提高藜麦的主穗面积、单穗粒质量、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和最终产量;轻度亏缺灌溉在节约水资源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能显着提高藜麦的产量,且能维持相对较高的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质量分数。(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晓云[6](2019)在《亏缺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亏缺灌溉影响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找到合理的农田减排灌水模式,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关中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的CO_2、N_2O和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研究。试验在冬小麦3个生育期(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和夏玉米4个生育期(播种-拔节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设置3个灌水水平(100%W;80%W;60%W,W为两次灌水之间的蒸散量),共6个处理(CK、T1、T2、T3、T4、T5,其中CK处理为对照的充分灌溉)。阐述了3种气体(CO_2、N_2O和CH_4)在全年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用作物产量、长远增温效应(net GWP_L)和当季增温效应(net GWP_S)3个指标综合评估不同生育期亏水水平对关中平原小麦、玉米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有:(1)土壤温度(T)、土壤孔隙度含水率(WFPS)与土壤呼吸均显着正相关,二者协调影响着土壤呼吸的大小,综合考虑T和WFPS可以提高对土壤呼吸预测的准确性。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WFPS、T和硝态氮含量(NO_3~--N)均显着正相关(P<0.05),其中NO_3~--N是影响农田N_2O气体排放的主控因子。同时,对小麦-玉米农田CH_4的主要影响因子尚未完全明确,有待在接下来的试验中探明。(2)在小麦-玉米的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土壤CO_2、N_2O平均排放通量均以充分灌溉处理CK最高,亏缺灌溉处理可降低CO_2、N_2O平均排放通量,而增加CH_4平均吸收通量。以冬小麦拔节期为例,各处理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较大,以充分灌水处理CK最高(97.39 mg·(m~2·h)~(-1)),处理T3比CK处理减少了5.68%(P>0.05);此阶段为轻度亏水的T1、T4和T5处理比CK处理分别显着减少18.52%、20.26%和24.91%(P<0.05),重度亏水处理T2比充分供水处理CK显着减少33.39%(P<0.05);T3处理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比CK处理减小了3.84%(P>0.05),处理T1、T4和T5比CK处理分别显着减少18.66%、17.55%和16.93%(P<0.05),处理T2比处理CK显着减少26.92%(P<0.05);而对于土壤CH_4平均吸收通量来说,T1、T2、T4和T5处理的CH_4平均吸收通量较CK处理分别显着增加了74.04%、116.51%、77.24%和85.69%(P<0.05)。(3)亏缺灌溉可一定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是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期。同时,亏缺灌溉会影响作物产量以及一定程度减缓温室效应。在小麦季,与CK处理相比,其他处理CO_2排放总量比CK处理显着降低了5.55%~25.98%(P<0.05)。抽穗期和灌浆期的CO_2排放量占小麦季总排放量的比例高达70.51%~74.44%,灌水会影响CO_2气体排放,因此,降低这两个时期的灌水量,可以显着降低全季CO_2排放量。例如,对比T1、T3和T4处理与对照CK处理在各生育期的CO_2累积排放量的差异可以得出,相比于充分灌溉,小麦若只在越冬期受到轻度水分亏缺不会显着减小土壤CO_2排放量,而抽穗期的轻度水分亏缺能显着降低CO_2排放量,同时,也发现在小麦生长最旺盛的拔节期的轻度水分也会造成CO_2排放量的下降。对比与CK处理,亏缺灌水处理的N_2O排放总量显着降低了5.63%~18.00%(P<0.05),CH_4吸收总量显着增加了19.47%~62.33%(P<0.05)。T1、T2、T3、T4和T5处理net GWP_L较CK处理显着降低了6.50%~12.77%;除T3处理外,其他处理较CK处理net GWP_S分别显着降低了13.21%~37.65%(P<0.05);T1、T2、T4和T5处理小麦产量较CK处理分别显着减少了2.25%~32.53%(P<0.05),T3处理较CK处理减产2.25%(P>0.05)。在玉米季,不同处理的土壤CO_2排放总量在5435.40~6356.92 kg·hm~(-2)范围内,T2处理显着降低了CO_2排放总量。不同处理土壤N_2O排放量变化范围为:1157.08~1306.79g·hm~(-2),CK处理最高,T1、T3、T4和T5处理较CK处理减少了1.17%~7.62%(P>0.05),而T2处理比CK显着降低了11.46%(P<0.05);CH_4吸收总量以CK处理最低、T2处理最高,在2414.00~2926.45 g·hm~(-2)间变化,但处理间CH_4吸收总量未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玉米季各处理的net GWP_L以T5处理最大,CK、T1和T4处理较T5处理net GWP_L分别减少了7.60%、2.71%、0.10%(P>0.05),而T2和T3较T5处理分别显着下降了13.07%和15.85%(P<0.05);net GWP_S以T3处理最高,CK处理次之,T4处理最低。综合考虑不同生育期亏水水平处理下小麦地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T3处理更有利于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的保产节水减排。(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程铭慧[7](2019)在《时空亏缺灌溉对玉米生长、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如今国内外大力的推行节水农业。而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APRI)作为一种有效可行的节水灌水方式,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APRI这一空间亏缺和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这一时间亏缺相结合的节水效益研究较少,为了更好的发挥APRI的节水效益,完善干旱区域典型作物节水灌溉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郑丹958”作为供试作物,从2017年5月到10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农业节水研究院大型移动式遮雨棚下进行了玉米桶栽试验,研究了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生理生长指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根系的空间分布动态的影响。试验共设置了16个处理:灌水方式设常规灌溉(CI,每次对全部土壤均匀灌水)和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交替对1/2根区土壤灌水)和固定分区灌溉(PRD,固定对1/2根区土壤灌水);灌水水平设充分灌溉(W0:(70%-85%)FC)、中度亏缺(W1:(55%-70%)FC)和重度亏缺(W2:(40%-55%)FC);亏缺时期设苗期(S)和灌浆期(M)。亏缺时期灌水量为相应亏缺灌水水平,其他时期灌水水平均为充分灌溉。另设常规灌水方式下全生育期充分灌溉作为对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同灌水方式和灌水水平条件下,苗期水分亏缺的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总耗水量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低于灌浆期水分亏缺的,并且苗期进行水分亏缺处理复水后,APRI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的补偿效应比CI的强,但苗期水分亏缺的籽粒产量和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灌浆期和全生育期。苗期水分亏缺处理时,不同灌水方式和灌水水平的各项生理指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灌浆期和全生育期水分亏缺处理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2)相同灌水方式和亏缺时期条件下,随着灌水水平的降低,植株的根干重、地上和总干物质量、籽粒产量、总耗水量、叶片叶绿素、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着降低,且APRI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下降趋势明显高于CI的。中度水分亏缺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较重度水分亏缺处理的值高,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3)相同灌水水平和亏缺时期条件下,在灌浆期和全生育期进行水分亏缺处理时,APRI处理的根干重显着低于CI的,中度水分亏缺时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CI>APRI,重度处理时APRI和CI>PRD,达显着水平。全生育期水分亏缺处理时,CI的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APRI和PRD,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苗期水分亏缺的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APRI和CI>PRD,差异达显着水平,苗期进行中度处理时APRI显着地高于CI的,进行重度处理时APRI和CI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相同灌溉水平和亏缺时期条件下,和CI处理相比,APRI处理显着降低了总耗水量,同时籽粒产量、总干物质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2.11%,23.72%和37.25%。苗期水分亏缺时,与CI处理相比,APRI和PRD处理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所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灌浆期水分亏缺不同灌水方式间的玉米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PRD>APRI>CI,差异达显着水平。(5)籽粒产量与0-40 cm土层的根干重呈正相关,与40-50 cm土层的根干重呈负相关。玉米中后期0-20 cm土层的根干重与籽粒产量的关系更密切,增加0-20 cm土层的根干重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APRI不仅促进了表层根系的生长,而且有利于深层根系的生长。(6)不同灌水方式、灌水水平和亏缺时期并没有改变玉米植株地上总干物质和总根干重的积累趋势,但各处理在各取样时期的地上总干物质和总根干重值存在明显差异,即各处理玉米地上总干物质量和总根干重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分别呈现“S”型和倒“V”型曲线变化。综合上述分析可得,APRI灌水方式下在苗期对玉米进行中度水分亏缺(55%~70%FC)为本试验的最佳的处理。(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邹小阳,肖克飚,胡封兵[8](2019)在《亏缺灌溉的国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亏缺灌溉(DI)将水分限制在作物对干旱敏感的生长阶段,最大限度提高水分生产率,稳定作物产量。文章总结了亏缺灌溉国外研究成果,发现亏缺灌溉可提高农作物水分生产率,维持产量正常水平。基于国外亏缺灌溉的研究成果,建议我国学者应引入作物水分生产力模型,定量研究亏缺灌溉的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4期)
曹正鹏,刘玉汇,张小静,沈宝云,秦舒浩[9](2019)在《亏缺灌溉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析马铃薯不同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探讨不同品种对水分需求量的差异,该研究在大田遮雨棚滴灌下,以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大西洋’为材料,参考西北区和本试验区的年平均降雨量,设置5个水分处理,将参考试验区年平均降雨量的值划分为正常灌水(A),逐级调亏灌水量的值划分为轻度(B)、中度(C)、重度(D)和特重度(E)亏缺灌水处理,研究灌水量对不同品种马铃薯植株生长(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与分配、叶片相对含水量、产量与构成因素、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灌水下,‘青薯9号’株高增长速度大于‘大西洋’,且测定期内持续增高,但‘大西洋’叶面积快速扩增期的扩增速度大于‘青薯9号’;2个品种各器官干质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大西洋’各器官干质量呈增长趋势,‘青薯9号’茎叶和根干质量呈前期增长后期下降、块茎干质量呈显着增加趋势(P<0.05),且‘青薯9号’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最高值为57.96%,仅是‘大西洋’最高值的67.43%;2个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大西洋’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公顷产量、商品薯率高于或显着高于亏缺灌溉(P<0.05),‘青薯9号’仅商品薯率和大薯率高于或显着高于亏缺灌溉(P<0.05),其他指标则显着低于轻度亏缺灌溉(P<0.05),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效率分别为152.62kg/(hm~2·mm)和130.70%。亏缺灌溉下,随水分亏缺度加重,‘大西洋’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扩增的抑制大于‘青薯9号’,2个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生物量积累的增速和绝对值降低、产量和大薯率显着下降(P<0.05),且‘青薯9号’上述指标的降幅小于‘大西洋’,其中轻度亏缺灌溉下,‘青薯9号’单株结薯数和公顷产量具有补偿效应,较正常灌水分别增加22.79%和11.7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48%、灌水效率提高60.05%,抗旱系数为1.12。因此,‘青薯9号’轻度亏缺灌溉,可控制其地上部旺盛生长,利于块茎形成和膨大,‘大西洋’应保证充足水分供给,不宜亏缺灌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凇仪,邢浩男,杨启良[10](2019)在《营养生长期亏缺灌溉对叁七生长及根区微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年生叁七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水分处理模式——常规灌溉和3种水分亏缺灌溉(分别灌水至田间持水量的60%、50%、40%),比较分析在叁七营养生长期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微环境及叁七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水分亏缺(灌水至田间持水量的60%),叁七的叶长、叶宽、叶柄长、剪口长增长量均达到较高水平;土壤中细菌占微生物菌落数的比例较大,与微生物总菌数的变化趋势相同;随水分亏缺度增大,土壤中真菌菌落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放线菌与细菌菌落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水分亏缺度为田间持水量的50%时,脲酶活性达到最大,为0.15 mg/(g·d);当水分亏缺度为田间持水量的60%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大,分别为3.57 mL/g、439.5μg/(g·d);土壤中放线菌、细菌菌落数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叁七的株高、叶柄长、叶长、叶宽和剪口长增长量呈极显着相关(P<0.01)。在本试验中,营养生长期大棚栽培的叁七实行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的灌溉方式为最佳方案。(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亏缺灌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小粒咖啡快速生长和土壤环境优化的最佳亏缺灌溉和荫蔽栽培耦合模式,于2016—2017年通过小区试验,研究4个灌溉水平:充分灌溉(FI,1.2Ep,Ep为水面蒸发量)、3个亏缺灌溉(DI1,1.0Ep、DI2,0.8Ep和DI3,0.6Ep)和3种荫蔽栽培模式(无荫蔽S0:单作咖啡,对照;轻度荫蔽S1:一行咖啡间作一行蓖麻;重度荫蔽S2:一行咖啡间作两行蓖麻)对小粒咖啡冠层结构、干物质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I相比,DI1改变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不明显,而显着增加小粒咖啡冠面积和干物质量,分别为9.53%和10.46%(P<0.05),同时减少冠下总辐射5.51%,但不显着(P>0.05); DI2和DI3减少根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8.94%~47.06%;与S0相比,S1显着增加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13.99%、30.77%和9.72%(P<0.05),同时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量,分别为10.31%和30.02%(P<0.05);不同灌水和荫蔽模式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随含水率和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与含水率和温度呈二次曲线关系; DI1S1获得最大的干物质量、较大的LAI和最小冠下总辐射;与FIS0相比,DI1S1显着增加干物质量62.90%(P<0.05),而显着减少冠下总辐射21.77%(P<0.05);因此,DI1S1为小粒咖啡幼树较优的水光管理组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亏缺灌溉论文参考文献
[1].马守臣,张伟强,段爱旺.不同亏缺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9
[2].彭有亮,刘小刚,韩志慧,李义林,杨启良.不同蓖麻荫蔽模式下亏缺灌溉对小粒咖啡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3].韩志慧,郝琨,刘小刚,何红艳,刘利华.荫蔽栽培与亏缺灌溉对干热区小粒咖啡生长和冠层结构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4].周洲.亏缺灌溉条件下石榴生化变化及抗寒性研究[J].中国果业信息.2019
[5].姚有华,白羿雄,吴昆仑.亏缺灌溉对藜麦光合特性、营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9
[6].王晓云.亏缺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程铭慧.时空亏缺灌溉对玉米生长、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邹小阳,肖克飚,胡封兵.亏缺灌溉的国外研究进展[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9].曹正鹏,刘玉汇,张小静,沈宝云,秦舒浩.亏缺灌溉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10].赵凇仪,邢浩男,杨启良.营养生长期亏缺灌溉对叁七生长及根区微环境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