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斯兰哲学的“两世”思想

论伊斯兰哲学的“两世”思想

余葶[1]2003年在《论伊斯兰哲学的“两世”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世”思想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和灵魂。千百年来,“两世”思想已经浸润了穆斯林的思想和行为,在各个方面对他们都起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第一,从伊斯兰哲学“两世”思想的渊源着手,通过《古兰经》及圣训中对今世和后世的描述,对其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二,从伊斯兰“两世”思想的基础、体现及精神实质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伊斯兰哲学各个流派对“两世”思想的不同阐释。第叁,对“两世”思想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即“吉哈德”和“终极关怀”,进行了探析,并进一步阐释了现实生活中的“两世”观。第四,立足于整个伊斯兰世界,结合阿拉伯世界以及中国伊斯兰教信仰群体的现状,对伊斯兰哲学中的“两世”思想的价值及意义进行了透视和研究,从中引发了对伊斯兰哲学“两世”思想诸多问题的思考。

苏文宝[2]2016年在《回族清真寺汉文楹联的审美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的结果,回族清真寺汉文楹联是其中之一。清真寺是回族文化的核心象征和标识性符号,汉文楹联是清真寺多种功能、权威话语与神圣空间的一部分,是汉文楹联艺术的直接应用,是对伊斯兰文化、伊斯兰美学思想与中国文化、中国美学思想吸收、融合、创造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结晶。清真寺楹联在回族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深入系统研究,对推进回族美学思想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一是历史久、数量多、分布广,笔者收集、整理了清真寺汉文楹联近2000幅、汉文匾额3000余方,宋代已有汉文匾额,明代已有汉文楹联,清代楹联的应用十分普遍,留存较多,目前全国各地多数清真寺都有楹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二是内容丰富、审美价值高。清真寺楹联集合了书法、雕刻、文学、纹饰、色彩等多种艺术,形制多样,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楹联的作者有回族经学学者、文化学者、经书兼通者以及其他穆斯林学者、非穆斯林学者,有官员、群众,作者的身份、知识背景、艺术造诣、文化立场、时代等多种因素形成了各地各寺各楹联多样不一的风格;楹联涉及的文化思想主要有:经堂教育传承的伊斯兰经籍、阿拉伯哲学等原文文化,汉译经籍、汉文译着、回族日常生活积淀的文化传统、儒释道、理学、社会文化、文学等;涉及的话语种类大致有:汉译经籍话语、汉文译着话语、经堂语、儒语、理学语、习语、俗语、佛道语、文学话语等。回族经堂教育思想和汉文译着思想是汉文楹联创作与审美的直接思想基础、话语来源,从而形成两类不同风格的楹联:经堂语类楹联,突出伊斯兰美学特征,口语化色彩较浓,表意直白,直指本旨而缺乏推理,重在宣教;儒语类楹联,突出儒释道美学特征,用语典雅,对仗、平仄规范,注重析理。论文主要采用"收集—考证—阐释"的思路进行实证研究和美学阐释,在清真寺语境、以楹联观赏者最多的回族穆斯林视角、以回族明清汉文译着思想为基础解读楹联。第一章从文化环境影响和审美需要两方面,阐述清真寺楹联产生的原因和各时期的分布情况。回族学者附儒以行、清真寺建筑与装饰的本土化,以及历代政治制度、汉族等非穆斯林名人、知识分子的影响带动,促使汉文楹联逐步在清真寺普及化,成为清真寺装饰、思想表达、审美表现的重要载体。第二章分析楹联美学思想的来源及表现,楹联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伊斯兰美学和儒家美学思想,在附儒、儒化的同时亦化生出符合伊斯兰美学原则的新内涵,既保证了伊斯兰美学原则,也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即回族伊斯兰美学特征。两大美学思想的融合体现于楹联诸方面,尤其突出地表现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真"(真一、一)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阐述的中心问题,也是楹联审美价值的深层结构。第叁章着重分析楹联的审美价值取向,以五功与五典为审美价值基础,以五功与"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审美价值范围,重点分析了"忠""孝"和"致诚正修";总结概括了楹联审美理想取向:中正、全美、清真;审美价值取向表现出人道伦理善行向天道内容过渡接近、天道人道并行的特点。第四章分析了楹联的多维价值及影响。楹联是一门综合艺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清真寺,具有丰富的形式价值和艺术价值;楹联通过对伊斯兰美学和儒家美学思想的融合,构成了多级意义,表层是儒家美学思想或是伊斯兰美学思想与儒家美学思想的结合,深层是伊斯兰美学思想。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意义的多级性、审美体验的综合性,意味着楹联必然在多方面对审美主体产生影响:强化了信仰,促进了回族文化的一体性建构,传播了"五典"观念、"二元忠诚"、爱国爱教等思想,凝塑了回族的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观念,推动了回族中华文化认同进程。清真寺楹联是伊斯兰文化本土化的典型艺术形式,具有如下审美特征:以跨文化视野、同时立足于伊斯兰文化立场和中国主流文化立场,主要以儒家文化概念、思想、话语等阐述回族伊斯兰文化;贯穿着一条鲜明的本质意识、绝对美的主线,几乎均围绕本质"真"(真一、一)展开,有些直接表现,有些间接关联;蕴含着双向互动的价值关系,楹联本体论思想重在说明人之"来",认识论、实践论思想重在说明人之"复",楹联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价值关系便在"来" "复"关系中确立;辩证统一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基本思想特征,如:"不类于形色,不落于空无,实有而无象,至妙而非虚","同而不同,在而不在,分之不离,共之不合";辩证思想也是文化融合会通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论,确立了附儒的宏观语境,在道统论、"帝""天""理""道"等天道思想会通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儒家伦理美学思想阐述自己的伦理善行观,厘定自我、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真宰的关系。总体上,楹联是回族自我表述的艺术实践,是回族审美文化的典型代表,审美价值取向表现出以五功与五典为价值基础,以五功与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价值范围,以"真"为根本、真善美合一的价值特征,倡导中正之道,追求两世兼顾、爱国爱教、天道人道并行的全美与清真的审美理想价值取向。

邱双成, 崔华华[3]2010年在《论伊斯兰哲学生死观对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哲学生死观与回族传统丧葬文化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伊斯兰学者以《古兰经》哲学生死观为基础,充分吸收中国儒家思想注重现世以及中国佛教注重来世的哲学思想从而构筑了独具特色的两世兼顾、两世吉庆的生死观,对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回族传统丧葬文化中体现出的平等观念、丧葬模式、回族群众对待死亡的态度等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哲学生死观的烙印。深入探讨伊斯兰哲学生死观与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关系对弘扬回族伊斯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朱斌[4]2017年在《《法拉比和伊斯兰政治哲学的建立》视角下的法拉比政治哲学》文中研究说明《法拉比和伊斯兰政治哲学的建立》一书是马迪基于十年的学术调查和文本研究,并且经过学科重塑,呈现出的关于法拉比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巨着。它向我们呈现出生活在中世纪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中的伟大哲学家法拉比,是以怎样独一无二的方式去诠释他的政治哲学所追求的是什么。本文通过对《法拉比和伊斯兰政治哲学的建立》一书所涉及的法拉比政治哲学思想观点进行提炼和归纳,并对《法拉比和伊斯兰政治哲学的建立》一书中法拉比思想进行评述,进而从怎样使宗教和哲学大袋相和谐的角度对《法拉比和伊斯兰政治哲学的建立》一书中的法拉比政治哲学思想进行探究。在了解到伊斯兰哲学和政治哲学所主张的思想大环境下,以及在宗教团体中,宗教环境影响着人的思想,政治哲学面临启示宗教的挑战,使政治哲学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使宗教和哲学和谐相处就变为重要的任务,作者马迪笔下的法拉比的政治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了;马迪在分析了法拉比的政治着作《学科分类》一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科分类》一书中政治哲学,法学,神学的描述,证明宗教需要政治哲学的调节,才能有利于宗教更好的发展;马迪接着分析了《论宗教》一书中宗教内容,创建者技能等的描述,探究出哲学和宗教的相似性,以及在伊斯兰团体中,哲学能够引导宗教,使两者和谐共处,共同促进人类的幸福。马迪对两部着作的描述是为了证明法拉比的政治哲学是哲学和宗教相统一的宗教;《法拉比和伊斯兰政治哲学的建立》一书在证明宗教可以和哲学统一和谐发展的情况下,构建了实现幸福的现实环境,即德性的城邦,这也是法拉比政治哲学的落脚点;结合《法拉比和伊斯兰政治哲学的建立》一书中对法拉比的思想的阐述,可以看出此书中与法拉比的原着略有出入,但是书中所呈现的新视野对法拉比政治哲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冯璐璐[5]2008年在《论伊斯兰哲学观与伊斯兰经济现代化的相互适应性》文中研究表明伊斯兰哲学关注现实的经济生活,其伦理道德观客观上与现代经济的某些原则相融合。可以说,伊斯兰神学观及其伦理道德观在客观上对伊斯兰经济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伊斯兰哲学要实现与经济现代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实现自我创新。

李卫东[6]2009年在《宁夏回族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回族是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诞生于中华大地的一个民族,回族文化充分吸纳和融合了两大文化的精粹,在伊斯兰文化逐步实现本土化和中国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本体文化特质,塑造了回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同时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深入探究回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准确理解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利于提升回族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回族建筑是回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伊斯兰文化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回族形成过程的历史见证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与象征。全面研究回族建筑,充分展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本文以宁夏回族建筑为对象,搜集、整理了大量宁夏境内现存的回族建筑的实证照片、测绘资料,同时对与之相关的文献认真研究,立足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两个方面,全文共分七章。首先从宁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宁夏回族的文化特色两个主要视角,研究发现宁夏回族建筑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而对宁夏回族民居、回族清真寺、道堂、拱北等宗教建筑以及回族建筑小品、装饰特点、色彩纹样、材料技法等建筑的风格、类型进行归纳、总结。运用历史学与宗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宁夏回族建筑的历史与文化特征;引入社会学、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运用分析归纳法对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归类、分析。论文首次对宁夏回族的宗教文化、回族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审美价值观及其宗教性、多元性、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差异形式综合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宁夏回族建筑的风格形成与发展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宁夏回族建筑隐喻的象征意义及文化传统问题;从宗教学的角度出发,理解宁夏回族建筑的形制、类型及特征问题;并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宁夏回族建筑的未来设计思路和改造建设的原则与方法,说明宁夏回族启发更深的文明对话和文化反省的重要性,提出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未来宁夏回族建筑文化的发展思路。

买买提明·艾合买提[7]2011年在《《古兰经》人生哲学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文中研究说明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类生存活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学说再到现代西方哲学的存在主义思想都关注人和人的实际生活。现实的个人是活生生的,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和发展的,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和哲学家都离不开人和人的生活的思考与反思。所以,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论题。《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也是广大穆斯林思想和行为的依据。挖掘,整理和加工《古兰经》中蕴含的人生哲学思想并发掘其当代价值,把伊斯兰教本身的规范与社会普遍准则有机统一起来,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引导穆斯林群众共同参与构建和谐新疆一定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和分析哲学与宗教,哲学与人生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宗教与人生的基本看法,通过进一步归纳总结和提炼,对《古兰经》中蕴涵人生哲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对其人生哲学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并对其人生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初步发掘。本文认为,《古兰经》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包括人性思想、人生的价值思想、人生理想思想、人生超越思想等各个方面,它不仅在历史上对我国穆斯林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至今犹在,起着规范穆斯林的社会心理及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本文进一步认为,《古兰经》人生哲学思想对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影响受到历史环境变化的制约,表现得相当突出和复杂。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虽然有一些不合理的,消极的内容,但是也有一定的对社会发展有利的因素。抛弃《古兰经》人生哲学思想的不合理的,消极的内容,扬弃的态度吸取它的合理性内核,不仅有利于我们做好民族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工作,而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于我们构建一个“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新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龚黔兰[8]2003年在《信仰与美——回族文化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总人口为981.6805万人(2000年)。 回族经济、文化较发达,其独特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文化的核心是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对回族民族特性、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仰与美——回族文化的审美人类学研究》一文力图运用文化人类学、美学的理论与知识,探讨这样一些问题:回族的美学思想及其审美实践活动,曾经怎样参与了整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曾经怎样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回族的心灵和人格的塑造? 怎样丰富了灿烂而独特的回族文化?至今仍有哪些宝贵的、富有活力的美学思想,尚能够帮助回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去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和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与优存状态?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研讨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的美学品格。全文内容分以下几个部分,现摘要如下: 第一章是审美人类学,该章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学科可能性、学科发展趋势、资源利用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力图推动该学科的兴起,使其人文关怀精神得到充分展现。 第二章是宗教信仰中的审美意识表现,笔者在这一部分里梳理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形态、特征及走向;探讨了信仰活动领域的审美萌芽及其成熟;论述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审美意蕴。试图描述宗教信仰中的审美意识表现,为以下两章伊斯兰文化的人类学审美的研究作下铺垫。 第叁章、第四章是回族文化的人类学审美,这两章是整篇论文的中心部分,从《古兰经》审美,清真寺审美,饮食、服饰审美的研讨,到伊斯兰教的智慧之美、宽容之美的阐述,剖析了回族文化的美学品格,并且追述了这些美学因素的人类学渊源。 第五章是回回着名人物与审美人类学。李贽、张承志是笔者选择的最具代表性的回回着名人物,通过对这两位人物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审美人类学探讨,对回回人的性格、精神之美学根源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 结语是对一些问题的尝试性回答。笔者认为,可以用“真”、“洁”、“忍”来概括回族的美学思想,这些审美心理熔铸在伊斯兰教所浸润的回族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这些独特的审美形态使回族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与生命形态,形成了回族“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的独特情怀。

温浩[9]2017年在《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正义思想及现代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义和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正义的实现又和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对于正义这个问题中,不管是西方哲学家还是东方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和分析过正义的实质以及实现正义的方法。在我国,维吾尔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发展了独特的正义思想,早在十一世纪时,我国维吾尔族哲学家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其《福乐智慧》中就蕴含着极具价值的正义思想。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重难点创新点作了叙述;其次是对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生平、着作、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作了介绍,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才能更深入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再次是阐述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正义思想的内容。正义不仅是《福乐智慧》中作为基础的四大观点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德性之一,文章分别对神性正义观、自然正义观、社会正义观、政治正义观重点展开研究;接着是把理论落实到实践的层面上,优素甫勾勒出实现自己正义思想的目的以及途径,从理论中回到现实,找到现实中的困难和对策,优素甫认为国家繁荣是个人幸福的基础,国家的繁荣是以良好的制度、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法治的落实为前提的;另外是把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正义思想与不同时期哲学家正义观的对比,在优素甫的正义观中,很多观点与不同时期哲学家的观点相似,极有可能也获得过不同哲学家的启示,而得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最后是对优素甫正义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性以及在东西方哲学史中的地位予以论述。虽然《福乐智慧》已流传了数百年,然而其价值不言而喻,所蕴含的正义思想依然有助于构建和优化当代正义观,对促进民族团结起着重要的意义。

高晨[10]2006年在《浅析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异同》文中研究说明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致谢语 -4前言 1第一章、伊斯兰与儒家伦理道德概述 4第一节、伊斯兰伦理道德的定义、基本内涵及其

参考文献:

[1]. 论伊斯兰哲学的“两世”思想[D]. 余葶. 宁夏大学. 2003

[2]. 回族清真寺汉文楹联的审美价值研究[D]. 苏文宝.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 论伊斯兰哲学生死观对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J]. 邱双成, 崔华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

[4]. 《法拉比和伊斯兰政治哲学的建立》视角下的法拉比政治哲学[D]. 朱斌. 新疆师范大学. 2017

[5]. 论伊斯兰哲学观与伊斯兰经济现代化的相互适应性[J]. 冯璐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8

[6]. 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 李卫东. 天津大学. 2009

[7]. 《古兰经》人生哲学思想及其现实价值[D]. 买买提明·艾合买提. 新疆师范大学. 2011

[8]. 信仰与美——回族文化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 龚黔兰. 中央民族大学. 2003

[9].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正义思想及现代意义研究[D]. 温浩. 新疆师范大学. 2017

[10]. 浅析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异同[D]. 高晨.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论伊斯兰哲学的“两世”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